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小学语文第一册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儿童入学后,经7周左右的学习,学会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抄写声母、韵母与音节。”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小学阶段的各册课本都安排了复习与巩固汉语拼音的训练。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刚入学阶段学好汉语拼音呢?
一、多种形式,激发兴趣
长期以来,汉语拼音难教、教学时间长及学生感到乏味的问题一直普遍存在于教学之中。尤其对多数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学习时难免会感到困难。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一步学习拼音的关键。
1.实物演示。
教师可利用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学习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如“t”像一把伞,“q”像个气球等。这样不仅便于记忆,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易与其他声母混淆。
2.充分利用图画。
在看书本插图的同时,可让学生做连线练习。如出示ū、ǘ、ī、è等卡片,再出示几幅图画:一位医生、一条鳄鱼,一只乌鸦、一条小鱼,让学生看图连线,寓教于乐,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提高了认读的积极性。
3.利用儿歌、谜语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声母的阶段,可相机选用适当的儿歌、谜语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拼音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g、k、h时,让学生自己编儿歌,记忆g、k、h的字形,学生们很感兴趣,学的非常起劲。又如学习ǖ时,教师把卡片挂在黑板上,让ǖ分别和j、q、x相拼,每拼一次头上两点抽去,然后让学生把这条规则编成顺口溜,如“ǖ和j、q、x相拼,去掉头上两点”。教师问:“去掉两点还念什么呀?”“还念ǖ。”教师让学生把这个顺口溜连起来读一读,大家读得津津有味。最后,选出四名学生带头饰分别饰演j、q、x和ǖ,ǖ见了j、q、x去掉头上的小帽子,行礼问好。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还相机进行了德育教育。
4.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如将声母、韵母的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互相找朋友,然后自己拼读。这样,不仅达到了学习目标,而且学生学起来也觉得轻松愉快。
二、重视步骤,促进生成
纯拼音教学是枯燥的、抽象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挖掘,使拼音教学的各个步骤真正落到实处。虽然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会读、会背,但这并不是一种死记硬背,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以往汉语拼音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达到能直呼音节句群的能力,而这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心理、生理的制约,不可能在两个月内完全达到直呼音节的能力。所以,由拼读过渡到直呼才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关键,想直接跨过拼读这一重要过程,只会欲速则不达。因此,新课程中对拼音教学只要求能够准确拼读音节,直呼音节的要求是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的。教师只需要把直呼音节看成是最高境界,在拼读音节的熟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直呼能力,没必要非得要求“拼读”。应允许学生有差异性存在,需要步步到位、环环相扣,即第一环节认清字母的字形。这就要让学生自己适当分析、比较,通过了解字母的字形,进而学习发音。教师范读时要使学生听清,知道发音的部位,然后通过领发、齐发、个别发、轮发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发音。因此,在音节教学中,切不可让学生单靠死记硬背,而应该注意教学生掌握声韵成音的规律、拼音的方法及对比类推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的目的。
如教学“guā”时,教师制作了分别写有“g”、“u”、“ā”的三张卡片,教学时把它们组成“guā”,再教给学生儿歌,然后让学生拿着卡片自己拼读。这样的学习既有图又有歌,还需要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了三拼连读的规律。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方法,对学习方法有所感悟。教师还要重视书写这一环节。指导书写时,要一笔一画地教,让学生看清楚写的过程,然后将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使之在今后书写中有所改进。每周举行一次比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不再将作业当成一种负担。
三、音节教学,重中之重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整体的音节是具体可感的,而声母、韵母则是抽象的。声母、韵母的结合构成音节,把这些“零件”熟练掌握后,组装只需要一个方法,就什么都解决了。这个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拼猛一碰。只有掌握了这个方法,才能拼读出任意一个音节,从而使汉语拼音成为帮助识字的工具。有零件必须有整体,所以也应强化音节的整体教学,使音节从语言中来,建立音节与意义的联系。如学生拼读出音节后,就让学生用这个音节组词、说话,引导和激励学生运用所学音节。当学生开动脑筋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句子时,也就使所学有所用,进而产生了学习兴趣。尤其是带调音节组词语,使原本枯燥的音节“活”起来,使本身没有意义的音节变得有意义,充实了所学的内容。在这样的不断训练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及求异思维。
四、注意整体认读音节的教法
对于学生来说,16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学习可能是最让人头疼的了。这好像没有捷径可寻,只有靠死记硬背。其实不然,只要教师将它们进行分类分析,就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如由声母zh、ch、sh、r、z、c、s改变而来的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zi、ci、si是一类,由单韵母前加y是一类,韵母变小i为大y是一类,鼻韵母加y是一类。这样简单明了,易于记忆,使学生不再有强化记忆的负担。
五、作业设计,新颖有趣
一年级学生对于游戏型作业很感兴趣,在完成这类作业时,往往积极性很高。因此,作业的设计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声母和韵母的熟记可让学生回家去读儿歌、读谜语,也可以找一些小故事同桌之间练习拼读。在课堂上也可进行巩固,如开火车进行读词语比赛、读儿歌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音节的拼读。
书写音节的练习,可先让学生用音节写出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等,看看谁写的准确。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音节的书写能力,而且学习兴趣也异常浓厚。
