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特点的新概括,也是新要求。从存在论意义视角看。核心意识是对核心的地位、价值的自觉认知和强化,核心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地方与中央的高度一致和有令必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这四个方面建构了核心意识的哲学内涵。
2016年,党中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四个意识”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特点的新概括,也是新要求,其中,核心意识的提出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试从存在论意义视角对其重要价值和哲学内涵做一探究。
一、核心意识是对核心的地位、价值的自觉认知和强化
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門尼德的“一”、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等自然存在论,经近代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等本体论,一直到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海德格尔的“此在”与“诗意地栖居”、萨特的“人的存在和自由”的现象学本体论等,关于存在者的存在一直是哲学家关注的共同主题,存在论或本体论构成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的主线。
“存在论”一词即英文的“ontology”,从字面理解即是关于on的学说与理论(logos)。on是希腊文动词estin的分词形式,而estin则是希腊语系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相应地“to on”这个希腊词本来就具有“存在”和“诸存在者”两个方面的含义。因此,顾名思义,“存在论”即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是关于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如何存在的。由此可知,“存在论”的内涵内在地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即“存在是什么”与“存在何以在”。
核心与核心意识是“存在是什么”与“存在何以在”的相互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核心就是中心,是事物最主要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那一部分。核心就是圆心,一旦圆心确定,无论半径变大还是变小,总能划出同心圆来。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核心客观地存在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活动中,比如党的领导核心、社会发展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等。作为一种观念或理念,核心意识就是在我们意识中对核心这一存在的认同、强化和追求。
任何一个身体健康、有正常行为能力的人,必然有着健全的中枢神经。任何一个群体都有核心或核心力量,尤其是在社会群体活动中更需要核心的存在。没有核心的群体必然缺乏凝聚力,缺乏向心力,也就必然无法形成合力。孙中山先生曾告诫我们:一盘散沙,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敌人。一个有广泛凝聚力、战斗力的国家,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核心的国家,必然缺乏主心骨,也必定无法在世界强国之列中有自己的话语权和竞争力。没有核心的政党,往往比较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必然缺乏领导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动力和定力。党的领导核心就是一个政党的旗帜与灵魂。
核心是一种凝聚力,核心是一种向心力,核心是一种意志力。领导核心的形成,有助于汇聚、维系、强化群体组织的内生动力,建立起一种群体归属感和责任感。只有切实树立和增强核心意识,自觉听从国家或党派“中枢神经”的指令,才能真正让所属群体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力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
二、核心意识是历史的、发展的和具体的
1.“核心意识”是当代大国治理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
人类自近代开始进入政党政治时代,政党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组织和主导力量,对国家内外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国际体系与秩序的构建重塑,都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价值作用。综观世界历史,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国家崛起过程中都有一个规律性前提:政治慢慢地权威化并形成治理或领导核心。
美国总统制是一种强调核心的制度。美国的总统,尤其是美国历史上公认的强力总统,都是利用政治智慧和个人魅力,冲破阻拦,成就事业。美国建国已二百多年,产生了四十四位总统,但能代代相传的总统名字,个位数而已。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核心领袖,比如华盛顿、杰克逊、林肯、里根等。总统一经选出,就是美国政府、国家利益、国家价值的最权威的体现者。而近二十年日本经济和政治的“迷走”状态,也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国家领导和精英官僚的迷惘。核心没了主意,国家也就没了方向。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表明: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一个奋发有为的领导集团,没有一个信念坚定的核心领导者,就会把党和国家带入亡党亡国的境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强调核心意识
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形成以领袖为核心的政治权威,这是提升政党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重要保障。在总结公社失败教训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1873年3月,他在《论权威》一文中指出,“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很明显,恩格斯在这里所做的比喻就是强调核心和权威对于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是高度集中的统一整体,领袖、政党、阶级、群众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领袖是政党的领袖,政党是领袖集团主持下的政党,政党没有自己的领袖核心,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就不会有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针对党内的分散主义、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问题,更是强调形成党内核心的重要性,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使全党达到了空前团结的良好局面。邓小平曾强调: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一个领导集体;任何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要始终注意树立并维护党的领导集体,以及这个集体中的核心。能否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是否真正成熟的关键。 3.核心意识的基本内涵
党的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的领导核心,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理解。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指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中观层面来说,是指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为主体的党中央;从微观层面来说,是指党的总书记,总书记是中央领导集体“一班人”的班长,既是领路人,又是带头人。概言之,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中国共产党是核心;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党中央是核心;就党中央而言,总书记是核心。领导核心的三个层面的内涵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构成了增强核心意识的三个主要指向。
三、从存在论意义上把握核心意识的哲学内涵
1.知行合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知行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也是个生活问题。“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明代王守仁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确是我们今人做人做事的很好的行为规范。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我们对核心意识的理解和认知,既体现在我们的思想观念中,也反映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增强核心意识,不是喊喊口号,而是要烙印在思想上,体现在行动中。在思想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和同心同德,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疏通思想之“源”,在内心形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自觉,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在小事小节面前毫不含糊、保持清醒。在行動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步调一致和同心同行,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领导,对标党中央的各项要求,勇于担责,敢于直面各种矛盾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
