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刘芳菲:挑战中释放激情与魅力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视年轻主持人刘芳菲,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她美丽、时尚、清新、智慧,主持风格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给人一种芬芳温馨的感觉,充满魅力。在中央电视台这个竞争激烈的平台上,她以一种新鲜、绚丽的色彩,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与、挑战、分享:压力下释放美丽和快乐
  
  刘芳菲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就热爱学习,但绝不是那种死读书的孩子,而是个爱唱爱跳的活泼女孩。学校的各项文艺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妈妈说她“像个小穆桂英,阵阵落不下”。另外,她还有种不服输的劲头,小学六年级转到新学校,因和原来学校课程的进度不一致,有的课程她没有学过,所以第一次全班考试,全班50人,她排在第34位。但到毕业时,她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学。
  在中学,刘芳菲不仅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尤其是演讲,是学校里名副其实的第一,无人能敌。1994年10月获全国中学生日语演讲邀请赛铜牌,1995年7月被保送到吉林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学习。
  刘芳菲的大学生活是可以用多姿多彩来形容的,她当时给自己定的宗旨是:参与、挑战、分享。她说,参与获得经历,挑战使自己提高,分享参与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这样,每一天都是充实的。她特别欣赏这句话:“青春没有失败”,即使有挫折和失意,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和财富。大一时,学校举办校庆文艺演出,刘芳菲参加了舞蹈排练,但学校领导审查节目时,觉得她个头比其他人高出许多,一起跳不和谐,就让她退出了。若是别人,就会感到很沮丧,但刘芳菲只是失意了不一会儿,就又恢复了快乐,每天仍到排练场来,帮着排练的同学换衣服拿东西,忙得不亦乐乎。这时,学校决定通过竞争选拔校庆文艺演出的主持人,刘芳菲一听到这消息,立刻来了精神,决定参加竞争,最后终于胜出,在校庆晚会上亮出了自己的风采。
  很多人抱怨生活有压力,但刘芳菲却觉得压力对人是有益的,她说,聪明才智在压力之下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在大学的四年里,刘芳菲一直选择压力,选择挑战,接连参加各种竞赛。获得了多枚奖牌。1996年9月获吉林大学“学子风采”大赛冠军、1997年10月获全国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第二名、1998年5月获全国大学生日语作文比赛二等奖、1998年10月获日本八潮市市长特别奖。
  1999年6月,刘芳菲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毕业生”并获得保送读本校研究生的资格。但她经过考虑,放弃了保送资格进入辽宁电视台,做了一名主持人。谈到放弃的原因,她说,主要是感到被保送读研究生没有挑战性,她渴望新鲜的环境和新的挑战,所以进入了与她专业完全不搭界的主持人领域。
  刘芳菲在辽宁电视台主持的是早间新闻节目《第一时间》,对她来说,挑战确实是巨大的,多数时候是直播,不允许出错。压力大,但她的兴趣也大。她说,自己特别爱迎着压力上,压力对她而言就是动力。很快,她就适应了这一岗位,辽宁观众也认可了这个美丽清纯的年轻主持人。他们根本看不出,这个最受他们欢迎的主持人根本不是广播学院的科班毕业生。在这里,她收到了第一封观众的来信和第一个观众打来的电话;在这里,她第一次被观众要求签名和合影留念。回忆那段日子,刘芳菲感慨万千,她说:“辽宁电视台是我的母校。是他们给了我锻炼和成长的舞台,才使我今天得以走出来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2000年,中央电视台举办“荣事达”杯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乐于挑战的刘芳菲听到这消息就坐不住了,征得领导的同意,就报了名。经过初赛和复赛,刘芳菲和20名选手闯入了决赛。2001年1月3日,决赛开始,央视一套黄金时段予以直播,刘芳菲佩戴5号标签第一个出场。在各类大赛中,第一个出场的选手都免不了紧张,但刘芳菲却很放松,一副充满自信的样子。最终,她的表现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好评,获得了大赛的优秀奖和观众推荐奖。2001年3月,刘芳菲调入了中央电视台。
  谈到这次参赛,人们问她有没有压力,她坦言,压力确实有,但她觉得,越有压力,也就越有激情,一个乐于挑战的人,压力越大,也就越能释放出潜在的能量,获得挑战的快乐,使自己显得青春和美丽。
  
