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国家教育部遴选,我获得了“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与协作计划”的资格,于2016—2017学年度赴香港教育局交流学习。期间,我对香港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园本课程建设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下面谈谈本人的见闻。
“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2017年,香港《學前教育课程指引》进行修订重版后更名为《幼稚园教育课程指引》(以下简称《新指引》)。《新指引》申明幼稚园教育是终身学习和全人发展的基础,要重视以“儿童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按照“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的基本原则制定课程,教学时兼顾幼儿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发展水平,创设有利于启发幼儿多元智能的教学情境,通过生活经验、感官接触、活动探索、趣味游戏,让幼儿获得均衡的发展。从指导学前教育发展方向的角度看,香港的《新指引》与内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指引》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为原则,提出了品德发展、认知和语言发展、身体发展、情意和群性发展、美感发展共5项发展目标,分别体现了德、智、体、群(社会)、美五育发展方向,通过体能与健康、语文、幼儿数学、大自然与生活、个人与群体、艺术与创意6个学习范畴来落实。在香港幼稚园,我发现教师们十分善于创设生活化的学习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一位教师对我说:“我们开展的活动往往贯通6个学习范畴的内容,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学习经历。”以学习“校车”这一主题为例,教师会引导幼儿对校车的尺寸、车牌、车标以及乘车礼节等开展研究,这些研究包含了体能与健康、语文、幼儿数学、大自然与生活、个人与群体、艺术与创意等教育内容。另外,幼儿课程涵盖了价值观和态度、技能、知识3个互为关连的内容,与小学、中学一起,共同建构起一个连贯的课程体系。香港幼儿教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十分重视培育幼儿的学习兴趣,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自理能力。
比较香港的《新指引》与内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可知,香港与内地的学前教育都提倡“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并获得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区别,如《新指引》中的6个学习范畴将数学与科学分开了,更偏重课程建设的指导,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涉及5大领域,将数学与科学合在一起,对教师教学的指导更具体、更直接。
自主管理的利与弊
在教材使用方面,香港幼稚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香港教育局可以建议幼稚园使用由香港教育局课程组统一编写的教材,却不能强制要求幼稚园一定要使用该教材。幼稚园有权使用该教材,也有权使用别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甚至可以使用自主研发的教材。
我在调研中发现,香港师资力量较好的幼稚园编写的教材更符合《新指引》的教育理念。例如,耀中国际幼稚园使用的教材就是园本教材,教师们在编写教材过程中,采纳了部分幼儿的建议,编写的内容和主题更贴近幼儿的兴趣和生活实际,教学更切合幼儿的需求。耀中国际幼稚园园长说:“我不需要教师写出多么华丽的教案,只要教师做到善于观察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引发孩子的兴趣,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起到了引导作用就够了。”在耀中国际幼稚园,教师们常常把自己看作是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与支持者,认为幼儿才是园里的主角。幼稚园里的孩子可以做当月的行事历,比如自主决定哪天看电影、看什么电影,教师则负责书写活动开展的流程,引导幼儿参与活动。例如,“天热我们要玩水”是幼儿学习内容之一,活动目标是体验夏天玩水的乐趣,感受水的特性。开展玩水活动之前,教师负责跟别的班级进行沟通,目的是避免与其他班级玩水的时间或地点发生冲突,同时跟幼儿们讨论如何玩水,引导幼儿体验玩水的乐趣,思考如何玩水才不会造成浪费。至于什么时间玩水,在哪里玩水,用什么工具玩水等,幼儿们可以共同商量决定。
在香港,每一所幼稚园的资金投入多少是不同的,因而各幼稚园的师资力量也不相同,这导致幼稚园两级分化较为严重,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幼稚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出现了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香港教育局秘书课程及质素保障科的陈博士问我:“内地是用什么办法解决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这个问题的?”我对他说:“内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通常采取行政命令,规定幼儿园不能向幼儿教授小学学习内容,同时辅以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听了我的解释,站在一旁的多位香港教育界同仁连连摇头,说:“我们做不到。我们不可以有行政命令的。他们也不会听。”
实际上,香港教育局很重视幼儿教师培训,但苦于没有可以参照的文件或条例,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虽然香港教育局组织开展幼儿教师学习培训活动,但是幼稚园负责人会以各种理由或借口拒绝参加,而教育局只能保持尊重的态度。
