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基础实务》是我国高职财经类各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本研究认为经济学具有理论性与政策性强、体系完善与派别林立、研究方法多样、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等学科特点,具有现实性与政策性、注重数学推演等教学特点。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互动不足、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等问题。认为应通过扩展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努力来提高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经济基础实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912.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34-01
一、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我校目前在经济类专业大一学生中普遍开设了《经济基础实务》这门课。作为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养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投入产出观念,培养科学的理财习惯,继续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济学这门学科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产生的,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性非常强
《经济基础实务》所包含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在理性人和完全信息假设的前提下,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涉及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现代微观经济学则从信息不完全的假设出发,研究人们在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最优选择问题。宏观经济学涉及的主要理论有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理论性很强是这门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与别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不同,这也是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内容难以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因。[1]
2.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有演绎法,又有归纳法。除此之外,经济学的方法还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分析(总量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个量分析)都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的数量分析。这些分析方法的共同特征是:只研究经济中的数量(总量或个量)的变动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以既定的制度结构作为分析的前提,与数量分析相对的是经济学中的制度结构分析。经济学的研究还可以区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应地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区分为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表,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中主要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2]
3.研究对象及内容具有普遍性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因此研究、利用和发挥市场机制尤其是价格机制,就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对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3]
二、《经济基礎实务》的教学特点
1.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政策性
虽然经济学植根于西方社会,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条件、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描述。
2.数学分析的必要性
经济学不仅对经济现象作定性描述,还倾向于进行定量分析。数学是了解经济变量间相互关系和变动趋势的有效工具。这就使经济学的教学中面临大量图表和公式推演。但是数学毕竟只是一种研究工具,并不是经济学的全部,由于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数学基础不好,理解、运用数学工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把握数学分析的程度。
三、当前《经济基础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材内容时代感不强
从总体上看,现有教材体系偏重于介绍和证明,疏于说明和例证,缺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尤其缺乏用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实际的分析。这决定了教学多是从理论到理论,使教学和学习抽象而乏味,淡化了课程的现实魅力。
2.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由于现实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使得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与普通大学本科比起来,普遍基础较差,加上我们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传授为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起来,由此他们普遍反映这门课一是距离他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远,不吸引人;二是由于书中大量涉及数学的知识,因此更加感觉到难学。在我不长的经济学教学生涯中,学得好的学生始终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四、经济学教学改革设想
1.改进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教学
经济学教学中之所以适合实施启发式课堂教学,是因为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所以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并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按照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启发中不断质疑和释疑,而学生则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显然,这将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
2.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经济学本来就是一部联系实际的学问,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每日读报,将报上的新闻读出来并借以联系实际,读懂新闻背后的新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经济分析问题的能力。广泛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春璇.关于“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9):48-49.
[2]]赖晓红.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分析,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经济与金融系.
[3]吴晓明 刘琳.翻转课堂在“产业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西南石油大学.
作者简介:
李冰,男,1971年生,籍贯四川泸州,民族汉,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专业经济学等。
【关键词】经济基础实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912.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34-01
一、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我校目前在经济类专业大一学生中普遍开设了《经济基础实务》这门课。作为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养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投入产出观念,培养科学的理财习惯,继续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济学这门学科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产生的,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性非常强
《经济基础实务》所包含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在理性人和完全信息假设的前提下,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涉及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现代微观经济学则从信息不完全的假设出发,研究人们在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最优选择问题。宏观经济学涉及的主要理论有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理论性很强是这门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与别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不同,这也是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内容难以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因。[1]
2.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有演绎法,又有归纳法。除此之外,经济学的方法还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分析(总量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个量分析)都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的数量分析。这些分析方法的共同特征是:只研究经济中的数量(总量或个量)的变动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以既定的制度结构作为分析的前提,与数量分析相对的是经济学中的制度结构分析。经济学的研究还可以区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应地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区分为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表,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中主要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2]
3.研究对象及内容具有普遍性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因此研究、利用和发挥市场机制尤其是价格机制,就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对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3]
二、《经济基礎实务》的教学特点
1.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政策性
虽然经济学植根于西方社会,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条件、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描述。
2.数学分析的必要性
经济学不仅对经济现象作定性描述,还倾向于进行定量分析。数学是了解经济变量间相互关系和变动趋势的有效工具。这就使经济学的教学中面临大量图表和公式推演。但是数学毕竟只是一种研究工具,并不是经济学的全部,由于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数学基础不好,理解、运用数学工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把握数学分析的程度。
三、当前《经济基础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材内容时代感不强
从总体上看,现有教材体系偏重于介绍和证明,疏于说明和例证,缺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尤其缺乏用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实际的分析。这决定了教学多是从理论到理论,使教学和学习抽象而乏味,淡化了课程的现实魅力。
2.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由于现实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使得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与普通大学本科比起来,普遍基础较差,加上我们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传授为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起来,由此他们普遍反映这门课一是距离他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远,不吸引人;二是由于书中大量涉及数学的知识,因此更加感觉到难学。在我不长的经济学教学生涯中,学得好的学生始终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四、经济学教学改革设想
1.改进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教学
经济学教学中之所以适合实施启发式课堂教学,是因为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所以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并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按照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启发中不断质疑和释疑,而学生则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显然,这将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
2.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经济学本来就是一部联系实际的学问,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每日读报,将报上的新闻读出来并借以联系实际,读懂新闻背后的新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经济分析问题的能力。广泛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春璇.关于“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9):48-49.
[2]]赖晓红.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分析,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经济与金融系.
[3]吴晓明 刘琳.翻转课堂在“产业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西南石油大学.
作者简介:
李冰,男,1971年生,籍贯四川泸州,民族汉,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专业经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