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是从创新创业关系辩证入手,理清两者之间的交叉情况,并且剖析在当前培养双创型人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将专业教育作为起点,将职业教育需求作为基本的依据,采用一体化渗透教学模式,希望能够确保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更加明确的定位。
关键词:双创型;人才培养方式;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26
高职院校想要打造创新与创业一体化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那么必须快速地了解创新和创业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调查研究笔者了解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出的教学观念,在推进创业教育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其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而是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在2017年所召开的创业国际大会中明确提出,从创业角度来看,通常指的是具备良好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与普通的人员年相比,他具备更高的主观能动性与综合素养。随着社会竞争日历激烈,各单位机构在雇佣人才过程中,不仅需要考察其基本专业能力,同时也要考察受雇者是否在工作中能够展现出冒险精神、首创精神,是否具备创业与独立的工作能力,并且是否由良好的管理技能、社交技能、技术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创业并不是要求学生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而是需要学生能够主动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将创造性的方式加入到日常工作中。所以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全新的教育模式,其所面对的对象,也是普遍的。
1 创新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并且该方法的出现,也为教育指明方向。在教育过程中,创新教育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活动,扩宽工作空间,同时也为其带来更多的活动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人才作为基础,保证人才主动性得到提高,使其在后续工作中,有着更加扎实的基础。创新教育涉及内容十分繁杂,不仅要有效地增减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同时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其他能力。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就是需要从创新精神入手,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基本,并且保证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日后协调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创业教育与创新具备辩证与统一的关系,因此两者关系紧密,创业教育在推进过程中,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原则,它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培养学生主体人格,使他们的个性、兴趣、知识等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时保证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培养。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存在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创新教育更加注重发现价值,创业则是更加重视去实现价值。在创业教育中,创新教育是其中的前提与基础。如果未能将创新方式加入其中,那么就会对后期创业活动造成影响。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创业与创新有相同的含义,两者应该视为一个相互交叉且相互支撑的关系。
2 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情况
2.1 高职院校在培养双创型人才时缺乏明确定位
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实践与研究中,能够发现,大部分学校都未能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进行高度的重视,同时存在轻创业能力培养中,重创业实现等问题。
2.2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不足
从制度角度出发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在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时,希望将该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相互融合,但是笔者却发现,两者之间尚未有效地联系起来,缺乏极高的融合度。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笔者发现,教师应当坚持将自己打造成知识传播者这一角色,由此导致创业与创新过程中,学生必需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不断的磨灭,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被削弱。针对学生而言,在经历无数的考试与测试等磨炼之后,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但是思维就会均按照标准答案进行思考,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造成极大的阻碍。
2.3 未能明晰职业能力培养
想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特点做出研究,将系统性方法加入其中,包括下述几点:一是教师应当清楚的了解,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哪一项要素是重要的。在培养时,哪些要素不是具體的,哪些要素具备极高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明白所有的教育教学内容并不是面向单个学生,而是需要面向学生整体,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将有针对性的方式加入其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同时,在对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培养时,应当做好培养要素界定工作,因其具备极高的单一化,所以难以有效的满足学生的个体所提出的相关需求,同时也无法保证其有着灵活的操作空间;或者出现模糊鉴定问题,未能明确了解到创新创业能力所具备的关键地位。
2.4 对专业技能发展存在忽视
很多高职院校在推进创新教育的同时,未能做好思想转变工作,认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就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这就会导致竞赛活动的一些重要内容受到人们的忽视,与日后岗位技能发展需求,渐行渐远。在创业时,作为教师,需要将其中的利益关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互联系,不能将创业教育直接定位成企业管理人员速成教育模式,避免学生学习时抱着急于寻找商机,轻基础、重创业经营的学习心态,如果出现这一情况,必然会导致日后学生面临失败的危机。
3 高职院校对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有效方式
