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好的风景,是一定要有人文色彩的。如同一双眼睛,里面一定要有神采,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否则,眼睛越大,就越空洞、越黑,看着就越像翻白眼。没有人文色彩的景区也是这样,越大就越雷同,逛着也就越累。比方说山,看多了,无非是秀美、险峻或是壮丽;比方说水,无非是清澈、静逸或是奔腾,若里面有一句千古流传的诗,便陡然生出一份灵气,让人怦然心动。
三峡,正是因为那些被传诵的诗歌,才让人神往。
三峡应该感谢唐诗,感谢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因为他们,三峡才有如此大的盛名;因为他们,今天的我们坐在船上,从三峡的崇山峻岭间驶过时,不能不想起诗人曾听到过的猿声和鼓角。
一千二百五十四年前,一个朝霞灿烂的早晨,在流放途中的李白突然得知了自己遇赦的消息,人生峰回路转,不由大喜过望,乘一叶轻舟,顺流直下。他把自己的喜悦通过诗歌在三峡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就在李白这首诗写了七年后,杜甫也来到了三峡,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杜甫的心情如眼前冰凉的江水:“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当时战争不断,“野哭千家闻战伐”,杜甫经历过颠沛流离,经历过世态炎凉;当时群星坠落,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相继逝去,三峡留下了杜甫的孤独和悲凉。
从这一点来说,三峡是独一无二的,我实在不知道中国还有哪个地方,能像三峡这样,有诗仙的喜悦和诗圣的忧伤。
三峡,还因为是文化的交汇之地,才生出了超越山水的奇异。
滚滚江水中,有两种文化,像河流和河流,交集凝聚,这就是巴文化和楚文化。巴文化属于蛮夷,楚文化属于华夏,这两种文化融在三峡这支试管里,发生了奇特的化学反应。比方战国时流行的音乐,《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和巴歌也互相影响,《下里》和《巴人》也互相作用,成为了风靡那个时代的“凤凰传奇”。
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文化,长久地保存了下来。这和三峡独特的地理不无关系。中国地形,从西到东,从高到低,大致可分为三级阶梯。三峡所在的“长江上游与长江中游的交接地区,位于第二阶梯中段的东缘和第三阶梯中段的西缘。这里是连山叠岭的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东面的大平原和西面的大盆地舒缓得多。若在深山最深处,此中人乃如桃花源中人,为中华文化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那么,在现代化批量复制景点的今天,我们能从哪里感受到三峡这种独特的巴楚文化呢?
三峡人家,在三峡深处。
那里有精巧绝美的巴王寨,有撩人心弦的编钟古乐,有峭壁上的悬棺,有渔船上的幺妹,有洪荒时代的地质与神话,有巴人部落的农耕和传奇。住在那里,能望见“滚滚长江东逝水”;能寻觅“白云深处有人家”;能看到“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能感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说起三峡,还不得不提两个人,一是王昭君,一是屈原。
杜甫也曾在三峡想起过王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就是在三峡的群山万壑之中,走出了一个千古传诵的美人,也是我认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中唯一真正值得称颂的女子。西施貂蝉,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杨贵妃被万千宠爱,成了唐玄宗误国的替罪羊,这三位只让人对她们的美貌和命运扼腕叹息。王昭君则不然,她被选人宫中,不趋炎附势,不接受潜规则,任凭画师把自己照丑里PS,甘愿就此老死在宫中,然而,命运给了她一个残酷的契机,让她远赴大漠,如苏轼所说“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魂”。她慷慨赴之,毫无怨言。其他三大美人之美,仅是容貌,闭了月,羞了花,昭君之美,灭了烽烟,熄了战火,罢了兵戈,救了苍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屈原的故乡也在三峡,和王昭君一样,属于秭归。相传屈原在流放中忽然回到家乡,他姊姊来看他,劝他要放宽胸怀。“秭归”因此得名。或许,正是因为秭归,屈原的《楚辞》里,才会有三峡一样的华丽、狂放和苍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来,屈原跳进了异乡的沧浪之水中,成了我们永远的怀念。
更值得我们怀念的秭归,如今迁移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隔江望去,并不遥远,却感觉咫尺天涯。而过去的秭归,屈原和昭君的故乡,已经在三峡大坝蓄水时,永远地沉入江底,上面,是永不停息的沧浪之水。
