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散打运动员疲劳的特点,运用医学、生物学、营养学、心理学等理论,探讨了散打运动员疲劳后的恢复手段,旨在为散打运动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恢复体系。
[关键词]散打运动员;疲劳;恢复手段
中图分类号:TP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246-01
Study of rehabilitating methods of fatigue for Sanshou players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d the rehabilitating methods of fatigue for Sanshou players according to features of the fatigue and theories of medicine, biology, nutrition and psychology etc.
1.前言
散打比賽时,运动员近身格斗,既要进攻对方,又要不停地躲闪防守对方的进攻,对运动员的体力和智力均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仅从生理上而且从心理上都会产生巨大的疲劳。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训练和比赛的贗荷采咄弲度趂来越大,谁拥有独特的,科学的训織方法和大负荷训练与恢复的有机结合的措施与手段,谁就能取得成功本文通过对运动疲劳的产生及生化特点的简述,研究加速训练后的身体恢复措施和采用的手段。
2.研究方法
医学、生物学手段、教育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
2.1文献资料法:在图书馆和网上查阅散手运动员恢复的相关文献。
2.2观察法:观察学生或运动员训练和观察2007年在双鸭山的全省散手比趘。
3.研究结果分析
3.1恢复训练的意义
3.1.1散手训练以往重视技战术的训练研究,因此对散手训练中的恢复训练认识不足。训练结束后基本是顺其自然的恢复,自行恢复,消极对待。因此,散手训练中科学安排负荷与恢复的关系意义很大。
3.1.2散打训练是身体通过紧张、激烈的拳打脚踢实现的。体内能量物质必然消耗减少,产生疲劳,机体水平下降,根据运动训练学讲的恢复和超量恢复原理。训练结束后,身体必须得到恢复和超量恢复,使机体水平得到巩固提高,为下次运动训练创造物质基础。散手训练不只是会产生疲劳,由于它是踢、打、摔等技法进行对抗的训练,还会产生运动损伤,如果不注意恢复训练,仍长时间连续大负荷训练,疲劳积累,受伤的肌肉、关节等得不到恢复、治疗,继续进行训练,就会使疾病加重,长期下去会造成大病。许多散手运动员往往是带病参加比赛,赛后伤情加重,造成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下降。如果在训练时采用一些恢复手段,如按摩、电疗等方法,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加速排除代谢产物,消除局部的伤痛,运动寿命就会延长,技能就会提高。所以,要科学地掌握好训练和恢复的关系,使运动员技术水平能稳步上升。
3.2散打运动员主要的恢复手段
3.2.1教育学恢复手段
3.2.1.1合理地安排训练课
在散打训练课的安排中应当区别对待。因为每个散打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训练课中应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准备活动、训练器材、训练手段和方法。在散打训练课中应当合理安排间歇时间,经常变换训练手段和内容。
3.2.1.2合理的生活制度
有规律的生活制度,能保证比赛后疲劳的消除。尤其在比赛期间,为了让运动员保持充沛的体力,应当限制运动员过多地逛街或观看比赛等。在比赛期间,应当保证运动员中午有一定的午休时间,晚上要保证8h以上的睡眠。
3.2.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
3.2.2.1水疗
水疗是最基本、最重要,又是最简单的恢复手段。但根据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的水疗方法。比如有时散打运动员一天中有两场比赛,上午比赛完后,应当采用凉淋浴(15℃~25℃)或是先温淋浴(25℃~33℃),再凉淋浴。因为这种方法不仅起到放松恢复作用,还能刺激肌肉使其收缩力增强。若紧接着有比赛,切忌不要用热淋浴,因为热淋浴后,肌肉放松,肌肉收缩力下降,反应能力下降,兴奋性降低。但在一天的比赛任务完成后,可以用热水浴,有条件的可以洗桑拿浴,并且最好配以按摩。
3.2.2.2按摩
按摩可以改善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减轻肌肉的酸疼和僵硬。每局比赛结束后,为了让散打运动员在1min内尽快地恢复体力,保健医生或教练员可以给运动员进行局部按摩。比如放松上肢可采用先拿肩井、曲池、手三里与合谷诸穴,拿后施以按摩法,然后滚上肢,前后、外侧各两遍,运动肩、肘、腕三关节,拿捏上肢后搓上肢,最后擦肩部及前臂桡侧部。除了医生按摩外,还可以进行自我按摩、器械按摩等。
3.2.2.3理疗
现代理疗能引起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生理变化,伴随局部酶的、生化的、血管的改变和其他改变,具有恢复、治疗和预防作用。散打运动员常采用热电、磁疗,可以增加血液循环,有止痛、镇静和放松的作用。在理疗的同时,配用针灸效果会更好。比如局部肌肉疲劳针刺阿是穴,全身疲劳针刺足三里等。极度疲劳时,可以用吸氧来加快恢复,但在局间休息时比赛规则禁止吸氧。
3.2.2.4药物
对连续比赛造成过度疲劳的运动员可以经医生诊断后,合理采用药物恢复。经过实验,发现药物对散打运动员的恢复有明显的效果。散打运动员常用的药物可分为西药、中药。现在对过度疲劳的运动员常采用注射三磷酸腺苷、睾酮等来加快肌糖元恢复、刺激红细胞生成。研究表明,中药不仅可以内用,而且可以外用。比如用当归12g、红花15g、木瓜18g、鸡血屯18g、海风屯12g、络石屯2g、伸筋草10g、千年见10g、透骨草10g、川草乌10g、羌独活10g、防风已10g、五加皮12g、海酮皮10g,装入布袋内封口,置于2000~3000g冷水中煮沸30min后,取出纱布袋拧半干,待其不烫皮肤时,放于需热敷部位,约20~30min,局部肌肉能起到良好的恢复放松作用。
