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下,经济报道受到大家的青睐。党报借此机会,做大做强经济报道,可以迅速提高党报的影响力。浙江台州是被中科院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协同发展的台州模式”的地级市,遭遇金融危机重创后,台州逆水行舟,又成为“浙江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经济发展依然活跃,市委领导多次表
扬《台州日报》经济报道所做的贡献,因此本文主要以它为例。
一、唱响“树信心”主旋律,发挥党报引导舆论的主力军作用
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广大人民群众都关注经济形势,新闻媒介特别是党报发挥着无法比拟的作用,其中经济报道成为更有力地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
温家宝总理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媒体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键看经济报道能否树立读者的信心。
信心来自历史观、全局观,党报要帮读者提高认识。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受历次大的外部冲击的经验看,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成为中国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的重大机遇。同时,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并出台了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些事实和论述是让人临危不惧的好材料,都要好好宣传。地方党报还要结合当地实际,系统阐述当地的希望所在。《台州日报》在转载《人民日报》相关文章、新华社相关电讯的同时,组织撰写、发表“坚定信心渡难关”系列评论员文章,多角度、多层次阐述台州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优势、实力、有效举措和成果,让读者受到鼓舞;择机发表《危机就是商机》《金融危机怕什么》等原创时评,辩证看问题,分析得很到位,从而给人以信心。
信心还来自当地不断产生的新优势、新举措和新成果,相关内容要给予充分报道。台州新的增长点在沿海产业带、沿江发展轴,这是在新的起点上建立的、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台州日报》即在头版开辟“沿海产业带系列报道”和“沿江发展轴系列报道”专栏 ,发表《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等系列报道,以翔实的数据、可以预期的前景,让读者心中有底。《台州日报》还在头版开辟“坚定信心渡难关”系列报道专栏,发表《着着妙棋解困局》《亩产千万元的“奥秘”》等文章,报道有关部门、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和成果。其他如《温岭:民资“凤还巢”打造总部经济》等报道,也让读者眼前一亮。第二版还开辟了“县市精彩之笔”专栏,发表《为企业“弯道超车”开路》《开发式扶贫助低收入农户脱贫》等经济报道,成为各地借鉴样本。今年5月,台州核电站成型,《台州日报》及时发表《核电的优势在哪里?》系列报道。此外,沿海电气化铁路开通,让台州经济进入“铁路时代”;台州—台湾海上直航开通,让台州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迈出实质性一步,《台州日报》都给予充分报道,让读者真真切切看到希望的曙光。
信心还来自“人”的坚强与智慧。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报道离不开对人的关怀。只有从“人”的角度审视经济活动,经济报道才能进入问题内核。当前经济新闻就特别着力于表现经济变革背景下企业家的作为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彰显人文关怀的主旨。《台州日报》在经济报道中也不是每天“形势” 、“数据” 、“措施” ,而注重“见人”。头版除了“对话70后企业家”专栏,让思想新锐、引领风骚的企业家直接出来说话外,还开辟“金融危机下的人才故事”专栏,报道各类扎根企业的人才,如何与企业风雨同舟,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转化为克难发展的动力。曾在改革开放中叱咤风云的老企业家能否在抵御金融危机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具有风向标意义,是一群特殊的人。比如曾被朱镕基誉为“国宝”的企业家邱继宝,他的企业飞跃集团是台州在金融危机下率先遭遇滑铁卢的大企业,企业前途和他个人态度成为群众关注焦点,《台州日报》适时让他“露脸”并跟踪报道企业改制进展,很快平息了谣言和社会恐慌心理。其他版面的不少转产、创业故事,也可钦可佩,如《三门县一建筑老板回乡当“牛倌”,投资5000万元,打造国内最大肉牛养殖基地》等报道就成为鼓舞人心的又一股力量。
二、辩证看问题,增强经济报道的权威性,保持和提升党报的公信力
在金融危机之下,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各种专家各执己见,各类学说互相矛盾,让读者如雾里看花、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理应成为激浊扬清的主力军、实事求是的代言人。
《台州日报》在给读者树信心的同时,就不回避当地的困难和问题。头版开辟的“第一关注”专栏,要求在第一时间发表第一重要的新闻,包括“利空消息”。但把握有技巧,一是尺度,不渲染;二是讲透,不遮遮掩掩。如《如何看待-17.1%——台州前四个月外贸出口形势透析》等报道,直面现实、直面困难,给读者最真实的信息和科学的分析,受到普遍好评。