总之,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人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个起点,只有这个起点迈好,以后的每一步才会更加坚定有力!教师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突破重、难点上下工夫,才能使汉语拼音教学有更大的提高。
一、多种形式,激发兴趣
长期以来,汉语拼音难教、教学时间长及学生感到乏味的问题一直普遍存在于教学之中。尤其对多数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学习时难免会感到困难。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一步学习拼音的关键。
1.实物演示。
教师可利用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学习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如“t”像一把伞,“q”像个气球等。这样不仅便于记忆,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易与其他声母混淆。
2.充分利用图画。
在看书本插图的同时,可让学生做连线练习。如出示ū、ǘ、ī、è等卡片,再出示几幅图画:一位医生、一条鳄鱼,一只乌鸦、一条小鱼,让学生看图连线,寓教于乐,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提高了认读的积极性。
3.利用儿歌、谜语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声母的阶段,可相机选用适当的儿歌、谜语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拼音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g、k、h时,让学生自己编儿歌,记忆g、k、h的字形,学生们很感兴趣,学的非常起劲。又如学习ǖ时,教师把卡片挂在黑板上,让ǖ分别和j、q、x相拼,每拼一次头上两点抽去,然后让学生把这条规则编成顺口溜,如“ǖ和j、q、x相拼,去掉头上两点”。教师问:“去掉两点还念什么呀?”“还念ǖ。”教师让学生把这个顺口溜连起来读一读,大家读得津津有味。最后,选出四名学生带头饰分别饰演j、q、x和ǖ,ǖ见了j、q、x去掉头上的小帽子,行礼问好。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还相机进行了德育教育。
4.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如将声母、韵母的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互相找朋友,然后自己拼读。这样,不仅达到了学习目标,而且学生学起来也觉得轻松愉快。
二、重视步骤,促进生成
纯拼音教学是枯燥的、抽象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挖掘,使拼音教学的各个步骤真正落到实处。虽然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会读、会背,但这并不是一种死记硬背,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以往汉语拼音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达到能直呼音节句群的能力,而这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心理、生理的制约,不可能在两个月内完全达到直呼音节的能力。所以,由拼读过渡到直呼才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关键,想直接跨过拼读这一重要过程,只会欲速则不达。因此,新课程中对拼音教学只要求能够准确拼读音节,直呼音节的要求是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的。教师只需要把直呼音节看成是最高境界,在拼读音节的熟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直呼能力,没必要非得要求“拼读”。应允许学生有差异性存在,需要步步到位、环环相扣,即第一环节认清字母的字形。这就要让学生自己适当分析、比较,通过了解字母的字形,进而学习发音。教师范读时要使学生听清,知道发音的部位,然后通过领发、齐发、个别发、轮发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发音。因此,在音节教学中,切不可让学生单靠死记硬背,而应该注意教学生掌握声韵成音的规律、拼音的方法及对比类推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的目的。
如教学“guā”时,教师制作了分别写有“g”、“u”、“ā”的三张卡片,教学时把它们组成“guā”,再教给学生儿歌,然后让学生拿着卡片自己拼读。这样的学习既有图又有歌,还需要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了三拼连读的规律。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方法,对学习方法有所感悟。教师还要重视书写这一环节。指导书写时,要一笔一画地教,让学生看清楚写的过程,然后将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使之在今后书写中有所改进。每周举行一次比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不再将作业当成一种负担。
三、音节教学,重中之重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整体的音节是具体可感的,而声母、韵母则是抽象的。声母、韵母的结合构成音节,把这些“零件”熟练掌握后,组装只需要一个方法,就什么都解决了。这个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拼猛一碰。只有掌握了这个方法,才能拼读出任意一个音节,从而使汉语拼音成为帮助识字的工具。有零件必须有整体,所以也应强化音节的整体教学,使音节从语言中来,建立音节与意义的联系。如学生拼读出音节后,就让学生用这个音节组词、说话,引导和激励学生运用所学音节。当学生开动脑筋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句子时,也就使所学有所用,进而产生了学习兴趣。尤其是带调音节组词语,使原本枯燥的音节“活”起来,使本身没有意义的音节变得有意义,充实了所学的内容。在这样的不断训练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及求异思维。
四、注意整体认读音节的教法
对于学生来说,16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学习可能是最让人头疼的了。这好像没有捷径可寻,只有靠死记硬背。其实不然,只要教师将它们进行分类分析,就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如由声母zh、ch、sh、r、z、c、s改变而来的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zi、ci、si是一类,由单韵母前加y是一类,韵母变小i为大y是一类,鼻韵母加y是一类。这样简单明了,易于记忆,使学生不再有强化记忆的负担。
五、作业设计,新颖有趣
一年级学生对于游戏型作业很感兴趣,在完成这类作业时,往往积极性很高。因此,作业的设计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声母和韵母的熟记可让学生回家去读儿歌、读谜语,也可以找一些小故事同桌之间练习拼读。在课堂上也可进行巩固,如开火车进行读词语比赛、读儿歌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音节的拼读。
书写音节的练习,可先让学生用音节写出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等,看看谁写的准确。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音节的书写能力,而且学习兴趣也异常浓厚。
总之,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人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个起点,只有这个起点迈好,以后的每一步才会更加坚定有力!教师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突破重、难点上下工夫,才能使汉语拼音教学有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