“为了谁”是一个立场问题,也就是“站在谁的角度、替谁说话、为谁办事”的问题。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今天,我们所强调和维护的核心意识,不同于传统政治中的向君主效忠,而是一切都着眼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靠山,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抓全面深化改革,为的是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抓经济发展,为的是让群众生活得更殷实;抓脱贫攻坚,为的是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抓生态环境建设,为的是让群众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喝到更洁净的水;抓作风建设,为的是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可以说,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的福祉,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强调核心意识就是为了凝心聚力向前进,画好最大的同心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
3.地方与中央的高度一致和有令必行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在树立和增强核心意识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当今中国最为根本的关系之一,也是影响未来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能否形成宪法中所要求的“既充分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这样一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转型、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当前,我们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距离我们越来越接近,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国内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愈加突显,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确保这些问题有效破解,迫切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带领我们前行。只有做到了“中央要有权威”,才能确保“政令畅通”。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增强核心意识,说到底就是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坚持“令必行、行必果”,党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才能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我们党才能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的鲜明要求。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也是核心意识的重要内涵。集中统一是我们党的力量所在,也是党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而巍然挺立的根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党中央有权威,全党才有凝聚力,才有向心力,才能很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的奋斗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既是基本原则,也是具体要求,更是实际行动。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就是要求我们对党中央作出的部署决策,必须无条件执行落实,就是要求每一个党的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无论职位高低,无论岗位大小,都要坚决服从党中央的统一指挥,按照党中央的号令行动。
2016年,党中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四个意识”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特点的新概括,也是新要求,其中,核心意识的提出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试从存在论意义视角对其重要价值和哲学内涵做一探究。
一、核心意识是对核心的地位、价值的自觉认知和强化
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門尼德的“一”、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等自然存在论,经近代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等本体论,一直到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海德格尔的“此在”与“诗意地栖居”、萨特的“人的存在和自由”的现象学本体论等,关于存在者的存在一直是哲学家关注的共同主题,存在论或本体论构成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的主线。
“存在论”一词即英文的“ontology”,从字面理解即是关于on的学说与理论(logos)。on是希腊文动词estin的分词形式,而estin则是希腊语系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相应地“to on”这个希腊词本来就具有“存在”和“诸存在者”两个方面的含义。因此,顾名思义,“存在论”即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是关于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如何存在的。由此可知,“存在论”的内涵内在地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即“存在是什么”与“存在何以在”。
核心与核心意识是“存在是什么”与“存在何以在”的相互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核心就是中心,是事物最主要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那一部分。核心就是圆心,一旦圆心确定,无论半径变大还是变小,总能划出同心圆来。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核心客观地存在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活动中,比如党的领导核心、社会发展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等。作为一种观念或理念,核心意识就是在我们意识中对核心这一存在的认同、强化和追求。
任何一个身体健康、有正常行为能力的人,必然有着健全的中枢神经。任何一个群体都有核心或核心力量,尤其是在社会群体活动中更需要核心的存在。没有核心的群体必然缺乏凝聚力,缺乏向心力,也就必然无法形成合力。孙中山先生曾告诫我们:一盘散沙,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敌人。一个有广泛凝聚力、战斗力的国家,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核心的国家,必然缺乏主心骨,也必定无法在世界强国之列中有自己的话语权和竞争力。没有核心的政党,往往比较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必然缺乏领导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动力和定力。党的领导核心就是一个政党的旗帜与灵魂。
核心是一种凝聚力,核心是一种向心力,核心是一种意志力。领导核心的形成,有助于汇聚、维系、强化群体组织的内生动力,建立起一种群体归属感和责任感。只有切实树立和增强核心意识,自觉听从国家或党派“中枢神经”的指令,才能真正让所属群体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力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
二、核心意识是历史的、发展的和具体的
1.“核心意识”是当代大国治理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
人类自近代开始进入政党政治时代,政党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组织和主导力量,对国家内外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国际体系与秩序的构建重塑,都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价值作用。综观世界历史,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国家崛起过程中都有一个规律性前提:政治慢慢地权威化并形成治理或领导核心。
