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技术层面的东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时,教材便一下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解读教材随即也成了时髦的话题,变得神秘起来。当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水上飞机》后,我恍然大悟,教材其实也可以这么读。
一、 读文本,区分文本体裁
教参在进行教材说明时说:《水上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说白了,它就一篇说明文,不过采用的是童话的表述方式。作为一篇科学童话,其内容具有科学性,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于老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课文的朗读。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接受了水上飞机的相关常识。但于老师并没有停止在此,他深知这是一篇“童话”,得上出“童趣”。他通过 “要读出意思来”、“读对话,要注意他们是什么心情” 的简单提示就把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到了一起,上出了科学童话的特征。处理其他的科学童话,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也应该如此。
相同体裁的课文因为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进行教学时,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比如《水上飞机》和《跟踪台风的卫星》因为用童话的形式展开,更侧重于一份趣味。而《恐龙》和《海底世界》这两篇说明文是用纯介绍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关于恐龙和海底景色与物产的知识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说明的方式需要引起我们老师的关注,比如比较法、列举数字法等,并且要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对于朗读的指导,尤其在有感情方面不作为主要目标。
体裁就是文本的形式特征,只有把握体裁的特点,才能体会不同文本教学的妙处。
二、读课标,把握教学重点
于老师在进行《水上飞机》教学时,非常重视说话的训练。第二课时伊始,他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飞机有哪些作用?问题提出后,举手的孩子很多,但于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孩子来回答。他反复说:不要急,想想该怎么说,第一句话该怎么说。这样,给予孩子充裕的思考和准备的时间。因为有了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孩子们在回答时,就不再是零碎的语言,而是一个结构层次明显的段落。由此可见,于老师不仅仅是在进行说话的训练,更是在进行段的训练。而段的训练正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于老师对于中年级段的训练重点的把握,正来自于对新课标的认真研读。
现在很多的阅读课堂,都无法体现年段特点,那是因为没有认真研读课标。其实,新课标对各个学段阅读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只有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认真研读新课标,才能准确把握年段教学和训练的重点,既不揠苗助长也不原地踏步。如此我们的教学安排就不会简单地演绎成“第一课时读读书写写字,第二课时再去读读书”这么一个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就能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侧重点,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安排。
三、读习题,夯实学生基础
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现在课文后面没有足够的练习题,大多为读读书、抄抄词;还听到一些老师抱怨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很差,六年级学生造的句子跟一年级学生的造句没有什么区别。这些抱怨其实都是因为老师自身没有认真研读课后习题,摸不清习题的意图,所以就没有精心地指导,为练习而练习,让课后习题成为文本的摆设。在于老师的课堂里,他对课后一道练习题“读一读,再抄写,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进行了认真的指导,先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又提供相应的语境进行造句的训练,便于学生区分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比如“究竟”这个词,于老师运用文本提供的语句“他飞了过去,想问个究竟”, 使学生明白了“究竟”在此是“明白”的意思,然后分别提供了“看个究竟”、“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等语境让学生进行造句。在此训练后,于老师并没有停止,他通过句子“红领巾究竟放哪里了”等句子,让学生明白“究竟”还表示疑问,表示疑问时又可以进行怎样的造句。在扎实训练的基础上,他鼓励学生造句时用上两个表达不同意思的“究竟”,使造句训练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两个造句训练,于老师花了足足20分钟的时间。试想,如果我们都能如于老师这样,把课后相关训练的习题在课堂中进行认真地指导、扎实地训练,何愁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呢?
