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说是学海无涯,教无定法,可有一种方法,我念念不忘,适时运用。正如在一个小品中,针对一盘萝卜菜,赵丽蓉老师说是“萝卜开会”,巩汉林说是“群英荟萃”,让人记忆深刻,难以忘记。我也是常常把有联系的知识或问题开个“碰头会”,这对巩固已学习的,加强现学习的,强化学生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一、中外知识的荟萃
第一种方法是让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中外相关知识来个开会。在学习世界史时,就常常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中国历史,这在每一个学习主题时都可以这样做。
学习古代欧洲文明时,就可与古老东方文明的差异或形成原因来个比较:东方文明的产生大多与大河相关,农耕文明发达,政治上是奴隶主专制制度,由于长期在同一个地方或一定范围内生活和活动,保家卫国的情感浓厚坚定;而西方文明的产生与海洋紧密相连,主要从事海外贸易,在航海与掠夺战争中培养了富于冒险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政治上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比专制制度要进步的多了。这些些知识的拓展对学生的一些疑问有一定的解疑作用的。
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与郑和下西洋各来个自我介绍:人物、时间、目的、规模、过程、影响等都是不同的。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很多很多的。
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把中外历史紧密结合起来,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知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既可以避免学生往往把中外历史分割孤立起来,又可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全面到位的分析、理解。
第二种方法是把有因果内在联系的或其他有关连的问题或知识来个“碰头会”。
如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后又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这些内容后,我就抽出一定的课堂时间来引导学生回顾此时此刻的中国,我国处于什么朝代,在干些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我就归纳明确:当时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加强;文艺复兴和后来的启蒙运动的浪潮让英国国民思想大解放,人们的创造热情迸发出来,成就了许多人的多才多艺和发明创造,而我国的清朝皇帝前赴后继地进行着文字狱和八股取士等摧残思想和文化的活动;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日渐显现,而清朝中后期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倒退政策,虽说有“康乾盛世”,也是出现在封建社会末期,盛世之中潜伏着危机,乾隆中后期,许多问题矛盾凸显: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败坏,军队腐朽,农民水深火热,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曾经强大的清朝迅速走向了衰落。因此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200年后(1640——1840年),就对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用船坚炮利胁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屈辱史开始了,农业文明输给了工业文明,衰落的封建制度败给了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制度。
学习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我都要学生练习中国历史,来进行知识的深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革命对我们的国家有没有影响,如有的话,有哪些具体的影响,消极的或是积极的,学生归纳总结,老师一定要明确,避免学生似是而非、懵懵懂懂的。
在学习俄国、美国等国历史时,就和学生一起列出中俄、中美历史上的交往;特别是学习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日本史时,更要结合中国历史。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比中日的两次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从时间、背景、内容、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来个明细;然后我再让学生列出明治维新日本强大后对中国的种种伤害,知识与情感渗透同步进行,新旧知识也串联起来了。
这种方法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知再认能力的提升极为有用;学生也更深入理解了近代中国受辱挨打的前因后果。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和对今天或未来的发展意义发挥了出来,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古今知识的聚会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着,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规律,这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这需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古今知识的的纵向联系,了解明白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在学习到某种生产工具或交通工具等内容时,就引导学生汇集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所使用的,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逐渐形成增强一个观念:科技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第一生产力,要有努力学习的动力和创新意识。
在学习到社会主义宪法时,就要求学生把学过的法规法律来个“开会”,通过比较,学生很清晰地认识到:过去的独裁专制和人治到民主法治的艰难演变过程,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关注民主、人权、自由等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作为现代人应有幸福感更要有任重道远的责任感。
如学习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时,我又要学生把俄国(其中还有苏联阶段)历史上的大的社会变革召集起来:彼得大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强大了国家;1861年亚历山大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俄国由农奴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917年的十月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曲曲折折,艰难的发展到了八十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让苏联即后来的俄国又倒退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学习到新疆、台湾历史时,也让学生把它们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串联起来。
在学习到《辛丑条约》签订后,就鼓励学生列举出相关的战争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在学生面前清晰起来,知识点明朗,记忆深刻。
这种联系可以让我们回顾历史,走近近代,关注现代,展望未来,这方法用得妙,教学效果就来的相当好。
三、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拓展相挂钩
就是要我们注意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焦点、热点问题都可用来分析,培养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如美国对“台独势力”的暧昧,通过启发,很多学生就运用了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相关知识,来批驳美国的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别国至高无上的利益的霸道无理行径。
如学习中,了解到了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国楼兰,毁于沙漠化,是沙漠埋葬了曾经辉煌许久的古城时,同学们唏嘘不已,我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联系当今世界性问题:环保。我看过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后,就集思广益,来个认识上的肯定或提升:低碳生活从自己做起,从下课洗手时节约用水做起,从充分利用每一张纸、每一支笔等处做起,认识到这是一种经济、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另外,在老师启发下,追溯到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发达国家对保护地球环境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发展中国家也会未雨绸缪,担当起历史使命。全球国家应携起手来,共护家园,避免人祸变天祸,重蹈古楼兰的悲剧。听看到同学们的种种小点滴的生活细节的节约环保的发言,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生命活力的涌动,体验到了一种生命的尊严,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总之,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归类整理,时常来个“碰头会”,这真的可以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学生的思路清晰,思维活跃,便会学得活,学得牢,这种滴水穿石的坚持,定会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一、中外知识的荟萃
