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主动学习,通过让幼儿自己收集自然资源,让幼儿领会自己知道的知识点,教师最后总结知识,同时学习相关的词语,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记录表时先让幼儿口述自己将要使用的记录方法,以此引导个别不理解的幼儿想出自己的记录方法。
关键词:自然资源;自主活动;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除了参考教材组织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出发生成教学内容,帮助幼儿梳理原有的凌乱的生活经验,初步形成系统科学的知识结构,更好地为幼儿进入社会生活服务。正如《纲要》强调的那样: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求之一是“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正确科学的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让幼儿在感知需要的前提下主动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丰富认知,促进发展。良好的数学教学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组织活动都应从幼儿的生活、兴趣、经验出发,这样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幼儿学习的效率就会高很多。
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孩子应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活动,与外界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经验地丰富和重组,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所以我们教师在活动中不能是幼儿活动的操控者,强迫幼儿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控制、指挥幼儿,而应给予幼儿信任,提供幼儿主动探索、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就无处不在。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活动生活化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材料生活化:把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材料或教具,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如用积木发展幼儿的数数能力等。因其简便易行,深受教师喜爱。同时,某些特定的生活材料具有潜在的数学价值:如花生、玉米等具有封闭性排列的特点,让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其规律可以引发对生活的关注,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2、情境游戏化: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包含一定的数学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摆弄充分感知体验。如在娃娃家里让幼儿分碗勺等。这种方法游戏性强,受到幼儿喜爱。
3、任务趋动式: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开展活动,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如竞赛性游戏的统计等。这种方法综合性强,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特别是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幼儿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为了让孩子们学习统计方法时,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又学得有趣生动,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找来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生,由于平时幼儿在食用花生时,都是家长帮助剥好了直接食用的,很少有幼儿自己动手剥着吃,对花生的结构和特征也是不太清楚的。
于是我就借助花生这个主题,通过剥花生、数花生仁等方法一方面让孩子学习动手剥花生的方法,另外在剥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统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得很快乐。我是这样做的:
一、让孩子参与收集自然资源
以往教学时都是老师准备好教学材料,在课上让幼儿操作,在这节课前我让幼儿家长利用空余时间给孩子讲讲有关花生的生长过程,并和孩子一起找出一些相关的图片,一起去菜场购买花生,尝试了购买花生的快乐,这样幼儿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是自己收集的兴趣也就更浓了,增加了学习的欲望,为第二天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让孩子讲述收集到的图片上的知识
活动中老师是幼儿的一个好伙伴,也是一个合作者。活动中老师没有对幼儿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回答,没有用“是”或“不是”,“可以”或“不可以”的语言指导,而是让幼儿相互交流,讨论知识点,将幼儿知道的知识点用事先准备的图片或文字出示在黑板上,了解幼儿的想法,最后用简单、适当的语言总结答案。老师将自己融入幼儿中,融入幼儿的活动中。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同样也是个参与者,感受幼儿的喜悦与快乐,更好地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有助于整个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让孩子参与活动的研究
在以往的活动中教师是一个“操控手”,作为老师我们要把眼光转向孩子,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观察孩子的言行,关注孩子的经验,了解孩子的需要,引导孩子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在探索中学习新的内容。
每一个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我在组织这个活动,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我根据活动预设的内容、环节,结合活动中幼儿实际的操作情况,老师必须把握住目标,有的放矢的把幼儿的活动一步步深入,从中发掘幼儿更多的知识,潜能。
