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于“想”进行认知语义学考察,得出其原型义以及下属范畴;其次,对于”VV”,“V一V”结构进行语用学的探讨;再次,对于姓名用字进行性别差异统计数据进行了解和分析,最后通过范畴化的两大原则得出结论,解决不同人对于“我想XX”的不同解读。
【关键词】范畴 认知经济性 下属范畴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ly makes a analysis of “Xiang” from a cognitive semantic approach to give its prototype and subordinate category,then it makes a discussion of “VV”,“V一V” structure from pragmatics.Then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name words,and by using two principles from categorization,this article finds why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Wo xiang XX”.
【Key Words】category; cognitive economy; subordinate category
近来,网络流行语现在已经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我想静静”这个流行语在网络上飞速走红,其中隐含容易被人们误解的两种含义让人忍俊不禁。为何简简单单四个字能够表达这样幽默的效果,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下范畴理论角度对于“我想XX”句式进行解读。
一、范畴理论与“想”的语义范畴
世界是广大而又复杂的,为了认识世界,人类必须合理的对各种事物进行分类和定位。然而,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而其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其结果即认知范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就已经开始对范畴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于“游戏”一例进行研究论证,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在此基础之上,Berlin和Kay通过对于语言中的颜色词汇,Rosch对于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论证了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是该范畴的代表,为该范畴的原型,而其他非原型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范畴成员共同构成一个连续体。
对于一个范畴的成员,人们通过完形原则对其进行感知,其中最明显,最显著,首先其完形意象被人类掌握和记忆,使用频率最高的事物属于基本范畴,其具有最大相似性和完整易辨性,在数量上也占据巨大优势。与此同时,范畴等级中还包括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其中,上义范畴包含了下级范畴成员,并且突出了所有成员的共同属性,而下属范畴是基本范畴下的进一步深入和区分。
在“我想XX”这一句式中,我们首先通过查阅《新华字典》对于“想”进行范畴的下义区分,以获得“想”一词下的基本范畴含义和下属范畴含义:1.形声,心形相声。本义:想念;怀念;羡慕。2.思考,思索。3.希望,想要。4.料想,猜想。5.想象。6.好像,如同。7.怀念,回想。由此可见,“想”一词的基本范畴含义为想念,怀想,羡慕,而其他含义为“想”的下属范畴含义。
二、“VV”与“V一V”的语用学探讨
汉语中,单音节动词叠用,常会表现为“VV”或者“V一V”的形式,虽然其内部构造不同,但是他们在很多句子里可以互换。在可以互换这点上,可以说“VV”从“V一V”中来,“VV”是“V一V”的变体(萧国政、李汛 1988)。邢福义(2002)也认为,通过句法格局和语义关系的考察,知道“V一V”同“VV”之间确实存在若干不同之处。但是,从全局来看,两者的细微差异主要还是表现为在说话口气上有着不同的语用价值。
蒋湘平对于“VV”和“V一V”进行了语用差异的探索,通过语料统计,认为“VV”出现在命令、请求、祈使、建议、陈述、责备六种言语行为中。经过对“V一V”在五大基本言语行为中出现次数的分析,“V一V”也可以出现在陈述这一断言行为句中,其含义为,说话人提出某一命题,相信其真实性,并且通过言语行为对其真实性承担责任。
在本文所探讨的“静静”与“静一静”这一点上,根据上述作者观点,其语用功能在于陈述命题,因此,“VV”与“V一V”基本可以互换,差异主要是口气上有所不同。
三、姓名用字的性别差异统计分析
根据钱进对于姓名用字和性别差异的统计分析,本文对于网络流行语“我想XX”中所出现的可作为名字的动词或其谐音词进行分析,其中,女性名字中“静”的出现次数为472,“婷”为360,“琳”为98,“雯”为69;相比较而言,男性名字中“静”的出现次数为37,“婷”为1,“琳”为7,“雯”为0。
由此可以看出,男性名字和女性名字在选字上的区别非常大,其在性别领域中有非常明显的标记,男女人名用字频率呈负相关,即女性人名用字频率越高,男性相应用字频率越低,因此,男性人名和女性人名的差异非常显著。
四、范畴理论对于“我想XX”的解析
原型理论认为,在人类大脑对于事物进行范畴化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原则:1.认知经济性原则;2.感知世界结构原则。认知经济性原则即以最小认知努力和资源获取信息最大化,这样人们不需要对于单个事物进行独立记忆,只是将其划归为某一个范畴中属性相近的成员。而感知世界结构原则则认为,世界的结构是彼此相关联的,人们依靠关联结构形成以及组织范畴。