  格调、内涵、品位:在变化中坚持自我
  
  刘芳菲进入央视后,几个栏目组都来找她,经过认真思考,她选择了10套的《探索发现》栏目组。她的选择让人很感惊讶,因为这不是一个热点栏目,做这个栏目的主持人不会很快火起来。但刘芳菲却认为,这个栏目具有深邃的知识和文化内涵,能提高自己的学识和素质;更主要的一点,对自己来说,会在眼前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乐于挑战的她,又怎能放过这个好机会呢?
  作为《探索发现》栏目的主持人,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素质,刘芳菲每天恶补,广泛涉猎,如她自己所说,像一只饥饿的牛虻,拼命地吮吸文化的血浆。这极大地促进了她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每期节目开始前,她都要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向各行各业的专家求教,反复地与嘉宾沟通,孜孜不倦地汲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一次,因为要了解清楚一个问题,刘芳菲冒着炎热连续跑了两次清华大学,请教了三位教授。她认真钻研的精神让老教授们特别感慨,称赞她做这期短短30分钟的节目如博士生准备撰写毕业论文了。刘芳菲说,每做一件事,她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允许有一点对付的心理。养成这样的习惯,也就培养出了一种做人的品质。
  自古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涉猎,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刘芳菲显得从容大气,焕发出智慧的光彩。2002年1月开始,中央电视台与凤凰卫视联合制作大型系列节目《极地跨越》,刘芳菲担任了这一节目的主持人。2002年7月,《极地跨越》节目顺利完成,在钓鱼台芳菲苑举行隆重的庆功晚会,刘芳菲担任晚会主持人。她一出场,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风格大气、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做作和生涩。人们说.她的主持提升了这场晚会的格调和品位。正是这场晚会,让人们看到了刘芳菲对直播现场的超强掌控能力,她很快被委以重任,主持直播2002年10月的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颁奖典礼。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标志着她完成了从一个知识节目主持人到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过渡,也标志着她的主持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和飞跃。
  接连而来,刘芳菲主持了心连心晚会、南宁民歌节、中秋晚会等大型文艺节目的直播,其主持风格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在荣誉面前,刘芳菲一点也没有飘飘然和迷失。她说,电视节目主持人赢得名气相对容易,但如何给观众带 来新鲜的感觉,保持格调和品位,需要不断努力。如果因几句赞扬声就骄傲起来,失去自我,那很快就会被观众抛弃。
  刘芳菲有了名气后仍这样谦虚,没有一点的浮躁心态,让人倍感欣慰。
  
