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曾说过:有时学生的负担感不一定完全是由于作业多或作业难而造成的身心上的疲惫不堪,更多的时候,他们感到的是一种源于低效作业的负担。学生不喜欢写唯一答案的作业,更不喜欢带有“罚”性质的作业。因而,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我就语文的开放性作业谈一谈。
一、想象性作业
想象是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两个最重要的方面。阅读水平的提高与写作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想象。在阅读中如果没有想象,就难以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不准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不了文章的构思技巧和整篇布局,至于文章的深层意义则更难以理解了。写作也是一样,如果缺少了想象,思路便会受阻、闭塞,行文难以流畅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如八年级下册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最后两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其句意为:友人上路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但这只是诗的表层意义,学生虽然记住了它,但对诗的意境却难以领会。事实上,这看似短短的两句,却耐人寻味,它是诗人整个感情的凝聚点,也是读者了解诗人感情的关键。如果在学生了解了诗句的表层意思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想象:倘若你就是诗人,将同多年的朋友在天寒地冻、雪花纷飞的暮霭中告别,目送友人远去,你的心境会如何呢?会想到些什么呢?学生会展开想象,说出多种答案,这样整首诗的意境就显现出来了。
二、探究性作业
“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是问号。”但长期以来,在课堂上,都是由教师把将要达到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回答,以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来完成对课文的分析。这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当然有条不紊,但单调、机械也显而易见,它未能完全解放学生,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思而未疑,因而难以长时间维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扣疑导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设疑、自主探究为原则,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给他们讲话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学生围绕课题提了不少的问题:鲁迅为什么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写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呢?作者写两个处所,哪一处所是主要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作品中“我”是作者自己吗?有些问题学生可自行解决,有些问题则须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地来解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延伸扩展性作业
现在的教材,它虽是专家们多年来调查、实践、研究的结晶,但天下之道,不尽在此。有很多学生所喜欢的、踏入社会所需的某些内容,教材上很少或根本就没有涉及。吕叔湘同志说:“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因此,教师要想学生学好语文,只局限在课本里学,是达不到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对学生所学的文章加以延伸扩展。扩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作品自身去扩展。布置学生认真阅读放在作品前面的序,文中的注解说明,以及课后练习中有关介绍、论述和要求。这对了解作品的写作过程、写作动机,对作品基本评价,应着重钻研的问题,都有帮助,对解决文中的某些疑难问题,也是有益的。
2.对历史背景的扩展。任何文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作者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理解的反映,因此,课前可要求学生根据作品的创作年代查阅有关历史资料。
3.对有关典籍的扩展。名篇佳作,常引用一些典故,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姜太公、伊尹的典故,可借此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典故。
4.对课文作者作品的扩展。如学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郭沫若的《雷电颂》读《屈原》等作品,并鼓励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加以评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四、实践性作业
“实践出真知。”教师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以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1.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机会;以班级为单位,应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2.出墙报、手抄报。内容可统一要求,也可随意,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几个人合作完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开展读报活动。一是因为报刊是百科全书,各种知识无所不包;二是因为报刊主要反映当前社会信息,能让读者了解到社会的发展现状。
总之,设计开放性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主动学语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一、想象性作业
想象是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两个最重要的方面。阅读水平的提高与写作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想象。在阅读中如果没有想象,就难以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不准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不了文章的构思技巧和整篇布局,至于文章的深层意义则更难以理解了。写作也是一样,如果缺少了想象,思路便会受阻、闭塞,行文难以流畅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如八年级下册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最后两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其句意为:友人上路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但这只是诗的表层意义,学生虽然记住了它,但对诗的意境却难以领会。事实上,这看似短短的两句,却耐人寻味,它是诗人整个感情的凝聚点,也是读者了解诗人感情的关键。如果在学生了解了诗句的表层意思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想象:倘若你就是诗人,将同多年的朋友在天寒地冻、雪花纷飞的暮霭中告别,目送友人远去,你的心境会如何呢?会想到些什么呢?学生会展开想象,说出多种答案,这样整首诗的意境就显现出来了。
二、探究性作业
“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是问号。”但长期以来,在课堂上,都是由教师把将要达到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回答,以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来完成对课文的分析。这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当然有条不紊,但单调、机械也显而易见,它未能完全解放学生,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思而未疑,因而难以长时间维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扣疑导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设疑、自主探究为原则,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给他们讲话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学生围绕课题提了不少的问题:鲁迅为什么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写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呢?作者写两个处所,哪一处所是主要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作品中“我”是作者自己吗?有些问题学生可自行解决,有些问题则须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地来解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延伸扩展性作业
现在的教材,它虽是专家们多年来调查、实践、研究的结晶,但天下之道,不尽在此。有很多学生所喜欢的、踏入社会所需的某些内容,教材上很少或根本就没有涉及。吕叔湘同志说:“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因此,教师要想学生学好语文,只局限在课本里学,是达不到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对学生所学的文章加以延伸扩展。扩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作品自身去扩展。布置学生认真阅读放在作品前面的序,文中的注解说明,以及课后练习中有关介绍、论述和要求。这对了解作品的写作过程、写作动机,对作品基本评价,应着重钻研的问题,都有帮助,对解决文中的某些疑难问题,也是有益的。
2.对历史背景的扩展。任何文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作者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理解的反映,因此,课前可要求学生根据作品的创作年代查阅有关历史资料。
3.对有关典籍的扩展。名篇佳作,常引用一些典故,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姜太公、伊尹的典故,可借此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典故。
4.对课文作者作品的扩展。如学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郭沫若的《雷电颂》读《屈原》等作品,并鼓励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加以评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四、实践性作业
“实践出真知。”教师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以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1.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机会;以班级为单位,应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2.出墙报、手抄报。内容可统一要求,也可随意,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几个人合作完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开展读报活动。一是因为报刊是百科全书,各种知识无所不包;二是因为报刊主要反映当前社会信息,能让读者了解到社会的发展现状。
总之,设计开放性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主动学语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