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化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语言的运用只有准确、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感染力,并辅以一定手势和表情,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促进化学课堂效益。本文作者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形象性、幽默性、启发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化学教学语言的灵活使用产生的魅力对化学课堂效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语言;语言魅力;课堂效益;促进作用
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其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现代教学理论的实施,终归要用讲授法来点睛,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不发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在运用现代理论进行教学时,教学语言运用得当,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过分依赖教学语言或者使用不当 , 则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会落入“满堂灌”“填鸭式”窠臼。由此可见,化学教学语言的使用对化学教学的效果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1化学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
化学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它不仅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合乎语法和逻辑上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科学性等特点。
1.1规范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每个化学概念、化学用语都有其确定的条件和确切的内涵,教学过程中要求准确阐明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务必清楚、准确、严谨、到位、符合逻辑,正确运用化学语言确切地表达出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1.1.1正确运用化学术语。
如HCl在气态时读作“氯化氢”,在水溶液中读作“盐酸”。“无明显现象产生”就不可断然推理成“不反应”。写一个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连接,反应物之间用“+”连接。如CO2+Ca(OH)2=CaCO3↓+H2O,就不能读成“二氧化碳加氢氧化钙等于碳酸钙加水”,但这样边板书边读的教师为数还是不少的。反应物间的“+”应读成“跟”或“和”,生成物间的“+”读“和”,等号读成“反应生成”。全过程应读为“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对于分解反应,则“=”应读成“分解生成”。另外,教师还不能随意更改化学用语,因为化学用语具有其国际范围内的规范性和约定性。
1.2确切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有些教师不讲场合,随便使用一些习惯性口头语,如“一般”、“基本上”、“通常”等。这些词如果使用不当常常影响到语言的科学性。例如“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里的“一般”用得恰如其分。如果说“稀有气体一般是单原子分子”,这里的“一般”应删去。语言表达欠严密也是不允许的,如把化学平衡“向某一方向移动”说成“向某一方向进行”这就未突出“动”态平衡。
又如:气态、液态、因态物质的反应分别用“通入”、“滴入”、“加入”等术语,容器中的气体满了时,称“逸出”,容器中的液体满了时称“溢出”等,在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能张冠李戴。在表述化学反应的现象时,应杜绝用生活中的俗语、方言代替教学用语,避免言语随意、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表述不到位。如将化学语言“加热”、“熔化”、“沸腾”说成“加温”、“化了”、“开了”等,不能把“无色”说成是“白色”,“点燃”说成是“燃烧”,把“加热”说成是“烧一下”,把“药匙”说成是“勺子”等.力求用词确切、表述准确,体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严谨性
2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就是说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特点、教学设备及环境设计好每节课的内容。讲课时要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不但要讲其当然,而且要讲其所以然。如金属钠与水反应时,表面看是先“游”后“响”,但从反应的实质以及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证明了是先“响”后“游”……这样的现象在化学实验中还有许多,因此,对这类问题就要有足够的说服力,不可只讲结论而不讲分析或推理过程,同时,要结构严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讲解透彻。
◇案例研讨◇
单元思路与知识发生的逻辑顺序有密切关系。例如,对“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解,提出本单元教材试图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即形成本单元的基本思路:
“构成物质的微粒”:“微粒有何特征”→“常见的微粒有哪些?”→“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分子、离子的?”→“元素与原子、离子有何关系?”→“用元素符号如何表示化学式?”单元思路是课程理念、教材目标的具体
化,仅依靠知识的逻辑顺序加以整理是不够的,还必须体现
学生对未知内容的探究兴趣、探究过程和内容的社会价值。
例如,“金属和合金”单元可按下列线索建构:“为什么要研究金属?”→“身边的金属有何共同的特征?”→“金属单质是
如何得到的?”→“用金属单质做材料有何局限?” →“哪些方式能改变金属的性能?”→“目前有哪些重要的合金?” 又
如,“认识有机物”单元内容的基本思路可设计为:“有机物从哪里来?”→“有机物为什么那么多?”→“现代社会为什么
离不开有机物?”→“科学家早期是如何研究有机物的?”→“有机物的研究方法有何发展?”英国著名理科教材“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按下列线索设计了“肥料制造”单元:“植物生长与N、P、K元素有何关系?”→“化肥有哪些不同的种类?”→“工业上如何制造化肥?”→“使用化肥可能引起哪些社会问题?”→“能否在实验室中制得化肥?”→“能否动手试验你制得的肥料的功效?”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分析概念的形成结构,理清其内涵和外延,要注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的逻辑性,做到充分说理而不可主观臆断。
3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若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在逻辑性、科学性的基础之上,由其表现力与感染力来体现的。
3.1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副语言,激发化学兴趣
