老猫“三”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是父母生前养的一只猫。
  在母亲周年祭日时,我带着女儿回到不再有炊烟升起的老屋。推开那铁锈斑斑的院门,一眼便可望见院坝边上那棵桂花树,虽无人管理,却长得枝繁叶茂,花开满枝头。阳光透过巨大的树枝的缝隙,照在桂花树下一只皮毛有些黯然失色的老猫身上。它蜷缩着身体,正慵懒地舔着自己的爪子,看起来已经瘦骨嶙峋。这不就是父母曾经养的那只猫吗?
  “三,三,过来给你鱼吃!”
  女儿拿出一包鱼干儿撕开,取出放在地上。猫听到孩子的呼唤声,它慢悠悠地站了起来,抖了抖全身的毛,朝这边瞥了一眼,然后又惶恐地蹲在柴堆上。它的眼角上挤了脓屎,眼神有些诧异和无助,颈部只有干瘦的毛皮;它弓着身子向四周望了望,伸了一下懒腰,浑身的毛都竖起来了。当我们走近它时,它“嗖”地蹿上桂花树,目不转睛地看着地上的鱼干儿,并发出尖细的、孩子般的叫声。
  女儿再次唤它下来,它反而在树上愈发焦躁和局促不安起来,并“喵喵”地叫唤着。慢慢地,它好像对我们没有敌意了,抱着树干开始慢慢向下滑,长毛在微风中抖动着,似轻轻地荡着秋千。也许是鱼干儿的香味刺激着它那饥饿的肠胃,待我们退得稍远一些,它便轻巧灵活地纵身一跃,稳稳地落在地上。过了好一会儿,它才慢慢地走过来凑进食物,嗅了嗅,又用舌头舔了舔,才开始吃起来。
  我仔细一看,这正是父母养的那只老猫——“三”,它如今已有十三四岁了,折算成人的年龄,大概七八十岁了。
  父亲退休后和母亲回到了老家,“三”也随之来到他们身边。那时它只有个把月大,很是可爱却又十分顽皮。父亲搭建的花台渐渐成了它的乐园,那些花草因此而遭了殃。对于这个活泼的捣蛋猫,父親从不计较也不责罚。
  “三”是极爱干净的。它每天在外摸爬滚打,回家之前,定会将身上的毛舔舐并梳理得干干净净。它大小便的固定场所是屋后那片竹林,每次便后都会用爪子将土刨起,把粪便掩盖起来。
  每逢节假日回去看望父母时,发现那只可爱的“小绒球”已不知不觉变成了一只大郎猫。只是每次回去停留的时间短暂,无暇与猫沟通。在我的世界里,它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但在父母的眼中,这只猫却是他们的宝贝。因为它的功劳,家里几乎没有老鼠。每当留下来陪伴父母在老屋住上一夜,寂静的夜里再也听不见老鼠的声音。
  后来,父亲病重,在弥留之际仍念叨着这只猫。这只老猫俨然已成了父亲生命的一部分。父亲走后,这只猫一直陪伴着母亲,让母亲或多或少地缓解了对父亲的思念。一年后,母亲追随父亲而去,只留下“三”形单影只地看守着这间老屋。
  我再放置了一些鱼干儿在地上,正准备离开老屋时,“三”跃过柴堆,蹲在一根木材的岔口上,目光扫射着无法穿透的院子,随即发出“喵——喵——喵——”的声音。
  回程的车上,那声音一直在我的耳畔回响……
其他文献
王老好是邻村人,听母亲讲我们本是一个村子的人。認识王老好时我还很小,那时他到我们村敲着个小锣挨家挨户唱着歌,一般孩子从他进村就前后跟着,直到他离开村子才罢休。起先一直将他同要饭的画上等号,可母亲告诫:老好非是要饭非是卖唱,而是“送春”。至于“送春”有何意?母亲叙说半天还是没闹明白,只晓得离过年不远了。  “送春”其实是一种地域性民间表演形式,就一人表演,无须化妆,道具也极其简单,一面小锣就搞定,“
期刊
那时还年少,爱一个人,我会觉得他哪哪兒都好,怎么可以这么优秀。我就会自卑,然后变得小心翼翼,希望自己做好万全准备,来迎接这个事后看来其实也不见得有多完美的男人。太爱一个人,胖的时候不见他,黑的时候不见他,头发短的时候不见他,没化妆的时候不见他,穿得不漂亮的时候不见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亦不见他。这样作三作四,爱的男人早已被隔壁班的小妖精给勾走了,而爱我的男人,我连名字都不想知道。  在2020年,一场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家乡兴起了栽桑养蚕热,几乎家家户户都栽植桑树。要将老枝剪去,只留桑茬子,到来年春天重新发枝,叶大,质量好。唯有地阡上的几棵桑树不进行修剪,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每到夏初,笔直的桑枝缀满翠绿油亮的大叶子,阳光照射在叶面上,反射出万千金点。树下浓荫蔽日,顽强的阳光透过叶间的缝隙,投下零碎的光斑。早已垂涎欲滴的小孩子们,一头钻进去,在桑树上寻找美味的桑葚。只见一粒粒、一簇簇,有白的、
