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印象中,淮阴中学既是普通高中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与日俱增的学校,也是长期以来持之以恒地重视教育科研,通过教育研究引领教育实践、改造教育实践,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学校。一所苏北名校,在校长张元贵的领导下,20多年来对“有效教学”持续研究和校本开发,引发了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的不断变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积累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综合实力,形成了普通高中大规模办学条件下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从教学研究的本身价值来审视,我以为淮阴中学的“有效教学”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超越纯粹功利主义的目的
我一直认为,“有效”是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的代名词。教育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是现代社会赋予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倒不必过分忌讳。但较为可怕的是,这样一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利益至上和商业倾向的紧密勾联,并逐步成为唯一合法的普遍价值追求。因此,对学校教育而言,言必称“有效”,不知是福是祸,是喜是忧。
然而,无论教育是具有“把人培养为木匠”的工具理性,还是把“木匠培养为人”的超越价值,教育都具有相当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这是无可怀疑的。问题是教育不能停留在功利性和实用性上,而必须有更为超越的眼光、胸怀和境界。带着这种“超越”的眼光审视现有的“有效教学”的研究,起码可以看到三个层次的研究:一是追求纯粹的“有效”,以试图排除教育教学中的“非有效”的因素,而其中的有效与否的衡量标准,主要是成绩和分数。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五严”规定出台后,会有那么多的学校忽然对“有效教学”情有独钟,他们的逻辑非常可爱:既然不能加班加点了,就只有搞“有效教学”了,这里所追求的“有效”也就是成绩和分数。二是希望找到更为科学而合理的“有效”,这里的“有效”是一种主线,但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空间,能够照顾和兼容教育教学的其他价值,如处于其它维度的善的价值、美的价值,健康、个性和创新的价值等。三是借用“有效”一词,彻底把“有效”泛化,使“有效”超出“有效”本身,而成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代名词。其实质是借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有效”,表述教育的本身目的和终极价值,从而超越纯粹的功利主义,使教育端坐于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之间,找到一种适度和平衡状态。这就是超越。
我以为,淮阴中学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就在相当程度上超越了纯粹功利主义的目的,它要求研究“必须具有明确的以学生为本的意识”,由此建构了这样一种逻辑: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学校教育工作上最核心的体现,是提升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而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的核心,又是学习质量的提升,即促成学生有效学习;而促成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适切于自身实际的有效教学。以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以有效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魏清副校长在《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一书中说得很清楚:所谓有效,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进步和发展,能够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二、突显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
一种纯粹的“有效”,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和状态,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完全控制起来,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有效”目的和价值服务,因而就有所谓的教师对学生的“全控制”和“零距离”这种可怕的“警察式”的监控。当然,教师也不能幸免。相当一部分所谓有效教学的研究,打着科学和合理的旗帜,希望能够控制教师课堂教学的全部行为,以彻底杜绝和清除教师的“非明确”、“非逻辑”、“非预设”的所有“非有效”的行为。因而,有效的教学常常会异化为、变相为一种强控制的非主体的教学。
淮阴中学将有效学习的操作策略概括为“困难分析”、“学习投入”、“课堂参与”、“促进理解”和“调适教学”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一是要求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投入,涉及到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活动的自主、学习状态的持续等,在要求学生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体时,特别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形成学习的积极心态、建构学习的自我概念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可见,这里的“有效学习”并不排斥通过教育教学长期影响和作用于学习,使学习可持续进行的潜在的重要因素。相反,从长远的观点看,正是慢慢地、逐步建立起来的学习责任感、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不仅能够促使眼前的学习有效,而且能够影响和作用于长期的学习。
