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意宽视角促发展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一节省优课设计过程的展示与分析,说明教学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明确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素材的选取与问题角度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情况分析,完成教学过程设计.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素材问题角度教学过程
  2016年12月,邓祥老师作为参赛选手参加了安徽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本次评比观摩活动,省教科院提前指定了6个候选课题,由参赛选手在比赛前一天临时抽签决定上课课题.对于这种提前给定候选课题的比赛,不仅考查参赛选手的实力,也是对其指导团队水平的考量.为此,我们对每个候选课题组织了交流研讨.邓祥老师抽到的课题是: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自己组织教学内容).比赛现场的评委及观摩教师均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给予较高评价,并获得省一等奖(小组第二名)的好成绩.现将部分教学设计内容以及设计过程中的思考整理成文,旨在交流分享.
  1教學设计简录
  活动1:复习旧知
  让学生回顾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活动2:引入课题
  环节1呈现生活中的排队图片;环节2(教师引语)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前常有一部分人在排队等候,顾客在办理业务及离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顾客在后排队.在几个窗口同时开放的情况下,每个窗口排队的人数、窗口服务的速度并不一致.作为顾客,常考虑选择排队的窗口以减少排队时间;作为服务机构,常根据自身的人力资源及顾客可承受的等候时间,考虑安排合适的窗口数,以此引出课题: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生活中的排队问题.
  设计说明: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的引语,一方面暗含了排队问题中的有关量:已有排队人数、离开人数、新增排队人数,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本节课将要研究的方向:顾客选择窗口、服务机构安排窗口数.
  活动3:新课讲解
  问题1小李到食堂买饭,看到食堂只开了一个窗口,且前面已有20人在排队,小李排好队并观察了2分钟,发现该窗口每分种有2人买饭离开队伍,但同时每分钟又新增1人排队.
  (1)如果小李继续排队,临到小李买饭时,他已经等了多少分钟?
  (2)小李观察了2分钟时,突然发现饭卡忘记带了,匆忙离队,4分钟后再次回到食堂同一窗口后排队.他要再等几分钟,才能轮到他买饭?
  教学预设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尝试作分析讲解.对于第(2)小题,引导学生可从先排队等候的2分钟里人员变化、离开又返回的4分钟里人员变化的角度去思考;也可从他第二次排队时,总共耽误的6分钟里人员变化的角度去思考.
  设计说明排队是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此问题既让学生体会排队的动态过程,从而逐步将生活现实延伸到排队问题的数学本质,也使得问题由浅入深,能保持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问题2第二天,小李又到食堂买饭,看到食堂开了A、B两个窗口,且两窗口前排队的人一样多,于是就站在A队伍后面.过了2分钟,他发现A窗口每分钟有4人买饭离开;B窗口每分钟有6人买饭离开,且B窗口队伍后面每分钟增加5人,此时小李迅速从A队伍转移到B窗口后面重新排队,结果比继续在A窗口排队提前30秒买到饭.求小李开始排队时,已有多少人在排队?
  教学预设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尝试作分析讲解;教师需引导学生抓住此问题解决的关键点:能从“结果比继续在A窗口排队提前30秒买到饭”中提炼出相等关系,即:继续在A窗口排队用时-到B窗口排队用时=12分钟.
  设计说明此为本节课教学所选排队问题的第1个角度,此问题借助一元一次方程便可解决.通过此问题的解决,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排队中有关量的变化.由于学生没有学习不等式的内容,因此还无法设置排队的队列选择问题.
  问题3某车站在检票前就有一部分人在排队等候,检票后每分钟来的人数一样多.从开始检票到等候检票的旅客全部离开,若同时开5个检票口则需30分钟,若同时开6个检票口则需20分钟.要能用10分钟完成全体旅客的检票工作,那么车站需同时开放几个检票口(假设每个检票口的工作效率相同)?