从高职院校教育情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将新时代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作为主体,其所培养的人才在外延与内涵方面,与创新型人才有着极大的不同,同时也与创业型人才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将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以此作为基础平台,能够有效地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3.1 将专业教育作为起点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作为将技能与知识作为重点的创业资本群体,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多项理念全部都加入其中,保证其直接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保证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将职业发展需求作为依据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当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作为重点,其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高职院校的學生,在经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之后,创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与锻炼,并且其与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处于一个同步进步的状态。在打造双创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结构时,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包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则是将技能创新能力与发展学习能力为根本,发展技能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作为重点。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并且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3.3 培养时采用一体化反透视培养方式
在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当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核心,将活动课程作为载体,将团队导师制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将有效的教育方式加入其中。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高职院校培养双创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将发展学生个性作为主体,从岗位需求出发,包括专业能力、专项能力、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四个层次。保证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挖掘,保证家长、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都能共赢,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3.4 将活动课程作为载体,采用有效的创新方式
活动课程开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课程实施过程朝着隐形化方向发展,将课程实施效果不断的凸显出来,由此将生成的、动态的、开放的生命体验,作为学生提高个体意识的有效方法。在人们生活的世界中,需要通过交往方式来积累更多的知识,感受社会生活不一样的体验,并且形成创新思维。比如开设创新工作室研究性项目等,将学生作为主体的灵活性开放性模式,教师也需要主动的探索,如何才能将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迁移到各项工作与学习当中来,并且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双创型人才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明确培养目标,并且保证培养的人才与岗位需求相关,研究、设计出具体的双创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同时对于所涉及教学内容进行统一的组织安排,组织学生全力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游磊,肖小琼,古沐松,等.地方高校以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为导向培养计算机类双创人才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06):169-170+178.
[2]杨博.双创视角下蔗糖产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甘蔗糖业,2021,50(01):113-117.
[3]吕义波.基于工匠精神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J].投资与合作,2021,(02):155-156.
[4]吴昭君,张雪娟.应用型高校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究——打造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04):127-128.
[5]罗军林.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341-342.
作者简介:闫冰(1984-),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
关键词:双创型;人才培养方式;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26
高职院校想要打造创新与创业一体化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那么必须快速地了解创新和创业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调查研究笔者了解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出的教学观念,在推进创业教育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其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而是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在2017年所召开的创业国际大会中明确提出,从创业角度来看,通常指的是具备良好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与普通的人员年相比,他具备更高的主观能动性与综合素养。随着社会竞争日历激烈,各单位机构在雇佣人才过程中,不仅需要考察其基本专业能力,同时也要考察受雇者是否在工作中能够展现出冒险精神、首创精神,是否具备创业与独立的工作能力,并且是否由良好的管理技能、社交技能、技术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创业并不是要求学生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而是需要学生能够主动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将创造性的方式加入到日常工作中。所以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全新的教育模式,其所面对的对象,也是普遍的。
1 创新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并且该方法的出现,也为教育指明方向。在教育过程中,创新教育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活动,扩宽工作空间,同时也为其带来更多的活动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人才作为基础,保证人才主动性得到提高,使其在后续工作中,有着更加扎实的基础。创新教育涉及内容十分繁杂,不仅要有效地增减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同时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其他能力。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就是需要从创新精神入手,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基本,并且保证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日后协调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创业教育与创新具备辩证与统一的关系,因此两者关系紧密,创业教育在推进过程中,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原则,它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培养学生主体人格,使他们的个性、兴趣、知识等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时保证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培养。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存在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创新教育更加注重发现价值,创业则是更加重视去实现价值。在创业教育中,创新教育是其中的前提与基础。如果未能将创新方式加入其中,那么就会对后期创业活动造成影响。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创业与创新有相同的含义,两者应该视为一个相互交叉且相互支撑的关系。
2 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情况
2.1 高职院校在培养双创型人才时缺乏明确定位
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实践与研究中,能够发现,大部分学校都未能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进行高度的重视,同时存在轻创业能力培养中,重创业实现等问题。