  修炼、感悟、成长:永远燃烧激情
  
  刘芳菲最大的个性就是乐于挑战,但当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名气,头顶有了荣耀的光环之后,她仍能将这个性保持下去么?她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的刘芳菲,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是自己,她这样回答。听到她这句话,我们知道,她很清醒。
  采访中,笔者问她今后的设想,她回答了这样一句话:“努力修炼,燃烧激情。”接着她解释说:“走到今天,一直是一种激情在推动着我,使我敢于挑战、乐于挑战。我特别怕有一天不再有激情,怕自己安于现状,满足现状,像一个熟练的操作工,交给我的任务能平淡地完成,不出错,但也不出彩儿。如果这样,那自己就完了。这样的人生我想想就感到可怕。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燃烧激情,保持活力,使自己对每一天都有新鲜感。”
  2002年7月,刘芳菲开始作《影视同期声》栏目的主持人,这是个很具挑战性的工作。要面对面地与一些明星大腕交流,如果主持人自己没有内涵,只是一味地恭维和奉承他们,就会让人觉得品位低下;但如果主持人趾高气扬,凌驾于嘉宾之上,那不仅令嘉宾反感,也会令观众厌烦。接到主持这一节目的任务,关心她的朋友就建议她拒绝,说与明星大腕打交道最费力气,也最不讨好,被他们的光环盖住了不说,现场还特别难控制。可刘芳菲却愉快地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她说:“我不喜欢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生活和工作,喜欢每天面对新鲜的事物,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刘芳菲反复设计,最终确定了自己的主持方式:略微倾斜地坐在椅子上,语言轻松活泼,好似和最亲密的朋友谈一件有趣的新鲜事儿。这个与以往主持人完全不同的主持方式,博得了嘉宾的认可。一位知名的电视剧导演这样评价她:“在刘芳菲的身上,我感到了新一代主持人所具有的崭新内涵。”
  2004年2月,央视10套开播《舞台》节目,是专门介绍话剧、歌剧、交响乐、芭蕾舞和服装服饰等所有与舞台有关的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的平台。刘芳菲又跨栏目作了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这档节目涉及古今中外,范围之广,在央视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尝试。但刘芳菲不负众望,将这档节目主持得既具有较高的品位,又雅俗共赏,开辟了一种新的风格。对音乐,刘芳菲特别喜欢,但她不是专门研究者,虽然在接到主持节目之前下工夫去学习了解,但毕竟时间有限,知道的也就有限。可她主持节目中却一点也看不出来,观众还以为她是音乐学院音乐史系毕业的高才生呢。问她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她说:“感悟,世界上人的情感是相通的,音乐也是相通的,感悟会使你理解,触摸音乐的核心,其实也就是情感的核心。”
  由于刘芳菲出色的表现,在2006年春节晚会上她又被委以重任:念电报。这看似简单的任务,其实最难,也最不容易出彩儿。你想,在春节这个万民欢庆的节日气氛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都在五彩缤纷的表演节目上,念电报打断了人们欣赏节目,所以就有几分不耐烦。可刘芳菲念电报却没有让观众有这样的感觉。首先,是她靓丽的微笑让人感到喜兴,和节日的气氛十分协调。再者她那欢快的语调,更给节日的气氛助兴。通过这次晚会,她给人们的印象更深刻了。
  2006年8月,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直播。刘芳菲主持第二现场,与嘉宾一起对参赛选手的现场发挥进行场外点评。在这个与第一现场配合的狭小空间里,刘芳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特色,缓解了第一现场的紧张,调节了节奏和气氛,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在比赛之前和结束之后,刘芳菲还到比赛选手们中间去,和他们交上了朋友。难怪她在第二现场中谈起参赛歌手那么亲近,那么有感情。
  当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刘芳菲对我们说,她不是一个明星,只是一个普通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让广大观众认识了她。她表示,自己今后一定会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永远燃烧激情,乐于迎接挑战,让自己充满活力,带给观众新鲜的快乐……
  
  编辑 刘炳龙
  E-mail:lbl9119@sohu.com
其他文献
她大他6岁,其实是秉承着“女大三,抱金砖”的传统理念。大6岁,不是可以抱两块金砖吗?他24岁青春年少时,她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皱纹早早地爬上一个女人的额头。  她将此当成了自己致命的弱点,拼命地施妆抹粉,每天执着地让自己快乐。他在外面打拼,她便在家中收拾家务,里里外外一尘不染,他穿的衣服也熨烫得妥帖有致。  男孩子终于有一天感觉到自己与心爱的她竟然有了代沟。虽然她爱他,像个大姐似的照顾他,将自己全部
  
