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給广大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必须尽快明确新课程改革所包含的基本理念,并切实在教学中贯彻这些理念,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一、美术教师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育目标。
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不是只换一套教科书,也不单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应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求美术教师认识到:
1、美术不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应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高中美术教育主要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美术家,而是使之成为一个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公民。通过美术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形成人文素养。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学生,使之在各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
2、教师要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因学生差异性而导致的学习过程的多样性,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要求学生是在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进而锻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层次宽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3、教师应努力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天地君亲师”,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把“师”与“天”、“地”、“君”、“亲”相并列,说明了“师”的尊贵地位——师道尊严。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基本上由教师控制着整个课堂,教师讲解或示范,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权威的“领导者”,而学生仅是“被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能力。增进师生沟通,加强师生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适宜学生个性成长的宽松环境。同时教师本人也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二、美术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自觉适应美术新课程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好每一节课。新课程的学习观,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中做”,更要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中“做中学”。新课程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1、自主性学习;教师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教师在教学上尽量充实内容,做好准备,让学生广泛接触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好每堂课要完成的任务,给予学生以明确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目标,可使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认同感,从而有益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情境,也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致盎然、思维流畅,从而入情入境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围绕学习内容,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可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互动式教学;美术新课程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尤为重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小组互动,学生个体与小组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3、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中,如果教师还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把知识讲透,学生被动接受,也许学生学会了知识,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失去了探索的习惯和探究的能力。所以美术教师要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虽然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来进行,但教师应该让学生从课堂上能学到怎样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课程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也给广大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善于接受新理念、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并善于把这些新理念、新知识、新信息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课程内涵,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运用新的手段,营造新的课堂,创建新的师生关系,以满足时代的要求,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的人才。
一、美术教师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育目标。
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不是只换一套教科书,也不单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应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求美术教师认识到:
1、美术不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应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高中美术教育主要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美术家,而是使之成为一个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公民。通过美术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形成人文素养。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学生,使之在各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
2、教师要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因学生差异性而导致的学习过程的多样性,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要求学生是在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进而锻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层次宽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3、教师应努力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天地君亲师”,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把“师”与“天”、“地”、“君”、“亲”相并列,说明了“师”的尊贵地位——师道尊严。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基本上由教师控制着整个课堂,教师讲解或示范,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权威的“领导者”,而学生仅是“被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能力。增进师生沟通,加强师生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适宜学生个性成长的宽松环境。同时教师本人也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二、美术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自觉适应美术新课程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好每一节课。新课程的学习观,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中做”,更要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中“做中学”。新课程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1、自主性学习;教师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教师在教学上尽量充实内容,做好准备,让学生广泛接触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好每堂课要完成的任务,给予学生以明确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目标,可使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认同感,从而有益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情境,也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致盎然、思维流畅,从而入情入境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围绕学习内容,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可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互动式教学;美术新课程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尤为重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小组互动,学生个体与小组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3、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中,如果教师还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把知识讲透,学生被动接受,也许学生学会了知识,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失去了探索的习惯和探究的能力。所以美术教师要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虽然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来进行,但教师应该让学生从课堂上能学到怎样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课程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也给广大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善于接受新理念、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并善于把这些新理念、新知识、新信息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课程内涵,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运用新的手段,营造新的课堂,创建新的师生关系,以满足时代的要求,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