第一种方法是让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中外相关知识来个开会。在学习世界史时,就常常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中国历史,这在每一个学习主题时都可以这样做。
学习古代欧洲文明时,就可与古老东方文明的差异或形成原因来个比较:东方文明的产生大多与大河相关,农耕文明发达,政治上是奴隶主专制制度,由于长期在同一个地方或一定范围内生活和活动,保家卫国的情感浓厚坚定;而西方文明的产生与海洋紧密相连,主要从事海外贸易,在航海与掠夺战争中培养了富于冒险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政治上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比专制制度要进步的多了。这些些知识的拓展对学生的一些疑问有一定的解疑作用的。
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与郑和下西洋各来个自我介绍:人物、时间、目的、规模、过程、影响等都是不同的。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很多很多的。
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把中外历史紧密结合起来,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知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既可以避免学生往往把中外历史分割孤立起来,又可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全面到位的分析、理解。
第二种方法是把有因果内在联系的或其他有关连的问题或知识来个“碰头会”。
如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后又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这些内容后,我就抽出一定的课堂时间来引导学生回顾此时此刻的中国,我国处于什么朝代,在干些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我就归纳明确:当时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加强;文艺复兴和后来的启蒙运动的浪潮让英国国民思想大解放,人们的创造热情迸发出来,成就了许多人的多才多艺和发明创造,而我国的清朝皇帝前赴后继地进行着文字狱和八股取士等摧残思想和文化的活动;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日渐显现,而清朝中后期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倒退政策,虽说有“康乾盛世”,也是出现在封建社会末期,盛世之中潜伏着危机,乾隆中后期,许多问题矛盾凸显: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败坏,军队腐朽,农民水深火热,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曾经强大的清朝迅速走向了衰落。因此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200年后(1640——1840年),就对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用船坚炮利胁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屈辱史开始了,农业文明输给了工业文明,衰落的封建制度败给了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制度。
学习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我都要学生练习中国历史,来进行知识的深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革命对我们的国家有没有影响,如有的话,有哪些具体的影响,消极的或是积极的,学生归纳总结,老师一定要明确,避免学生似是而非、懵懵懂懂的。
在学习俄国、美国等国历史时,就和学生一起列出中俄、中美历史上的交往;特别是学习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日本史时,更要结合中国历史。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比中日的两次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从时间、背景、内容、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来个明细;然后我再让学生列出明治维新日本强大后对中国的种种伤害,知识与情感渗透同步进行,新旧知识也串联起来了。
这种方法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知再认能力的提升极为有用;学生也更深入理解了近代中国受辱挨打的前因后果。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和对今天或未来的发展意义发挥了出来,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古今知识的聚会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着,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规律,这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这需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古今知识的的纵向联系,了解明白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在学习到某种生产工具或交通工具等内容时,就引导学生汇集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所使用的,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逐渐形成增强一个观念:科技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第一生产力,要有努力学习的动力和创新意识。
在学习到社会主义宪法时,就要求学生把学过的法规法律来个“开会”,通过比较,学生很清晰地认识到:过去的独裁专制和人治到民主法治的艰难演变过程,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关注民主、人权、自由等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作为现代人应有幸福感更要有任重道远的责任感。
如学习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时,我又要学生把俄国(其中还有苏联阶段)历史上的大的社会变革召集起来:彼得大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强大了国家;1861年亚历山大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俄国由农奴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917年的十月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曲曲折折,艰难的发展到了八十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让苏联即后来的俄国又倒退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学习到新疆、台湾历史时,也让学生把它们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串联起来。
在学习到《辛丑条约》签订后,就鼓励学生列举出相关的战争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在学生面前清晰起来,知识点明朗,记忆深刻。
这种联系可以让我们回顾历史,走近近代,关注现代,展望未来,这方法用得妙,教学效果就来的相当好。
三、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拓展相挂钩
就是要我们注意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焦点、热点问题都可用来分析,培养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如美国对“台独势力”的暧昧,通过启发,很多学生就运用了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相关知识,来批驳美国的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别国至高无上的利益的霸道无理行径。
如学习中,了解到了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国楼兰,毁于沙漠化,是沙漠埋葬了曾经辉煌许久的古城时,同学们唏嘘不已,我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联系当今世界性问题:环保。我看过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后,就集思广益,来个认识上的肯定或提升:低碳生活从自己做起,从下课洗手时节约用水做起,从充分利用每一张纸、每一支笔等处做起,认识到这是一种经济、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另外,在老师启发下,追溯到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发达国家对保护地球环境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发展中国家也会未雨绸缪,担当起历史使命。全球国家应携起手来,共护家园,避免人祸变天祸,重蹈古楼兰的悲剧。听看到同学们的种种小点滴的生活细节的节约环保的发言,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生命活力的涌动,体验到了一种生命的尊严,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总之,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归类整理,时常来个“碰头会”,这真的可以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学生的思路清晰,思维活跃,便会学得活,学得牢,这种滴水穿石的坚持,定会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