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和终极目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可见,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勤于探索、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精神,成为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众所周知,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源于客观现实。一个盲人永远不会想象黄山如云似雾、魂牵梦绕的景象,一个聋人永远不能体会清脆悦耳、余音绕梁的音乐。当我们读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平沙茫茫黄如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诗句,借助想象和联想,仿佛看到了狂风卷着飞沙遮天蔽日的情景,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的怒吼声,这是一种多么险恶壮观的景象。可见,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因素。要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就应当让他们观察自然、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去观察山川河流、草木虫鱼,去体验人生百态、世事变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与分享,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才能形成一种民主的体验的教学生态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宽松环境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阅历,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在语文教材里,课文的作者正是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写就了一篇篇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名篇佳作。如大诗人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叹,杜甫诗中对祖国大好河山一草一木的描写……这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表象积累的原型。在课堂上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永远也产生不了独立的见解的。课文的作者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阅历体验、文学修养都不一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距。语文教学中,就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搭桥铺路,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学作品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因此,在学习老舍的散文名篇《想北平》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些,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去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把自己的家园之思和老舍的家园之思联系在一起,把与文本的对话,变成一种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活动。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脑海里便如同电影镜头一样,出现一幅活生生的画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再造想象。
三、激活文字,创设形象,丰富学生体验
语文教材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潜心读书,学会对大量信息地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他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通过激活文字、创设形象,加深理解和体验,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其优美的意境、典型的形象、深邃的思想意蕴,足以引发种种联想和想象。
如欣赏郁达夫的《江南的冬天》第三自然段:“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怎样赏析这段文字呢?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作者写的是江南的冬天,为什么会说“渐入中年,又爱上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作者是在赞美秋天吗?作者为什么又说“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作者显然是在拿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相比较,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顺着作者的思绪,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冬天,在江南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有一种说不出的悠闲……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贴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优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江南冬天“明朗”的韵味。
总之,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 韦 雄)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众所周知,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源于客观现实。一个盲人永远不会想象黄山如云似雾、魂牵梦绕的景象,一个聋人永远不能体会清脆悦耳、余音绕梁的音乐。当我们读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平沙茫茫黄如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诗句,借助想象和联想,仿佛看到了狂风卷着飞沙遮天蔽日的情景,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的怒吼声,这是一种多么险恶壮观的景象。可见,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因素。要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就应当让他们观察自然、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去观察山川河流、草木虫鱼,去体验人生百态、世事变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与分享,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才能形成一种民主的体验的教学生态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宽松环境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阅历,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在语文教材里,课文的作者正是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写就了一篇篇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名篇佳作。如大诗人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叹,杜甫诗中对祖国大好河山一草一木的描写……这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表象积累的原型。在课堂上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永远也产生不了独立的见解的。课文的作者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阅历体验、文学修养都不一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距。语文教学中,就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搭桥铺路,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学作品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因此,在学习老舍的散文名篇《想北平》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些,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去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把自己的家园之思和老舍的家园之思联系在一起,把与文本的对话,变成一种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活动。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脑海里便如同电影镜头一样,出现一幅活生生的画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再造想象。
三、激活文字,创设形象,丰富学生体验
语文教材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潜心读书,学会对大量信息地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他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通过激活文字、创设形象,加深理解和体验,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其优美的意境、典型的形象、深邃的思想意蕴,足以引发种种联想和想象。
如欣赏郁达夫的《江南的冬天》第三自然段:“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怎样赏析这段文字呢?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作者写的是江南的冬天,为什么会说“渐入中年,又爱上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作者是在赞美秋天吗?作者为什么又说“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作者显然是在拿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相比较,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顺着作者的思绪,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冬天,在江南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有一种说不出的悠闲……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贴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优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江南冬天“明朗”的韵味。
总之,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