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应该是全国最早设立公立平价医院的省市地区之一。
早在卫生部部长高强首次亮出平价医院这一概念之前,北京的首家实质上的公立平价医院—上地医院就悄然正式挂牌营业。不过,上地医院最初并没有称为“平价医院”,而是自称“惠民医院”。
一个月前,这家位于京城北五环以北、地处北京海淀区高科技园区—上地的医院,开业之初打出了“惠民”、“廉价”的招牌,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
但自从1月7日高强部长讲话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一时间,鼓励、赞扬、质疑、试探、审视,纷纭而至。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上地医院由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下称海淀妇幼)共同出资组建,开设便捷、廉价的服务项目,是一所非营利性综合医院,有人称它为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平价医院。
作为北京第一家自发成立的平价医院,公众对其给予了空前关注,而关注焦点是:它将采取何种运营模式?
1月13日,《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上地医院院长王玲:“医院实施收支两条线,采取政府拨款、收入上交、慈善组织补偿等运营方式。”而对于上地医院能否解决低收入人群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王玲称“老百姓心中有杆秤”。
此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又连续几天“私访”上地医院。
服务态度优于服务水平
北京北五环以北,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树村西街的南口,就是上地医院。医院门前是一条不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排破旧的平房,有小饭馆、洗车铺,铺面上方照例是巨大而花花绿绿的宝丽布喷绘招牌,和所有的城乡结合部一样,僻静中带着杂乱。
1月14日,上午9点30分,一楼大厅里空空荡荡,只有五六个人在排队挂号。为了亲身体验一把惠民医院的服务,《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决定排队挂号。
9点40分,记者开始排队,医院的两个挂号窗口,只有一个开着,有5个人在排队;9点46分,第一个人还没有挂完号,记者的身后增加了两个人;队伍开始骚动,有人抱怨:“怎么回事?怎么这么慢?”前面的人说,挂号处的打印机坏了,打出的单子时好时坏。
9点50分,第一个人终于挂完了号。挂号处的工作人员着急地又试了几次打印机,这时,机子已经彻底打不出字来。排队的人建议她用手写。
9点55分,一位工作人员从窗前走过,边走边向窗里的同事大声发着牢骚:“XX药,XX药,又没了,气死我了!”挂号处的人无疑和她一样着急,但态度尚可,可惜效率不高。
几乎每个人挂号,工作人员都要问上几遍,才能确定姓名。有一次,工作人员问了几遍都无法确定,就干脆把电脑显示器转了过来,问:“是这个字吗?”
有一位患者掏出了一张百元整钞,挂号处的人把钱递给坐在对面的同事,同事又转交给后排收费窗口的同事,收费窗口的同事拿出验钞机验了验,然后又把钱传递过来。挂号处的人准备找零,又发现零钱不够。于是,百元大钞又原路返回,在收费窗口换作两张50元的钞票,又原路递了过来。找零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王玲院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医院的系统软件开通不久,正处于磨合期,所以容易出现故障,“和机器无关,机器都是新买的”。
等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挂号时,工作人员已经有些忙乱,只递出一份病历,便喊“下一位”。在记者的提醒下,她才反应过来。
10点01分,记者挂上了号。总共花费为:挂号费0.5元,普通号3元,病历本0.5元,共计4元。
11点30分,据记者目测,大约有80多人挂了号。
平价进行时
上地医院尽管地处偏僻,但仍有不少北京人远道而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上地医院实地调查的某一天中,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内,先后有4个人向记者询问,“这是不是电视上说的惠民医院?”得到肯定回答后,往往伴有一句感慨,“好难找呀”。
据了解,这4人中,路程最远的是一对河南籍外来工夫妇,这对王姓夫妇一大早从北京市房山区出发,坐了近3个小时的公交车,到这里看病。
老王对上地医院的价格非常满意,“原来在房山看胃病,抓付中药就得100多元,这里只花了38块7,便宜”。至于医生的水平如何,老王说:“不知道,药还没吃呢”。
王玲院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说,目前上地医院主要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来降低药价。“我们所有的药都降了10%的利润。其中,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30%,而大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50-60%,甚至更高。”
据了解,药厂也对上地医院做出了特别承诺:药款月结,供药没有问题。
此外,上地医院还尽量控制患者细节上的开支。比如,一般医院的妇产科是“打包服务”,产妇一进医院,就要购买被褥、尿不湿、婴儿盆等一系列附加服务用品。即使顺产,一次分娩的价格最少也要2000-3000元;剖腹产则高达6000-7000元。但上地医院鼓励孕妇自备这些用品,因此,分娩的价格最低可以降到1000元。
耳鼻喉科主治医师王效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平价主要靠医生的开方标准。上地医院的药价和海淀医院的药价差不多,只比他们低5个百分点。
“关键是我们开方子的标准就低,我们本着实用治病的原则,给患者开一些能治病而且便宜的药,检查能不做就不做,因为我们的个人收入和药费、检查费没有关系。但别的医院,医生的收入和方子有关系。”
平价能走多远
家住中关村的刘大姐在报纸上看了关于上地医院的报道后,便决定来这里拔牙,“今天拔牙花了40多,确实不贵”,王大姐捂着腮帮子说,“也就是过来看看小病,大病还要去大医院看,这地方这么便宜,估计看大病不行”。
王玲院长表示,上地医院的医疗水平取决于海淀区医疗资源的调配。“海淀区有18家三级医院,调配各科专家支援绝对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就是靠海淀医院和海淀妇幼两家30名骨干在支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则对此表示担忧。“短期内在政府的协调下,专家支援还可以,但长期肯定不行。我们请协和医院的专家来讲课,专家都不来,人家一个号200块钱,一下午能挣多少钱?而我们能给专家多少钱?”