在幼儿的活动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意外出现,当这些“意外”出现时,老师是按部就班还是随机应变,这就体现了老师作为引领者指导活动的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先在桌子上放上一盆花生,让幼儿通过触摸花生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花生的样子,如有幼儿说:“花生是毛毛的”,我就引出词语“粗糙”一词,让幼儿边摸花生边大声地朗读“粗糙”二字。
如有幼儿说:“花生的外面有一件红色的衣服”,我就教幼儿认识这件“红衣服”叫作“花生衣”。又如幼儿在描述花生仁的时候说“像一个小宝宝”,我就教幼儿念一则花生的谜面,想通过谜面的形式,让孩子对花生的结构和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问幼儿花生的味道时,我就让幼儿品尝花生,用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述花生的“香”,以此来教幼儿“香喷喷”一词,通过孩子的味觉来学习“香喷喷”的味道。第二,在让孩子学习记录表格时是这节课的难点,我就让幼儿剥一次记录一次,在记录的时候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记录前我先让孩子口述自己要记录的方法,如有的幼儿用画圆点的方法,有的幼儿用画五角星的方法,有的幼儿用写数字的方法,还有的幼儿用画横线的方法等等,不懂的幼儿在其他幼儿的描述后,也明白了记录的方法,所以在操作时记录的方法都很好, 但是在记录时我由于经验不足,在统计表上出现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十次,幼儿有点不太理解,有的幼儿把结果都记录在了同一次上了,这就是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上类似的课时能吸取教训,能运用更好的方法引导幼儿,让幼儿尽量少的出错。
在活动中老师不光要关注活动本身的进展,更要关注活动中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了解幼儿,倾听幼儿,你会发现幼儿世界的五彩缤纷,你会发现幼儿活动的惊喜不断。我发现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时,能用很多老师都没有想到的方法来记录,使我感到很惊喜,发现孩子的思维真的很丰富。
本次活动除了上面提到的出现的两个问题外,还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最后的统计表,我让幼儿举手在剥10次花生时,剥到的粒数做了一个统计,没有将幼儿表格底下的合计数作为老师统计的数据,使本次活动的结果合教学目标不统一,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前一定要读通教案,使教学活动能按照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
总之,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给孩子灌输现成的知识,而应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使他们能自主的活动和探索,同样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既要作为局内人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孩子一起活动、思考,又扮演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始终关注着孩子的状态以及活动的进展情况,适时地、自然地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发展要求为他们提供各种媒介和帮助,引发思考,促进活动的深入,真正做好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领者。
关键词:自然资源;自主活动;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除了参考教材组织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出发生成教学内容,帮助幼儿梳理原有的凌乱的生活经验,初步形成系统科学的知识结构,更好地为幼儿进入社会生活服务。正如《纲要》强调的那样: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求之一是“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正确科学的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让幼儿在感知需要的前提下主动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丰富认知,促进发展。良好的数学教学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组织活动都应从幼儿的生活、兴趣、经验出发,这样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幼儿学习的效率就会高很多。
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孩子应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活动,与外界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经验地丰富和重组,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所以我们教师在活动中不能是幼儿活动的操控者,强迫幼儿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控制、指挥幼儿,而应给予幼儿信任,提供幼儿主动探索、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就无处不在。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活动生活化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材料生活化:把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材料或教具,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如用积木发展幼儿的数数能力等。因其简便易行,深受教师喜爱。同时,某些特定的生活材料具有潜在的数学价值:如花生、玉米等具有封闭性排列的特点,让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其规律可以引发对生活的关注,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2、情境游戏化: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包含一定的数学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摆弄充分感知体验。如在娃娃家里让幼儿分碗勺等。这种方法游戏性强,受到幼儿喜爱。