“我想XX”一例中,“想”的基本范畴含义为其本意:想念、怀念、羡慕,其他含义为其下属范畴。从认知经济性原则来看,人们最小的认知努力即为理解“想”为“想念”的含义,而从感知世界结构原则来看,“想”的其他含义都为“想念”的关联含义而来。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范畴理论使得人们对于“想”的意义理解趋近于“想念”,其他意义需要人们做出认知努力之后才能得出。 通过对于“V一V”和“VV”的解析,其两者意义基本在语用上属于陈述功能,两者基本可以互换,因此“静一静”和“静静”等词在口气上稍微有一些差距,大体意义是基本一致的。再从姓名性别差异统计来看,“VV”结构中“V”词和其谐音词出现在女性用字和男性用字中的差距成负相关,女性名字中“V”和谐音词出现的越多,男性名字中该词出现的频率就越小。
再通过认知经济性来看,因为“想”一词的基本范畴含义为“想念”,其后的词义理解应为想念人、事物等。因为“静静”、“琳琳”等作为非常典型的女性名字,人们不需要做过多的认知努力就可以知道“我想静静”是指“我想一个叫静静的女性”;而“希望、想要”作为“想”中基本范畴含义“想念”的下属范畴含义,需要人们做出一些认知努力才能得出这个意思,同时,需要进行认知努力才能得出“XX”是“V一V”的“VV”形式,而并非女性名字,所以“静(一)静”、“停(一)停”、“淋(一)淋”、“闻(一)闻”需要人们做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才能够不会认为其是女性名字“静静”、“婷婷”、“琳琳”、“雯雯”的。
因此,虽然原型理论下的下述原则使得人们在对事物进行范畴化过程中可以进行最小的认知努力,通过对事物的关联进行范畴组织,但是这也使得人们在对于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时会出现误差,导致文中所出现“我想静静”一例中不同人对于“静静”的解读造成了不同的理解,从而造成了啼笑皆非的误读。
参考文献:
[1]萧国政,李汛.试论V一V和VV的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6):117-123.
[2]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蒋湘平.“V一V”的语用探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5):57-60.
[4]张春泉.“V(一)V”结构式补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10(6):30-32.
[5]钱进.姓名用字的性别差异统计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4(5):60-67.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Evans,Vyvyan
【关键词】范畴 认知经济性 下属范畴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ly makes a analysis of “Xiang” from a cognitive semantic approach to give its prototype and subordinate category,then it makes a discussion of “VV”,“V一V” structure from pragmatics.Then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name words,and by using two principles from categorization,this article finds why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Wo xiang XX”.
【Key Words】category; cognitive economy; subordinate category
近来,网络流行语现在已经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我想静静”这个流行语在网络上飞速走红,其中隐含容易被人们误解的两种含义让人忍俊不禁。为何简简单单四个字能够表达这样幽默的效果,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下范畴理论角度对于“我想XX”句式进行解读。
一、范畴理论与“想”的语义范畴
世界是广大而又复杂的,为了认识世界,人类必须合理的对各种事物进行分类和定位。然而,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而其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其结果即认知范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就已经开始对范畴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于“游戏”一例进行研究论证,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在此基础之上,Berlin和Kay通过对于语言中的颜色词汇,Rosch对于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论证了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是该范畴的代表,为该范畴的原型,而其他非原型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范畴成员共同构成一个连续体。