一个珍惜被拒价值的人,他就是下一个成功者    史蒂文斯是一家软件公司的程序员,在他干到第8个年头的时候,公司倒闭了,他突然失业了 。  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他的生活凌乱不堪,每天的工作就是找工作。一个月过去了,他仍沒找到工作。  终于有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一家软件公司要招聘程序员的广告。史蒂文斯揣着资料,满怀希望地赶到那家公司。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八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史蒂文斯轻松过了笔试关。然而在
周信芳先生(艺名麒麟童),在老生行当里与马连良先生齐名,被并称为“南麒北马”。他根据自身条件独创的麒派艺术形式,为京剧老生流派的发展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周信芳先生作为一代京剧表演大师,不仅艺术上造诣很深,而且颇有艺德,在业界口碑甚佳。尤其是在他对青年演员的帮助、提携方面,留下了许多梨园佳话。  1930年春节前,上海梨园为了救济贫苦同业,13个戏班一起组织义演。为了扶持年轻人,身为上海梨园公会会长的
“我磨墨,墨磨我”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磨墨,“朵朵花开淡墨痕”;磨我,独树一帜丹青手。两个“磨”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韩羽自幼热爱文学、戏剧,搞漫画创作,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屡投屡退,屡退屡投,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曾幽默地写下这样几句话:“涂抹半生,野火春风,诌得一联自嘲:惯以坏画充好画,聊将嘘声作赞声。”韩羽凭借这样乐观
2006年五一长假,我去瑞士旅游了6天。6天里,瑞士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洁净。在瑞士,我从苏黎世时而乘车,时而步行,一直到洛桑,没有看到一处不洁净的地方,每一个角落都干干净净,没有一片纸屑、果皮等杂物。墙壁、广告牌匾等更是洁净如新。这让我特别惊讶,感叹不已。通过与瑞士人的接触,更感觉到了这个国家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到瑞士的第一天晚上,我就被上了一堂环保课。住在旅店里,房间中有蓝绿两种颜色的
一位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告诉我,他招聘人才的时间是5分钟,加上让应聘者走入他的办公室、入座、非正式简单对话的时间5分钟,总共不会超过10分钟。  也就是说,公司是否录用一个人,只有区区10分钟。所有的成功、失败都浓缩在这10分钟里。我说这样不公平,也不负责任。他平静地对我说:“10分钟最公平,最负责任。在这10分钟里,70%以上的应聘者走入我的办公室不会首先打招呼说声‘你好’;50%以上的应聘
9年前,外出打工的青年袁建波在旅途中陷入困境,一位萍水相逢的旅伴向他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他不仅慷慨解囊给予袁建波物质上的资助,还以一个长者的身份给其精神鼓励为其指点迷津。在这位热心人的帮助和指点下,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袁建波渡过了难关。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9年来,袁建波一直苦寻好心人,他先后写过100多封信、打过1000多个电话……    萍水相逢,好心人助小伙渡难关    对袁建波来说,1
善于安排,讲究精确的生活理念    德国人以善于安排、崇尚理性、遵守纪律、服从命令、讲究精确而闻名于世。据说在德国,家庭主妇煮一只鸡蛋也要用量具精确衡量水的重量,煮面条同样要用天平称面条的重量。在德国,家里和办公室一样,都会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大街上也是秩序井然,人们总是行色匆匆,很少有人在街上闲逛。如果在街上偶然碰到一个熟人,也只是简单地打个招呼,便各奔东西,绝不可能在大街上就驻足闲聊起来。
前些日子,一连串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让我身心俱疲,总感到有些疲于奔命的无奈。偏偏此时又被查出胃部有阴影,刹那间万念俱灰,茶不思饭不想。奇怪的是,平日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对冰清玉洁的雪域高原的向往,这时竟变得格外清晰,格外强烈起来。凭着生命里最后的一点儿激情与毅力,我赶去那片上地,想看看我生命中最后的风景、  确实,那铺天盖地而来的美景,在相遇的一刹那,点亮了我多日来灰暗的眼睛,可随即又黯然神伤: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