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中国木制品业快速增长及产业集群分布的事实出发,借鉴产业集群相关研究成果,构建解释木制品业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及路径,并运用胶合板、木地板和木家具行业的集群案例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企业复制增长是木制品业集群形成的首要原因,不同细分产业集群发生的路径存在差异,主要包括平面网络结构、羽状结构、纵向和横向立体结构,引领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对任何一个木制品业集群地的形成均非常关键。
关键词:木制品业;产业集群;集群路径
一、 引言
近10年来,我国木制品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在中国东北接壤俄罗斯的边境地区、长江三角洲、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以及包括北京和天津的渤海湾地区,均是我国木制品业的重要集群区域。在以县区镇等为单位的点上又形成了以具体产品作区分的集群区域,比如:江苏横林镇是我国强化木地板的最大集群地、浙江南浔区是我国最大的实木地板集群地、江苏邳州市官湖镇是我国最大的胶合板产业集群地之一、福建莆田市仙游县是我国最大的“仙作”红木工艺家具集群地等。可以说,集群是我国木制品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然而已有研究大都停留在林业产业集群水平的分析与识别(徐端阳、杨建州、江钰婷,2012;奉钦亮、覃凡丁,2011;张占贞、王兆君,2011、2010)或林业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汪浩,2011;奉钦亮、覃凡丁,2012)或简单分析林业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李小平和聂华,2012;)等方面。然而,罕见有文献分析产业集群是怎么形成的?具体的形成路径又如何呢?上述关于林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的共同特点是把研究的重心置于集群形成之后,而对集群的形成原因均未涉及。因此,本研究认为,不论是分析集群与其它因素的关系,还是识别和衡量集群,惟有弄清楚木制品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及路径,才更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分析讨论。
由于木制品业包括众多细分产业,不同产业的禀赋存在差异,集群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本文选择胶合板、木地板、木家具等三个典型产业为代表,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其木制品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及路径进行总结概括,以期进一步完善关于木制品业集群问题的研究。
二、 胶合板产业集群案例分析
中国胶合板产业集群发展特征明显,已形成四个重要的产业集群:以邢台、廊坊为中心的河北产业集群;以山东临沂为中心的山东产业集群;以嘉善为中心的浙江产业集群和以江苏徐州(邳州市)为中心的苏北产业集群,4个区域的胶合板产量占到了全国产量的68%~70%(吕柳等,2008)。江苏省邳州市有各类板材加工企业2 000多家,从业人员30多万人,400多家企业专门从事旋切单板加工,而仅仅在官湖镇,就有高达1 600多家胶合板企业,年产5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350多家,从业人员9.5万人,作坊式的小企业更是星罗棋布,胶合板年均出口量达500万立方米,占全国出口量的40%以上,2011年邳州板材出口金额9.7亿美元。山东省临沂市有近2 000家胶合板企业,2009年生产胶合板近1 000万立方米。河北省文安县有近2 000家胶合板企业,2009年消耗木材700万立方米,实现产值60亿元。浙江省嘉善市有胶合板企业200多家,年均胶合板产量超过335万立方米(吕柳等,2008)。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胶合板产业集群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直接原因又是什么呢?四大胶合板集群地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我们解疑答惑。