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又一次回归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18597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又一次被“各家教派”推至风口浪尖,又一次被“各路豪杰”争论得不可开交之际,温家宝总理借第二十二个教师节看望教育工作者的机会,满怀温和的亲民情愫,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亲近母语教学,畅谈着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想。笔者以敬仰的姿态聆听着,揣摩着,分享着……
  
  一、摆脱“哑巴语文”的尴尬
  
  温总理在与教师交流小语教学时强调:语文课尚需进一步强调“表达,口语等训练”“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我们不难听出温总理对我们小语教学委婉提出的警示:谨防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出现的“两化”——“非语文化”、“去文本化”。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千篇一律地“绘声绘色”地读出一些文本片断,但仔细品味孩子们的朗读都是那股“再熟不过”的味儿,表现出的都是那种不需理解文本就能朗读体现的“惯常情感”。由此可见,理解性的阅读尤为必要,它是我们语文课从半空着地的基本前提。理解阅读以语言材料作为平台,即从“为什么这么表达”出发,放飞想象的翅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死”的字句读出鲜活的情感、思想和灵魂。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良好的应用语言的习惯,积累一定的语言表述方式,即“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也才可能更深地去理解、发掘、体验到文本的人文性。
  下面请欣赏小语名师陈建先教学《特殊的葬礼》(苏教版第八册)一课时的教学片断:
  师:朗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这么写。再通过你们的感情朗读,感动同伴,感动老师,感动现场所有的人。
  (学生静心品句,感情朗读,大都读得情深意切)
  生1:我感觉作者把塞特凯达斯瀑布当人来写的,一个生命垂危的人!
  生2:(动情地)对,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刚才还在亲切地给我们讲着故事,跟我们在夜幕下数着星星,可突然,他的手一滑,闭上眼睛,远去了,再也见不到他了。
  师:让我们再读课文,回忆一下它的音容笑貌吧!
  (学生再读,效果较理想)
  师:能感受到她的奄奄一息吗?(能)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3:我感觉到这位老人的话语是沙哑的,还在我的耳畔,就像那断断续续的水流,又像是老人簌簌的泪水!
  师:听了你的表达,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奄奄一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学生深情地齐读起来,当读至“奄奄一息”时,许多同学热泪盈眶)
  陈老师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这么写”,进行巧妙地导引;学生的深情朗读,对塞特凯达斯瀑布进行的想象描述让在场所有的人刻骨铭心。学生的表达是充分的,真情的;朗读是恰当的,亮色的。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特殊表述,又让学生充分释放了自己的感情;既引导了学生对文本的内化吸收,又引发了学生对口语的外化表达!长期在这样的语文教学场内,母语怎不会在学生身上根深叶茂呢?“哑巴汉语”一定会悄然引退!
  
  二、弥补“断肢语文”的缺失
  
  课堂教学中,写作似乎成了一把达摩克利之剑,让师生惊恐不已,乃至谈“文”色变。出生于教育世家的温总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他对语文教育的本质揭示得那么深透,出乎我们意料,令人感慨不已。语文课堂的训练目的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而且要利用教材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写心中的话,抒心中的情,这样教材才会真正成为一个地道的“例子”。
  如有位教师教学《桂花雨》(苏教版第七册)一文时创设情境,巧妙地进行了读写训练——
  在音乐声中,教师深情旁白:“我们摇啊摇啊,桂花纷纷扬扬,犹如雨点,飘在我们的身上,落在我们的发梢,钻进我们的口袋……”接着让学生提笔,写出“眼中”、“心中”的桂花雨的情景。几分钟后学生交流,其乐融融。现摘录一个学生的写话片断——“好大好香的桂花雨啊!朵朵桂花亲吻着我的脸庞,我醉了!我仿佛成了桂花仙子,满头满身,点点如星。风儿吹扬起我的桂花衣衫,我仿佛抱着桂树飞跑,树在转,天也在转……”
  总之,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联想拓展,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走出“浮萍语文”的误区
  