专家会不会支持,专家能支持多久,对于上地医院来说,恐怕都是未知数。
至于有媒体质疑上地医院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王玲院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设备都是从海淀医院和海淀妇幼“挤”出来的,都是新买的。而据《中国经济周刊》观察,挂号处和B超室的相关设备,看上去很明显是“挤出来的”,看不出是“新买的”。
王效俊医生认为,平价医院能否生存下去,最关键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到底有多大。“病人来了,不管有钱没钱,不管钱多钱少,先治了,可以。但这笔亏空怎么办?运行一年后,亏空能有多大?政府到底能补多少?政府能否很快补上?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再者,平价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平价到底包括哪些花费?这些对于海淀区和上地医院来说,恐怕也说不清楚。
《中国经济周刊》发现,到上地医院就诊的除了外来务工人员,还有退休职工、私营企业主、上地的IT白领等等;从地域上看,北京各区县的都有。“就诊人员成分复杂,如果我们一视同仁,普遍实行低价,不太现实,对海淀其他的医院也不公平。”
让王效俊医生困惑的还有绩效工资的评定办法,上地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医护人员的收入和处方金额脱钩,由三部分组成:即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每个人的收入根据工作成绩灵活调配。
至于绩效如何评定,王玲院长的解释是根据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成效等因素评定。
王效俊则认为,院里的医务人员都很关注绩效的评定办法,但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据了解,王效俊目前处在三个月的试用期阶段,每月工资1200元。吸引他的是成就感,“耳鼻喉科就是在我手里做起来的”。
王效俊说,对于自己转正后的收入,大部分医生应该都有一个底线,因为“海淀医院的普通大夫月收入是三四千,海淀妇幼要高一些,如果将来我们的收入差不多就没问题。”如果低于这个底线,要么会造成人员流失,要么会出现医生私下里开大处方赚钱,“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但也不能因为天职而饿死”。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平价医院能否存活,关键在于国家是否全额支持,否则,肯定倒闭,“平价医院很可能又是一个秀。”
采访临近结束,一位孕妇在一楼的B超室门口坐着,稍微有些不安,B超室的门大开着,里面空无一人。这位孕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医生去接急诊了,半天还没回来。
走在卫生部前面
不管平价医院今天有哪些不足,明天能否继续,海淀区确实在做一个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的尝试,卫生部确实又给了大家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希望,部分老百姓也确实有了一次平价看病的初体验。
据北京市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会副主任于小千介绍,海淀区政府一直在考虑如何减小贫富差距、兼顾公平,惠民医院的成立就是海淀区为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覆盖性做出的重要决策。目前,仅依靠社会保障体系无法解决众多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尚不够宽,许多人一时难以进入。因此,建立像上地医院这样收费低廉的医院非常必要。
于小千副主任表示,上地医院是海淀区的第一家惠民医院,属于个体尝试,政府将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目前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会正在筹措资源,改建西站附近的羊坊店医院,2006年底之前,这里将针对海淀南部的老市区平民,开诊第二家惠民医院;未来,还将在半山区的海淀北路一带,再建一所惠民医院,以满足农村贫困人群基本看病、治病需求。
在刚刚落幕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表示,北京的试点平价医院首先应解决流动人口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障。目前北京市除已开诊3周的上地医院外,还没有出现其他平价医院。北京卫生局正在调研并着手制定北京市医疗机构设置布局规划。
对此,金大鹏表示,非盈利性医疗机构要保证社会公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但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支撑,还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但非盈利性医疗机构要维持运行公益性,需要政府统一的管理规范。
据上地医院有关人士透露,卫生部在1月7日首次提出平价医院概念之前,曾专门派人来调取了上地医院的相关资料,“作为北京市经济实力雄厚的一个区,海淀区有开办平价惠民医院的实力。我们走在了卫生部的前面。”
早在卫生部部长高强首次亮出平价医院这一概念之前,北京的首家实质上的公立平价医院—上地医院就悄然正式挂牌营业。不过,上地医院最初并没有称为“平价医院”,而是自称“惠民医院”。
一个月前,这家位于京城北五环以北、地处北京海淀区高科技园区—上地的医院,开业之初打出了“惠民”、“廉价”的招牌,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
但自从1月7日高强部长讲话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一时间,鼓励、赞扬、质疑、试探、审视,纷纭而至。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上地医院由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下称海淀妇幼)共同出资组建,开设便捷、廉价的服务项目,是一所非营利性综合医院,有人称它为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平价医院。
作为北京第一家自发成立的平价医院,公众对其给予了空前关注,而关注焦点是:它将采取何种运营模式?