以邳州市官湖镇为例,胶合板企业在此集群的原因包括:(1)交通与地理方面,镇域主要对外交通干线——邳苍一级公路纵贯南北,邳城公路横穿东西,北距310国道15公里,南距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和陇海铁路不足12公里,距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港口及白埠机场分别为50公里和70公里左右;(2)资源禀赋条件好,本地区属于典型的平原林业,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地沿沟前均可见速生杨等胶合板主要原材料,加之水陆交通便捷,靠近连云港使得进口木材原料、出口木制品十分方便,此外,人口密度大,为胶合板企业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劳动力资源;(3)政府大力支持,胶合板产业是官湖镇的支柱产业,也是政府大力扶植支持的产业,政府的支持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4)社会资本与企业家精神,由于在镇域范围内,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熟人关系、熟人网络是相对有效的,合作、学习与模仿丰富社会资本的同时为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氛围,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者大批出现为大量企业的创立埋下坚实基础;(5)外部性与规模经济,由于前述几项条件的存在,一旦引领企业出现,很容易发挥正外部性,使得更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进一步形成外部性互动的良性循环,且伴随着规模经济的出现。
明确了胶合板业形成集群的原因,我们不禁要问,其集群形成的路径又是什么呢?图1给出了两种主要的集群形成方式和路径。胶合板企业发展经历了综合性一体化生产方式到专业化分工分段生产方式。发展早期,往往是一整套工序的综合运作,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一体化胶合板生产线投资在数十万至百万元不等。此时,增长的主要方式为图1(1)所示,A是引领企业,可视为源企业,由于其示范、引领作用,有条件的员工下属或亲朋好友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通过学习效应、干中学、模仿效应等开始复制该企业的生产模式而创建新的企业(Aij),这一过程可以无限扩散,由于企业间的互联关系,从而形成网状结构。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企业经营者或是父子兄弟、或者亲朋好友、或同村同镇,互相学习、模仿和交流较为方便。在官湖镇可以找到大量的此类企业,比如说振华木业、天华木业、万通木业、三鑫木业、金马木业、美林木业等,由于同质性很强,故在图中使用相同的图标标示。同一地区企业间联系较为紧密,共享资源的同时共担风险结成网状的稳固共同体,我们称之为平面网状结构“复制型”增长。
伴随着单板企业的诞生,彻底打破了胶合板一体化生产的格局,专业化的分工生产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比如说装饰类胶合板的芯板加工企业,投资一般仅为10万元~20万元,小型胶合板企业的投资规模约在40万元~100万元,家庭作坊式企业所需要的投资额更低(吕柳等,2008)。分工的出现使得胶合板行业出现了如图2(2)所示的羽状结构企业数量扩张,为集群形成的又一路径。不同类型图表表示不同的分工企业,H、K、J分别表示切片企业、芯板企业、装饰板企业(或胶合板企业),H类和K类是J类的中间产品企业。新进入企业可以此为范本进行复制,建立新的企业。这类复制往往是关系较近的个体之间,分工的目的更多的是为提高效率,而且此种分工需要极好的配合协作。比如说,官湖镇的华强木业、瑞兴木业、富林木业、恒德木业、华鑫木业、胜春木业、永兴木业等都有大量的小企业为其提供中间产品等。现实角度的观察来看,官湖镇胶合板产业从小到大,发展至今形成超过1 600家企业的产业集群,主要路径是平面网状结构和羽状结构的企业复制增长,且前者更为主要。因为胶合板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工序较少,虽然可以分工,但是限度较小,分工企业更多的是规模企业生产提供中间产品,因此,在现实中大部分企业是胶合板企业而非胶合板配套企业。 嘉善胶合板产业的例子可以进一步证明,1987年一家深圳企业在嘉善开办第一家胶合板企业,经营不善,无力为继,1990年,嘉善引进了第一家台资木业企业——中兴木业。中兴木业兼并了这家企业,凭借先进的工艺、管理初期就已盈利。当时中国胶合板主要依赖进口,一张普通胶合板的市价与成本相差近一倍,巨大利差使得中兴木业快速大规模扩张,吸引了大批工人,而这一批工人恰恰成为了嘉善木业的生力军。在中兴从事技术、营销的一大批骨干,边干边学,产生了强烈的创业冲动,加之胶合板企业进口门槛较低,纷纷跳槽办厂。1995年,嘉善有7家民营胶合板厂和19家个体作坊,是嘉善木业的雏形,2000年发展到113家,2004年底发展到500多家,实现年产值94.35亿元(秦政强和张利风,2008)。在嘉善形成木业集群区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是:台资中兴木业的引入,设备、工艺和管理技术的示范,业务骨干及技术员工的培养,为嘉善木业扩张提供了大量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企业复制增长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主要方式是如图1(1)所示的平面网络结构。
三、 木地板产业案例分析
