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鉴赏;手卷;创设情境;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93-04
【作者简介】王佳曦,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扬州,225009)美术学科主任,一级教师,扬州市教学能手。
【教学理念】
《韩熙载夜宴图》因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被选入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板块和高中美术鉴赏选修模块。那么,当这幅距今一千多年的佳作出现在美术课堂这个特定环境时,美术教师很容易将这幅3米多长的手卷当作带边框的架上绘画来分析,让学生观看屏幕上展现的全部画面,或者分段的作品截图。这样不仅建立不了手卷和学生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把作品人物固定在不动的画面中进行分析,进而割裂了手卷内容的连续性。这种状况下对作品的鉴赏是不完整的。
综上,我在“展手卷 品夜宴”一课中,围绕本次“杏坛杯”教学展评的主题“让学习真正的发生”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创建情境,亲自实践,让学生拥有现场感
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最强烈的知觉感受。课前我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手卷《韩熙载夜宴图》的复制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鉴赏到实物,并始终围绕手卷步步设问、全程动手、大胆实践。在导入时师生共同欣赏《韩熙载夜宴图》;在赏析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鉴赏。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亲眼看过遑论亲手摸过《韩熙载夜宴图》,这就让学生拥有了强烈的现场感,唤起了他们体验的欲望,为真正学习创设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掌握展阅手卷的方法,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边展边赏”的独特方式。
二、对比分析,学会方法,让鉴赏活动真正发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式鉴赏是鉴赏美术作品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对《韩熙载夜宴图》的鉴赏是与有相同题材不同表现形式的《最后的晚餐》进行比较鉴赏。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不同程度地对两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了解《韩熙载夜宴图》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和方法,让鉴赏活动得以真正的发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参与学习,在逐段展阅的基础上,体会《韩熙载夜宴图》人物刻画的主要方法。
2.了解《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背景,理解手卷作品的风格特征。
3.体验展阅《韩熙载夜宴图》带来的审美享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逐段展阅手卷的基础上,分析《韩熙载夜宴图》人物刻画的主要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美术鉴赏课,学习鉴赏中国画。
1.交流课前观赏卷轴画的内容。
师:课前,每个小组的同学观赏了中国画,内容有花鸟、人物等等。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在它的背面都用麻纸或者布帛一类的丝织品进行装裱,而且卷起来,这种装裱的字画又叫卷轴。装裱成卷轴还有什么用途呢?
生:便于携带、保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体验观赏卷轴画,拉近学生与卷轴画的距离,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欣赏《竹院品古图》。
师:我在一幅《竹院品古图》中找到了答案。同学们,这幅画的名字中“品古”二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品赏古董、字画等。
师:这幅画中的青铜器有鼎、尊、觚等等。在人物周围巨大的屏风上装饰着中国画,在装饰有花卉的几案上摆着册页、卷轴。我们还看到一个小童肩上扛着几个卷轴而来,因此卷轴装裱方便古人将书画携带到各处。
这幅画的作者是仇英,在中国绘画史上与之齐名的有唐寅、文徵明、沈周等。中国画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品鉴中国画就是对书画艺术的审美追求。在古代,上至帝王官宦,下至文人雅士都会收藏许多卷轴,并时常与朋友一起鉴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古人“品古”,了解卷轴画的作用,体会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
3.展示《韩熙载夜宴图》。
师:老师最近收藏了一幅字画,今天带来与同学们一起品鉴。(请学生来到前面展开这幅卷轴。由于画卷很长,在展开的过程中,另外请两名学生来帮助。)
师:这是我们这堂课品鉴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幅传世名画是由五代时期宫廷画家顾闳中所画,画中的内容是韩熙载在家中宴请宾朋的生活场景。画中的韩熙载是一位躲避战乱的北方贵族,他逃到南方被南唐朝廷所留用。这幅画的真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们看到的是1∶1的复制品。
我第一次观赏这幅画的时候,也像大家一样慢慢打开。但是手忙脚乱,因为它太长了,335.5厘米。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古人观赏此画是悬挂起来?铺陈在案几上?要人帮忙吗?我认为这样观赏一定不方便,同学们觉得应该怎样观赏?
