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显得更为突出。对如何进行改进,突破这一难点,本文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改进;方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四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但在许多学校的作文课上,总有相当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在作文时或皱着眉头无话可写,或抄袭一些作文选上的东西予以应付,或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文不对题,对此一些教师深感头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愿意写作文、喜欢写作文,并写出具有个性和有真情实感的高质量的习作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习作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驱力。”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这里的“动机”、“内驱力”就是“想说”,就是一种“表达的欲望”,有了内部动力的驱使,学生对表达才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真对写作不怵、不怕,没有心理障碍,喜欢写,自觉愿意地写,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那么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情趣放在首位,使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习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愉悦、自我锻炼的机会,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贴心的朋友,对它哭,对它笑,对它诉说心事,对它畅想前程。心中不快,通过作文宣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心情恢复平静。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作文教学的怪圈,才能彻底放松学生的手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作文。
二、从积累生活素材入手,使学生有切身感受
学生有了即使产生了表达的欲望,但提起笔后,却往往又无从下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作文内容和题目大多数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既没有切身的体验又缺乏生活材料的积累,因此,在作文过程中就显得十分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应高度重视教给学生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的方法,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和优美生动的语言范例,从根本上改变他们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状况。
1、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作文。
爱玩是孩子天性,把游戏渗入到作文训练中,或者说让学生在游戏中作文,和作文一起游戏,玩中学写,写作中再展现出玩的乐趣,作文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了。游戏后再作文,学生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如,“画鼻子”的游戏:一个同学被蒙起了眼睛,摸索地走到了讲台上,拿着一只红粉笔,试探地将鼻子画在了猫的眼睛上,台下的同学笑成了一团,台上的同学还莫名其妙,等到别人给他摘下蒙着眼睛的布来,他自己一看,也笑得直不起腰来;等到台下另一个同学踌躇满志地走上讲台,满以为自己会将鼻子画得恰到好处,可还没等他画完,台下又是一片笑声。接下来写作文,同学们眼睛都闪着喜悦的光芒,一个个胸有成竹的样子。这样生动、情景交融的体验,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文的快乐。写这样的作文,学生都能兴趣盎然。
2、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作文。
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之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不仅要加强语文课上的阅读训练,还要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让学生多读书,阅读各种书。通过大量阅读,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智慧,陶冶了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以及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再进一步把读书、思考、练笔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习作的材料,学习作者写作的方法。如读了《颐和园》一课,请学生也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两段话来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读了《和时间赛跑》,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你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如果你见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3、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作文。
生活实践是作文的重要源泉。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思考,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应该让学生在习作中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今天上课没认真听讲干什么了,老师怎样批评你的?你听了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片美丽的落叶,细细地观察一下它的形状、颜色,从它斑驳的颜色中感受它经历的风风雨雨,轻轻的将它夹进课本,悄悄地珍藏;和同学的一次闹别扭、自然课上做的一个实验、春天校园里绿绿的小草、开放的一朵小花、窗外的电闪雷鸣、黄昏时的满天晚霞、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家庭中的一次聚会等等,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可写的东西是很多的,只要留意生活,真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写出好的作文。
小学作文难,难在何处?我认为就难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陈旧,要改变作文难的现状,必须要改变传统落后的作文教学方法,只有如此,小学作文教学才会迈出崭新的步伐。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改进;方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四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但在许多学校的作文课上,总有相当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在作文时或皱着眉头无话可写,或抄袭一些作文选上的东西予以应付,或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文不对题,对此一些教师深感头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愿意写作文、喜欢写作文,并写出具有个性和有真情实感的高质量的习作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习作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驱力。”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这里的“动机”、“内驱力”就是“想说”,就是一种“表达的欲望”,有了内部动力的驱使,学生对表达才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真对写作不怵、不怕,没有心理障碍,喜欢写,自觉愿意地写,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那么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情趣放在首位,使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习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愉悦、自我锻炼的机会,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贴心的朋友,对它哭,对它笑,对它诉说心事,对它畅想前程。心中不快,通过作文宣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心情恢复平静。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作文教学的怪圈,才能彻底放松学生的手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作文。
二、从积累生活素材入手,使学生有切身感受
学生有了即使产生了表达的欲望,但提起笔后,却往往又无从下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作文内容和题目大多数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既没有切身的体验又缺乏生活材料的积累,因此,在作文过程中就显得十分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应高度重视教给学生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的方法,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和优美生动的语言范例,从根本上改变他们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状况。
1、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作文。
爱玩是孩子天性,把游戏渗入到作文训练中,或者说让学生在游戏中作文,和作文一起游戏,玩中学写,写作中再展现出玩的乐趣,作文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了。游戏后再作文,学生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如,“画鼻子”的游戏:一个同学被蒙起了眼睛,摸索地走到了讲台上,拿着一只红粉笔,试探地将鼻子画在了猫的眼睛上,台下的同学笑成了一团,台上的同学还莫名其妙,等到别人给他摘下蒙着眼睛的布来,他自己一看,也笑得直不起腰来;等到台下另一个同学踌躇满志地走上讲台,满以为自己会将鼻子画得恰到好处,可还没等他画完,台下又是一片笑声。接下来写作文,同学们眼睛都闪着喜悦的光芒,一个个胸有成竹的样子。这样生动、情景交融的体验,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文的快乐。写这样的作文,学生都能兴趣盎然。
2、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作文。
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之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不仅要加强语文课上的阅读训练,还要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让学生多读书,阅读各种书。通过大量阅读,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智慧,陶冶了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以及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再进一步把读书、思考、练笔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习作的材料,学习作者写作的方法。如读了《颐和园》一课,请学生也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两段话来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读了《和时间赛跑》,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你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如果你见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3、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作文。
生活实践是作文的重要源泉。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思考,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应该让学生在习作中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今天上课没认真听讲干什么了,老师怎样批评你的?你听了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片美丽的落叶,细细地观察一下它的形状、颜色,从它斑驳的颜色中感受它经历的风风雨雨,轻轻的将它夹进课本,悄悄地珍藏;和同学的一次闹别扭、自然课上做的一个实验、春天校园里绿绿的小草、开放的一朵小花、窗外的电闪雷鸣、黄昏时的满天晚霞、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家庭中的一次聚会等等,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可写的东西是很多的,只要留意生活,真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写出好的作文。
小学作文难,难在何处?我认为就难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陈旧,要改变作文难的现状,必须要改变传统落后的作文教学方法,只有如此,小学作文教学才会迈出崭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