中国木地板产业也表现出典型的集群发展特征,形成了多个产品差异化的地板集群中心,主要包括浙江南浔的实木地板、江苏常州横林镇的强化木地板、湖北武汉的强化木地板、广东中山的实木地板、浙江安吉的竹地板、上海南汇的实木地板、吉林敦化的多层地板、江西奉新的竹地板、浙江嘉善的多层地板等。以产品差异为代表的集群形成源自不同集群地初创企业或引领企业的选择,对该地区后续的发展及带动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横林镇选择强化木地板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外地就业的横林人响应家乡号召,回乡创业带回去的创业项目;其次,与当地的资源禀赋、交通地理条件、政府策略、企业家精神资源等均有密切关系,安吉的竹地板产业选择源自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源,南汇的实木地板依赖的是上海港便捷的国际市场原材料进口优势;第三,引领企业的出现,基础性条件的保障,为企业复制增长创造了良好氛围,产业集群的形成单靠引领企业是无法实现的,单纯具备一些基础性条件也无法实现产业集群,而企业数量增长发展到一定规模,自然形成产业集群。
木地板产业的产业集群是遵循怎么样的路径进行的呢?图2给出了两种主要的方式,图2(1)和2(2)分别是横向和纵向立体结构的企业复制增长,不同图形表示不同的分工企业,简单起见,我们仅给出三类。图2(1)和2(2)的最大区别是分工企业是市场化运作还是匹配协作,在图2(1)中,B1、C1、D1可视为引领企业,相应的B、C、D类可视为复制产生的新企业,终端企业根据需要在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市场采购,比如,强化木地板企业可以从市场上采购基材、装饰层材料等,该方式的优点在于可选择范围大,不足在于缺乏稳定的供求关系,质量及货源难以保证。由此,出现了如图2(2)的模式,企业间匹配分工协作,共享资源、共担风险,类似供应链运作模式,弥补了图2(1)的缺点,但是并非每个终端企业都有实力采用该种方式,所以现实中二者往往有交叉,存在双向选择。
江苏省常州市横林镇是中国强化木地板生产企业的最大聚集地。截至2010年底,横林镇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已拥有地板终端企业175家,防静电地板企业35家,相关配套企业230余家,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在以洛基地板、欧龙地板、科利达地板、欧运地板等为代表的引领企业引领、示范、带动下,通过横向和纵向立体结构(图2(1)和2(2))的企业复制增长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强化木地板的重要集群地。在这个过程中,引领企业的经营者培养带动了一大批创业者加入到强化木地板行业中来,通过复制现有企业经营模式,从较小规模做起,边干边学,使得新进入企业的成功率较高,行业规模的扩大带了规模效益的提升,同时提高了横林强化木地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是我国实木地板生产企业最大的集群地,被誉为“中国实木地板之都”至2007年,南浔区拥有木业生产加工企业1 061家,其中地板企业320余家,木地板总销量近6 000万平方米,实现年销售收入100多亿元。其中,实木地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这个过程中,企业复制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等在亲朋好友或员工下属之间可以零成本传播,只要拥有一定资本基础,就可以买到相应的生产线设备,进而复制其生产模式,由于实木地板的分工并不明显,企业复制增长主要依据图1(1)中的平面网络结构进行。木地板的生产由于类别的差异造成工序的复杂程度不一,也使得企业复制增长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工序简单的品类往往按照图1(1)的方式进行,复杂的品类往往按照图2(1)和2(2)的方式进行,同时也可能存在不同方式之间的交叉。不同方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现实存在的方式均是通过市场检验而选择的结果。
四、 木家具产业案例分析
首先,以东莞家具产业集群为例进行分析,起步和崛起均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台港家具制造业产业转移,且与东莞地理位置、政府战略等密切相关。1989年,香港第一家家私装饰上市公司——达艺家私在东莞办厂,同时一批台港家具企业落户东莞,通过以商招商政策,以打造家具产业基地为目标,成功转接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的家具业产业转移,资金、技术和人才汇集于此。台生家具、大宝家具、金石家具、大政家具、立富家具、时运通家具等纷纷落户大岭山,马来西亚销量前两位的伟树、蒂卫家具也与1990年落户大岭山。这些引领企业的进入,不但带来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更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培育和锻炼了一大批有经营管理经验和能力、掌握关键技术和销售网络的员工下属。这批人纷纷跳槽创业,以现有企业为模板,复制其经营管理方式,成功创业的同时大大扩张了东莞家具产业的规模,产业集群初见雏形。“复制型”增长的主要方式多为图3所示,横向和纵向立体结构难以区分多寡。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东莞汇聚两岸三地家具制造及关联企业3 000余家,台资、港资约占1/3(秦政强、赵顺龙,2010)。 第二,以仙游红木家具集群的案例做进一步的分析,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是我国仙作红木工艺家具产业集群地,2006年荣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称号,是古典工艺家具最重要的集群地之一,2012年产值超过175亿元,目前有各类家具生产厂家3 35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92家,从业人员达15万人。