教学中的副语言行为是以语言为基础并且配合语言活动进行的,它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但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副语言行为能够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它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场合代替语言,或者弥补口头语言在形象性方面的缺陷;副语言行为跟语言行为配合,不但可以增加信息的内容,而且可以使信息实行多通道传输和多器官感受,使信息传输更加可靠和有效,并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身体的许多动作都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向。例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皱眉表示不满、啧嘴表示批评,挥手表示肯定、拍头表示疑惑;拍拍肩头表示亲热、竖起拇指表示赞赏等等。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副语言行为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情感意向,促进学生搞好学习。面部表情是最常见的副语言行为之一,它能够表达人的多种多样的感情,人们能够通过表情了解彼此的情绪、体验,乃至思想、愿望和要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充郁的情感通过语言去牵动学生的情思,才能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使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对学习学好化学有信心、有积极性、有探究欲望,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首先,教学语言应吐字清楚,语音和语速适中,语调自然而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并注意克服口头语,此外还应适当地应用无声语言。 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有学者曾指出,二人传递信息时有65%是无声语言传递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其次,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教师应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用眼光扫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目光和眼神去调节教学,巧妙的地运用全视法、正视法、鼓励法、联合法教学。课堂上教师神采飞扬的目光,伴着深情的语言,能使严寒、酷暑的教室里春意盎然,能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充满情感色彩,生动活泼,使学生陶醉在学习和奋进的愉悦中,与教师密切配合,信心百倍,似乎任何学习困难都能闯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挚热的情感在升华。
因此,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涵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 当然,语言精炼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配合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归纳、总结,教师的课堂语言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重点、难点的语言表达要注重推敲,对化学概念、定义要字斟句酌,找出其中的关键字词及学生可能产生问题的地方,以便在课堂上强调和提醒。在生生交流、师生合作的氛围中,教学活动必然是高效的。
3.2适时运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幽默是一种用含蓄、机智的方法,使学生在笑声中领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老师所要表达的情感。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幽默风趣、声情并茂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将他们带入最佳的学习意境。另一方面,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看,课堂过半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进入了一个分散期,长时间的高度集中,会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注意力因此而分散。当学生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后,教师要适当地变换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控制教学的节奏。此时,用一些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使学生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得到短暂的休息调整后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阶段的教学互动中去。
比如一开始上化学实验课时,我就告诉学生们,每次走进化学实验室,每做一个实验,一定要注意安全第一,不然“你可能还没成为化学历史上的英雄,就先成为化学史上的烈士”。又如在批评不肯动脑筋或不勤奋的学生,可说“不要做惰性气体啊”;讲氟气的强活泼性时,可对那些好动而不安静的学生说:“如果你成了福(氟)气,那大家可没福气了。”可用“放热反应、发光发热”去激励学生;用“催化剂”比喻学生乐于助人;用氢氟酸的弱酸性、却能雕刻玻璃来比喻人有所长,也有所短;讲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时,对学生说:“有些同学还不如电子,电子讲秩序,能严格的遵守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但是我们一些同学呢……”学生听了会心的笑起来。如当讲乙醇时,讲到有些不法产商利用酒精加水当酒来卖,我问学生:“乙醇加水得到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得到乙醇溶液。”我却说:“那是假冒商品劣质酒。”
又如培根说过:“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但是培根没有说到化学,我们可以幽默的告诉学生:“化学使人善变。”学生便会在活跃热烈的气氛中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会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