  教学预设(1)学生先独立思考;(2)教师逐步引导:①题中影响检票口人数涉及哪几个因素?②10分钟完成全体旅客的检票工作,其数学本质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原有人数 10分钟新增加人数=能完成的检票总人数(每个检票口每分钟检票人数×检票口数×10分钟);(3)教师再引导:上述关系式中,涉及哪几个量?要求哪个量?还有的几个量如何从条件中获取?试试看;(4)学生设未知数,列出方程组后,会发现方程个数少于未知数个数,再引导学生用含一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另两个字母,使问题最终求解.(5)在此问题解决中,可能会有学生提出疑问“单位时间内新增旅客数,因为检票口数的变化应该不同,例如开设5个检票口时,每个检票口每分钟新增人数与开设6个检票口时每分钟新增人数不应一致,如此问题将无法解决”,学生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对此,教师可这样给予说明:数学源于生活,又是将生活问题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并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因此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化为:在检票前所有旅客等候在大厅,检票时旅客根据检票口数及检票的进度进行排队,从而使得每个检票口单位时间内的新增人数相同.
  设计说明此为本节课教学所选排队问题的第2个角度,对7年级的学生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在逐步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抓住其数学本质.
  问题4(建立模型)某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前已有a人排队等候,开始服务后每个单位时间新增顾客数为b,从开始服务到顾客全部离开,若同时开x个窗口且每个窗口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均为y,共需z个单位时间.请写出a,b,x,y,z应满足的关系式.
  设计说明从问题1—4中逐步增加未知量的个数,并最终建立模型,这样使问题由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抽象,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感悟,从而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模型的建立,也深化了对问题的认知.   活动4:巩固新知(问题推广)
  有一水池,池底有泉水不断匀速涌出,要想把水池水抽干,10台抽水机需抽8小时,8台抽水机需抽12小时,如果用6台抽水机,那么需要多少小时?
  教学预设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视情再给予引导:①6台抽水机抽干的数学本质是什么?②问题中涉及哪几个量?(原来有水的量;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量;单位时间内抽出的水量等);最后再分析讲解,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内容的巩固.
  活动5:课堂小结
  教学预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能抓住有关问题的数学本质,找到合适的相等关系,从而构建方程.最后教师就生活与数学的关系略作说明,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能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活动6:作业布置
  思考题由于天气逐渐变冷,牧场上的草因枯萎使得每天以均匀的速度减少.经计算,牧场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或可供16头牛吃6天.那么可供11头牛吃几天?
  设计说明前面两个问题涉及到的两个量,其中一个将会导致总量减少(排队后人员离开、水被抽出),另一个将会导致总量增加(有人继续排队,水继续涌出).本題中的两个量(枯萎的草、牛吃掉的草)都会导致总量减少,因而还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以避免学生的应用进行简单地模仿.
  2设计过程的思考
  2.1教学目标定位
  组织什么样的内容进行教学,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首先我们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1)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举例,即通过若干问题解决,体现方程(组)的应用;(2)小专题复习,即围绕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小专题复习,强化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认识;(3)在运用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中,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渗透模型思想,即通过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解决,渗透模型思想.其次我们认为:由参赛教师自己组织教学内容,这应说明承办学校已完成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因此,通过举例以体现方程(组)的应用,其意义与价值并不大;由于是借班上课,难以弄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小专题复习的必要性也不大.为此,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运用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中,体现数学应用价值,渗透模型思想.