魏新,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主讲人,学者,作家、编剧。魏新倾心于历史研究领域,尤其在光武帝刘秀和东汉史的研究上颇有建树。
三峡,正是因为那些被传诵的诗歌,才让人神往。
三峡应该感谢唐诗,感谢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因为他们,三峡才有如此大的盛名;因为他们,今天的我们坐在船上,从三峡的崇山峻岭间驶过时,不能不想起诗人曾听到过的猿声和鼓角。
一千二百五十四年前,一个朝霞灿烂的早晨,在流放途中的李白突然得知了自己遇赦的消息,人生峰回路转,不由大喜过望,乘一叶轻舟,顺流直下。他把自己的喜悦通过诗歌在三峡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就在李白这首诗写了七年后,杜甫也来到了三峡,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杜甫的心情如眼前冰凉的江水:“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当时战争不断,“野哭千家闻战伐”,杜甫经历过颠沛流离,经历过世态炎凉;当时群星坠落,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相继逝去,三峡留下了杜甫的孤独和悲凉。
从这一点来说,三峡是独一无二的,我实在不知道中国还有哪个地方,能像三峡这样,有诗仙的喜悦和诗圣的忧伤。
三峡,还因为是文化的交汇之地,才生出了超越山水的奇异。
滚滚江水中,有两种文化,像河流和河流,交集凝聚,这就是巴文化和楚文化。巴文化属于蛮夷,楚文化属于华夏,这两种文化融在三峡这支试管里,发生了奇特的化学反应。比方战国时流行的音乐,《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和巴歌也互相影响,《下里》和《巴人》也互相作用,成为了风靡那个时代的“凤凰传奇”。
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文化,长久地保存了下来。这和三峡独特的地理不无关系。中国地形,从西到东,从高到低,大致可分为三级阶梯。三峡所在的“长江上游与长江中游的交接地区,位于第二阶梯中段的东缘和第三阶梯中段的西缘。这里是连山叠岭的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东面的大平原和西面的大盆地舒缓得多。若在深山最深处,此中人乃如桃花源中人,为中华文化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那么,在现代化批量复制景点的今天,我们能从哪里感受到三峡这种独特的巴楚文化呢?
三峡人家,在三峡深处。
那里有精巧绝美的巴王寨,有撩人心弦的编钟古乐,有峭壁上的悬棺,有渔船上的幺妹,有洪荒时代的地质与神话,有巴人部落的农耕和传奇。住在那里,能望见“滚滚长江东逝水”;能寻觅“白云深处有人家”;能看到“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能感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说起三峡,还不得不提两个人,一是王昭君,一是屈原。
杜甫也曾在三峡想起过王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就是在三峡的群山万壑之中,走出了一个千古传诵的美人,也是我认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中唯一真正值得称颂的女子。西施貂蝉,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杨贵妃被万千宠爱,成了唐玄宗误国的替罪羊,这三位只让人对她们的美貌和命运扼腕叹息。王昭君则不然,她被选人宫中,不趋炎附势,不接受潜规则,任凭画师把自己照丑里PS,甘愿就此老死在宫中,然而,命运给了她一个残酷的契机,让她远赴大漠,如苏轼所说“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魂”。她慷慨赴之,毫无怨言。其他三大美人之美,仅是容貌,闭了月,羞了花,昭君之美,灭了烽烟,熄了战火,罢了兵戈,救了苍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屈原的故乡也在三峡,和王昭君一样,属于秭归。相传屈原在流放中忽然回到家乡,他姊姊来看他,劝他要放宽胸怀。“秭归”因此得名。或许,正是因为秭归,屈原的《楚辞》里,才会有三峡一样的华丽、狂放和苍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来,屈原跳进了异乡的沧浪之水中,成了我们永远的怀念。
更值得我们怀念的秭归,如今迁移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隔江望去,并不遥远,却感觉咫尺天涯。而过去的秭归,屈原和昭君的故乡,已经在三峡大坝蓄水时,永远地沉入江底,上面,是永不停息的沧浪之水。
魏新,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主讲人,学者,作家、编剧。魏新倾心于历史研究领域,尤其在光武帝刘秀和东汉史的研究上颇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