2.2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不足
从制度角度出发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在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时,希望将该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相互融合,但是笔者却发现,两者之间尚未有效地联系起来,缺乏极高的融合度。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笔者发现,教师应当坚持将自己打造成知识传播者这一角色,由此导致创业与创新过程中,学生必需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不断的磨灭,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被削弱。针对学生而言,在经历无数的考试与测试等磨炼之后,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但是思维就会均按照标准答案进行思考,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造成极大的阻碍。
2.3 未能明晰职业能力培养
想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特点做出研究,将系统性方法加入其中,包括下述几点:一是教师应当清楚的了解,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哪一项要素是重要的。在培养时,哪些要素不是具體的,哪些要素具备极高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明白所有的教育教学内容并不是面向单个学生,而是需要面向学生整体,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将有针对性的方式加入其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同时,在对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培养时,应当做好培养要素界定工作,因其具备极高的单一化,所以难以有效的满足学生的个体所提出的相关需求,同时也无法保证其有着灵活的操作空间;或者出现模糊鉴定问题,未能明确了解到创新创业能力所具备的关键地位。
2.4 对专业技能发展存在忽视
很多高职院校在推进创新教育的同时,未能做好思想转变工作,认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就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这就会导致竞赛活动的一些重要内容受到人们的忽视,与日后岗位技能发展需求,渐行渐远。在创业时,作为教师,需要将其中的利益关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互联系,不能将创业教育直接定位成企业管理人员速成教育模式,避免学生学习时抱着急于寻找商机,轻基础、重创业经营的学习心态,如果出现这一情况,必然会导致日后学生面临失败的危机。
3 高职院校对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有效方式
从高职院校教育情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将新时代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作为主体,其所培养的人才在外延与内涵方面,与创新型人才有着极大的不同,同时也与创业型人才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将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以此作为基础平台,能够有效地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3.1 将专业教育作为起点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作为将技能与知识作为重点的创业资本群体,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多项理念全部都加入其中,保证其直接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保证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将职业发展需求作为依据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当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作为重点,其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高职院校的學生,在经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之后,创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与锻炼,并且其与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处于一个同步进步的状态。在打造双创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结构时,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包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则是将技能创新能力与发展学习能力为根本,发展技能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作为重点。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并且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3.3 培养时采用一体化反透视培养方式
在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当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核心,将活动课程作为载体,将团队导师制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将有效的教育方式加入其中。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高职院校培养双创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将发展学生个性作为主体,从岗位需求出发,包括专业能力、专项能力、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四个层次。保证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挖掘,保证家长、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都能共赢,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3.4 将活动课程作为载体,采用有效的创新方式
活动课程开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课程实施过程朝着隐形化方向发展,将课程实施效果不断的凸显出来,由此将生成的、动态的、开放的生命体验,作为学生提高个体意识的有效方法。在人们生活的世界中,需要通过交往方式来积累更多的知识,感受社会生活不一样的体验,并且形成创新思维。比如开设创新工作室研究性项目等,将学生作为主体的灵活性开放性模式,教师也需要主动的探索,如何才能将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迁移到各项工作与学习当中来,并且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双创型人才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明确培养目标,并且保证培养的人才与岗位需求相关,研究、设计出具体的双创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同时对于所涉及教学内容进行统一的组织安排,组织学生全力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游磊,肖小琼,古沐松,等.地方高校以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为导向培养计算机类双创人才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06):169-170+178.
[2]杨博.双创视角下蔗糖产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甘蔗糖业,2021,50(01):113-117.
[3]吕义波.基于工匠精神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J].投资与合作,2021,(02):155-156.
[4]吴昭君,张雪娟.应用型高校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究——打造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04):127-128.
[5]罗军林.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341-342.
作者简介:闫冰(1984-),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