目前,香港教育局正在筹备制订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兑现前特首梁振英提出的从2017年9月开始由政府给幼稚园教师发放2年月薪、现任特首林郑月娥提出连续3年由政府给幼稚园教师发放月薪的承诺。如此一来,香港幼稚园教师的薪水至少在未来5年内由政府发放。香港政府希望通过这个办法,加大对幼儿教师的管理权限。
多样的“帮扶计划”
香港教育局颇具服务意识,在指导幼稚园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实施多样的“帮扶计划”,一般有“幼稚园校本支援服务”“到校专业支援服务”“大学—学校支援计划”3种方式。
我所在的“幼稚园校本支援服务”小组隶属香港教育局,“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与协作计划”是其主要支援方式。2016—2017学年度,学前教育支援的重点内容是儿童体能与健康、多元艺术的发展。从内地到香港的幼儿教师,需要定期驻校,主要工作是观课、备课、评课、研习、开展工作坊,与香港幼儿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共同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从2007年到现在,有将近1 000所幼稚园及幼稚园暨幼儿中心参与了该计划。“到校专业支援服务”是香港教育局工作人员对学校的帮扶项目,重点是为幼稚园、幼稚园暨幼儿中心提供到校专业支援服务,整体提升幼儿教育教学质量。
“大学—学校支援计划”是大学教师对学校的帮扶。参加该计划的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大学。这些高校每年帮扶的内容都不相同。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帮扶的方向是“幼儿游戏·学习·成长”,香港教育大学帮扶的方向是“非华语儿童中文教与学的幼小衔接”,香港大学帮扶的方向是“优质幼儿教育—促进学习的评估之实践与幼儿园学习历程档案的应用”。各幼稚园会根据本园发展的需要,申报相应的帮扶项目,教育局进行统筹安排。大学和幼稚园形成帮扶对象后,就制定帮扶方案,内容包括到校服务的范围、模式、时间、次数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善待每一个幼儿
对于在听力、言语、行动方面有障碍的幼儿,香港教育局会建议他们尽量选择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对有严重行为障碍的幼儿,则会根据专业人士的评估和建议,经家长同意后,让他们进入特殊学校,以便接受特殊的教育和帮助。
有的幼稚园暨幼儿中心主动参加“兼收弱能儿童计划”(简称“兼收计划”),为3—6岁轻度残疾儿童提供照顾服务,除了学费,不额外收取任何费用。我所接触的3所学校,教师会在每个星期的固定时间,对这些特殊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此外,为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香港教育局制定了为期5年的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在职教师提供系统的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专题课程,即“三层课程”,鼓励教师修读。实际上,关于特殊儿童的照顾和分流、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特殊儿童教育工作的政策落实等工作,香港教育局做得非常细致。
在香港交流学习一年,我发现香港与内地的学前教育各有优势与不足,只有真正认识到彼此的特长与不足,取长补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责编 欧孔群)
“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2017年,香港《學前教育课程指引》进行修订重版后更名为《幼稚园教育课程指引》(以下简称《新指引》)。《新指引》申明幼稚园教育是终身学习和全人发展的基础,要重视以“儿童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按照“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的基本原则制定课程,教学时兼顾幼儿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发展水平,创设有利于启发幼儿多元智能的教学情境,通过生活经验、感官接触、活动探索、趣味游戏,让幼儿获得均衡的发展。从指导学前教育发展方向的角度看,香港的《新指引》与内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指引》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为原则,提出了品德发展、认知和语言发展、身体发展、情意和群性发展、美感发展共5项发展目标,分别体现了德、智、体、群(社会)、美五育发展方向,通过体能与健康、语文、幼儿数学、大自然与生活、个人与群体、艺术与创意6个学习范畴来落实。在香港幼稚园,我发现教师们十分善于创设生活化的学习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一位教师对我说:“我们开展的活动往往贯通6个学习范畴的内容,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学习经历。”以学习“校车”这一主题为例,教师会引导幼儿对校车的尺寸、车牌、车标以及乘车礼节等开展研究,这些研究包含了体能与健康、语文、幼儿数学、大自然与生活、个人与群体、艺术与创意等教育内容。另外,幼儿课程涵盖了价值观和态度、技能、知识3个互为关连的内容,与小学、中学一起,共同建构起一个连贯的课程体系。香港幼儿教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十分重视培育幼儿的学习兴趣,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自理能力。
比较香港的《新指引》与内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可知,香港与内地的学前教育都提倡“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并获得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区别,如《新指引》中的6个学习范畴将数学与科学分开了,更偏重课程建设的指导,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涉及5大领域,将数学与科学合在一起,对教师教学的指导更具体、更直接。
自主管理的利与弊