4.结论与建议
(1)散打运动项目本身决定了散打运动员的疲劳特点,所以应首先了解散打运动员疲劳的致因及其特点,才能采用合适的手段加以恢复。
(2)营养的合理搭配以及合理的用药,对消除疲劳效果较好,合理地利用中药可以延缓疲劳的产生并消除疲劳,并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散打运动员的体能储备,有利于赛后及训练后的恢复。
(3)恢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用一种手段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因此广大教练员应当从实际出发,尽可能采用多种恢复手段。
(4)圠恢夅严运应偒到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恒况采用不同的恢复手段,建议营养师及保健医生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己独特的恢复手段。
5.致谢
本论文是在杨慧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完成的。杨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影响深远,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杨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殧,谨向杨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刘高涛,张权.试论氨基酸代谢特点以及运动营养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16,12(8):47-48.
[2]王德平.对足球运动员体能恢复问题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137--138
[3]甄文娟.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论治[J].山东体育科技,2000(4).30--32
[4]张本堂.举重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后的恢复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1997(4).75--76
[5]郭月萍.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和膳食管理[J].武汉纺织工学院学报,1996(2).81--83
[6]甄文娟.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论治[J].山东体育科技,2000(4).30--32
[关键词]散打运动员;疲劳;恢复手段
中图分类号:TP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246-01
Study of rehabilitating methods of fatigue for Sanshou players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d the rehabilitating methods of fatigue for Sanshou players according to features of the fatigue and theories of medicine, biology, nutrition and psychology etc.
1.前言
散打比賽时,运动员近身格斗,既要进攻对方,又要不停地躲闪防守对方的进攻,对运动员的体力和智力均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仅从生理上而且从心理上都会产生巨大的疲劳。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训练和比赛的贗荷采咄弲度趂来越大,谁拥有独特的,科学的训織方法和大负荷训练与恢复的有机结合的措施与手段,谁就能取得成功本文通过对运动疲劳的产生及生化特点的简述,研究加速训练后的身体恢复措施和采用的手段。
2.研究方法
医学、生物学手段、教育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
2.1文献资料法:在图书馆和网上查阅散手运动员恢复的相关文献。
2.2观察法:观察学生或运动员训练和观察2007年在双鸭山的全省散手比趘。
3.研究结果分析
3.1恢复训练的意义
3.1.1散手训练以往重视技战术的训练研究,因此对散手训练中的恢复训练认识不足。训练结束后基本是顺其自然的恢复,自行恢复,消极对待。因此,散手训练中科学安排负荷与恢复的关系意义很大。
3.1.2散打训练是身体通过紧张、激烈的拳打脚踢实现的。体内能量物质必然消耗减少,产生疲劳,机体水平下降,根据运动训练学讲的恢复和超量恢复原理。训练结束后,身体必须得到恢复和超量恢复,使机体水平得到巩固提高,为下次运动训练创造物质基础。散手训练不只是会产生疲劳,由于它是踢、打、摔等技法进行对抗的训练,还会产生运动损伤,如果不注意恢复训练,仍长时间连续大负荷训练,疲劳积累,受伤的肌肉、关节等得不到恢复、治疗,继续进行训练,就会使疾病加重,长期下去会造成大病。许多散手运动员往往是带病参加比赛,赛后伤情加重,造成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下降。如果在训练时采用一些恢复手段,如按摩、电疗等方法,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加速排除代谢产物,消除局部的伤痛,运动寿命就会延长,技能就会提高。所以,要科学地掌握好训练和恢复的关系,使运动员技术水平能稳步上升。
3.2散打运动员主要的恢复手段