二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有充分的参与,用“参与态度”、“参与状态”与“参与程度”来描述参与的过程和水平,要求形成“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学习,从而建立一种“学习拥有感”。“学习拥有感”是一个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概念,是我的学习,是我能够掌控的学习,而不是“被”学习;也是具有情绪和情感色彩的概念,是我要的学习,是我热爱的学习,是渗透了自我认知和个性色彩的学习。“学习拥有感”,是淮阴中学在“有效学习”的研究中建立和发现的一个很有趣的概念,这是一个具有实践和理论生长点的概念,可惜的是课题研究没有进行更充分、更丰富、更深入的建构,否则会成为有效学习研究的亮点所在。
三、“为理解而教”的教学变革
长期以来,为何而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命题。无论是经济学所说投入与产出之比的效率,还是管理科学任务与时间之比的效益,如果纯粹从如何“有效”的立场来看,为知识而教、为成绩而教、为分数而教最为明确、最好操作、也最为有效。但这一“有效”偏离了教育学的意义和价值,离素质教育的“有效”很远,而只是一种简化、粗糙、变形的教育实践。
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教育学、课程论意义上的有效应是完整的、丰富的、充分的,更是长远的。我们要求也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统一。然而,如何将三维统一起来、贯穿起来却成了很大的难题。有人提出,用“知识与技能”来统一,最终依然回归知识教学的价值观。有人提出用“过程与方法”来统一,早就有古今中外的前人尝试过,却不明不白地“失败”了。还有人提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统一,但没人敢试因为风险实在太大。
淮阴中学的“有效教学”,明确提出了“为理解而教”的目标,是一种超越三维目标本身的发现和创造。知识需要理解,生活需要理解,经验也需要理解,因而德国著名现象学大师伽达默尔说生活世界的一切均需要理解,当然教学世界的一切现象也需要理解。在理解中有方法,理解中有过程,理解中能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伽达默尔说理解是超越一切方法的原型。从学习心理学的视角看,理解既是一种复杂的记忆,有利于知识的积累、重组和建构,也是运用、迁移、综合和评价等更高认知发展水平的思维基础,还是教育学意义上提升学生美的价值和善的价值的理性内核。
为理解而教,一种广义的“理解”的追求,真有可能把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使知识成为一种意义的建构,使探究成为一种理解的过程,使学习本身具有自主、积极、能动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为理解而教,需要改变课堂的呈现方式,实施有效的教学对话,深度开发教学资源,建构更为丰富和广阔的教学时空,形成更为精细的教学操作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策略的分层、教学管理的分层、作业和考试的分层等。由此引发了课堂教学的变革。
课堂教学围绕着促进理解,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因而淮阴中学提出教师要创造一种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并从参与中获得成功与发展;要建构一种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密切关联的教学,以适应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容易理解,促进学生潜能充分发挥;最终,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这才是高效益、低消耗的教学效果,这才是“有效教学”的本义。
这又重新回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课程改革的目标上来,一种教育的本身目的和最终价值上来。这种超越,使得淮阴中学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具有一种眼光、胸怀和境界,从而成为具有超越功利主义教学的追求和品格。
(彭钢,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研究员,210013)
一、超越纯粹功利主义的目的
我一直认为,“有效”是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的代名词。教育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是现代社会赋予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倒不必过分忌讳。但较为可怕的是,这样一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利益至上和商业倾向的紧密勾联,并逐步成为唯一合法的普遍价值追求。因此,对学校教育而言,言必称“有效”,不知是福是祸,是喜是忧。
然而,无论教育是具有“把人培养为木匠”的工具理性,还是把“木匠培养为人”的超越价值,教育都具有相当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这是无可怀疑的。问题是教育不能停留在功利性和实用性上,而必须有更为超越的眼光、胸怀和境界。带着这种“超越”的眼光审视现有的“有效教学”的研究,起码可以看到三个层次的研究:一是追求纯粹的“有效”,以试图排除教育教学中的“非有效”的因素,而其中的有效与否的衡量标准,主要是成绩和分数。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五严”规定出台后,会有那么多的学校忽然对“有效教学”情有独钟,他们的逻辑非常可爱:既然不能加班加点了,就只有搞“有效教学”了,这里所追求的“有效”也就是成绩和分数。二是希望找到更为科学而合理的“有效”,这里的“有效”是一种主线,但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空间,能够照顾和兼容教育教学的其他价值,如处于其它维度的善的价值、美的价值,健康、个性和创新的价值等。三是借用“有效”一词,彻底把“有效”泛化,使“有效”超出“有效”本身,而成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代名词。其实质是借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有效”,表述教育的本身目的和终极价值,从而超越纯粹的功利主义,使教育端坐于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之间,找到一种适度和平衡状态。这就是超越。
我以为,淮阴中学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就在相当程度上超越了纯粹功利主义的目的,它要求研究“必须具有明确的以学生为本的意识”,由此建构了这样一种逻辑: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学校教育工作上最核心的体现,是提升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而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的核心,又是学习质量的提升,即促成学生有效学习;而促成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适切于自身实际的有效教学。以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以有效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魏清副校长在《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一书中说得很清楚:所谓有效,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进步和发展,能够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二、突显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
