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环节放大学习效应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09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着力优化教学环节,打通教与学的屏障.在教学中,教师的评论环节不可少,等待环节不能急,方法运用要科学,情怀显露要真挚,立体情境不可缺.优化教学环节时,教师应有育人的大格局,应注重案例启发,应增强焦点意识.
其他文献
议题式教学,“题”是关键,“议”是亮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创新“中心议题为核心统领教学、大议题为明线组织课堂、小议题为暗线谋划教学设计”的三级议题体系及其教学模式,既能革新议题式教学固化了的“中心议题→子议题”议题设置方式,打破议题式教学千篇一律以子议题为线索组织课堂的教学形式,又能转变对议题的层次认知,实现大议题拓展议题外延、扩大讨论外围,使学生有话可说,小议题紧扣中心议题、聚焦议题核心内容,做到议而有意.
加强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举措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当下,两个学段课程存在教学目标衔接不到位、教学内容渐进性不足及教学方法同步性不够等问题.因此,通过精准衔接教学目标、统筹整合教学内容、同步优化教学方法、构建教学衔接的保障体系等举措,实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
公开课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推动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在功利主义影响下,却呈现出华而不实、表演性强,缺乏深刻情感和思维的问题.一节“另类”的公开课,用沉重托起情感教育,用沉思浇灌思维之花,用沉浸守护学生发展,用沉淀浸润教师成长,用缺憾呈现真实课堂.这样的课堂不应成为“另类”样态,而应成为道德与法治公开课的常规样态.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与方法创新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信息化发展机遇,从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探索课内课外联动、构建虚拟实践教学等新模式与方法入手,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据此,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开展一体化研究和建设.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高中各学段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复、学段衔接性不高、初高中思政课教师各管一段等现象.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深入探究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遵循整体性、递进性、规律性原则,钻研初高中教材和课标,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现实情况和认知发展、德育发展规律等,推进一体化进程.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类专业体育音视频处理课程教学,探索体育音视频处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挖掘、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贯穿课程教学始终.以学生视角,注重体验,形成体育信息技术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效应.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为个体需要升至全新高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的需要究其根源是实践性需要,需要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青年工作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与现阶段青年工作的契合点,把握理论融入实践工作的内核要义,从观照源起之思、融入价值之思、通达学理之思和深融路径之思等方面透析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融入青年工作的逻辑理路,继而探寻价值实现的路径.
以系统论思维审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系统论思维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耦合性和动态性等理论特质.通过强化目标引导性、促进过程联动性、提升内容稳定性、增强成效聚合性等举措,能够有效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勇于担当作为、练就过硬本领,对提高思政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网络空间主阵地、校园文化主氛围、社会活动主实践的作用.
为了贯彻党中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要求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被纳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育人体系.开设过程中,一定程度存在不规范使用、随意处置,甚至撂荒等情况.因此,学好用好《读本》,努力改善用户体验是前提,打通《读本》课本联系是关键,创新教育形式是保证,开展社会实践是载体,以实现“读”上增魅力、“通”上显智慧、“动”上添光彩、“行”上见实效,发挥铸魂育人的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