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有一位名叫欧提勒士的年轻人,向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秦歌学法律。师生订有合同:毕业时欧氏付给老师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由欧氏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时付清。
但欧氏毕业后,并不出庭打官司。
普氏等得不耐烦了,便向法庭起诉,要求欧氏付另一半学费,并向欧氏提出:
“如果你打赢这场官司,那么按照合同,你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这次官司你打输了,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你也应付我另一半学费。总之,不论这次官司你打赢还是打输,都得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氏针锋相对,回敬他的老师:
“如果我打赢这场官司,那么按照法庭判决,我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如果这次官司我打输了,那么按照合同,我也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也就是说,不管打赢或打输这场官司,我都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
以前,我读到这一故事,心里总犯嘀咕:
“他们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
现在,我再读这段故事,心里还是犯嘀咕:
“为什么人们总觉得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呢?”
一、什么是发散思维
几乎从启蒙那天开始,社会、家庭和学校便开始向我们灌输这样的思想:每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不要标新立异;这是规矩;那是白日做梦等等。
诚然,就做人的行为准则而言,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是对的,否则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了。但对于创新而言,这些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趋于收敛,不敢对现有结论和答案提出非难、挑剔和质疑,不敢“胡思乱想”,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地提出新的假设和构想;这些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束缚,只能看到事物或现象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并以此为满足;在思考问题时,他们往往认为找到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不愿意或根本想不到去寻找第二种、乃至更多解决方案,因而难以产生大的突破。
有人曾对一群学生做过一个测试,请他们在五分钟之内说出红砖的用途,结果他们的回答是:“盖房子、建教室、修烟囱、铺路面、盖仓库……”
尽管他们说出了砖头的多种用途,但始终没有离开“建筑材料”这一大类。
其实,我们只需从多个角度来考察红砖,便会举出,如压纸、砸钉子、打狗、支书架、锻炼身体、垫桌脚、画线、作红标志,甚至磨红粉等诸多其他用途。这种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不受任何限制的思维方式就是发散思维。
二、发散思维与创新
由于任何事物都有着许多种不同方面,不同事物间也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发散思维具有发散性、多维性、求异性、想像性、灵活性等特点,因此在创造发明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人们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思考问题时不拘一格,不落俗套,充分发挥大脑的想象力,使思维像旋转水龙头一样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发散。这时,通过新知识、新观念的重新组合,往往就能产生更多、更新的答案、设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小小的拉链,最早的发明者是用和它来代替鞋带的,后来人们将它用在钱包和衣服上:现在,比利时有一位外科医生甚至利用拉链能连接两个物体的性能,将它安装到了需要多次开刀剖腹的胰腺病人的肚皮上,大大提高了胰腺病的治愈率。
再如爱迪生在研制灯泡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寻找做灯丝的材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先后试用了1600种耐热材料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甚至连头发丝和朋友的胡子都发散到了,最后终于在1879年找到了“炭化的棉线”这一当时的最佳灯丝材料,取得了成功。
又例如,1877年的一天,爱迪生将他设计的一个奇怪结构的图纸,交给工人约翰·克留西去制造。图纸上画的是锡纸圆筒、螺旋杆以及带有尖针和薄膜的圆头,没有任何值得人们注意的东西,可约翰·克留西却用这些平凡无奇的物品,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记录并重放声音的新式产品——留声机。当爱迪生将这台会说话的机器带到《科学美国人》杂志编辑部去表演时,各路记者趋之若鹜,几乎把楼板压塌。奇妙的表演使在场的记者目瞪口呆,谁也没有想到像锡纸、圆筒、螺旋杆、带有尖针和薄膜的圆头这几件如此平常的物品,经爱迪生应用发散思维巧妙组合后,会成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发明。
我们可以将思维定势比作有色眼镜,人们戴上它,看到的整个世界都是同一种颜色,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散思维就好比是副颜色随观察角度发生变化的五颜六色的眼镜,人们戴上它,通过变换不同的视角就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时,在那些平时不扫一眼的角度,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观,犹如蓝色与黄色相互配合能调出新色彩一样。
总之,一个人能否灵活运用发散思维,是能否发挥与显示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人将发散思维视作创造力的温床,更有些学者甚至将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创新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尽管这种观点有过分夸大发散思维作用的嫌疑,但至少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发散思维在创新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才看到了创新思维最明显的标志。”
但欧氏毕业后,并不出庭打官司。
普氏等得不耐烦了,便向法庭起诉,要求欧氏付另一半学费,并向欧氏提出:
“如果你打赢这场官司,那么按照合同,你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这次官司你打输了,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你也应付我另一半学费。总之,不论这次官司你打赢还是打输,都得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氏针锋相对,回敬他的老师:
“如果我打赢这场官司,那么按照法庭判决,我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如果这次官司我打输了,那么按照合同,我也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也就是说,不管打赢或打输这场官司,我都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
以前,我读到这一故事,心里总犯嘀咕:
“他们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
现在,我再读这段故事,心里还是犯嘀咕:
“为什么人们总觉得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呢?”