在教材使用方面,香港幼稚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香港教育局可以建议幼稚园使用由香港教育局课程组统一编写的教材,却不能强制要求幼稚园一定要使用该教材。幼稚园有权使用该教材,也有权使用别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甚至可以使用自主研发的教材。
我在调研中发现,香港师资力量较好的幼稚园编写的教材更符合《新指引》的教育理念。例如,耀中国际幼稚园使用的教材就是园本教材,教师们在编写教材过程中,采纳了部分幼儿的建议,编写的内容和主题更贴近幼儿的兴趣和生活实际,教学更切合幼儿的需求。耀中国际幼稚园园长说:“我不需要教师写出多么华丽的教案,只要教师做到善于观察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引发孩子的兴趣,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起到了引导作用就够了。”在耀中国际幼稚园,教师们常常把自己看作是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与支持者,认为幼儿才是园里的主角。幼稚园里的孩子可以做当月的行事历,比如自主决定哪天看电影、看什么电影,教师则负责书写活动开展的流程,引导幼儿参与活动。例如,“天热我们要玩水”是幼儿学习内容之一,活动目标是体验夏天玩水的乐趣,感受水的特性。开展玩水活动之前,教师负责跟别的班级进行沟通,目的是避免与其他班级玩水的时间或地点发生冲突,同时跟幼儿们讨论如何玩水,引导幼儿体验玩水的乐趣,思考如何玩水才不会造成浪费。至于什么时间玩水,在哪里玩水,用什么工具玩水等,幼儿们可以共同商量决定。
在香港,每一所幼稚园的资金投入多少是不同的,因而各幼稚园的师资力量也不相同,这导致幼稚园两级分化较为严重,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幼稚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出现了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香港教育局秘书课程及质素保障科的陈博士问我:“内地是用什么办法解决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这个问题的?”我对他说:“内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通常采取行政命令,规定幼儿园不能向幼儿教授小学学习内容,同时辅以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听了我的解释,站在一旁的多位香港教育界同仁连连摇头,说:“我们做不到。我们不可以有行政命令的。他们也不会听。”
实际上,香港教育局很重视幼儿教师培训,但苦于没有可以参照的文件或条例,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虽然香港教育局组织开展幼儿教师学习培训活动,但是幼稚园负责人会以各种理由或借口拒绝参加,而教育局只能保持尊重的态度。
目前,香港教育局正在筹备制订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兑现前特首梁振英提出的从2017年9月开始由政府给幼稚园教师发放2年月薪、现任特首林郑月娥提出连续3年由政府给幼稚园教师发放月薪的承诺。如此一来,香港幼稚园教师的薪水至少在未来5年内由政府发放。香港政府希望通过这个办法,加大对幼儿教师的管理权限。
多样的“帮扶计划”
香港教育局颇具服务意识,在指导幼稚园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实施多样的“帮扶计划”,一般有“幼稚园校本支援服务”“到校专业支援服务”“大学—学校支援计划”3种方式。
我所在的“幼稚园校本支援服务”小组隶属香港教育局,“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与协作计划”是其主要支援方式。2016—2017学年度,学前教育支援的重点内容是儿童体能与健康、多元艺术的发展。从内地到香港的幼儿教师,需要定期驻校,主要工作是观课、备课、评课、研习、开展工作坊,与香港幼儿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共同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从2007年到现在,有将近1 000所幼稚园及幼稚园暨幼儿中心参与了该计划。“到校专业支援服务”是香港教育局工作人员对学校的帮扶项目,重点是为幼稚园、幼稚园暨幼儿中心提供到校专业支援服务,整体提升幼儿教育教学质量。
“大学—学校支援计划”是大学教师对学校的帮扶。参加该计划的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大学。这些高校每年帮扶的内容都不相同。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帮扶的方向是“幼儿游戏·学习·成长”,香港教育大学帮扶的方向是“非华语儿童中文教与学的幼小衔接”,香港大学帮扶的方向是“优质幼儿教育—促进学习的评估之实践与幼儿园学习历程档案的应用”。各幼稚园会根据本园发展的需要,申报相应的帮扶项目,教育局进行统筹安排。大学和幼稚园形成帮扶对象后,就制定帮扶方案,内容包括到校服务的范围、模式、时间、次数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善待每一个幼儿
对于在听力、言语、行动方面有障碍的幼儿,香港教育局会建议他们尽量选择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对有严重行为障碍的幼儿,则会根据专业人士的评估和建议,经家长同意后,让他们进入特殊学校,以便接受特殊的教育和帮助。
有的幼稚园暨幼儿中心主动参加“兼收弱能儿童计划”(简称“兼收计划”),为3—6岁轻度残疾儿童提供照顾服务,除了学费,不额外收取任何费用。我所接触的3所学校,教师会在每个星期的固定时间,对这些特殊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此外,为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香港教育局制定了为期5年的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在职教师提供系统的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专题课程,即“三层课程”,鼓励教师修读。实际上,关于特殊儿童的照顾和分流、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特殊儿童教育工作的政策落实等工作,香港教育局做得非常细致。
在香港交流学习一年,我发现香港与内地的学前教育各有优势与不足,只有真正认识到彼此的特长与不足,取长补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