一种纯粹的“有效”,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和状态,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完全控制起来,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有效”目的和价值服务,因而就有所谓的教师对学生的“全控制”和“零距离”这种可怕的“警察式”的监控。当然,教师也不能幸免。相当一部分所谓有效教学的研究,打着科学和合理的旗帜,希望能够控制教师课堂教学的全部行为,以彻底杜绝和清除教师的“非明确”、“非逻辑”、“非预设”的所有“非有效”的行为。因而,有效的教学常常会异化为、变相为一种强控制的非主体的教学。
淮阴中学将有效学习的操作策略概括为“困难分析”、“学习投入”、“课堂参与”、“促进理解”和“调适教学”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一是要求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投入,涉及到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活动的自主、学习状态的持续等,在要求学生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体时,特别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形成学习的积极心态、建构学习的自我概念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可见,这里的“有效学习”并不排斥通过教育教学长期影响和作用于学习,使学习可持续进行的潜在的重要因素。相反,从长远的观点看,正是慢慢地、逐步建立起来的学习责任感、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不仅能够促使眼前的学习有效,而且能够影响和作用于长期的学习。
二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有充分的参与,用“参与态度”、“参与状态”与“参与程度”来描述参与的过程和水平,要求形成“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学习,从而建立一种“学习拥有感”。“学习拥有感”是一个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概念,是我的学习,是我能够掌控的学习,而不是“被”学习;也是具有情绪和情感色彩的概念,是我要的学习,是我热爱的学习,是渗透了自我认知和个性色彩的学习。“学习拥有感”,是淮阴中学在“有效学习”的研究中建立和发现的一个很有趣的概念,这是一个具有实践和理论生长点的概念,可惜的是课题研究没有进行更充分、更丰富、更深入的建构,否则会成为有效学习研究的亮点所在。
三、“为理解而教”的教学变革
长期以来,为何而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命题。无论是经济学所说投入与产出之比的效率,还是管理科学任务与时间之比的效益,如果纯粹从如何“有效”的立场来看,为知识而教、为成绩而教、为分数而教最为明确、最好操作、也最为有效。但这一“有效”偏离了教育学的意义和价值,离素质教育的“有效”很远,而只是一种简化、粗糙、变形的教育实践。
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教育学、课程论意义上的有效应是完整的、丰富的、充分的,更是长远的。我们要求也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统一。然而,如何将三维统一起来、贯穿起来却成了很大的难题。有人提出,用“知识与技能”来统一,最终依然回归知识教学的价值观。有人提出用“过程与方法”来统一,早就有古今中外的前人尝试过,却不明不白地“失败”了。还有人提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统一,但没人敢试因为风险实在太大。
淮阴中学的“有效教学”,明确提出了“为理解而教”的目标,是一种超越三维目标本身的发现和创造。知识需要理解,生活需要理解,经验也需要理解,因而德国著名现象学大师伽达默尔说生活世界的一切均需要理解,当然教学世界的一切现象也需要理解。在理解中有方法,理解中有过程,理解中能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伽达默尔说理解是超越一切方法的原型。从学习心理学的视角看,理解既是一种复杂的记忆,有利于知识的积累、重组和建构,也是运用、迁移、综合和评价等更高认知发展水平的思维基础,还是教育学意义上提升学生美的价值和善的价值的理性内核。
为理解而教,一种广义的“理解”的追求,真有可能把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使知识成为一种意义的建构,使探究成为一种理解的过程,使学习本身具有自主、积极、能动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为理解而教,需要改变课堂的呈现方式,实施有效的教学对话,深度开发教学资源,建构更为丰富和广阔的教学时空,形成更为精细的教学操作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策略的分层、教学管理的分层、作业和考试的分层等。由此引发了课堂教学的变革。
课堂教学围绕着促进理解,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因而淮阴中学提出教师要创造一种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并从参与中获得成功与发展;要建构一种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密切关联的教学,以适应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容易理解,促进学生潜能充分发挥;最终,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这才是高效益、低消耗的教学效果,这才是“有效教学”的本义。
这又重新回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课程改革的目标上来,一种教育的本身目的和最终价值上来。这种超越,使得淮阴中学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具有一种眼光、胸怀和境界,从而成为具有超越功利主义教学的追求和品格。
(彭钢,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研究员,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