3.3巧妙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化学教学语言既要注重专业化,又要加强形象化、口语化。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仍然处在“开放期”,普遍表现出强烈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同时不失纯真、活泼。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如口语、韵语、口诀、顺口溜等,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善于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化学事实,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揭示知识的规律,把内容讲得“有血有肉”、妙趣横生,努力使学生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探究知识,必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达到学有所得、品有余香、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稀释浓硫酸时,强调浓硫酸要沿着烧杯内壁注入水中,教师就可以用“卑鄙下流”来说明“杯壁下流”; 比如在高一记忆卤素“氟、氯、溴、碘、砹”时可说成“俘虏需点爱”;将地壳中的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说成“养闺女”;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学生常发生记忆混淆,我便将“氧化剂化合价降低”说成“扬家将”;在用容量瓶配制物质的量浓度,在定容时“仰视使浓度偏小,俯视使浓度偏大”,可以说成“羊小虎大”; 又如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氧气,可引导学生用“茶庄定点收利息”的谐音“查、装、定、点、收、离、熄”七个字来分析、领会实验操作步骤,采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使学生易于巩固与记忆。在讲生石膏CaSO4•2H2O、熟石膏2CaSO4•H2O时,生石膏CaSO4前的系数为1,熟石膏CaSO4 前的系数为2,可以说成“一回生,二回熟”……这些生动的谐音记忆不但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还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编制一些顺口溜也有助于记忆,例如在初中学生对于元素的化合价和盐的溶解性很难记忆,便可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象化合价可编为“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镁钙钡锌,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磷氮+5与—3……”盐的溶解性可编为“钾钠铵盐硝酸盐,完全溶解无沉淀,盐酸盐除银亚汞,硫酸盐除钡与铅……”在这些口诀的引导下,学生的记忆效果得到大大加强,
3.4善于运用婉转含蓄的语言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为了使学生改正缺点,克服不足,加深印象,又不伤学生的自尊,教师可采用一些温和含蓄的语言,不正面直接的否定学生的错误,而是引申发扬,放大其错误,或延伸其错误,得出荒谬的结果,使学生自悟,学生便会在笑声中接受批评,从而达到促进其学习的目的。例如有些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不写条件或乱写条件,常将电解水的方程式写成:2H2O=====2H2↑+O2↑,于是巧妙的对同学说:“有些同学自己制造了一个化学反应,我们可要小心啦,到他家作客,可不要喝开水,那可是爆鸣气啊!”又如有些学生常将热化学方程式象C+O2==CO2+393.5Kj的系数当成分子个数,于是向大家解释说:如果一个碳原子便能产生393.5千焦的热量,那么,大家家里就不用烧煤气用电了,只要一克的炭燃烧所放出的能量就够我们烧几辈子。象有些学生常将“苯”写成“笨”,于是对学生说:“苯并不笨,笨苯要分清。”错误便在笑声中得到纠正。委婉、温和、含蓄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理性的愉悦,体味到了言外之意,知识便会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加强。
总之,化学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教学语言的艺术,善于运用化学语言,使课堂教学语言做到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不但充实课堂,引人入胜, “雅俗共赏”, 真正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效,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云生.高中化学教与学丛书•化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王后雄.论化学教学设计中理智技能教学顺序确定的理论依据.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6).
[7]王后雄.从生活经验到科学概念:化学教育方式的重要转变.教育科学研究,2009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语言;语言魅力;课堂效益;促进作用
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其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现代教学理论的实施,终归要用讲授法来点睛,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不发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在运用现代理论进行教学时,教学语言运用得当,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过分依赖教学语言或者使用不当 , 则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会落入“满堂灌”“填鸭式”窠臼。由此可见,化学教学语言的使用对化学教学的效果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1化学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
化学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它不仅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合乎语法和逻辑上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科学性等特点。
1.1规范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每个化学概念、化学用语都有其确定的条件和确切的内涵,教学过程中要求准确阐明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务必清楚、准确、严谨、到位、符合逻辑,正确运用化学语言确切地表达出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1.1.1正确运用化学术语。
如HCl在气态时读作“氯化氢”,在水溶液中读作“盐酸”。“无明显现象产生”就不可断然推理成“不反应”。写一个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连接,反应物之间用“+”连接。如CO2+Ca(OH)2=CaCO3↓+H2O,就不能读成“二氧化碳加氢氧化钙等于碳酸钙加水”,但这样边板书边读的教师为数还是不少的。反应物间的“+”应读成“跟”或“和”,生成物间的“+”读“和”,等号读成“反应生成”。全过程应读为“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对于分解反应,则“=”应读成“分解生成”。另外,教师还不能随意更改化学用语,因为化学用语具有其国际范围内的规范性和约定性。
1.2确切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有些教师不讲场合,随便使用一些习惯性口头语,如“一般”、“基本上”、“通常”等。这些词如果使用不当常常影响到语言的科学性。例如“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里的“一般”用得恰如其分。如果说“稀有气体一般是单原子分子”,这里的“一般”应删去。语言表达欠严密也是不允许的,如把化学平衡“向某一方向移动”说成“向某一方向进行”这就未突出“动”态平衡。
