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福、禄、寿、喜、财”的“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五福”之中,又有“寿为先”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民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期盼长寿的理想追求。
寿”字的源流
中国的“寿”字艺术源远流长。最初的“寿”字是以象形的姿态出现在汉字的宝库中。所谓象形字,就是源于实物的写意,但“寿”字没有具体的形态,而是从远古的传说中演变而来。伏羲氏时期,根据龙马负书出于河洛而演八卦,创造了龙书,新石器时期的神农氏创造了穗书,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鸟迹书,尧帝时期的龟书,高阳氏时期的蝌蚪文等等,都是取之于实物形态,用于表达“寿”字的涵义,这应是“寿”字的雏形。
据考证,寿字的应用是从商代开始的。那时还没有规范的象形文字,人们从甲骨文中借来一个字作为“寿”字。此字是田垄的意思,弯弯曲曲很长,又有长久长生之意,于是人们把它字作为“寿”字的标记,“寿”字就统一起来了。后来人们认为,垄是在地里,人们就给它加了一个“田”字旁,一边取意,一边取声,形成了形声寿字。
古代把年老及生命的年限都称为“寿”。金文“寿”上部以人的形象表意,下部以“畴”表音,加了一只手,表示扶寿,还加个表示酒杯的“口”,为举杯祝寿。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上边形似老,下边形似畴,组成一个形声“寿”字。形声“寿”字到周代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此看来,寿字的最初本义应为“年纪长”,由此又引申专指老年人。汉代张衡《东京斌》有句:“送迎拜乎三寿。”其注:“三寿,三老也。”《诗经·鲁颂》有“三寿作朋,如岗如陵”的诗句,对此句中的“三寿”解释,历来不下十余种说法,但认为指三位长者的占多数。由此可见,运用寿字的褒意,以示招福纳祥,期盼追求人生高龄长寿,健康如意,已成为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约定俗成的社会风尚。老而为寿,寿而为尊,尊而为贵,贵而为福。
东周时代诸侯割据,“文字尽形”,书写纷杂,以致后来出现了千变万化的寿字形态,造成了使用的极大不便。后来秦始皇兼并六国,丞相李斯等人取太史籀《大篆》予以整理改造,遂创秦篆一统天下,也统一了“寿”字的写法。到了两汉,字体虽有隶真草行各种书体,但笔画形态都以先秦文字为依据,变化不大。
“寿”字虽不是汉字中出现最早的文字,但它却是中国多变的异形单字。《汉语大字典》收集单字56000多个,创造了汇集汉字的最高记录。然而一个“寿”字,在《中国万寿图谱集注》书法长卷中,就展示13822种不同写法。可以说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汉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达到的。它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
民间寿俗礼仪
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与文学作品中,南极寿星、麻姑献寿、八仙祝寿、蟠桃赴会等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在社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寿”字文化,更是千变万化,让人目不暇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已经出现了“上酒献寿”的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诗经·豳风·七月》云:“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天保》又云:“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文中所用“万寿无疆”、“南山之寿”这样的颂语,在今天的祝寿活动中仍十分常见。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寿诞日被称为“圣寿节”,皇后的寿诞则统称为“千秋节”。从春秋时代周简王至清乾隆2300余年间,历朝历代都有皇亲国戚、朝臣名士以书写“寿”字祝贺诞辰的例子。如:春秋左丘明,战国毛遂,汉代张衡,三国关羽,晋朝王羲之,南北朝寿阳公主,隋朝杨益,唐朝武则天,五代石敬瑭,宋朝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李益,清朝书麟等。