3.2.1教育学恢复手段
3.2.1.1合理地安排训练课
在散打训练课的安排中应当区别对待。因为每个散打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训练课中应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准备活动、训练器材、训练手段和方法。在散打训练课中应当合理安排间歇时间,经常变换训练手段和内容。
3.2.1.2合理的生活制度
有规律的生活制度,能保证比赛后疲劳的消除。尤其在比赛期间,为了让运动员保持充沛的体力,应当限制运动员过多地逛街或观看比赛等。在比赛期间,应当保证运动员中午有一定的午休时间,晚上要保证8h以上的睡眠。
3.2.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
3.2.2.1水疗
水疗是最基本、最重要,又是最简单的恢复手段。但根据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的水疗方法。比如有时散打运动员一天中有两场比赛,上午比赛完后,应当采用凉淋浴(15℃~25℃)或是先温淋浴(25℃~33℃),再凉淋浴。因为这种方法不仅起到放松恢复作用,还能刺激肌肉使其收缩力增强。若紧接着有比赛,切忌不要用热淋浴,因为热淋浴后,肌肉放松,肌肉收缩力下降,反应能力下降,兴奋性降低。但在一天的比赛任务完成后,可以用热水浴,有条件的可以洗桑拿浴,并且最好配以按摩。
3.2.2.2按摩
按摩可以改善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减轻肌肉的酸疼和僵硬。每局比赛结束后,为了让散打运动员在1min内尽快地恢复体力,保健医生或教练员可以给运动员进行局部按摩。比如放松上肢可采用先拿肩井、曲池、手三里与合谷诸穴,拿后施以按摩法,然后滚上肢,前后、外侧各两遍,运动肩、肘、腕三关节,拿捏上肢后搓上肢,最后擦肩部及前臂桡侧部。除了医生按摩外,还可以进行自我按摩、器械按摩等。
3.2.2.3理疗
现代理疗能引起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生理变化,伴随局部酶的、生化的、血管的改变和其他改变,具有恢复、治疗和预防作用。散打运动员常采用热电、磁疗,可以增加血液循环,有止痛、镇静和放松的作用。在理疗的同时,配用针灸效果会更好。比如局部肌肉疲劳针刺阿是穴,全身疲劳针刺足三里等。极度疲劳时,可以用吸氧来加快恢复,但在局间休息时比赛规则禁止吸氧。
3.2.2.4药物
对连续比赛造成过度疲劳的运动员可以经医生诊断后,合理采用药物恢复。经过实验,发现药物对散打运动员的恢复有明显的效果。散打运动员常用的药物可分为西药、中药。现在对过度疲劳的运动员常采用注射三磷酸腺苷、睾酮等来加快肌糖元恢复、刺激红细胞生成。研究表明,中药不仅可以内用,而且可以外用。比如用当归12g、红花15g、木瓜18g、鸡血屯18g、海风屯12g、络石屯2g、伸筋草10g、千年见10g、透骨草10g、川草乌10g、羌独活10g、防风已10g、五加皮12g、海酮皮10g,装入布袋内封口,置于2000~3000g冷水中煮沸30min后,取出纱布袋拧半干,待其不烫皮肤时,放于需热敷部位,约20~30min,局部肌肉能起到良好的恢复放松作用。
4.结论与建议
(1)散打运动项目本身决定了散打运动员的疲劳特点,所以应首先了解散打运动员疲劳的致因及其特点,才能采用合适的手段加以恢复。
(2)营养的合理搭配以及合理的用药,对消除疲劳效果较好,合理地利用中药可以延缓疲劳的产生并消除疲劳,并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散打运动员的体能储备,有利于赛后及训练后的恢复。
(3)恢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用一种手段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因此广大教练员应当从实际出发,尽可能采用多种恢复手段。
(4)圠恢夅严运应偒到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恒况采用不同的恢复手段,建议营养师及保健医生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己独特的恢复手段。
5.致谢
本论文是在杨慧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完成的。杨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影响深远,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杨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殧,谨向杨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刘高涛,张权.试论氨基酸代谢特点以及运动营养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16,12(8):47-48.
[2]王德平.对足球运动员体能恢复问题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137--138
[3]甄文娟.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论治[J].山东体育科技,2000(4).30--32
[4]张本堂.举重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后的恢复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1997(4).75--76
[5]郭月萍.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和膳食管理[J].武汉纺织工学院学报,1996(2).81--83
[6]甄文娟.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论治[J].山东体育科技,2000(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