在仙游县,即便是一万元资金也可以进入该行业,仙游家具产业分工非常细,从木材批发、开料、出粗胚到雕花、打磨等都有专门的企业。除了车辆运输和搬运的钱不能赊欠,买材料一直到做家具每个环节都可以赊欠,销售以后再付款,因此创业的门槛较低。如果资金匮乏又想创业,仙游当地民间借贷及使用木材、家具、房屋等抵押套现非常方便,也有相应的担保公司供应资金,创业资金约束并不强。不仅如此,福建红木家具基本上都在仙游,企业集群特征明显,便于创业者学习和模仿。此三方面使得仙游红木家具的创业者复制现有企业成为可能,不仅能够创业,而且能够成功,仙游发展至今有3 350余家家具企业,配套企业、分工企业多以千计,平面网络结构、纵向立体结构“复制型”增长功不可没。
对于红木家具而言,雕刻技术和艺术工匠是其核心竞争力,简单复制生产并不奏效,该行业的技术门槛及对技术工匠的要求更为苛刻。在仙游,红木家具生产技术往往具有一定师承关系,虽不同企业有所侧重和差异,但是均同属“仙作”一脉,新企业创业者多是当年的学徒或技工,复制原有企业模式相对简单,也可以选择中间某一道或几道工序设厂,加工中间产品,因此,在仙游县,“复制型”增长主要是平面网络结构和纵向立体结构。木家具当属木制品产业最为复杂、多样的产业门类,产业链条最长,实际上,图1和图2所示的四种方式在家具集群地都可以发现,而且还存在不同方式的交集和重叠。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引领企业的示范带动起着播种机的功能,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为引领企业的进入提供基础保障,政府战略、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为产业集群的加强扩大保驾护航。
五、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中国木制品业快速增长的事实出发,借鉴产业集群相关研究成果,构建解释木制品业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及路径,并运用胶合板、木地板和木家具行业的集群案例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企业复制增长是木制品业集群形成的首要原因,外部性、交通与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政府战略等为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原因;不同细分产业集群发生的路径存在差异,主要有平面网络结构、羽状结构、纵向和横向立体结构的企业复制增长。以胶合板为代表的工序和工艺相对简单的行业主要是平面网状结构和羽状结构的企业复制增长,而以木家具为代表的便于分工专业化的行业主要是纵向和横向立体结构的企业复制增长。此外,任何一个木制品业集群地的形成除了上述基础性条件之外,引领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非常关键。
从木制品业集群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兼顾考虑木制品业未来发展,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阶段性,尤其是像木制品业主要依赖企业复制增长实现,发展到一定程度,过度竞争、结构失衡、产业转型困难等将接踵而至,目前来看,中国木制品业部分集群地已经出现这种情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兼并整合低效企业更好促进木制品业健康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2)企业复制增长形成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对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缺乏主动选择,使得集群地难以摆脱低效、重复、低端的发展道路,虽然能够快速扩张规模,但是难以可持续发展,且与当今经济发展思路和实践相背离,亟需转变思路、追求创新与创造发展、放弃复制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奉钦亮,覃凡丁.广西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计量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1,(30).
2. 奉钦亮,覃凡丁.基于产业集群的广西林业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林业经济,2012,(8).
3. 李小平,聂华.中国锯材、木片加工产业极具影响因素对比研究,林业经济,2012,(8).
4. 秦政强,张利风.全球价值链下嘉善家具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演变,商场现代化,2008,(11).
5. 秦政强,赵顺龙.全球价值链下东莞家具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演变,现代管理科学,2010,(2).
6. 汪浩.林业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1,(3).