如果说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只是各地的普遍现象,大家可以共进退,读者都有思想准备,那么台州民营经济“低、小、散”,无法抗风浪,在金融危机面前举步维艰,则是台州的特有现象,特有劣势,许多干部一说到这方面就底气不足,就打退堂鼓。当地党报又该如何揭开这560万人民心头的“伤疤”?在金融危机之下,揭示当地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的报道,稍有不慎就会被读者“放大”。但“伤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不敢面对它。对地方党报来说,关键是与当地党委政府合拍。台州新一届市委领导审时度势,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新契机,金融危机可对民营经济形成“倒逼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做出“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台州日报》积极跟进,开展“解放思想,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大讨论活动,发表了《 民营经济产业要从“独子”向“多子”转变》等文章,从解放思想角度剖析民营企业自身和环境的种种弊端,并提出对策,与读者一起思考;同时在头版开辟“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经济新闻大奖赛”专栏,以典型引路,同样催人前进。
三、深入浅出,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指导性
金融危机之下全方位对危机进行分析报道,对经济新闻进行深度追踪报道,不仅可以体现党报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同时可以从金融危机呈现给社会的表面现象中剥离出真正的实质,增强可读性和指导性。
但深度报道不是“深奥报道”。以往,党报的经济新闻很容易产生“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不良效果,言论尤其如此。究其原因,是因为党报的视角过于宏观,动辄探究体制机制,言必经济规律如何如何,高高在上令人难以亲近。如今不少优秀的经济言论,虽然也是在观察经济现象,研究经济运行,探索经济规律,却找准了更有现实针对性的切入口,以小见大、寓理于事,用通俗的语言把经济现象讲深讲透,既揭示了事件的本质,又有一定的诠释深度和理论高度,可读性大大增强。
深度报道不仅包括经济评论,还包括适合读者需求的“解读” 、“调查” 、“观点”等“浅出性”报道。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发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但是这一次,光靠吃苦耐劳也许不足以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由此说,当前民营企业亟须发扬“新四千精神” :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台州日报》即在头版开辟“新‘四千精神’引领突围——对话70后企业家”专栏,发表《把总部留在中国,把工厂建在世界》等系列文章,用台州一批70后企业家的所想所思,诠释“新四千精神” 。这样的文章,既是对逆势发展的先行者的总结和肯定,也是给更多正在危机中艰难爬坡的当地企业提供启示。
《台州日报》头版另一个专栏“暖春之旅—台州制造业深度调查”,先后发表了《“台州造”汽车:逆流迅跑为哪般?》《台州造船业:是抛锚还是远航?》等文章,详细报道了台州轿车、摩托车、缝纫机以及塑料业、造船业、模具业、制鞋业等制造行业的困难、对策和出路,深入浅出,满足了相关人士的阅读欲望。
“台州大讲堂”邀请的经济界名人也是《台州日报》报道重点。如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把脉台州民营经济,就有《解放思想才能成功突围》的分析性报道,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很受读者喜爱。
四、服务也是“三贴近” ,努力为广大普通民众服务
“三贴近”是老话题,也是党报多年的追求之一。在金融危机之下的经济报道强调“三贴近”,不光是为了扩大宣传效果,更为了让读者觉得可亲、可信、可学、有用。
据报道,截至2009年5月25日,中央政府投资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及卫生、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农田水利等农村民生工程四大类重点项目投资预算2348亿元。数据是抽象的、枯燥的,但这些项目的“落地”必将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各地党报的报道应该是具体的、鲜活的。新闻工作者应当具有浓厚的百姓情怀,为基层群众服务,成为维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心声的模范。《台州日报》以“经济短波”的形式,将各地在 “养老保险”、“医疗统筹”、“民房规划”、“种粮补贴” 以及“家电下乡”等方面做得实的新闻及时报道出来,传递政府实实在在的民生理念。
除了工作报道 ,还应关注弱势群体,努力为普通民众服务。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但与农民休戚相关,《台州日报》的“经济周刊”就把触角伸向农村,发表《生猪养殖业今年还有没有戏?》《农民专业合作社盼“雨露”》《点燃种粮激情》等报道,为农民指引方向。其他如《烂橘摆上书记办公会议说明什么?》《农民工职业培训缘何遭遇冷场?》等时评、述评,也积极为农民说话。
金融危机袭来,许多工人下岗,特别是一些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农民工下岗更多。下岗率的增加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很大。党报必须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性,为广大普通民众服务。一方面,要采用民生视角,将国家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政策做深入浅出的解析,力求人人可以看懂政策的内核。另一方面,要发挥传媒优势,帮助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谋创业。台州等沿海地区,主要矛盾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台州日报》在“党报热线”专版开辟“关注大学生就业系列报道”,展示现状和未来,分析现象和症结,努力让大学生转变观念,让相关部门和企业伸出援手;第二版“台州湾时评”专栏则发表《创业路上的“烘干机”》《有一种选择叫放弃》等针对具体人、具体事展开的评论,举一反三,发人深思,在更高层次上指导大学生就业。
