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以体现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对朗读的重视。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很大部分可以归功于朗读的运用。这里,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想从美育的角度谈一下朗读的作用:
一、朗读是获得审美感受的重要途径
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感觉器官的参与,朗读成为感受美、体味美的有效途径。
有位学生回忆在中学时语文老师讲《与妻书》一文时说:“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后,就开始用低沉的语调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低下了头,有的竟‘小声哭泣’。”朗读时,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使学生的审美感暗合于审美对象之中,感染了学生的心灵,有机地联系了审美主体学生和审美对象作品,达到和谐共振的审美体验。
二、朗读能获得审美感受
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分析,边朗读、边理解、边欣赏,品味作者写作的匠心,领略作品的立意、构思、文法和风格的精妙,更容易获得审美感受。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这样的散文,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运用朗读这一方法,让学生边朗读边体味月色笼罩下的荷塘美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描写共计180多字,不但比喻新颖、别致,通感精妙传神,仅轻声音节出现就达40多次。如果不仔细精读作者所勾画的艺术美景,就很难体会出轻重有致的节奏,更难获得广泛的艺术享受。
古人认为:“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虽然是说为文风格之美,却形象地描绘节奏所激发的审美感受,可见,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领悟风格特点,就能产生无穷美感。让读者进入一种境界,获得审美感受。
三、朗读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
朗读能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精彩的朗读,使课文优美的语言自然流淌,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我饱含激情地朗读了全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朗读时,我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把同学们带到那特定的氛围之中。朗读完了,同学们还沉浸在“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情境中。好一会儿,他们才不约而同地从诗中回到现实世界,教室里爆发出热烈掌声。通过朗读,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词的内容,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品味到了生动感人的艺术美,只有将课文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才会带给人以审美情感的愉悦。
一、朗读是获得审美感受的重要途径
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感觉器官的参与,朗读成为感受美、体味美的有效途径。
有位学生回忆在中学时语文老师讲《与妻书》一文时说:“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后,就开始用低沉的语调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低下了头,有的竟‘小声哭泣’。”朗读时,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使学生的审美感暗合于审美对象之中,感染了学生的心灵,有机地联系了审美主体学生和审美对象作品,达到和谐共振的审美体验。
二、朗读能获得审美感受
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分析,边朗读、边理解、边欣赏,品味作者写作的匠心,领略作品的立意、构思、文法和风格的精妙,更容易获得审美感受。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这样的散文,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运用朗读这一方法,让学生边朗读边体味月色笼罩下的荷塘美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描写共计180多字,不但比喻新颖、别致,通感精妙传神,仅轻声音节出现就达40多次。如果不仔细精读作者所勾画的艺术美景,就很难体会出轻重有致的节奏,更难获得广泛的艺术享受。
古人认为:“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虽然是说为文风格之美,却形象地描绘节奏所激发的审美感受,可见,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领悟风格特点,就能产生无穷美感。让读者进入一种境界,获得审美感受。
三、朗读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
朗读能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精彩的朗读,使课文优美的语言自然流淌,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我饱含激情地朗读了全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朗读时,我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把同学们带到那特定的氛围之中。朗读完了,同学们还沉浸在“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情境中。好一会儿,他们才不约而同地从诗中回到现实世界,教室里爆发出热烈掌声。通过朗读,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词的内容,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品味到了生动感人的艺术美,只有将课文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才会带给人以审美情感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