在中国人的生命活动中,先辈们把对“寿”的崇拜和敬仰注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寿”成了一种生命力的象征。老人过生日叫寿诞、寿辰;祝福老人过得安康长寿,有寿安、寿宁、寿康、寿乐、寿恺等;为老人举行寿宴的厅堂叫寿堂;在我国古代传统的寿堂上,供奉有西王母、麻姑献寿、东方朔、八仙等神仙寿星画像。寿宴桌上挂摆的有寿屏、寿伞、寿幛、寿彩等;供照明的有寿烛、寿灯(长寿灯)等;供饮食的有寿酒、寿面、寿桃、寿糕;祝寿的文章称寿序;用于祝寿的文艺形式有寿词、寿诗、寿联、寿画等;用来贺寿的礼金为寿金;把被祝寿的人称为“寿星”;对于寿诞,几乎每一个具体的年岁都可以找到巧妙的借代。六十岁为花甲寿,七十为古稀寿,八十、九十为耄耋寿,百岁为期颐寿。如果未到整数,则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九十九岁称为“白寿”。此外,也有“茶寿”指一百零八岁的说法。因此,祝寿送茶,表示祝愿长寿。
中国祝寿送茶的民间习俗,甚至传到国外,日本、英国就有这种礼节。在我国民间,借求神拜佛以延年益寿的,还有“求寿”习俗,为表达孝心,延长亲长寿命,又有“借寿”之俗;用于长寿的香疗器具有福寿香印、长春永寿香印、寿篆锦长香印、万寿篆香图、延寿篆香图等;生前打的棺木称寿棺、寿木、寿器,人死了又称寿终、寿寝;为已故的长辈祝寿叫冥寿;以“寿”命名的山有北京万寿山、秦皇岛市长寿山、广西万寿崖;以“寿”为名的县镇有四川长寿县、湖北钟祥县长寿镇、湖南平江县长寿街等;以“寿”命名的建筑物有益寿殿、延寿殿、寿安宫、永寿宫、万寿宫、福寿观、万寿寺、万寿厅、万寿堂等。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也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有了寿而康、寿露春、长寿玉液、福寿酒、福禄寿喜酒;推出了百寿宴、福寿宴、长寿宴、龟寿宴、鹤寿宴及万寿龙芽、无比寿芽、梅花寿果等寿菜品种。至于用“寿”取名的就更多了,仅就著名书画家来说,就有汉代毛延寿,五代后蜀李寿仪,唐代何长寿,明代万寿棋,清代陈洪寿、胡公寿,近代黄山寿,现代白寿章、潘天寿等。
书画中的寿文化
在中国历代碑刻、钟鼎、汉砖、帛书、竹简、典籍、器物、书画中,也有大量寿字。汉《礼器碑》之“寿”,被誉为东汉绝品;源于东汉田儒书写的《镂寿碑》,字体洞势严悦,用笔轻重自如,收放潇洒,令人赏心悦目;晋王羲之《兴福寺断碑》中的“寿”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穴,堪称书法之精品;广西梧州冰井寺吕仙纯阳之“寿”,字体方正,圆润古朴,刚阳而不乏秀美;宋朝范成大《停云馆法帖》之“寿”,笔锋隽秀遒劲,有一泻千里之气势;出自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寿”字手迹,结构严谨,章法舒朗;现代于右任《集行草字典》之“寿”,苍劲有力,洒脱流畅。不同朝代,不同字迹,不同形式的寿字书迹,构成了中国历代书法奇观。
在古今书画作品中,不仅留下了原始形态的“上酒献寿”习俗的珍贵资料,也留下了历代知名画家根据历史与传说创作的大量有关寿文化的绘画传世作品。如汉代的画像砖“酒宴”、彩画“夫妻宴饮图”及魏末画像砖“竹林七贤图”,记录了中国人原始形态的祝寿习俗活动;隋朝有敦煌壁画“西王母”;宋朝有徽宗赵佶的“瑞鹤图”,宋人“耄耋图”,木版年画“东方朔偷桃”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套色木版画史料;明代有早期年画“南极星辉图”,唐寅的“东方朔图”、“王母蟠桃园”,方仪的“祝寿图”,还有吕纪、吕文英的“竹园寿集图卷”等;清代北京、苏州、山东、开封、朱仙镇等地的年画中,都有不少反映寿文化的内容,另外还有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寿比南山图”、“麻姑献寿图”、“三星图”,吴昌硕的“寿桃”、“神仙福寿”、“桃寿千年图”、“寿者相”、“鹤寿图”,赵之谦的“千寿图”、“眉寿图”,王震的“南极仙翁”,朱屺瞻的“菊寿”,八大山人的“寿天百禄图”等。近现代作品中也有不少以“寿”为题材的,如以水仙、寿石、万年青、红灯、博古等吉祥长寿之物入画,寓政治清明、国寿无疆、康乐万寿;也常以梅、桃、菊、松、柏、鹤、绶带鸟、锦鸡等象征长寿、春色吉祥,以寿物崇拜,以柏谐百,以竹谐祝,以鹤谐贺,创作的“千寿图”、“百寿图”、“祝寿图”、“贺寿图”,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不仅如此,连百姓的消遣生活也充满着“寿”的情趣,吸烟有长寿烟,女士有寿百年烟;每逢节日来临,为表达对老人的美好祝愿,以组字形式画一幅“寿星图”,祝老人节日愉快,健康长寿!让您在图中找出三句话来(答案: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福寿齐天)。甚至谜底猜寿字,下棋摆寿字。如:谜语“一撇划了三寸长”(谜底:寿);用棋子巧妙地构成一寿字,题为“祝您长寿”,此象棋残局系赵殿忠为祝贺谢侠逊百岁寿诞所作。