1月13日,《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上地医院院长王玲:“医院实施收支两条线,采取政府拨款、收入上交、慈善组织补偿等运营方式。”而对于上地医院能否解决低收入人群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王玲称“老百姓心中有杆秤”。
此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又连续几天“私访”上地医院。
服务态度优于服务水平
北京北五环以北,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树村西街的南口,就是上地医院。医院门前是一条不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排破旧的平房,有小饭馆、洗车铺,铺面上方照例是巨大而花花绿绿的宝丽布喷绘招牌,和所有的城乡结合部一样,僻静中带着杂乱。
1月14日,上午9点30分,一楼大厅里空空荡荡,只有五六个人在排队挂号。为了亲身体验一把惠民医院的服务,《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决定排队挂号。
9点40分,记者开始排队,医院的两个挂号窗口,只有一个开着,有5个人在排队;9点46分,第一个人还没有挂完号,记者的身后增加了两个人;队伍开始骚动,有人抱怨:“怎么回事?怎么这么慢?”前面的人说,挂号处的打印机坏了,打出的单子时好时坏。
9点50分,第一个人终于挂完了号。挂号处的工作人员着急地又试了几次打印机,这时,机子已经彻底打不出字来。排队的人建议她用手写。
9点55分,一位工作人员从窗前走过,边走边向窗里的同事大声发着牢骚:“XX药,XX药,又没了,气死我了!”挂号处的人无疑和她一样着急,但态度尚可,可惜效率不高。
几乎每个人挂号,工作人员都要问上几遍,才能确定姓名。有一次,工作人员问了几遍都无法确定,就干脆把电脑显示器转了过来,问:“是这个字吗?”
有一位患者掏出了一张百元整钞,挂号处的人把钱递给坐在对面的同事,同事又转交给后排收费窗口的同事,收费窗口的同事拿出验钞机验了验,然后又把钱传递过来。挂号处的人准备找零,又发现零钱不够。于是,百元大钞又原路返回,在收费窗口换作两张50元的钞票,又原路递了过来。找零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王玲院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医院的系统软件开通不久,正处于磨合期,所以容易出现故障,“和机器无关,机器都是新买的”。
等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挂号时,工作人员已经有些忙乱,只递出一份病历,便喊“下一位”。在记者的提醒下,她才反应过来。
10点01分,记者挂上了号。总共花费为:挂号费0.5元,普通号3元,病历本0.5元,共计4元。
11点30分,据记者目测,大约有80多人挂了号。
平价进行时
上地医院尽管地处偏僻,但仍有不少北京人远道而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上地医院实地调查的某一天中,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内,先后有4个人向记者询问,“这是不是电视上说的惠民医院?”得到肯定回答后,往往伴有一句感慨,“好难找呀”。
据了解,这4人中,路程最远的是一对河南籍外来工夫妇,这对王姓夫妇一大早从北京市房山区出发,坐了近3个小时的公交车,到这里看病。
老王对上地医院的价格非常满意,“原来在房山看胃病,抓付中药就得100多元,这里只花了38块7,便宜”。至于医生的水平如何,老王说:“不知道,药还没吃呢”。
王玲院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说,目前上地医院主要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来降低药价。“我们所有的药都降了10%的利润。其中,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30%,而大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50-60%,甚至更高。”
据了解,药厂也对上地医院做出了特别承诺:药款月结,供药没有问题。
此外,上地医院还尽量控制患者细节上的开支。比如,一般医院的妇产科是“打包服务”,产妇一进医院,就要购买被褥、尿不湿、婴儿盆等一系列附加服务用品。即使顺产,一次分娩的价格最少也要2000-3000元;剖腹产则高达6000-7000元。但上地医院鼓励孕妇自备这些用品,因此,分娩的价格最低可以降到1000元。
耳鼻喉科主治医师王效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平价主要靠医生的开方标准。上地医院的药价和海淀医院的药价差不多,只比他们低5个百分点。
“关键是我们开方子的标准就低,我们本着实用治病的原则,给患者开一些能治病而且便宜的药,检查能不做就不做,因为我们的个人收入和药费、检查费没有关系。但别的医院,医生的收入和方子有关系。”
平价能走多远
家住中关村的刘大姐在报纸上看了关于上地医院的报道后,便决定来这里拔牙,“今天拔牙花了40多,确实不贵”,王大姐捂着腮帮子说,“也就是过来看看小病,大病还要去大医院看,这地方这么便宜,估计看大病不行”。
王玲院长表示,上地医院的医疗水平取决于海淀区医疗资源的调配。“海淀区有18家三级医院,调配各科专家支援绝对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就是靠海淀医院和海淀妇幼两家30名骨干在支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则对此表示担忧。“短期内在政府的协调下,专家支援还可以,但长期肯定不行。我们请协和医院的专家来讲课,专家都不来,人家一个号200块钱,一下午能挣多少钱?而我们能给专家多少钱?”