7. 徐端阳,杨建州,江钰婷.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第二产业集群水平及效应分析,林业经济问题,2012,(6).
8. 张占贞,王兆君.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水平实证研究,林业科学,2011,(5).
作者简介:秦光远,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3-19。
关键词:木制品业;产业集群;集群路径
一、 引言
近10年来,我国木制品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在中国东北接壤俄罗斯的边境地区、长江三角洲、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以及包括北京和天津的渤海湾地区,均是我国木制品业的重要集群区域。在以县区镇等为单位的点上又形成了以具体产品作区分的集群区域,比如:江苏横林镇是我国强化木地板的最大集群地、浙江南浔区是我国最大的实木地板集群地、江苏邳州市官湖镇是我国最大的胶合板产业集群地之一、福建莆田市仙游县是我国最大的“仙作”红木工艺家具集群地等。可以说,集群是我国木制品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然而已有研究大都停留在林业产业集群水平的分析与识别(徐端阳、杨建州、江钰婷,2012;奉钦亮、覃凡丁,2011;张占贞、王兆君,2011、2010)或林业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汪浩,2011;奉钦亮、覃凡丁,2012)或简单分析林业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李小平和聂华,2012;)等方面。然而,罕见有文献分析产业集群是怎么形成的?具体的形成路径又如何呢?上述关于林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的共同特点是把研究的重心置于集群形成之后,而对集群的形成原因均未涉及。因此,本研究认为,不论是分析集群与其它因素的关系,还是识别和衡量集群,惟有弄清楚木制品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及路径,才更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分析讨论。
由于木制品业包括众多细分产业,不同产业的禀赋存在差异,集群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本文选择胶合板、木地板、木家具等三个典型产业为代表,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其木制品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及路径进行总结概括,以期进一步完善关于木制品业集群问题的研究。
二、 胶合板产业集群案例分析
中国胶合板产业集群发展特征明显,已形成四个重要的产业集群:以邢台、廊坊为中心的河北产业集群;以山东临沂为中心的山东产业集群;以嘉善为中心的浙江产业集群和以江苏徐州(邳州市)为中心的苏北产业集群,4个区域的胶合板产量占到了全国产量的68%~70%(吕柳等,2008)。江苏省邳州市有各类板材加工企业2 000多家,从业人员30多万人,400多家企业专门从事旋切单板加工,而仅仅在官湖镇,就有高达1 600多家胶合板企业,年产5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350多家,从业人员9.5万人,作坊式的小企业更是星罗棋布,胶合板年均出口量达500万立方米,占全国出口量的40%以上,2011年邳州板材出口金额9.7亿美元。山东省临沂市有近2 000家胶合板企业,2009年生产胶合板近1 000万立方米。河北省文安县有近2 000家胶合板企业,2009年消耗木材700万立方米,实现产值60亿元。浙江省嘉善市有胶合板企业200多家,年均胶合板产量超过335万立方米(吕柳等,2008)。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胶合板产业集群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直接原因又是什么呢?四大胶合板集群地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我们解疑答惑。以邳州市官湖镇为例,胶合板企业在此集群的原因包括:(1)交通与地理方面,镇域主要对外交通干线——邳苍一级公路纵贯南北,邳城公路横穿东西,北距310国道15公里,南距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和陇海铁路不足12公里,距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港口及白埠机场分别为50公里和70公里左右;(2)资源禀赋条件好,本地区属于典型的平原林业,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地沿沟前均可见速生杨等胶合板主要原材料,加之水陆交通便捷,靠近连云港使得进口木材原料、出口木制品十分方便,此外,人口密度大,为胶合板企业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劳动力资源;(3)政府大力支持,胶合板产业是官湖镇的支柱产业,也是政府大力扶植支持的产业,政府的支持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4)社会资本与企业家精神,由于在镇域范围内,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熟人关系、熟人网络是相对有效的,合作、学习与模仿丰富社会资本的同时为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氛围,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者大批出现为大量企业的创立埋下坚实基础;(5)外部性与规模经济,由于前述几项条件的存在,一旦引领企业出现,很容易发挥正外部性,使得更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进一步形成外部性互动的良性循环,且伴随着规模经济的出现。