  2.2教学素材选取
  根据定位的教学目标,素材的选择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又要能体现模型思想.在方程(组)应用的许多问题中,问题背景(如行程问题、浓度配比问题等等)虽然都取材于生产、生活,但离学生的真实生活也还较远,更多时候学生还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应用题来解决,因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也无法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且“模型”易演变为“题型”.为此,我们欲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中提炼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两个寻找阶段:开始想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寻找能用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但或因问题过于简单,难以渗透模型思想;或因素材背景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而未果,当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平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随后我们调整思路,从数学问题中找生活背景,如此便有了发现:“牛顿问题”(俗称“牛吃草问题”)是一类比较经典的数学问题.这个问题涉及这样几个量:(1)草场原有草量;(2)每天消耗的草量;(3)在草的消耗过程中,又有新的草长出.如果以此素材为背景,也会偏离现在孩子,尤其城区孩子的生活实际.但这个数学问题能找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排队问题.排队问题也涉及这样几个量:(1)队列中原有站队人数;(2)每个时刻有人办完业务离开;(3)别人办业务及离开的过程中,后面继续有人来排队.其和“牛顿问题”在数学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决定以生活中的排队作为教学素材.
  2.3问题角度选择
  确定了选材方向,还需要进一步选择问题设计的角度.通过“牛顿问题”类比得到的排队问题,其仅仅是服务机构的决策问题.经过分析不难发现:生活中的排队,还存在顾客考虑排队的队列选择问题.因此,我们就从顾客及服务机构两个角度设计问题背景:(1)每个服务窗口的效率并不一样,顾客应如何选择排队窗口减少排队时间;(2)服务机构一般会考虑人力资源与顾客可接受等候时间,考虑安排合适的窗口数.如此,使问题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生活与数学联系,也更易激发学生兴趣.
  2.4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感悟,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分析了下列因素:(1)如果直接将“牛顿问题”引申到排队中的问题决策,将会使角度单一,更会因难度过大,问题缺乏梯度而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排队过程是动态的,一部分人离开,后面又有人继续排队,这其中涉及到两个量的变化,对初一学生还略显困难;(3)单位时间内离开与新增加排队的人数并不一样,学生在生活中对此也缺乏关注,毕竟在实际生活中的排队,更多地是凭经验或直觉选择排队的队列.
  根据本节课所选角度,结合上述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共设置了4个问题.问题1设置的背景是对一个窗口情况的分析,让学生感知排队中离开与新增人数变化过程.且问题1设置了两个小问题,从一个变化量(前面排队的人打饭后离开)延伸到两个变化量(有人离开过程中,又新增排队人数),从而使问题由浅入深.两个小问题都可以用简单的算术方法解决,从而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问题2将排队的一个窗口延伸到两个窗口,体现方程的应用,实施本节课所选第一个角度的教学.有了问题1的铺垫,问题2的解决也就不再困难.借助问题3,实施本节课所选第二个角度的教学,体现方程组的应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突破难点,对教学中该如何引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作了较详细预设;为突出重点,通过问题4,将问题从特殊延伸到一般,以提炼模型.并通过一道课堂练习,一道课外作业将问题推广,丰富学生认知.至此,完成了本节课主体过程的设计.
  3结束语
  笔者常把复习阶段的教学设计类比于写作.写文章需要先立意,明确文章主旨,以此选择素材及表达方式,文章立意高,有助于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位就相当于文章的立意,只有目标定位明确、准确,才能使素材选择的方向更明确.适度提高教学目标的定位,也有助于扩大教学的价值.
  教学素材选择的视角,会关系到素材的质量与教学的针对性,从而会影响着教学效果.素材的选择可以根据问题找素材,在此过程中还常需要设计者根据定位的目标,自编、改编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善于积累素材;还可从有关生活素材中,提炼数学问题,挖掘教学价值,以此设置数学问题.例如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就是通过类比与联想,发现生活中的排队问题与一次方程(组)有联系,随后分层设置问题,很好地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素材.
  虽然本次比赛所选的素材,得到专家评委及观摩老师们的认可,但这个素材找的并不顺利,是通过“牛顿问题”类比得到的.其实与一次方程(组)有关的生活问题并不少,如一张出租车票,一张水电费发票等,都能提炼出与一次方程有关的数学问题.这也使笔者深深感受到,作为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并能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以此使有关教学素材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让学生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体会更加深刻.