  温总理通过例举,强调要真正把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而不能把教材作为孤立的知识点单纯传授,注意学生的迁移能力,“讲得更宽一些”。在陈老师《新型玻璃》的课堂上,温总理深还有感触地问学生:“除了查资料外,自己还看过什么新型玻璃没有?”显然,温总理还特别强调,语文课要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学以致用,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水上飞机》(苏教版第六册)一文时,着重研究了“究竟”一词的运用:
  师:想一想,你遇到过需要问个究竟的情况吗。
  (学生联系情境练说句子)
  生1:我发现公路上有一群人聚在一起,我想去问个究竟。
  师:明白了,最好换个词——“看”个究竟。
  生2:爸爸的房间不让我进,我想看个究竟。
  师:老师建议,再换个词——“探”个究竟。
  出示句子:“每年春天,杭州究竟有多少游客,谁也说不清楚!”
  师:这句话中,“究竟”可以换成那个词?
  生:“到底”。
  师:对,开始几个句子中的“究竟”都表示“结果”,这个句子中表示“追问”。生活中有什么问题要追问的?
  (学生围绕“追问”的意思说了几个句子)
  师:看黑板,于老师写三个词“恐龙”、“外星人”、“难题”,任意选词,写几句话,用上两个“究竟”,一个表示“结果”,一个表示“追问”。
  (学生写,交流)
  于永正老师围绕“究竟”一词与学生一道进行探究,由“问个究竟”到“看个究竟”再到“探个究竟”,比较后,发现“究竟”一词表示“结果”或“到底”的两个含义,随着“究竟”一词引申义的一层层深入,学生对它如由生疏到亲近,彻底内化为己有了。正如温总理结合《新型玻璃》一文的教学说的“‘藕断丝连’这个词,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可以用在这里,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的触类旁通一样,真正落实了语文应“讲得更宽一些”的观点。这样的语文课堂,当然是“有根的”!
  把叩当今语文教学的脉象,聆听温总理关切小语教学的声音,我理解这是语文教学的又一次回归:让小语教学行走在“地面上”。但我确信,这绝不是倒退到片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老路上去,应该是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价值中轴的又一次“螺旋上升”!
其他文献
当前,听课、评课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也是学校和各级教研机构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活动形式。但是,如果对各种形式的听课、说课进行深度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活动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对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诊断的缺失。  很多教师在听课评课活动中,缺少课堂诊断的意识和能力,听课热情不错,而评课态度却较为冷淡;听别人评课
【关键词】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内容  “教什么”历来是课堂教学中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走向的大問题、主问题。“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来得更重要、更关键。“教什么”是方向性问题、战略性问题,而“怎么教”却是方法性问题、策略性问题。故必须高度重视“ 教什么”的研究工作。  笔者在对经典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观课中发现,很多教学内容存在虚浮、繁杂、散乱、琐屑等问题:既教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新課标、新教材的实验教学操作阶段,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中学语文教师是否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也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加速培养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教学需要的语文教师应是重中之重。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合格师资核心课程之一的语文教学论,在现代教育学学科体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在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这就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基于这一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以下是课堂上的一些摘要,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这个问题是你提出的,请你自己点名吧!”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阿长与(山海经)》算不上有名,其小说《阿Q正传》《药》更家喻户晓;在名篇佳作如海的忆人散文中,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也并不算太起眼,朱自清的《背影》更为人所知。然而,细读《阿长与(山海经)》,我们却不能不为鲁迅先生对一个普通的底层小人物的深挚怀念所感动,在艺术特色上,它的写入手法也非常突出。由此,我们不禁联想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篇名家小品《汪大娘》。二者堪称忆人
【关键词】革命传统诗歌,语体,诗体,意象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学生接触极少的现代旧体诗词,即维新志士谭嗣同的《潼关》与反清志士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它们填补了这类诗歌的教学空白,且以特有的精神气息揭示了时代的秘密。迪克斯坦说:“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统一体,只要触及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它就会揭示自身的秘密:一旦结构暴露,部分就揭示了整体。”[1]  那个时代最大的秘密即“革命”。19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素养进行了具体说明,它“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形态不改变,还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那么很难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建构、提升素养、生成能力的学科目标。“真实情境中的深度教学”是素养时代对语文新教学形态的一种探索,其主要有三个核心理念:“大单元”将不同类型的
《朋友四型》是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情趣和理趣兼备、谑而不虐的幽默小品,优悠从容,语言平易,隽永诙谐。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创新教材将它选入基础模块“听”单元第2课“整合建构”组块。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前的学习目标看,本文是训练听记的“用件”。具体目标是:听课文录音,准确记住主要内容、观点、材料和重要细节。  本课是笔者2013年12月赴攀枝花市华森职业学校的交流观摩课,对象是高二汽修班,师生是初
生成,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讲,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思维发展角度讲,它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生成中潜藏着推动学生有效发展的因素,经过提炼与加工,将成为价值
第二课时  聊故事后面的故事    一、为什么写  (一)聊故事的起源与流变  师:这节课我们聊故事背后的故事。我们先聊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叶老也好,别人也罢,为什么都要改编这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呢?首先从故事的起源聊起吧。望星空(课件出示银河系),找找哪个是牛郎星和织女星,读读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  (学生读收集到的资料)  师:有人专门计算过,让牛郎使出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领,一天翻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