明确了胶合板业形成集群的原因,我们不禁要问,其集群形成的路径又是什么呢?图1给出了两种主要的集群形成方式和路径。胶合板企业发展经历了综合性一体化生产方式到专业化分工分段生产方式。发展早期,往往是一整套工序的综合运作,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一体化胶合板生产线投资在数十万至百万元不等。此时,增长的主要方式为图1(1)所示,A是引领企业,可视为源企业,由于其示范、引领作用,有条件的员工下属或亲朋好友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通过学习效应、干中学、模仿效应等开始复制该企业的生产模式而创建新的企业(Aij),这一过程可以无限扩散,由于企业间的互联关系,从而形成网状结构。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企业经营者或是父子兄弟、或者亲朋好友、或同村同镇,互相学习、模仿和交流较为方便。在官湖镇可以找到大量的此类企业,比如说振华木业、天华木业、万通木业、三鑫木业、金马木业、美林木业等,由于同质性很强,故在图中使用相同的图标标示。同一地区企业间联系较为紧密,共享资源的同时共担风险结成网状的稳固共同体,我们称之为平面网状结构“复制型”增长。
伴随着单板企业的诞生,彻底打破了胶合板一体化生产的格局,专业化的分工生产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比如说装饰类胶合板的芯板加工企业,投资一般仅为10万元~20万元,小型胶合板企业的投资规模约在40万元~100万元,家庭作坊式企业所需要的投资额更低(吕柳等,2008)。分工的出现使得胶合板行业出现了如图2(2)所示的羽状结构企业数量扩张,为集群形成的又一路径。不同类型图表表示不同的分工企业,H、K、J分别表示切片企业、芯板企业、装饰板企业(或胶合板企业),H类和K类是J类的中间产品企业。新进入企业可以此为范本进行复制,建立新的企业。这类复制往往是关系较近的个体之间,分工的目的更多的是为提高效率,而且此种分工需要极好的配合协作。比如说,官湖镇的华强木业、瑞兴木业、富林木业、恒德木业、华鑫木业、胜春木业、永兴木业等都有大量的小企业为其提供中间产品等。现实角度的观察来看,官湖镇胶合板产业从小到大,发展至今形成超过1 600家企业的产业集群,主要路径是平面网状结构和羽状结构的企业复制增长,且前者更为主要。因为胶合板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工序较少,虽然可以分工,但是限度较小,分工企业更多的是规模企业生产提供中间产品,因此,在现实中大部分企业是胶合板企业而非胶合板配套企业。 嘉善胶合板产业的例子可以进一步证明,1987年一家深圳企业在嘉善开办第一家胶合板企业,经营不善,无力为继,1990年,嘉善引进了第一家台资木业企业——中兴木业。中兴木业兼并了这家企业,凭借先进的工艺、管理初期就已盈利。当时中国胶合板主要依赖进口,一张普通胶合板的市价与成本相差近一倍,巨大利差使得中兴木业快速大规模扩张,吸引了大批工人,而这一批工人恰恰成为了嘉善木业的生力军。在中兴从事技术、营销的一大批骨干,边干边学,产生了强烈的创业冲动,加之胶合板企业进口门槛较低,纷纷跳槽办厂。1995年,嘉善有7家民营胶合板厂和19家个体作坊,是嘉善木业的雏形,2000年发展到113家,2004年底发展到500多家,实现年产值94.35亿元(秦政强和张利风,2008)。在嘉善形成木业集群区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是:台资中兴木业的引入,设备、工艺和管理技术的示范,业务骨干及技术员工的培养,为嘉善木业扩张提供了大量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企业复制增长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主要方式是如图1(1)所示的平面网络结构。
三、 木地板产业案例分析
中国木地板产业也表现出典型的集群发展特征,形成了多个产品差异化的地板集群中心,主要包括浙江南浔的实木地板、江苏常州横林镇的强化木地板、湖北武汉的强化木地板、广东中山的实木地板、浙江安吉的竹地板、上海南汇的实木地板、吉林敦化的多层地板、江西奉新的竹地板、浙江嘉善的多层地板等。以产品差异为代表的集群形成源自不同集群地初创企业或引领企业的选择,对该地区后续的发展及带动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横林镇选择强化木地板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外地就业的横林人响应家乡号召,回乡创业带回去的创业项目;其次,与当地的资源禀赋、交通地理条件、政府策略、企业家精神资源等均有密切关系,安吉的竹地板产业选择源自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源,南汇的实木地板依赖的是上海港便捷的国际市场原材料进口优势;第三,引领企业的出现,基础性条件的保障,为企业复制增长创造了良好氛围,产业集群的形成单靠引领企业是无法实现的,单纯具备一些基础性条件也无法实现产业集群,而企业数量增长发展到一定规模,自然形成产业集群。