又如:气态、液态、因态物质的反应分别用“通入”、“滴入”、“加入”等术语,容器中的气体满了时,称“逸出”,容器中的液体满了时称“溢出”等,在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能张冠李戴。在表述化学反应的现象时,应杜绝用生活中的俗语、方言代替教学用语,避免言语随意、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表述不到位。如将化学语言“加热”、“熔化”、“沸腾”说成“加温”、“化了”、“开了”等,不能把“无色”说成是“白色”,“点燃”说成是“燃烧”,把“加热”说成是“烧一下”,把“药匙”说成是“勺子”等.力求用词确切、表述准确,体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严谨性
2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就是说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特点、教学设备及环境设计好每节课的内容。讲课时要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不但要讲其当然,而且要讲其所以然。如金属钠与水反应时,表面看是先“游”后“响”,但从反应的实质以及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证明了是先“响”后“游”……这样的现象在化学实验中还有许多,因此,对这类问题就要有足够的说服力,不可只讲结论而不讲分析或推理过程,同时,要结构严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讲解透彻。
◇案例研讨◇
单元思路与知识发生的逻辑顺序有密切关系。例如,对“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解,提出本单元教材试图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即形成本单元的基本思路:
“构成物质的微粒”:“微粒有何特征”→“常见的微粒有哪些?”→“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分子、离子的?”→“元素与原子、离子有何关系?”→“用元素符号如何表示化学式?”单元思路是课程理念、教材目标的具体
化,仅依靠知识的逻辑顺序加以整理是不够的,还必须体现
学生对未知内容的探究兴趣、探究过程和内容的社会价值。
例如,“金属和合金”单元可按下列线索建构:“为什么要研究金属?”→“身边的金属有何共同的特征?”→“金属单质是
如何得到的?”→“用金属单质做材料有何局限?” →“哪些方式能改变金属的性能?”→“目前有哪些重要的合金?” 又
如,“认识有机物”单元内容的基本思路可设计为:“有机物从哪里来?”→“有机物为什么那么多?”→“现代社会为什么
离不开有机物?”→“科学家早期是如何研究有机物的?”→“有机物的研究方法有何发展?”英国著名理科教材“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按下列线索设计了“肥料制造”单元:“植物生长与N、P、K元素有何关系?”→“化肥有哪些不同的种类?”→“工业上如何制造化肥?”→“使用化肥可能引起哪些社会问题?”→“能否在实验室中制得化肥?”→“能否动手试验你制得的肥料的功效?”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分析概念的形成结构,理清其内涵和外延,要注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的逻辑性,做到充分说理而不可主观臆断。
3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若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在逻辑性、科学性的基础之上,由其表现力与感染力来体现的。
3.1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副语言,激发化学兴趣
教学中的副语言行为是以语言为基础并且配合语言活动进行的,它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但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副语言行为能够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它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场合代替语言,或者弥补口头语言在形象性方面的缺陷;副语言行为跟语言行为配合,不但可以增加信息的内容,而且可以使信息实行多通道传输和多器官感受,使信息传输更加可靠和有效,并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身体的许多动作都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向。例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皱眉表示不满、啧嘴表示批评,挥手表示肯定、拍头表示疑惑;拍拍肩头表示亲热、竖起拇指表示赞赏等等。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副语言行为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情感意向,促进学生搞好学习。面部表情是最常见的副语言行为之一,它能够表达人的多种多样的感情,人们能够通过表情了解彼此的情绪、体验,乃至思想、愿望和要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充郁的情感通过语言去牵动学生的情思,才能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使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对学习学好化学有信心、有积极性、有探究欲望,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首先,教学语言应吐字清楚,语音和语速适中,语调自然而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并注意克服口头语,此外还应适当地应用无声语言。 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有学者曾指出,二人传递信息时有65%是无声语言传递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其次,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教师应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用眼光扫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目光和眼神去调节教学,巧妙的地运用全视法、正视法、鼓励法、联合法教学。课堂上教师神采飞扬的目光,伴着深情的语言,能使严寒、酷暑的教室里春意盎然,能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充满情感色彩,生动活泼,使学生陶醉在学习和奋进的愉悦中,与教师密切配合,信心百倍,似乎任何学习困难都能闯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挚热的情感在升华。
因此,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涵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 当然,语言精炼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配合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归纳、总结,教师的课堂语言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重点、难点的语言表达要注重推敲,对化学概念、定义要字斟句酌,找出其中的关键字词及学生可能产生问题的地方,以便在课堂上强调和提醒。在生生交流、师生合作的氛围中,教学活动必然是高效的。
