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启迪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再创造”(即在学生主观上说是一种创造)的能力,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创新能力,略有以下初识。
一、尊重个性,开放思维,奠定创新基础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许多民族和发明,科学理论的设立,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设计一些富有发散性、趣味性、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去想,充分开放他们的思维。
人的思维是由问题而引起的,有疑问才有思考解决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与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教学“画规则图形”一课,在学生学完“圆和椭圆”工具的画法后,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画。尽管生活中这方面的素材很多,但不限定画什么,没有提示,多数学生无法继续思考,只是在画上不断地叠加圆或是椭圆(实心和空心)。这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用大圆"吃"小圆,即画一个小圆后再画一个与它相交的大圆(两个圆可以用不同颜色呈现),接着让学生观察剩下的小圆像什么,你有没有办法画出月牙儿(黄色的)呢?通过这样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兴致,触发了学生的灵感。许多同学用自己的画法完成“月牙儿”的画法后,学生屏幕上也相继“诞生”了形态各异的以“圆”为基础的图案,如光盘、水晕的图案等。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学生的个性被真实的表现出来。我对每个学生的思维都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赞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师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放的很开,思维很活跃。“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境界。”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开放学生思维并给予启发、指导,充分发挥其个性,才能奠定创新基础。
二、张扬个性,鼓励质疑,发展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难。”我们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我们应把这种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已有知识基础上,大胆质疑,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在教学中,让学生勤思考,大胆质疑,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实践,充分展示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画笔窗口如何保存图画”一课时,我先将如何运用菜单栏中的选项分五步保存一幅以自己为名的图画讲述一遍后,便让学生操作。这时,有同学说:“老师,我想问您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吗?”我抓住时机启发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寻求方法,结果有些同学采用关闭窗口后选择对话框选项来保存;有的同学采用快捷(Ctrl+S)法来保存。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再如,教学“Windows”窗口一课时,有这样一项练习。现在桌面上的“写字板”窗口覆盖了“我的公文包”窗口,请同学们根据关闭窗口的方法把“我的公文包”窗口调出来。这时,有同学大胆质疑:“老师,我既不想关闭“写字板”窗口,又想把”我的公文包”窗口调出来,怎么办呢?”此时,我并没有马上告诉这位同学答案,是引导全班同学各有积极思考,共同帮助那位质疑的同学,结果有些同学想出采用移动“写字板”窗口最小化。可见,大胆质疑,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发展个性,启发求异,锤炼创新能力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受教师、教材、教法的束缚,而大多表现出思维的从众心理,因而很难形成有鲜明个性的见解。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异性,鼓励学生突破常规,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有个性的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选择的需要,把思维选择权还给学生。
我在教学用“复制”、“粘贴”、“翻转”命令画一个漂亮的大风车一课时,我先将如何运用以上三个命令分五步画成大风车(第一步先画一个无填色的圆;第二步再通过画一条直径把这个圆转化成半圆;第三步复制这个半圆;第四步通过对半圆分三次粘贴、三次翻转<90度、180度、270度>后,再用“选取”工具把它们组成一个无色的大风车;第五步用上色工具风车的四个"叶子"涂上颜色。)在灵活运用掌握这个方法后,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想出更好的办法,让他们相互讨论、实践操作、探索方法。一会儿功夫,就有同学寻到另一种方法(把第一片和第二片叶子做好后,重新进行复制粘贴,只要翻转一次180度就行了。)在他们的努力下,画出了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颜色鲜艳的大风车。多种方法的运用点燃了思维的火花,使他们不限于老师设定的范围,不满足现有的做法,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探索,从而锤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因素,重视学生的灵感与悟性,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由此可见学生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一、尊重个性,开放思维,奠定创新基础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许多民族和发明,科学理论的设立,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设计一些富有发散性、趣味性、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去想,充分开放他们的思维。
人的思维是由问题而引起的,有疑问才有思考解决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与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教学“画规则图形”一课,在学生学完“圆和椭圆”工具的画法后,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画。尽管生活中这方面的素材很多,但不限定画什么,没有提示,多数学生无法继续思考,只是在画上不断地叠加圆或是椭圆(实心和空心)。这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用大圆"吃"小圆,即画一个小圆后再画一个与它相交的大圆(两个圆可以用不同颜色呈现),接着让学生观察剩下的小圆像什么,你有没有办法画出月牙儿(黄色的)呢?通过这样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兴致,触发了学生的灵感。许多同学用自己的画法完成“月牙儿”的画法后,学生屏幕上也相继“诞生”了形态各异的以“圆”为基础的图案,如光盘、水晕的图案等。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学生的个性被真实的表现出来。我对每个学生的思维都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赞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师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放的很开,思维很活跃。“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境界。”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开放学生思维并给予启发、指导,充分发挥其个性,才能奠定创新基础。
二、张扬个性,鼓励质疑,发展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难。”我们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我们应把这种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已有知识基础上,大胆质疑,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在教学中,让学生勤思考,大胆质疑,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实践,充分展示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画笔窗口如何保存图画”一课时,我先将如何运用菜单栏中的选项分五步保存一幅以自己为名的图画讲述一遍后,便让学生操作。这时,有同学说:“老师,我想问您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吗?”我抓住时机启发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寻求方法,结果有些同学采用关闭窗口后选择对话框选项来保存;有的同学采用快捷(Ctrl+S)法来保存。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再如,教学“Windows”窗口一课时,有这样一项练习。现在桌面上的“写字板”窗口覆盖了“我的公文包”窗口,请同学们根据关闭窗口的方法把“我的公文包”窗口调出来。这时,有同学大胆质疑:“老师,我既不想关闭“写字板”窗口,又想把”我的公文包”窗口调出来,怎么办呢?”此时,我并没有马上告诉这位同学答案,是引导全班同学各有积极思考,共同帮助那位质疑的同学,结果有些同学想出采用移动“写字板”窗口最小化。可见,大胆质疑,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发展个性,启发求异,锤炼创新能力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受教师、教材、教法的束缚,而大多表现出思维的从众心理,因而很难形成有鲜明个性的见解。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异性,鼓励学生突破常规,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有个性的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选择的需要,把思维选择权还给学生。
我在教学用“复制”、“粘贴”、“翻转”命令画一个漂亮的大风车一课时,我先将如何运用以上三个命令分五步画成大风车(第一步先画一个无填色的圆;第二步再通过画一条直径把这个圆转化成半圆;第三步复制这个半圆;第四步通过对半圆分三次粘贴、三次翻转<90度、180度、270度>后,再用“选取”工具把它们组成一个无色的大风车;第五步用上色工具风车的四个"叶子"涂上颜色。)在灵活运用掌握这个方法后,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想出更好的办法,让他们相互讨论、实践操作、探索方法。一会儿功夫,就有同学寻到另一种方法(把第一片和第二片叶子做好后,重新进行复制粘贴,只要翻转一次180度就行了。)在他们的努力下,画出了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颜色鲜艳的大风车。多种方法的运用点燃了思维的火花,使他们不限于老师设定的范围,不满足现有的做法,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探索,从而锤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因素,重视学生的灵感与悟性,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由此可见学生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