木地板产业的产业集群是遵循怎么样的路径进行的呢?图2给出了两种主要的方式,图2(1)和2(2)分别是横向和纵向立体结构的企业复制增长,不同图形表示不同的分工企业,简单起见,我们仅给出三类。图2(1)和2(2)的最大区别是分工企业是市场化运作还是匹配协作,在图2(1)中,B1、C1、D1可视为引领企业,相应的B、C、D类可视为复制产生的新企业,终端企业根据需要在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市场采购,比如,强化木地板企业可以从市场上采购基材、装饰层材料等,该方式的优点在于可选择范围大,不足在于缺乏稳定的供求关系,质量及货源难以保证。由此,出现了如图2(2)的模式,企业间匹配分工协作,共享资源、共担风险,类似供应链运作模式,弥补了图2(1)的缺点,但是并非每个终端企业都有实力采用该种方式,所以现实中二者往往有交叉,存在双向选择。
江苏省常州市横林镇是中国强化木地板生产企业的最大聚集地。截至2010年底,横林镇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已拥有地板终端企业175家,防静电地板企业35家,相关配套企业230余家,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在以洛基地板、欧龙地板、科利达地板、欧运地板等为代表的引领企业引领、示范、带动下,通过横向和纵向立体结构(图2(1)和2(2))的企业复制增长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强化木地板的重要集群地。在这个过程中,引领企业的经营者培养带动了一大批创业者加入到强化木地板行业中来,通过复制现有企业经营模式,从较小规模做起,边干边学,使得新进入企业的成功率较高,行业规模的扩大带了规模效益的提升,同时提高了横林强化木地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是我国实木地板生产企业最大的集群地,被誉为“中国实木地板之都”至2007年,南浔区拥有木业生产加工企业1 061家,其中地板企业320余家,木地板总销量近6 000万平方米,实现年销售收入100多亿元。其中,实木地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这个过程中,企业复制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等在亲朋好友或员工下属之间可以零成本传播,只要拥有一定资本基础,就可以买到相应的生产线设备,进而复制其生产模式,由于实木地板的分工并不明显,企业复制增长主要依据图1(1)中的平面网络结构进行。木地板的生产由于类别的差异造成工序的复杂程度不一,也使得企业复制增长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工序简单的品类往往按照图1(1)的方式进行,复杂的品类往往按照图2(1)和2(2)的方式进行,同时也可能存在不同方式之间的交叉。不同方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现实存在的方式均是通过市场检验而选择的结果。
四、 木家具产业案例分析
首先,以东莞家具产业集群为例进行分析,起步和崛起均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台港家具制造业产业转移,且与东莞地理位置、政府战略等密切相关。1989年,香港第一家家私装饰上市公司——达艺家私在东莞办厂,同时一批台港家具企业落户东莞,通过以商招商政策,以打造家具产业基地为目标,成功转接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的家具业产业转移,资金、技术和人才汇集于此。台生家具、大宝家具、金石家具、大政家具、立富家具、时运通家具等纷纷落户大岭山,马来西亚销量前两位的伟树、蒂卫家具也与1990年落户大岭山。这些引领企业的进入,不但带来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更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培育和锻炼了一大批有经营管理经验和能力、掌握关键技术和销售网络的员工下属。这批人纷纷跳槽创业,以现有企业为模板,复制其经营管理方式,成功创业的同时大大扩张了东莞家具产业的规模,产业集群初见雏形。“复制型”增长的主要方式多为图3所示,横向和纵向立体结构难以区分多寡。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东莞汇聚两岸三地家具制造及关联企业3 000余家,台资、港资约占1/3(秦政强、赵顺龙,2010)。 第二,以仙游红木家具集群的案例做进一步的分析,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是我国仙作红木工艺家具产业集群地,2006年荣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称号,是古典工艺家具最重要的集群地之一,2012年产值超过175亿元,目前有各类家具生产厂家3 35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92家,从业人员达15万人。在仙游县,即便是一万元资金也可以进入该行业,仙游家具产业分工非常细,从木材批发、开料、出粗胚到雕花、打磨等都有专门的企业。除了车辆运输和搬运的钱不能赊欠,买材料一直到做家具每个环节都可以赊欠,销售以后再付款,因此创业的门槛较低。如果资金匮乏又想创业,仙游当地民间借贷及使用木材、家具、房屋等抵押套现非常方便,也有相应的担保公司供应资金,创业资金约束并不强。不仅如此,福建红木家具基本上都在仙游,企业集群特征明显,便于创业者学习和模仿。此三方面使得仙游红木家具的创业者复制现有企业成为可能,不仅能够创业,而且能够成功,仙游发展至今有3 350余家家具企业,配套企业、分工企业多以千计,平面网络结构、纵向立体结构“复制型”增长功不可没。
