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心理学家贝思奇曾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老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意味着学生认知存在偏差与缺欠。如何使学生正确分析错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实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的有机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是有价值的,也可能是没价值的,甚至是错误的。这需要教师“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地处理这些内容,尽可能做到生成资源的价值引领,让这些“错题”变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面对自己抄错的题目,发现有利用价值时该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案例:
圆柱和圆锥练习时出现这样的一题。
“把一张铁皮按下图剪开,正好能焊接成一只铁皮油桶,求所焊接成的油桶的体积。”
题目刚出示,有学生就说,这题出错了吧?
听学生一说我仔细一瞧,题目的数据相互矛盾,确实出错了,怎么办?直接把数据改掉还是?不,于是我将错就错。
师:同桌之间不妨先相互讨论讨论,这题错在什么地方?
生1:“我觉得这一题中,24.84厘米这个数据有问题,因为题目中说正好能焊接成一只铁皮油桶,可以得出,左边的一块长方形铁皮正好围成油桶的侧面,8厘米就是这个油桶的高,24.84厘米减去4厘米是20.84厘米,就是油桶的底面周长,因为底面直径是4厘米,底面周长就应该是12.56厘米,和20.84厘米产生矛盾!
生2:我觉得这一题没问题,其实我们主要看右边的圆,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而左边的长方形长比12.56厘米长,没关系,只要在拼的时候把多余的部分重叠起来就行了,我观察了椰汁罐头,发现接头的地方就是有一点点重叠的!
生3的话又激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生4:“题目中说正好能焊接成一只铁皮油桶,说明左边的长方形铁皮正好能围成,没有浪费,再说这里浪费得也太厉害了,多了8厘米多,肯定不符合实际!”
生5:老师,我觉得这一题的数据特荒唐,一个油桶,高才8厘米,底面直径才4厘米,这大概是小人国用的吧!
学生们哄堂大笑。
师:你们提的意见非常好,既然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题目中的数据就必须和实际生活相吻合,否则就会闹出很多笑话!大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经常审视自己得出的答案,是否符合生活实际!
师:那么,我们既然发现了问题,如何来改正这一题呢?
思索了片刻,学生又纷纷举手。
生2:我觉得首先把单位名称改成分米比较合适,接着,根据底面圆的直径是4分米,底面周长应该是12.56分米,然后再加上4分米,应该把24.84改为16.56比较好!
生3:不改24.84也可以的,这里的24.84是一个圆的底面周长再加上底面直径,也就相当于大约4.14个圆的直径,24.84÷4.14=6厘米,把圆的直径改成6厘米,正好合适。
同学们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生6:我觉得,直接把下面的条件去掉,就可以了!
一句话,让教室里顿时又安静了下来。
生6:其实不需要下面的24.84cm,按宽照8厘米计算,因为正好能焊接成一只铁皮油桶,所以左边的铁皮就必须能正好搭配右边的两个圆,也就是两个底面,所以,我认为,只要知道右边圆的直径和油桶的高,就可以了!
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种即席创作!课堂的精彩有时不完全是我们预先设计出来的,但精彩的机会却由我们即时把握。”事先并没有想到一道编写错误的习题能为课堂带来如此的精彩。试想如果当初面对学生抛来的疑问,仅是直接将数据更改,则课堂上哪来如此热烈地讨论、积极地探索、踊跃地交流,哪来“如此美丽的浪花”?恰逢时机地发问,充分地等待,换来的是良好地互动,精彩地生成,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发,如“节日的礼花,缤纷绽放”。
一、打破预设,敢于因势利导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它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总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资源,我们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种教学中的“机遇”,每个数学老师可能都碰到过,但是,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当时马上把错误的数据改一改,那么教学“机遇”就平淡地错过了,学生就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出这么多的情感火花。
二、克服教师的权威意识,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共鸣的过程。所以把传统教学中的“权威与服从”转变为“平等与合作”。只有这样,教学中学生的种种表现,诸多的思维“亮点”才能不断地被激发,教师才能从学生的种种表现、思维的闪光点中不断寻找到教学设计的生长点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生成中“意外”的情况不只是老师引起的,还有许多种情况。不管是哪种因素引起的“意外”,我们必须正视它,案例中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反馈交流时,蕴含着十分精彩独特的思考,让人拍案叫绝。对于教师,及时运用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智慧,巧妙地引导点拨,“化腐朽为神奇”,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在这样的角色相互转换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让数学教学充满成长的气息,师生共同思考,共同演绎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韦镇小学)
案例:
圆柱和圆锥练习时出现这样的一题。
“把一张铁皮按下图剪开,正好能焊接成一只铁皮油桶,求所焊接成的油桶的体积。”
题目刚出示,有学生就说,这题出错了吧?