确实,一个“寿”字,给中华民族追求生命的旺盛与长久注入了无限美妙的激情。人也寿,物也寿;山也寿,水也寿;吃也寿,喝也寿;行也寿,居也寿;作也寿,玩也寿……中国人对寿的追求,真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寿”是美好的企求,是生命的渴望,是永恒的赞歌,是智慧的诗行。
寿”字的源流
中国的“寿”字艺术源远流长。最初的“寿”字是以象形的姿态出现在汉字的宝库中。所谓象形字,就是源于实物的写意,但“寿”字没有具体的形态,而是从远古的传说中演变而来。伏羲氏时期,根据龙马负书出于河洛而演八卦,创造了龙书,新石器时期的神农氏创造了穗书,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鸟迹书,尧帝时期的龟书,高阳氏时期的蝌蚪文等等,都是取之于实物形态,用于表达“寿”字的涵义,这应是“寿”字的雏形。
据考证,寿字的应用是从商代开始的。那时还没有规范的象形文字,人们从甲骨文中借来一个字作为“寿”字。此字是田垄的意思,弯弯曲曲很长,又有长久长生之意,于是人们把它字作为“寿”字的标记,“寿”字就统一起来了。后来人们认为,垄是在地里,人们就给它加了一个“田”字旁,一边取意,一边取声,形成了形声寿字。
古代把年老及生命的年限都称为“寿”。金文“寿”上部以人的形象表意,下部以“畴”表音,加了一只手,表示扶寿,还加个表示酒杯的“口”,为举杯祝寿。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上边形似老,下边形似畴,组成一个形声“寿”字。形声“寿”字到周代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此看来,寿字的最初本义应为“年纪长”,由此又引申专指老年人。汉代张衡《东京斌》有句:“送迎拜乎三寿。”其注:“三寿,三老也。”《诗经·鲁颂》有“三寿作朋,如岗如陵”的诗句,对此句中的“三寿”解释,历来不下十余种说法,但认为指三位长者的占多数。由此可见,运用寿字的褒意,以示招福纳祥,期盼追求人生高龄长寿,健康如意,已成为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约定俗成的社会风尚。老而为寿,寿而为尊,尊而为贵,贵而为福。
东周时代诸侯割据,“文字尽形”,书写纷杂,以致后来出现了千变万化的寿字形态,造成了使用的极大不便。后来秦始皇兼并六国,丞相李斯等人取太史籀《大篆》予以整理改造,遂创秦篆一统天下,也统一了“寿”字的写法。到了两汉,字体虽有隶真草行各种书体,但笔画形态都以先秦文字为依据,变化不大。
“寿”字虽不是汉字中出现最早的文字,但它却是中国多变的异形单字。《汉语大字典》收集单字56000多个,创造了汇集汉字的最高记录。然而一个“寿”字,在《中国万寿图谱集注》书法长卷中,就展示13822种不同写法。可以说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汉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达到的。它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
民间寿俗礼仪
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与文学作品中,南极寿星、麻姑献寿、八仙祝寿、蟠桃赴会等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在社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寿”字文化,更是千变万化,让人目不暇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已经出现了“上酒献寿”的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诗经·豳风·七月》云:“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天保》又云:“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文中所用“万寿无疆”、“南山之寿”这样的颂语,在今天的祝寿活动中仍十分常见。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寿诞日被称为“圣寿节”,皇后的寿诞则统称为“千秋节”。从春秋时代周简王至清乾隆2300余年间,历朝历代都有皇亲国戚、朝臣名士以书写“寿”字祝贺诞辰的例子。如:春秋左丘明,战国毛遂,汉代张衡,三国关羽,晋朝王羲之,南北朝寿阳公主,隋朝杨益,唐朝武则天,五代石敬瑭,宋朝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李益,清朝书麟等。
