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129-01
摘要:学习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事情,数学课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深度,在难度系数上都是比较高的,同时,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又是非常有限的,新形势下如何向时间要效率,实现有效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探究的问题。本文中,笔者以自己的经验为出发点,探究了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希望能对实现优质高效课堂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过程 时间把握 有效教学
一节课只有45分钟,怎样合理的利用,使之发挥最佳的功效呢?本文就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与调控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整体调控
我们在设计一节课教案时,都会考虑时间的因素,但未必能时间的变化适时地充分地调节学生的兴奋点,甚至达到“忘时”的境界。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在课堂教学起始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要逐步增大输入信息的强度,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果是概念教学,教师因为新课设置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具有一定坡度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求知情境,使之能跳一跳,够得着,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度。如果是习题课,此段时间内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小题目,围绕主题,层次分明,题型新颖,由浅入深。这样既能揭示课本主要内容,又能激起学生做题的兴趣。
在10——30分钟内,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教师输入信息的强度可以有所下降。此时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等知识能够较好地掌握。如果是概念教学,教师应有针对性的精讲,在讲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同时,还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设疑与讲解应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思维品质,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如果是习题课,此段时间内应选择能充分体现基础知识、具有一定坡度但综合性不要过强的题目,多层次、多角度地启发学生思维,是学生参与解题的全过程,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在30——45分钟内,学生思维水平逐渐下降,输入信息的强度应有所增强,以减轻学生因大脑疲劳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如果是概念教学,应让学生在理解记忆概念的基础上,采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个别辅导、习题测验的方式加强信息的输入。这样可降低大脑皮层的疲劳程度,相对延长最佳思维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是习题课,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设置具有一定思维梯度的习题,让学生有目的的练习,练习的重点应放在问题的分析上或某个关键处,而不应放在某个运算环节上。教师此时来回巡视,看看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在何处,主要困难在什么地方,然后有针对性地点拨、讲评、小结。
二、局部调控
1、教师提问的时间调控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很难在20秒内作出全面的反应。然而时下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有的提出问题的同时就让学生回答;有的先让学生站起来,然后再提出问题。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安排可以增多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加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差生与一般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讲解习题的时间调控
习题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出完题就急于启发,这是很不明智的,因为此时绝大多数学生还处于阅读理解题意之中,思维尚未进入分析解题阶段。有的在启发的同时,已把解题思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使他们丧失了锻炼分析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将学生的一些错误解法完全堵死,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做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沉得住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不妨探探虚实,揣摩一下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动向,以便准确地把握启发的时机和着眼点。
应当指出,对同一个班而言,学生之间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灵活调控时间的同时,既要细心观察并排除学生的疑难,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在整堂课上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
摘要:学习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事情,数学课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深度,在难度系数上都是比较高的,同时,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又是非常有限的,新形势下如何向时间要效率,实现有效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探究的问题。本文中,笔者以自己的经验为出发点,探究了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希望能对实现优质高效课堂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过程 时间把握 有效教学
一节课只有45分钟,怎样合理的利用,使之发挥最佳的功效呢?本文就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与调控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整体调控
我们在设计一节课教案时,都会考虑时间的因素,但未必能时间的变化适时地充分地调节学生的兴奋点,甚至达到“忘时”的境界。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在课堂教学起始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要逐步增大输入信息的强度,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果是概念教学,教师因为新课设置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具有一定坡度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求知情境,使之能跳一跳,够得着,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度。如果是习题课,此段时间内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小题目,围绕主题,层次分明,题型新颖,由浅入深。这样既能揭示课本主要内容,又能激起学生做题的兴趣。
在10——30分钟内,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教师输入信息的强度可以有所下降。此时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等知识能够较好地掌握。如果是概念教学,教师应有针对性的精讲,在讲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同时,还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设疑与讲解应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思维品质,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如果是习题课,此段时间内应选择能充分体现基础知识、具有一定坡度但综合性不要过强的题目,多层次、多角度地启发学生思维,是学生参与解题的全过程,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在30——45分钟内,学生思维水平逐渐下降,输入信息的强度应有所增强,以减轻学生因大脑疲劳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如果是概念教学,应让学生在理解记忆概念的基础上,采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个别辅导、习题测验的方式加强信息的输入。这样可降低大脑皮层的疲劳程度,相对延长最佳思维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是习题课,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设置具有一定思维梯度的习题,让学生有目的的练习,练习的重点应放在问题的分析上或某个关键处,而不应放在某个运算环节上。教师此时来回巡视,看看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在何处,主要困难在什么地方,然后有针对性地点拨、讲评、小结。
二、局部调控
1、教师提问的时间调控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很难在20秒内作出全面的反应。然而时下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有的提出问题的同时就让学生回答;有的先让学生站起来,然后再提出问题。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安排可以增多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加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差生与一般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讲解习题的时间调控
习题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出完题就急于启发,这是很不明智的,因为此时绝大多数学生还处于阅读理解题意之中,思维尚未进入分析解题阶段。有的在启发的同时,已把解题思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使他们丧失了锻炼分析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将学生的一些错误解法完全堵死,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做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沉得住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不妨探探虚实,揣摩一下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动向,以便准确地把握启发的时机和着眼点。
应当指出,对同一个班而言,学生之间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灵活调控时间的同时,既要细心观察并排除学生的疑难,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在整堂课上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