(作者系浙江台州日报社理论部主任)
扬《台州日报》经济报道所做的贡献,因此本文主要以它为例。
一、唱响“树信心”主旋律,发挥党报引导舆论的主力军作用
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广大人民群众都关注经济形势,新闻媒介特别是党报发挥着无法比拟的作用,其中经济报道成为更有力地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
温家宝总理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媒体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键看经济报道能否树立读者的信心。
信心来自历史观、全局观,党报要帮读者提高认识。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受历次大的外部冲击的经验看,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成为中国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的重大机遇。同时,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并出台了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些事实和论述是让人临危不惧的好材料,都要好好宣传。地方党报还要结合当地实际,系统阐述当地的希望所在。《台州日报》在转载《人民日报》相关文章、新华社相关电讯的同时,组织撰写、发表“坚定信心渡难关”系列评论员文章,多角度、多层次阐述台州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优势、实力、有效举措和成果,让读者受到鼓舞;择机发表《危机就是商机》《金融危机怕什么》等原创时评,辩证看问题,分析得很到位,从而给人以信心。
信心还来自当地不断产生的新优势、新举措和新成果,相关内容要给予充分报道。台州新的增长点在沿海产业带、沿江发展轴,这是在新的起点上建立的、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台州日报》即在头版开辟“沿海产业带系列报道”和“沿江发展轴系列报道”专栏 ,发表《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等系列报道,以翔实的数据、可以预期的前景,让读者心中有底。《台州日报》还在头版开辟“坚定信心渡难关”系列报道专栏,发表《着着妙棋解困局》《亩产千万元的“奥秘”》等文章,报道有关部门、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和成果。其他如《温岭:民资“凤还巢”打造总部经济》等报道,也让读者眼前一亮。第二版还开辟了“县市精彩之笔”专栏,发表《为企业“弯道超车”开路》《开发式扶贫助低收入农户脱贫》等经济报道,成为各地借鉴样本。今年5月,台州核电站成型,《台州日报》及时发表《核电的优势在哪里?》系列报道。此外,沿海电气化铁路开通,让台州经济进入“铁路时代”;台州—台湾海上直航开通,让台州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迈出实质性一步,《台州日报》都给予充分报道,让读者真真切切看到希望的曙光。
信心还来自“人”的坚强与智慧。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报道离不开对人的关怀。只有从“人”的角度审视经济活动,经济报道才能进入问题内核。当前经济新闻就特别着力于表现经济变革背景下企业家的作为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彰显人文关怀的主旨。《台州日报》在经济报道中也不是每天“形势” 、“数据” 、“措施” ,而注重“见人”。头版除了“对话70后企业家”专栏,让思想新锐、引领风骚的企业家直接出来说话外,还开辟“金融危机下的人才故事”专栏,报道各类扎根企业的人才,如何与企业风雨同舟,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转化为克难发展的动力。曾在改革开放中叱咤风云的老企业家能否在抵御金融危机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具有风向标意义,是一群特殊的人。比如曾被朱镕基誉为“国宝”的企业家邱继宝,他的企业飞跃集团是台州在金融危机下率先遭遇滑铁卢的大企业,企业前途和他个人态度成为群众关注焦点,《台州日报》适时让他“露脸”并跟踪报道企业改制进展,很快平息了谣言和社会恐慌心理。其他版面的不少转产、创业故事,也可钦可佩,如《三门县一建筑老板回乡当“牛倌”,投资5000万元,打造国内最大肉牛养殖基地》等报道就成为鼓舞人心的又一股力量。
二、辩证看问题,增强经济报道的权威性,保持和提升党报的公信力
在金融危机之下,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各种专家各执己见,各类学说互相矛盾,让读者如雾里看花、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理应成为激浊扬清的主力军、实事求是的代言人。
《台州日报》在给读者树信心的同时,就不回避当地的困难和问题。头版开辟的“第一关注”专栏,要求在第一时间发表第一重要的新闻,包括“利空消息”。但把握有技巧,一是尺度,不渲染;二是讲透,不遮遮掩掩。如《如何看待-17.1%——台州前四个月外贸出口形势透析》等报道,直面现实、直面困难,给读者最真实的信息和科学的分析,受到普遍好评。