在中国人的生命活动中,先辈们把对“寿”的崇拜和敬仰注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寿”成了一种生命力的象征。老人过生日叫寿诞、寿辰;祝福老人过得安康长寿,有寿安、寿宁、寿康、寿乐、寿恺等;为老人举行寿宴的厅堂叫寿堂;在我国古代传统的寿堂上,供奉有西王母、麻姑献寿、东方朔、八仙等神仙寿星画像。寿宴桌上挂摆的有寿屏、寿伞、寿幛、寿彩等;供照明的有寿烛、寿灯(长寿灯)等;供饮食的有寿酒、寿面、寿桃、寿糕;祝寿的文章称寿序;用于祝寿的文艺形式有寿词、寿诗、寿联、寿画等;用来贺寿的礼金为寿金;把被祝寿的人称为“寿星”;对于寿诞,几乎每一个具体的年岁都可以找到巧妙的借代。六十岁为花甲寿,七十为古稀寿,八十、九十为耄耋寿,百岁为期颐寿。如果未到整数,则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九十九岁称为“白寿”。此外,也有“茶寿”指一百零八岁的说法。因此,祝寿送茶,表示祝愿长寿。
中国祝寿送茶的民间习俗,甚至传到国外,日本、英国就有这种礼节。在我国民间,借求神拜佛以延年益寿的,还有“求寿”习俗,为表达孝心,延长亲长寿命,又有“借寿”之俗;用于长寿的香疗器具有福寿香印、长春永寿香印、寿篆锦长香印、万寿篆香图、延寿篆香图等;生前打的棺木称寿棺、寿木、寿器,人死了又称寿终、寿寝;为已故的长辈祝寿叫冥寿;以“寿”命名的山有北京万寿山、秦皇岛市长寿山、广西万寿崖;以“寿”为名的县镇有四川长寿县、湖北钟祥县长寿镇、湖南平江县长寿街等;以“寿”命名的建筑物有益寿殿、延寿殿、寿安宫、永寿宫、万寿宫、福寿观、万寿寺、万寿厅、万寿堂等。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也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有了寿而康、寿露春、长寿玉液、福寿酒、福禄寿喜酒;推出了百寿宴、福寿宴、长寿宴、龟寿宴、鹤寿宴及万寿龙芽、无比寿芽、梅花寿果等寿菜品种。至于用“寿”取名的就更多了,仅就著名书画家来说,就有汉代毛延寿,五代后蜀李寿仪,唐代何长寿,明代万寿棋,清代陈洪寿、胡公寿,近代黄山寿,现代白寿章、潘天寿等。
书画中的寿文化
在中国历代碑刻、钟鼎、汉砖、帛书、竹简、典籍、器物、书画中,也有大量寿字。汉《礼器碑》之“寿”,被誉为东汉绝品;源于东汉田儒书写的《镂寿碑》,字体洞势严悦,用笔轻重自如,收放潇洒,令人赏心悦目;晋王羲之《兴福寺断碑》中的“寿”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穴,堪称书法之精品;广西梧州冰井寺吕仙纯阳之“寿”,字体方正,圆润古朴,刚阳而不乏秀美;宋朝范成大《停云馆法帖》之“寿”,笔锋隽秀遒劲,有一泻千里之气势;出自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寿”字手迹,结构严谨,章法舒朗;现代于右任《集行草字典》之“寿”,苍劲有力,洒脱流畅。不同朝代,不同字迹,不同形式的寿字书迹,构成了中国历代书法奇观。
在古今书画作品中,不仅留下了原始形态的“上酒献寿”习俗的珍贵资料,也留下了历代知名画家根据历史与传说创作的大量有关寿文化的绘画传世作品。如汉代的画像砖“酒宴”、彩画“夫妻宴饮图”及魏末画像砖“竹林七贤图”,记录了中国人原始形态的祝寿习俗活动;隋朝有敦煌壁画“西王母”;宋朝有徽宗赵佶的“瑞鹤图”,宋人“耄耋图”,木版年画“东方朔偷桃”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套色木版画史料;明代有早期年画“南极星辉图”,唐寅的“东方朔图”、“王母蟠桃园”,方仪的“祝寿图”,还有吕纪、吕文英的“竹园寿集图卷”等;清代北京、苏州、山东、开封、朱仙镇等地的年画中,都有不少反映寿文化的内容,另外还有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寿比南山图”、“麻姑献寿图”、“三星图”,吴昌硕的“寿桃”、“神仙福寿”、“桃寿千年图”、“寿者相”、“鹤寿图”,赵之谦的“千寿图”、“眉寿图”,王震的“南极仙翁”,朱屺瞻的“菊寿”,八大山人的“寿天百禄图”等。近现代作品中也有不少以“寿”为题材的,如以水仙、寿石、万年青、红灯、博古等吉祥长寿之物入画,寓政治清明、国寿无疆、康乐万寿;也常以梅、桃、菊、松、柏、鹤、绶带鸟、锦鸡等象征长寿、春色吉祥,以寿物崇拜,以柏谐百,以竹谐祝,以鹤谐贺,创作的“千寿图”、“百寿图”、“祝寿图”、“贺寿图”,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不仅如此,连百姓的消遣生活也充满着“寿”的情趣,吸烟有长寿烟,女士有寿百年烟;每逢节日来临,为表达对老人的美好祝愿,以组字形式画一幅“寿星图”,祝老人节日愉快,健康长寿!让您在图中找出三句话来(答案: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福寿齐天)。甚至谜底猜寿字,下棋摆寿字。如:谜语“一撇划了三寸长”(谜底:寿);用棋子巧妙地构成一寿字,题为“祝您长寿”,此象棋残局系赵殿忠为祝贺谢侠逊百岁寿诞所作。
确实,一个“寿”字,给中华民族追求生命的旺盛与长久注入了无限美妙的激情。人也寿,物也寿;山也寿,水也寿;吃也寿,喝也寿;行也寿,居也寿;作也寿,玩也寿……中国人对寿的追求,真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寿”是美好的企求,是生命的渴望,是永恒的赞歌,是智慧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