  有高度的目标定位,宽广的素材选择视角,问题的精心设计,都会更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简介张克玉(1972—),男,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英国  讲述人:陆美好妈妈  美国各州都有类似于国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儿童早期学习标准,它们都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个体发展差异。我们所处的科罗拉多州,很多较规范的幼儿园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制定各有特色的儿童发展评估表,老师定期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分析幼儿的作品,对每个幼儿的需求、能力、兴趣加以评估。不同的年龄,评估表的内容也不一样。  感受:以孩子为本,进行边程性综合评价  美国幼儿园
我是一棵会结果的树  浙江金华/韦 苇      我把五个指头  都叉开  把两只臂膀  向上举起来  我就是一棵树    我把五个指头  都收拢  紧紧捏成一个拳头  树枝末端  就结出两个果    树还不高  果也还小  但是妈妈  看我是一棵会结果的树  那甜甜的灿烂  就是她脸上的笑    笼中虎  [俄罗斯]拉什科夫斯基/原著  云南昆明/乐 草译    一只小老鼠来到动物园。  看见老
G·波利亚的解题表告诉我们怎样解题的四个步骤: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1].回顾的必要性在于通过回顾完整的答案,重新斟酌、审查结果及导致结果的途径,他们能够巩固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当我们回顾一个题目的解答时,我们自然有机会来考察这个题目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通过对题目的回溯,可以找出一些与其相关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变式题.这个环节对教师解题来说更重要一点,因为对教师来说解
【摘 要】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统计与概率”学习领域中的章引言为研究对象,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通过比较研究法与文本分析法对其内容组织、表征方式、编排顺序及立意定位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两版教材“章引言”结构同中有异;进而挖掘章引言中所蕴含的隐性与显性教育价值,以期引发数学教育工作者对章引言的认知、认同和践行.  【关键词】 章引言;结构分析;教育价值;人教版;北师大版  1 引言  章引
【摘 要】 傳统的平面几何推理论证新课入门伊始,就教给学生严格的演绎推理,辅助线几乎都是教师想好了,要么直接地画到具体的图形中去,要么通过指导学生操作图形,得到辅助线的痕迹,学生就可以通过观察法获得辅助线;这些都是下乘的教学设计。平面几何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于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它需要避开物质性材料的干扰,促进学生深入到空间点线面体的结构性本质。因此,探究辅助线方法的过程就是理性思维展开的过程,这正
【摘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既要考虑知识方法的系统性,又要考虑问题的可拓展性,通过问题变式,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通过问题解决,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规律,形成解题技能,上升到通解通法,从而达到会一题,通一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复习课;解法探究;问题变式;解题规律  数学复习课是指一个教学单元或一章结束或期中、期末以及学段的知识回顾与概括.它的作用是系统归纳整理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夏天来了,天气好热啊,我们都大汗淋漓。妈妈买了一个牛奶味冰淇淋,它的名字叫大板。它是那么洁白,那么漂亮,就像一位美麗的公主。我笑着说:“公主,你那漂亮的裙子能不能让我穿一下呢?”我一边说,一边吃起了冰淇淋,最后,“公主”的裙子全被我吃掉了。我对“公主”说:“谢谢你,大板公主,让我变得这么凉爽。”
解答数学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的前提下,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由于一些同学不能顺利地从题目中全面获取信息,特别是不能获取一些隐含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所以对问题不能顺利解决.为帮助老师们有效地指导学生解题,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
【摘要】數学教学设计是一种艺术,对于数学知识的教学处理,就会出现优劣层次之分,没有一种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在实施教学培训时,为了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是向受训教师提供具体的优质教学设计课例所产生的培训价值不大,只有促使受训教师真正地揭示与发现优质数学教学设计背后努力的心路历程,受训教师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启示.  【关键词】“国培计划”;教学设计;优化过程
乐迪:妈妈,你有白头发了。  妈妈:对,我变老了呢。  乐迪:那你也還是我妈妈,我不会叫你奶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