如果说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只是各地的普遍现象,大家可以共进退,读者都有思想准备,那么台州民营经济“低、小、散”,无法抗风浪,在金融危机面前举步维艰,则是台州的特有现象,特有劣势,许多干部一说到这方面就底气不足,就打退堂鼓。当地党报又该如何揭开这560万人民心头的“伤疤”?在金融危机之下,揭示当地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的报道,稍有不慎就会被读者“放大”。但“伤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不敢面对它。对地方党报来说,关键是与当地党委政府合拍。台州新一届市委领导审时度势,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新契机,金融危机可对民营经济形成“倒逼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做出“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台州日报》积极跟进,开展“解放思想,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大讨论活动,发表了《 民营经济产业要从“独子”向“多子”转变》等文章,从解放思想角度剖析民营企业自身和环境的种种弊端,并提出对策,与读者一起思考;同时在头版开辟“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经济新闻大奖赛”专栏,以典型引路,同样催人前进。
三、深入浅出,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指导性
金融危机之下全方位对危机进行分析报道,对经济新闻进行深度追踪报道,不仅可以体现党报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同时可以从金融危机呈现给社会的表面现象中剥离出真正的实质,增强可读性和指导性。
但深度报道不是“深奥报道”。以往,党报的经济新闻很容易产生“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不良效果,言论尤其如此。究其原因,是因为党报的视角过于宏观,动辄探究体制机制,言必经济规律如何如何,高高在上令人难以亲近。如今不少优秀的经济言论,虽然也是在观察经济现象,研究经济运行,探索经济规律,却找准了更有现实针对性的切入口,以小见大、寓理于事,用通俗的语言把经济现象讲深讲透,既揭示了事件的本质,又有一定的诠释深度和理论高度,可读性大大增强。
深度报道不仅包括经济评论,还包括适合读者需求的“解读” 、“调查” 、“观点”等“浅出性”报道。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发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但是这一次,光靠吃苦耐劳也许不足以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由此说,当前民营企业亟须发扬“新四千精神” :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台州日报》即在头版开辟“新‘四千精神’引领突围——对话70后企业家”专栏,发表《把总部留在中国,把工厂建在世界》等系列文章,用台州一批70后企业家的所想所思,诠释“新四千精神” 。这样的文章,既是对逆势发展的先行者的总结和肯定,也是给更多正在危机中艰难爬坡的当地企业提供启示。
《台州日报》头版另一个专栏“暖春之旅—台州制造业深度调查”,先后发表了《“台州造”汽车:逆流迅跑为哪般?》《台州造船业:是抛锚还是远航?》等文章,详细报道了台州轿车、摩托车、缝纫机以及塑料业、造船业、模具业、制鞋业等制造行业的困难、对策和出路,深入浅出,满足了相关人士的阅读欲望。
“台州大讲堂”邀请的经济界名人也是《台州日报》报道重点。如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把脉台州民营经济,就有《解放思想才能成功突围》的分析性报道,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很受读者喜爱。
四、服务也是“三贴近” ,努力为广大普通民众服务
“三贴近”是老话题,也是党报多年的追求之一。在金融危机之下的经济报道强调“三贴近”,不光是为了扩大宣传效果,更为了让读者觉得可亲、可信、可学、有用。
据报道,截至2009年5月25日,中央政府投资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及卫生、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农田水利等农村民生工程四大类重点项目投资预算2348亿元。数据是抽象的、枯燥的,但这些项目的“落地”必将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各地党报的报道应该是具体的、鲜活的。新闻工作者应当具有浓厚的百姓情怀,为基层群众服务,成为维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心声的模范。《台州日报》以“经济短波”的形式,将各地在 “养老保险”、“医疗统筹”、“民房规划”、“种粮补贴” 以及“家电下乡”等方面做得实的新闻及时报道出来,传递政府实实在在的民生理念。
除了工作报道 ,还应关注弱势群体,努力为普通民众服务。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但与农民休戚相关,《台州日报》的“经济周刊”就把触角伸向农村,发表《生猪养殖业今年还有没有戏?》《农民专业合作社盼“雨露”》《点燃种粮激情》等报道,为农民指引方向。其他如《烂橘摆上书记办公会议说明什么?》《农民工职业培训缘何遭遇冷场?》等时评、述评,也积极为农民说话。
金融危机袭来,许多工人下岗,特别是一些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农民工下岗更多。下岗率的增加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很大。党报必须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性,为广大普通民众服务。一方面,要采用民生视角,将国家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政策做深入浅出的解析,力求人人可以看懂政策的内核。另一方面,要发挥传媒优势,帮助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谋创业。台州等沿海地区,主要矛盾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台州日报》在“党报热线”专版开辟“关注大学生就业系列报道”,展示现状和未来,分析现象和症结,努力让大学生转变观念,让相关部门和企业伸出援手;第二版“台州湾时评”专栏则发表《创业路上的“烘干机”》《有一种选择叫放弃》等针对具体人、具体事展开的评论,举一反三,发人深思,在更高层次上指导大学生就业。
(作者系浙江台州日报社理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