对于一个范畴的成员,人们通过完形原则对其进行感知,其中最明显,最显著,首先其完形意象被人类掌握和记忆,使用频率最高的事物属于基本范畴,其具有最大相似性和完整易辨性,在数量上也占据巨大优势。与此同时,范畴等级中还包括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其中,上义范畴包含了下级范畴成员,并且突出了所有成员的共同属性,而下属范畴是基本范畴下的进一步深入和区分。
在“我想XX”这一句式中,我们首先通过查阅《新华字典》对于“想”进行范畴的下义区分,以获得“想”一词下的基本范畴含义和下属范畴含义:1.形声,心形相声。本义:想念;怀念;羡慕。2.思考,思索。3.希望,想要。4.料想,猜想。5.想象。6.好像,如同。7.怀念,回想。由此可见,“想”一词的基本范畴含义为想念,怀想,羡慕,而其他含义为“想”的下属范畴含义。
二、“VV”与“V一V”的语用学探讨
汉语中,单音节动词叠用,常会表现为“VV”或者“V一V”的形式,虽然其内部构造不同,但是他们在很多句子里可以互换。在可以互换这点上,可以说“VV”从“V一V”中来,“VV”是“V一V”的变体(萧国政、李汛 1988)。邢福义(2002)也认为,通过句法格局和语义关系的考察,知道“V一V”同“VV”之间确实存在若干不同之处。但是,从全局来看,两者的细微差异主要还是表现为在说话口气上有着不同的语用价值。
蒋湘平对于“VV”和“V一V”进行了语用差异的探索,通过语料统计,认为“VV”出现在命令、请求、祈使、建议、陈述、责备六种言语行为中。经过对“V一V”在五大基本言语行为中出现次数的分析,“V一V”也可以出现在陈述这一断言行为句中,其含义为,说话人提出某一命题,相信其真实性,并且通过言语行为对其真实性承担责任。
在本文所探讨的“静静”与“静一静”这一点上,根据上述作者观点,其语用功能在于陈述命题,因此,“VV”与“V一V”基本可以互换,差异主要是口气上有所不同。
三、姓名用字的性别差异统计分析
根据钱进对于姓名用字和性别差异的统计分析,本文对于网络流行语“我想XX”中所出现的可作为名字的动词或其谐音词进行分析,其中,女性名字中“静”的出现次数为472,“婷”为360,“琳”为98,“雯”为69;相比较而言,男性名字中“静”的出现次数为37,“婷”为1,“琳”为7,“雯”为0。
由此可以看出,男性名字和女性名字在选字上的区别非常大,其在性别领域中有非常明显的标记,男女人名用字频率呈负相关,即女性人名用字频率越高,男性相应用字频率越低,因此,男性人名和女性人名的差异非常显著。
四、范畴理论对于“我想XX”的解析
原型理论认为,在人类大脑对于事物进行范畴化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原则:1.认知经济性原则;2.感知世界结构原则。认知经济性原则即以最小认知努力和资源获取信息最大化,这样人们不需要对于单个事物进行独立记忆,只是将其划归为某一个范畴中属性相近的成员。而感知世界结构原则则认为,世界的结构是彼此相关联的,人们依靠关联结构形成以及组织范畴。
“我想XX”一例中,“想”的基本范畴含义为其本意:想念、怀念、羡慕,其他含义为其下属范畴。从认知经济性原则来看,人们最小的认知努力即为理解“想”为“想念”的含义,而从感知世界结构原则来看,“想”的其他含义都为“想念”的关联含义而来。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范畴理论使得人们对于“想”的意义理解趋近于“想念”,其他意义需要人们做出认知努力之后才能得出。 通过对于“V一V”和“VV”的解析,其两者意义基本在语用上属于陈述功能,两者基本可以互换,因此“静一静”和“静静”等词在口气上稍微有一些差距,大体意义是基本一致的。再从姓名性别差异统计来看,“VV”结构中“V”词和其谐音词出现在女性用字和男性用字中的差距成负相关,女性名字中“V”和谐音词出现的越多,男性名字中该词出现的频率就越小。
再通过认知经济性来看,因为“想”一词的基本范畴含义为“想念”,其后的词义理解应为想念人、事物等。因为“静静”、“琳琳”等作为非常典型的女性名字,人们不需要做过多的认知努力就可以知道“我想静静”是指“我想一个叫静静的女性”;而“希望、想要”作为“想”中基本范畴含义“想念”的下属范畴含义,需要人们做出一些认知努力才能得出这个意思,同时,需要进行认知努力才能得出“XX”是“V一V”的“VV”形式,而并非女性名字,所以“静(一)静”、“停(一)停”、“淋(一)淋”、“闻(一)闻”需要人们做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才能够不会认为其是女性名字“静静”、“婷婷”、“琳琳”、“雯雯”的。
因此,虽然原型理论下的下述原则使得人们在对事物进行范畴化过程中可以进行最小的认知努力,通过对事物的关联进行范畴组织,但是这也使得人们在对于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时会出现误差,导致文中所出现“我想静静”一例中不同人对于“静静”的解读造成了不同的理解,从而造成了啼笑皆非的误读。
参考文献:
[1]萧国政,李汛.试论V一V和VV的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6):117-123.
[2]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蒋湘平.“V一V”的语用探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5):57-60.
[4]张春泉.“V(一)V”结构式补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10(6):30-32.
[5]钱进.姓名用字的性别差异统计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4(5):60-67.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Evans,Vyv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