听学生一说我仔细一瞧,题目的数据相互矛盾,确实出错了,怎么办?直接把数据改掉还是?不,于是我将错就错。
师:同桌之间不妨先相互讨论讨论,这题错在什么地方?
生1:“我觉得这一题中,24.84厘米这个数据有问题,因为题目中说正好能焊接成一只铁皮油桶,可以得出,左边的一块长方形铁皮正好围成油桶的侧面,8厘米就是这个油桶的高,24.84厘米减去4厘米是20.84厘米,就是油桶的底面周长,因为底面直径是4厘米,底面周长就应该是12.56厘米,和20.84厘米产生矛盾!
生2:我觉得这一题没问题,其实我们主要看右边的圆,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而左边的长方形长比12.56厘米长,没关系,只要在拼的时候把多余的部分重叠起来就行了,我观察了椰汁罐头,发现接头的地方就是有一点点重叠的!
生3的话又激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生4:“题目中说正好能焊接成一只铁皮油桶,说明左边的长方形铁皮正好能围成,没有浪费,再说这里浪费得也太厉害了,多了8厘米多,肯定不符合实际!”
生5:老师,我觉得这一题的数据特荒唐,一个油桶,高才8厘米,底面直径才4厘米,这大概是小人国用的吧!
学生们哄堂大笑。
师:你们提的意见非常好,既然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题目中的数据就必须和实际生活相吻合,否则就会闹出很多笑话!大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经常审视自己得出的答案,是否符合生活实际!
师:那么,我们既然发现了问题,如何来改正这一题呢?
思索了片刻,学生又纷纷举手。
生2:我觉得首先把单位名称改成分米比较合适,接着,根据底面圆的直径是4分米,底面周长应该是12.56分米,然后再加上4分米,应该把24.84改为16.56比较好!
生3:不改24.84也可以的,这里的24.84是一个圆的底面周长再加上底面直径,也就相当于大约4.14个圆的直径,24.84÷4.14=6厘米,把圆的直径改成6厘米,正好合适。
同学们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生6:我觉得,直接把下面的条件去掉,就可以了!
一句话,让教室里顿时又安静了下来。
生6:其实不需要下面的24.84cm,按宽照8厘米计算,因为正好能焊接成一只铁皮油桶,所以左边的铁皮就必须能正好搭配右边的两个圆,也就是两个底面,所以,我认为,只要知道右边圆的直径和油桶的高,就可以了!
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种即席创作!课堂的精彩有时不完全是我们预先设计出来的,但精彩的机会却由我们即时把握。”事先并没有想到一道编写错误的习题能为课堂带来如此的精彩。试想如果当初面对学生抛来的疑问,仅是直接将数据更改,则课堂上哪来如此热烈地讨论、积极地探索、踊跃地交流,哪来“如此美丽的浪花”?恰逢时机地发问,充分地等待,换来的是良好地互动,精彩地生成,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发,如“节日的礼花,缤纷绽放”。
一、打破预设,敢于因势利导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它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总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资源,我们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种教学中的“机遇”,每个数学老师可能都碰到过,但是,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当时马上把错误的数据改一改,那么教学“机遇”就平淡地错过了,学生就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出这么多的情感火花。
二、克服教师的权威意识,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共鸣的过程。所以把传统教学中的“权威与服从”转变为“平等与合作”。只有这样,教学中学生的种种表现,诸多的思维“亮点”才能不断地被激发,教师才能从学生的种种表现、思维的闪光点中不断寻找到教学设计的生长点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生成中“意外”的情况不只是老师引起的,还有许多种情况。不管是哪种因素引起的“意外”,我们必须正视它,案例中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反馈交流时,蕴含着十分精彩独特的思考,让人拍案叫绝。对于教师,及时运用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智慧,巧妙地引导点拨,“化腐朽为神奇”,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在这样的角色相互转换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让数学教学充满成长的气息,师生共同思考,共同演绎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韦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