期刊
我的工作地点离家远,每天清早乘公交一小时才到达。也有让人闹心的事,比方说一只老鼠撕咬开了我盛放货物的袋子,搬走了里面的果子。一次也算了,还三番五次地来偷吃,真的让人无法忍受。  第一次被偷吃,没多少。它咬破我盛放着香榧的蛇皮袋,进而撕破里面的塑料包装。不知它怎么知道里面有香味可口的美食,更不知它如何一颗颗偷拿出来。我只看见一堆壳,整齐地堆在货架的搁板上。这让我生气,偷吃了没事,把果壳弄得这么齐整,
期刊
办完岳母的丧事回来后,妻子坐在小凳子上,又一次哭了,声泪俱下:“怎么才能忘掉妈在世时的那些事啊……”  我放下书,把她搀扶到沙发上来,便陪着她默默地落泪。而我的脑海里也浮现出岳母健在时的场景,我与妻子每次去,她总是欢喜地忙碌——为我们张罗一餐可口的饭菜。她看我们吃得高兴,就一脸的惬意。我最爱吃岳母做的酸菜、萝卜、藠头、腌菜、辣椒……是那般美味。我们走时,她总要送到巷弄的转角处。我们劝她:“妈,回去
期刊
“山水结在四个方,鹤峰出座交椅山。四项宝贝守凤阳,凤楼雷家立旗杆。”在凤阳的山林和田间,时常会传出一阵高亢嘹亮的歌声,然后在山地的那边兴许就有另一个人歌声迎接而上,这是畲乡经常听到唱歌的场景。  今年71岁的凤阳畲族乡的兰梅英是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从小爱好畲歌,多次代表畲族参加省、市畲歌比赛并获奖。2002年2月,兰梅英受邀为大型少儿电視连续剧《山的那边是大海》演唱畲族民
期刊
散文诗自19世纪20年代经过译介进入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本土化历程,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但未能在中国文学观念转型的契机中进入“文学体裁”一级分类框架1,对它身份的质疑因此始终存在着。历史无法更改,与其深究散文诗文体的合理性,不如将其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议题中加以审视,通过追问散文诗是否可以承载独特美感与现代哲思、当代经验倒推它存在的意义。  鲁迅的《野草》集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他用《
期刊
邂逅苏米,是一次偶然。  去年,我在一家银行办了一张信用卡,办卡人员送了我一盒礼品包装的苏米——江苏溧阳庆丰大米。回家后,我就把它煮饭吃。当我打开电饭锅时,一阵浓郁的饭香迎面扑来,正在书房的老公闻到香气,连忙走过来问“: 什么东西这么香?”  “是江苏大米香!银行送的。”我深深地吸了一口苏米的香气回答。  当我用饭勺盛米饭时,那种酥软、柔嫩与弹性让人倍感亲切,我的心甚至有些激动——这是小时候的感觉
期刊
那年,我来到这个荒废已久的园子,姑且叫它“弃园”吧。  园里,有树有草,有虫有鸟。初春,树的残叶还没落尽,新绿已在树上一层层地披挂了;草,各种各样的草,或缠绕,或挨挤,或舒张,从残枝枯叶里争先恐后地蹿着、露着、绽开着嫩芽嫩叶。树,不再寂寞,上面有鸟。鸟儿们的生存很容易,它们小小的胃里装不下多少东西,有足够的时间在阳光里飞上蹿下,在枝头上快乐鸣叫。鸟儿们大多成双成对。在这片情和爱的领域里,有着纯真和
期刊
人生是一趟充满未知的列车,其终点,也许是盛大的花海,抑或是蛮荒。而这当中的每一个站点,或许车水马龙,或许人群涌动,我们是否看到这背后的温暖?是的,每一个站点都有风景。  时光荏苒,匆匆过去。无数个站点已走过,窗外春花秋叶,夏蝉冬雪。如今,我步入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或许单用“重要”不足以形容,但也足以突现出它的非凡。堆积成山成海的功课,铺天盖地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也曾迷茫,幸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