美国总统制是一种强调核心的制度。美国的总统,尤其是美国历史上公认的强力总统,都是利用政治智慧和个人魅力,冲破阻拦,成就事业。美国建国已二百多年,产生了四十四位总统,但能代代相传的总统名字,个位数而已。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核心领袖,比如华盛顿、杰克逊、林肯、里根等。总统一经选出,就是美国政府、国家利益、国家价值的最权威的体现者。而近二十年日本经济和政治的“迷走”状态,也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国家领导和精英官僚的迷惘。核心没了主意,国家也就没了方向。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表明: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一个奋发有为的领导集团,没有一个信念坚定的核心领导者,就会把党和国家带入亡党亡国的境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强调核心意识
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形成以领袖为核心的政治权威,这是提升政党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重要保障。在总结公社失败教训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1873年3月,他在《论权威》一文中指出,“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很明显,恩格斯在这里所做的比喻就是强调核心和权威对于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是高度集中的统一整体,领袖、政党、阶级、群众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领袖是政党的领袖,政党是领袖集团主持下的政党,政党没有自己的领袖核心,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就不会有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针对党内的分散主义、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问题,更是强调形成党内核心的重要性,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使全党达到了空前团结的良好局面。邓小平曾强调: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一个领导集体;任何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要始终注意树立并维护党的领导集体,以及这个集体中的核心。能否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是否真正成熟的关键。 3.核心意识的基本内涵
党的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的领导核心,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理解。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指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中观层面来说,是指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为主体的党中央;从微观层面来说,是指党的总书记,总书记是中央领导集体“一班人”的班长,既是领路人,又是带头人。概言之,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中国共产党是核心;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党中央是核心;就党中央而言,总书记是核心。领导核心的三个层面的内涵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构成了增强核心意识的三个主要指向。
三、从存在论意义上把握核心意识的哲学内涵
1.知行合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知行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也是个生活问题。“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明代王守仁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确是我们今人做人做事的很好的行为规范。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我们对核心意识的理解和认知,既体现在我们的思想观念中,也反映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增强核心意识,不是喊喊口号,而是要烙印在思想上,体现在行动中。在思想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和同心同德,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疏通思想之“源”,在内心形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自觉,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在小事小节面前毫不含糊、保持清醒。在行動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步调一致和同心同行,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领导,对标党中央的各项要求,勇于担责,敢于直面各种矛盾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
“为了谁”是一个立场问题,也就是“站在谁的角度、替谁说话、为谁办事”的问题。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今天,我们所强调和维护的核心意识,不同于传统政治中的向君主效忠,而是一切都着眼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靠山,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抓全面深化改革,为的是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抓经济发展,为的是让群众生活得更殷实;抓脱贫攻坚,为的是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抓生态环境建设,为的是让群众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喝到更洁净的水;抓作风建设,为的是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可以说,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的福祉,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强调核心意识就是为了凝心聚力向前进,画好最大的同心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
3.地方与中央的高度一致和有令必行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在树立和增强核心意识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当今中国最为根本的关系之一,也是影响未来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能否形成宪法中所要求的“既充分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这样一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转型、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当前,我们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距离我们越来越接近,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国内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愈加突显,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确保这些问题有效破解,迫切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带领我们前行。只有做到了“中央要有权威”,才能确保“政令畅通”。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增强核心意识,说到底就是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坚持“令必行、行必果”,党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才能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我们党才能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的鲜明要求。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也是核心意识的重要内涵。集中统一是我们党的力量所在,也是党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而巍然挺立的根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党中央有权威,全党才有凝聚力,才有向心力,才能很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的奋斗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既是基本原则,也是具体要求,更是实际行动。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就是要求我们对党中央作出的部署决策,必须无条件执行落实,就是要求每一个党的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无论职位高低,无论岗位大小,都要坚决服从党中央的统一指挥,按照党中央的号令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