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武灵王亲政初期,赵国是一个烂摊子:国小民弱,没有多少发言权。周边形势也不好:中山国一直是心腹之患,北方燕国虎视眈眈,东边东胡为敌,西部有林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纠纷,赵国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困局之中。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召开了为期五天的会议,商讨国家大事。会议一结束,他立即带领各位大臣到赵国各地视察。视察结束,赵武灵王对众臣说:我们的先王适应形势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使我们的国家不断壮大。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对付强邻,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我认为,必须移风易俗,坚决放弃宽袍博带的华服,改着胡人窄袖紧身的“胡服”,放弃兵车作战,改革军事,学习游牧民族的骑兵和射箭。要建设一流的军事强国,必须“胡服骑射”。
不料,赵武灵王的意见只得到大臣楼缓一票的赞同。但是,年轻的国王有的是时间,等得起。他向大臣肥义反复说理动员,终于又得到肥义的一票。为了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国王自己先带头在上朝时穿起了胡服。
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在国内位高德尊,但对“胡服骑射”的改革路线不理解,认为这是对传统的颠覆和亵渎。国王居然已经带头胡服了,这使得他更加生气,就装病不上班。面对坚定的反对声音,赵武灵王为了转变他们的想法,亲自上门探望装病的叔父,从严峻的国际形势说到落后的国内发展,从历史的传承说到当代的潮流,说明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可行性,终于得到老叔父的赞同。赵武灵王马上送去了胡服。第二天,公子成就穿着胡服上朝了。
公子成一带头,大部分臣子都改穿胡服了。但是,仍然有赵文、赵造、周祒、赵俊等大臣想不通。有人说,再不通,就作为敌对势力对待。赵武灵王坚决反对。他认为,认识有先后,不管支持或反對胡服骑射,都是出于对赵国的热爱,都是国王的拥护者。所以,赵武灵王依然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说明师古不足以制今,变是永恒的,要不落后,只有变。赵武灵王的耐心和诚心终于打动了所有大臣,他们都支持改革大计了。于是,赵国上下,一变原有的宽袖大袍,改穿更加方便的胡服。对外开放,引进游牧民族的骑兵,学习先进军事技术,展开了当时的改革。
“胡服骑射”的改革终于成功,因为赵武灵王的妥协和温和,赵国没有流血,也没有产生内讧,但是赵国因为此举,终于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
在历史上影响更大的另一次改革,是稍早一些的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的军国主义改革。他实行了编伍和连坐制、告密、赏耕战、宗室无功不得封赏等严刑峻法,实现了秦国的空前强大。
不过,商鞅的改革,是采取急风暴雨的方式,得罪了太子等人。所以,当秦孝公一死,太子继任,马上以谋反的罪名追杀他。最后,商鞅被车裂,全家被消灭。
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改革,说到底,无非是两个目的:效率与公平。赵武灵王和商鞅的改革同样如此。改革难就难在要利益集团作出牺牲,要传统习惯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妥协,需要观念的转变,所以,应当取最大公约数,求得更多人的支持。赵武灵王不是采取急风暴雨的方式,而是亲自上门,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让大臣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他的改革成果明显。商鞅的变法目的当然正确,但是,他所采取的手段,未免过激:太子犯法,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都动了肉刑,一个割了鼻子,一个黥了脸面。原先有数以千计的国人讲新法不好,后来过了十年,这些人又说新法好。本来这也是正常的事,但是,商鞅却将这些支持者全部充军到边疆以示惩罚。这以后在秦国,谁也不敢再议论改革了。这于改革和他本人,其实并不是好事。所以,等到太子一上台,商鞅自然在劫难逃。
(常朔摘自今晚网 图/槿喑)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召开了为期五天的会议,商讨国家大事。会议一结束,他立即带领各位大臣到赵国各地视察。视察结束,赵武灵王对众臣说:我们的先王适应形势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使我们的国家不断壮大。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对付强邻,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我认为,必须移风易俗,坚决放弃宽袍博带的华服,改着胡人窄袖紧身的“胡服”,放弃兵车作战,改革军事,学习游牧民族的骑兵和射箭。要建设一流的军事强国,必须“胡服骑射”。
不料,赵武灵王的意见只得到大臣楼缓一票的赞同。但是,年轻的国王有的是时间,等得起。他向大臣肥义反复说理动员,终于又得到肥义的一票。为了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国王自己先带头在上朝时穿起了胡服。
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在国内位高德尊,但对“胡服骑射”的改革路线不理解,认为这是对传统的颠覆和亵渎。国王居然已经带头胡服了,这使得他更加生气,就装病不上班。面对坚定的反对声音,赵武灵王为了转变他们的想法,亲自上门探望装病的叔父,从严峻的国际形势说到落后的国内发展,从历史的传承说到当代的潮流,说明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可行性,终于得到老叔父的赞同。赵武灵王马上送去了胡服。第二天,公子成就穿着胡服上朝了。
公子成一带头,大部分臣子都改穿胡服了。但是,仍然有赵文、赵造、周祒、赵俊等大臣想不通。有人说,再不通,就作为敌对势力对待。赵武灵王坚决反对。他认为,认识有先后,不管支持或反對胡服骑射,都是出于对赵国的热爱,都是国王的拥护者。所以,赵武灵王依然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说明师古不足以制今,变是永恒的,要不落后,只有变。赵武灵王的耐心和诚心终于打动了所有大臣,他们都支持改革大计了。于是,赵国上下,一变原有的宽袖大袍,改穿更加方便的胡服。对外开放,引进游牧民族的骑兵,学习先进军事技术,展开了当时的改革。
“胡服骑射”的改革终于成功,因为赵武灵王的妥协和温和,赵国没有流血,也没有产生内讧,但是赵国因为此举,终于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
在历史上影响更大的另一次改革,是稍早一些的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的军国主义改革。他实行了编伍和连坐制、告密、赏耕战、宗室无功不得封赏等严刑峻法,实现了秦国的空前强大。
不过,商鞅的改革,是采取急风暴雨的方式,得罪了太子等人。所以,当秦孝公一死,太子继任,马上以谋反的罪名追杀他。最后,商鞅被车裂,全家被消灭。
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改革,说到底,无非是两个目的:效率与公平。赵武灵王和商鞅的改革同样如此。改革难就难在要利益集团作出牺牲,要传统习惯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妥协,需要观念的转变,所以,应当取最大公约数,求得更多人的支持。赵武灵王不是采取急风暴雨的方式,而是亲自上门,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让大臣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他的改革成果明显。商鞅的变法目的当然正确,但是,他所采取的手段,未免过激:太子犯法,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都动了肉刑,一个割了鼻子,一个黥了脸面。原先有数以千计的国人讲新法不好,后来过了十年,这些人又说新法好。本来这也是正常的事,但是,商鞅却将这些支持者全部充军到边疆以示惩罚。这以后在秦国,谁也不敢再议论改革了。这于改革和他本人,其实并不是好事。所以,等到太子一上台,商鞅自然在劫难逃。
(常朔摘自今晚网 图/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