对于红木家具而言,雕刻技术和艺术工匠是其核心竞争力,简单复制生产并不奏效,该行业的技术门槛及对技术工匠的要求更为苛刻。在仙游,红木家具生产技术往往具有一定师承关系,虽不同企业有所侧重和差异,但是均同属“仙作”一脉,新企业创业者多是当年的学徒或技工,复制原有企业模式相对简单,也可以选择中间某一道或几道工序设厂,加工中间产品,因此,在仙游县,“复制型”增长主要是平面网络结构和纵向立体结构。木家具当属木制品产业最为复杂、多样的产业门类,产业链条最长,实际上,图1和图2所示的四种方式在家具集群地都可以发现,而且还存在不同方式的交集和重叠。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引领企业的示范带动起着播种机的功能,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为引领企业的进入提供基础保障,政府战略、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为产业集群的加强扩大保驾护航。
五、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中国木制品业快速增长的事实出发,借鉴产业集群相关研究成果,构建解释木制品业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及路径,并运用胶合板、木地板和木家具行业的集群案例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企业复制增长是木制品业集群形成的首要原因,外部性、交通与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政府战略等为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原因;不同细分产业集群发生的路径存在差异,主要有平面网络结构、羽状结构、纵向和横向立体结构的企业复制增长。以胶合板为代表的工序和工艺相对简单的行业主要是平面网状结构和羽状结构的企业复制增长,而以木家具为代表的便于分工专业化的行业主要是纵向和横向立体结构的企业复制增长。此外,任何一个木制品业集群地的形成除了上述基础性条件之外,引领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非常关键。
从木制品业集群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兼顾考虑木制品业未来发展,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阶段性,尤其是像木制品业主要依赖企业复制增长实现,发展到一定程度,过度竞争、结构失衡、产业转型困难等将接踵而至,目前来看,中国木制品业部分集群地已经出现这种情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兼并整合低效企业更好促进木制品业健康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2)企业复制增长形成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对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缺乏主动选择,使得集群地难以摆脱低效、重复、低端的发展道路,虽然能够快速扩张规模,但是难以可持续发展,且与当今经济发展思路和实践相背离,亟需转变思路、追求创新与创造发展、放弃复制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奉钦亮,覃凡丁.广西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计量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1,(30).
2. 奉钦亮,覃凡丁.基于产业集群的广西林业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林业经济,2012,(8).
3. 李小平,聂华.中国锯材、木片加工产业极具影响因素对比研究,林业经济,2012,(8).
4. 秦政强,张利风.全球价值链下嘉善家具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演变,商场现代化,2008,(11).
5. 秦政强,赵顺龙.全球价值链下东莞家具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演变,现代管理科学,2010,(2).
6. 汪浩.林业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1,(3).
7. 徐端阳,杨建州,江钰婷.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第二产业集群水平及效应分析,林业经济问题,2012,(6).
8. 张占贞,王兆君.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水平实证研究,林业科学,2011,(5).
作者简介:秦光远,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