其实,课后练习题还有很多用处。有些习题揭示了教学的难点,比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而汤姆心情变化的过程就是他认识问题的过程。这道习题无形中就给我们提供的教学的主流程。我们在教学时,只要紧扣汤姆心理的变化,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习题明确了训练的重点,如《庐山的云雾》中“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这个要求一是提醒我们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对这两段进行重点的分析,不仅分析内容,还要分析写法;二是在进行段的仿写时,还需要教师指导,而不是让学生回家写写就完事。有些习题揭示了教学的重点,比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中“默读课文,说说气象卫星是怎么跟踪台风的”。有些习题提出了课后继续学习的要求,比如《恐龙》中“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在班级展示,再把你最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可以这么说,把握了课后习题,就把握了教学和训练的重难点;有效落实了课后习题的训练,教学就不会走错方向,我们的教学才扎实有效、朴实大气。
不得不佩服于老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得不惊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扎扎实实而不失趣味的一节课,告诉我们教材也可以这样解读,课也可以这么来上。
一、 读文本,区分文本体裁
教参在进行教材说明时说:《水上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说白了,它就一篇说明文,不过采用的是童话的表述方式。作为一篇科学童话,其内容具有科学性,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于老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课文的朗读。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接受了水上飞机的相关常识。但于老师并没有停止在此,他深知这是一篇“童话”,得上出“童趣”。他通过 “要读出意思来”、“读对话,要注意他们是什么心情” 的简单提示就把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到了一起,上出了科学童话的特征。处理其他的科学童话,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也应该如此。
相同体裁的课文因为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进行教学时,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比如《水上飞机》和《跟踪台风的卫星》因为用童话的形式展开,更侧重于一份趣味。而《恐龙》和《海底世界》这两篇说明文是用纯介绍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关于恐龙和海底景色与物产的知识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说明的方式需要引起我们老师的关注,比如比较法、列举数字法等,并且要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对于朗读的指导,尤其在有感情方面不作为主要目标。
体裁就是文本的形式特征,只有把握体裁的特点,才能体会不同文本教学的妙处。
二、读课标,把握教学重点
于老师在进行《水上飞机》教学时,非常重视说话的训练。第二课时伊始,他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飞机有哪些作用?问题提出后,举手的孩子很多,但于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孩子来回答。他反复说:不要急,想想该怎么说,第一句话该怎么说。这样,给予孩子充裕的思考和准备的时间。因为有了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孩子们在回答时,就不再是零碎的语言,而是一个结构层次明显的段落。由此可见,于老师不仅仅是在进行说话的训练,更是在进行段的训练。而段的训练正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于老师对于中年级段的训练重点的把握,正来自于对新课标的认真研读。
现在很多的阅读课堂,都无法体现年段特点,那是因为没有认真研读课标。其实,新课标对各个学段阅读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只有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认真研读新课标,才能准确把握年段教学和训练的重点,既不揠苗助长也不原地踏步。如此我们的教学安排就不会简单地演绎成“第一课时读读书写写字,第二课时再去读读书”这么一个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就能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侧重点,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安排。
三、读习题,夯实学生基础
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现在课文后面没有足够的练习题,大多为读读书、抄抄词;还听到一些老师抱怨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很差,六年级学生造的句子跟一年级学生的造句没有什么区别。这些抱怨其实都是因为老师自身没有认真研读课后习题,摸不清习题的意图,所以就没有精心地指导,为练习而练习,让课后习题成为文本的摆设。在于老师的课堂里,他对课后一道练习题“读一读,再抄写,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进行了认真的指导,先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又提供相应的语境进行造句的训练,便于学生区分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比如“究竟”这个词,于老师运用文本提供的语句“他飞了过去,想问个究竟”, 使学生明白了“究竟”在此是“明白”的意思,然后分别提供了“看个究竟”、“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等语境让学生进行造句。在此训练后,于老师并没有停止,他通过句子“红领巾究竟放哪里了”等句子,让学生明白“究竟”还表示疑问,表示疑问时又可以进行怎样的造句。在扎实训练的基础上,他鼓励学生造句时用上两个表达不同意思的“究竟”,使造句训练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两个造句训练,于老师花了足足20分钟的时间。试想,如果我们都能如于老师这样,把课后相关训练的习题在课堂中进行认真地指导、扎实地训练,何愁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呢?
其实,课后练习题还有很多用处。有些习题揭示了教学的难点,比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而汤姆心情变化的过程就是他认识问题的过程。这道习题无形中就给我们提供的教学的主流程。我们在教学时,只要紧扣汤姆心理的变化,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习题明确了训练的重点,如《庐山的云雾》中“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这个要求一是提醒我们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对这两段进行重点的分析,不仅分析内容,还要分析写法;二是在进行段的仿写时,还需要教师指导,而不是让学生回家写写就完事。有些习题揭示了教学的重点,比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中“默读课文,说说气象卫星是怎么跟踪台风的”。有些习题提出了课后继续学习的要求,比如《恐龙》中“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在班级展示,再把你最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可以这么说,把握了课后习题,就把握了教学和训练的重难点;有效落实了课后习题的训练,教学就不会走错方向,我们的教学才扎实有效、朴实大气。
不得不佩服于老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得不惊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扎扎实实而不失趣味的一节课,告诉我们教材也可以这样解读,课也可以这么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