专家会不会支持,专家能支持多久,对于上地医院来说,恐怕都是未知数。
至于有媒体质疑上地医院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王玲院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设备都是从海淀医院和海淀妇幼“挤”出来的,都是新买的。而据《中国经济周刊》观察,挂号处和B超室的相关设备,看上去很明显是“挤出来的”,看不出是“新买的”。
王效俊医生认为,平价医院能否生存下去,最关键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到底有多大。“病人来了,不管有钱没钱,不管钱多钱少,先治了,可以。但这笔亏空怎么办?运行一年后,亏空能有多大?政府到底能补多少?政府能否很快补上?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再者,平价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平价到底包括哪些花费?这些对于海淀区和上地医院来说,恐怕也说不清楚。
《中国经济周刊》发现,到上地医院就诊的除了外来务工人员,还有退休职工、私营企业主、上地的IT白领等等;从地域上看,北京各区县的都有。“就诊人员成分复杂,如果我们一视同仁,普遍实行低价,不太现实,对海淀其他的医院也不公平。”
让王效俊医生困惑的还有绩效工资的评定办法,上地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医护人员的收入和处方金额脱钩,由三部分组成:即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每个人的收入根据工作成绩灵活调配。
至于绩效如何评定,王玲院长的解释是根据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成效等因素评定。
王效俊则认为,院里的医务人员都很关注绩效的评定办法,但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据了解,王效俊目前处在三个月的试用期阶段,每月工资1200元。吸引他的是成就感,“耳鼻喉科就是在我手里做起来的”。
王效俊说,对于自己转正后的收入,大部分医生应该都有一个底线,因为“海淀医院的普通大夫月收入是三四千,海淀妇幼要高一些,如果将来我们的收入差不多就没问题。”如果低于这个底线,要么会造成人员流失,要么会出现医生私下里开大处方赚钱,“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但也不能因为天职而饿死”。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平价医院能否存活,关键在于国家是否全额支持,否则,肯定倒闭,“平价医院很可能又是一个秀。”
采访临近结束,一位孕妇在一楼的B超室门口坐着,稍微有些不安,B超室的门大开着,里面空无一人。这位孕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医生去接急诊了,半天还没回来。
走在卫生部前面
不管平价医院今天有哪些不足,明天能否继续,海淀区确实在做一个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的尝试,卫生部确实又给了大家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希望,部分老百姓也确实有了一次平价看病的初体验。
据北京市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会副主任于小千介绍,海淀区政府一直在考虑如何减小贫富差距、兼顾公平,惠民医院的成立就是海淀区为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覆盖性做出的重要决策。目前,仅依靠社会保障体系无法解决众多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尚不够宽,许多人一时难以进入。因此,建立像上地医院这样收费低廉的医院非常必要。
于小千副主任表示,上地医院是海淀区的第一家惠民医院,属于个体尝试,政府将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目前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会正在筹措资源,改建西站附近的羊坊店医院,2006年底之前,这里将针对海淀南部的老市区平民,开诊第二家惠民医院;未来,还将在半山区的海淀北路一带,再建一所惠民医院,以满足农村贫困人群基本看病、治病需求。
在刚刚落幕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表示,北京的试点平价医院首先应解决流动人口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障。目前北京市除已开诊3周的上地医院外,还没有出现其他平价医院。北京卫生局正在调研并着手制定北京市医疗机构设置布局规划。
对此,金大鹏表示,非盈利性医疗机构要保证社会公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但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支撑,还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但非盈利性医疗机构要维持运行公益性,需要政府统一的管理规范。
据上地医院有关人士透露,卫生部在1月7日首次提出平价医院概念之前,曾专门派人来调取了上地医院的相关资料,“作为北京市经济实力雄厚的一个区,海淀区有开办平价惠民医院的实力。我们走在了卫生部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