3.2适时运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幽默是一种用含蓄、机智的方法,使学生在笑声中领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老师所要表达的情感。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幽默风趣、声情并茂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将他们带入最佳的学习意境。另一方面,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看,课堂过半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进入了一个分散期,长时间的高度集中,会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注意力因此而分散。当学生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后,教师要适当地变换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控制教学的节奏。此时,用一些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使学生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得到短暂的休息调整后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阶段的教学互动中去。
比如一开始上化学实验课时,我就告诉学生们,每次走进化学实验室,每做一个实验,一定要注意安全第一,不然“你可能还没成为化学历史上的英雄,就先成为化学史上的烈士”。又如在批评不肯动脑筋或不勤奋的学生,可说“不要做惰性气体啊”;讲氟气的强活泼性时,可对那些好动而不安静的学生说:“如果你成了福(氟)气,那大家可没福气了。”可用“放热反应、发光发热”去激励学生;用“催化剂”比喻学生乐于助人;用氢氟酸的弱酸性、却能雕刻玻璃来比喻人有所长,也有所短;讲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时,对学生说:“有些同学还不如电子,电子讲秩序,能严格的遵守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但是我们一些同学呢……”学生听了会心的笑起来。如当讲乙醇时,讲到有些不法产商利用酒精加水当酒来卖,我问学生:“乙醇加水得到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得到乙醇溶液。”我却说:“那是假冒商品劣质酒。”
又如培根说过:“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但是培根没有说到化学,我们可以幽默的告诉学生:“化学使人善变。”学生便会在活跃热烈的气氛中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会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
3.3巧妙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化学教学语言既要注重专业化,又要加强形象化、口语化。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仍然处在“开放期”,普遍表现出强烈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同时不失纯真、活泼。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如口语、韵语、口诀、顺口溜等,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善于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化学事实,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揭示知识的规律,把内容讲得“有血有肉”、妙趣横生,努力使学生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探究知识,必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达到学有所得、品有余香、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稀释浓硫酸时,强调浓硫酸要沿着烧杯内壁注入水中,教师就可以用“卑鄙下流”来说明“杯壁下流”; 比如在高一记忆卤素“氟、氯、溴、碘、砹”时可说成“俘虏需点爱”;将地壳中的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说成“养闺女”;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学生常发生记忆混淆,我便将“氧化剂化合价降低”说成“扬家将”;在用容量瓶配制物质的量浓度,在定容时“仰视使浓度偏小,俯视使浓度偏大”,可以说成“羊小虎大”; 又如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氧气,可引导学生用“茶庄定点收利息”的谐音“查、装、定、点、收、离、熄”七个字来分析、领会实验操作步骤,采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使学生易于巩固与记忆。在讲生石膏CaSO4•2H2O、熟石膏2CaSO4•H2O时,生石膏CaSO4前的系数为1,熟石膏CaSO4 前的系数为2,可以说成“一回生,二回熟”……这些生动的谐音记忆不但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还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编制一些顺口溜也有助于记忆,例如在初中学生对于元素的化合价和盐的溶解性很难记忆,便可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象化合价可编为“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镁钙钡锌,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磷氮+5与—3……”盐的溶解性可编为“钾钠铵盐硝酸盐,完全溶解无沉淀,盐酸盐除银亚汞,硫酸盐除钡与铅……”在这些口诀的引导下,学生的记忆效果得到大大加强,
3.4善于运用婉转含蓄的语言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为了使学生改正缺点,克服不足,加深印象,又不伤学生的自尊,教师可采用一些温和含蓄的语言,不正面直接的否定学生的错误,而是引申发扬,放大其错误,或延伸其错误,得出荒谬的结果,使学生自悟,学生便会在笑声中接受批评,从而达到促进其学习的目的。例如有些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不写条件或乱写条件,常将电解水的方程式写成:2H2O=====2H2↑+O2↑,于是巧妙的对同学说:“有些同学自己制造了一个化学反应,我们可要小心啦,到他家作客,可不要喝开水,那可是爆鸣气啊!”又如有些学生常将热化学方程式象C+O2==CO2+393.5Kj的系数当成分子个数,于是向大家解释说:如果一个碳原子便能产生393.5千焦的热量,那么,大家家里就不用烧煤气用电了,只要一克的炭燃烧所放出的能量就够我们烧几辈子。象有些学生常将“苯”写成“笨”,于是对学生说:“苯并不笨,笨苯要分清。”错误便在笑声中得到纠正。委婉、温和、含蓄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理性的愉悦,体味到了言外之意,知识便会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加强。
总之,化学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教学语言的艺术,善于运用化学语言,使课堂教学语言做到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不但充实课堂,引人入胜, “雅俗共赏”, 真正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效,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云生.高中化学教与学丛书•化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王后雄.论化学教学设计中理智技能教学顺序确定的理论依据.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6).
[7]王后雄.从生活经验到科学概念:化学教育方式的重要转变.教育科学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