3、任务趋动式: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开展活动,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如竞赛性游戏的统计等。这种方法综合性强,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特别是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幼儿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为了让孩子们学习统计方法时,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又学得有趣生动,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找来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生,由于平时幼儿在食用花生时,都是家长帮助剥好了直接食用的,很少有幼儿自己动手剥着吃,对花生的结构和特征也是不太清楚的。
于是我就借助花生这个主题,通过剥花生、数花生仁等方法一方面让孩子学习动手剥花生的方法,另外在剥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统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得很快乐。我是这样做的:
一、让孩子参与收集自然资源
以往教学时都是老师准备好教学材料,在课上让幼儿操作,在这节课前我让幼儿家长利用空余时间给孩子讲讲有关花生的生长过程,并和孩子一起找出一些相关的图片,一起去菜场购买花生,尝试了购买花生的快乐,这样幼儿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是自己收集的兴趣也就更浓了,增加了学习的欲望,为第二天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让孩子讲述收集到的图片上的知识
活动中老师是幼儿的一个好伙伴,也是一个合作者。活动中老师没有对幼儿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回答,没有用“是”或“不是”,“可以”或“不可以”的语言指导,而是让幼儿相互交流,讨论知识点,将幼儿知道的知识点用事先准备的图片或文字出示在黑板上,了解幼儿的想法,最后用简单、适当的语言总结答案。老师将自己融入幼儿中,融入幼儿的活动中。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同样也是个参与者,感受幼儿的喜悦与快乐,更好地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有助于整个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让孩子参与活动的研究
在以往的活动中教师是一个“操控手”,作为老师我们要把眼光转向孩子,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观察孩子的言行,关注孩子的经验,了解孩子的需要,引导孩子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在探索中学习新的内容。
每一个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我在组织这个活动,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我根据活动预设的内容、环节,结合活动中幼儿实际的操作情况,老师必须把握住目标,有的放矢的把幼儿的活动一步步深入,从中发掘幼儿更多的知识,潜能。
在幼儿的活动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意外出现,当这些“意外”出现时,老师是按部就班还是随机应变,这就体现了老师作为引领者指导活动的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先在桌子上放上一盆花生,让幼儿通过触摸花生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花生的样子,如有幼儿说:“花生是毛毛的”,我就引出词语“粗糙”一词,让幼儿边摸花生边大声地朗读“粗糙”二字。
如有幼儿说:“花生的外面有一件红色的衣服”,我就教幼儿认识这件“红衣服”叫作“花生衣”。又如幼儿在描述花生仁的时候说“像一个小宝宝”,我就教幼儿念一则花生的谜面,想通过谜面的形式,让孩子对花生的结构和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问幼儿花生的味道时,我就让幼儿品尝花生,用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述花生的“香”,以此来教幼儿“香喷喷”一词,通过孩子的味觉来学习“香喷喷”的味道。第二,在让孩子学习记录表格时是这节课的难点,我就让幼儿剥一次记录一次,在记录的时候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记录前我先让孩子口述自己要记录的方法,如有的幼儿用画圆点的方法,有的幼儿用画五角星的方法,有的幼儿用写数字的方法,还有的幼儿用画横线的方法等等,不懂的幼儿在其他幼儿的描述后,也明白了记录的方法,所以在操作时记录的方法都很好, 但是在记录时我由于经验不足,在统计表上出现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十次,幼儿有点不太理解,有的幼儿把结果都记录在了同一次上了,这就是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上类似的课时能吸取教训,能运用更好的方法引导幼儿,让幼儿尽量少的出错。
在活动中老师不光要关注活动本身的进展,更要关注活动中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了解幼儿,倾听幼儿,你会发现幼儿世界的五彩缤纷,你会发现幼儿活动的惊喜不断。我发现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时,能用很多老师都没有想到的方法来记录,使我感到很惊喜,发现孩子的思维真的很丰富。
本次活动除了上面提到的出现的两个问题外,还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最后的统计表,我让幼儿举手在剥10次花生时,剥到的粒数做了一个统计,没有将幼儿表格底下的合计数作为老师统计的数据,使本次活动的结果合教学目标不统一,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前一定要读通教案,使教学活动能按照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
总之,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给孩子灌输现成的知识,而应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使他们能自主的活动和探索,同样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既要作为局内人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孩子一起活动、思考,又扮演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始终关注着孩子的状态以及活动的进展情况,适时地、自然地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发展要求为他们提供各种媒介和帮助,引发思考,促进活动的深入,真正做好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