一、什么是发散思维
几乎从启蒙那天开始,社会、家庭和学校便开始向我们灌输这样的思想:每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不要标新立异;这是规矩;那是白日做梦等等。
诚然,就做人的行为准则而言,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是对的,否则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了。但对于创新而言,这些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趋于收敛,不敢对现有结论和答案提出非难、挑剔和质疑,不敢“胡思乱想”,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地提出新的假设和构想;这些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束缚,只能看到事物或现象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并以此为满足;在思考问题时,他们往往认为找到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不愿意或根本想不到去寻找第二种、乃至更多解决方案,因而难以产生大的突破。
有人曾对一群学生做过一个测试,请他们在五分钟之内说出红砖的用途,结果他们的回答是:“盖房子、建教室、修烟囱、铺路面、盖仓库……”
尽管他们说出了砖头的多种用途,但始终没有离开“建筑材料”这一大类。
其实,我们只需从多个角度来考察红砖,便会举出,如压纸、砸钉子、打狗、支书架、锻炼身体、垫桌脚、画线、作红标志,甚至磨红粉等诸多其他用途。这种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不受任何限制的思维方式就是发散思维。
二、发散思维与创新
由于任何事物都有着许多种不同方面,不同事物间也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发散思维具有发散性、多维性、求异性、想像性、灵活性等特点,因此在创造发明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人们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思考问题时不拘一格,不落俗套,充分发挥大脑的想象力,使思维像旋转水龙头一样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发散。这时,通过新知识、新观念的重新组合,往往就能产生更多、更新的答案、设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小小的拉链,最早的发明者是用和它来代替鞋带的,后来人们将它用在钱包和衣服上:现在,比利时有一位外科医生甚至利用拉链能连接两个物体的性能,将它安装到了需要多次开刀剖腹的胰腺病人的肚皮上,大大提高了胰腺病的治愈率。
再如爱迪生在研制灯泡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寻找做灯丝的材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先后试用了1600种耐热材料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甚至连头发丝和朋友的胡子都发散到了,最后终于在1879年找到了“炭化的棉线”这一当时的最佳灯丝材料,取得了成功。
又例如,1877年的一天,爱迪生将他设计的一个奇怪结构的图纸,交给工人约翰·克留西去制造。图纸上画的是锡纸圆筒、螺旋杆以及带有尖针和薄膜的圆头,没有任何值得人们注意的东西,可约翰·克留西却用这些平凡无奇的物品,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记录并重放声音的新式产品——留声机。当爱迪生将这台会说话的机器带到《科学美国人》杂志编辑部去表演时,各路记者趋之若鹜,几乎把楼板压塌。奇妙的表演使在场的记者目瞪口呆,谁也没有想到像锡纸、圆筒、螺旋杆、带有尖针和薄膜的圆头这几件如此平常的物品,经爱迪生应用发散思维巧妙组合后,会成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发明。
我们可以将思维定势比作有色眼镜,人们戴上它,看到的整个世界都是同一种颜色,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散思维就好比是副颜色随观察角度发生变化的五颜六色的眼镜,人们戴上它,通过变换不同的视角就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时,在那些平时不扫一眼的角度,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观,犹如蓝色与黄色相互配合能调出新色彩一样。
总之,一个人能否灵活运用发散思维,是能否发挥与显示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人将发散思维视作创造力的温床,更有些学者甚至将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创新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尽管这种观点有过分夸大发散思维作用的嫌疑,但至少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发散思维在创新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才看到了创新思维最明显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