生:把画卷起来观看。
师:卷起多少才合适?请两位同学将卷轴从两侧同时卷起,当长度合适时大家就喊停。
生:停!
师:卷到这个长度刚好适合一个人拿在手上观看。这个长度有一臂长。因此,我们在观看长卷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展开方式。好,今天的课题就是“展手卷 品夜宴——鉴赏《韩熙载夜宴图》”。
(设计意图:通过展卷出现的问题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探求适合观看的长度,感受与其他卷轴画观看方式的不同,导入课题。)
(二)初品夜宴
1.了解手卷。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课题中出现了一个词“手卷”,这个词与卷轴有所不同。“手卷”专门指宽度在22-35厘米之间,长可超过9米的卷轴。手卷便于把玩。观看的正确方式是,打开一段卷起一段,逐段观赏,一般打开一臂长度。
2.初试展卷。
师:同学们一定想把玩一下?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请大家用正确的方式一边展开左侧一边松松地卷起右侧。请展开到第一扇屏风出现的位置。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书法。
师:在中国画中称为“题跋”。在画卷前面为题,后为跋。这些内容就不在课堂上讲解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研究。同学们找一找,这一段中的人物都在做什么?
生:听琵琶演奏。
师:猜一猜谁是韩熙载?
生:坐在床榻之上的、头戴黑帽。
师:接着往下看,注意右手边松松地卷起。到下一处床榻的位置,有没有出现韩熙载?他在做什么?
生:击鼓观舞。
(教师板书“听曲”“观舞”“休息”“清吹”“送别”)
师:我们初展手卷,出现了5个韩熙载。他分别在听曲、观舞、休息、听管乐吹奏和送别宾朋。这样的安排,说明手卷画出的是一个连续不断变化的画面,就像连环画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展阅手卷的方法,直观地感受手卷内容。通过寻找“谁是韩熙载”,大致浏览全卷,对画卷留下初步印象。)
(三)再品夜宴
师:手卷中共有46个人物,要了解画家顾闳中是怎样布局构图的并不容易。陆游曾写给儿子一首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想这个学诗的方法就是在这幅画外找到一种比较鉴赏的方法,即选择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进行比较。同样以晚宴为题材的画作还有什么?
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1.比较鉴赏透视构图的特点。
《最后的晚餐》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
师:谁能说一说这幅画中的透视焦点是什么?
生:耶稣所在的位置。
师:那么这个场景的焦点是谁呢?
生:是耶稣。
师:达·芬奇将透视焦点与场景的焦点巧妙地安排在一起,通过天花板、左右窗与门的透视线等,在二维平面上画出了三维空间,使观者仿佛置身其中。
《韩熙载夜宴图》的构图也非常独特。为了在3米多的画卷中展现整个夜宴中发生的情景,画家在5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安排了人物与家具。因此手卷是5个连续场景,是一部连环画。这与《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是截然不同的。
2.比较观看的方式。
师:这张照片是《最后的晚餐》绘制在米兰教堂内部墙壁上的情形,是不可移动的,那么可以移动的是什么呢?
生:观者、观者的视线。
师:而《韩熙载夜宴图》画出的是连续的移动画面,人物随场景和地点不断变换。
通过比较鉴赏壁画《最后的晚餐》和手卷《韩熙载夜宴图》,我们了解了《韩熙载夜宴图》的构图特点和品鉴手卷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最后的晚餐》和《韩熙载夜宴图》构图、观看方式的不同,了解《韩熙载夜宴图》构图连续性和移动观看的特点。)
3.比较塑造人物的方法。
师:《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宋画院待诏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所画的,我们都知道李煜是一位精诗词、善书画的皇帝,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和书画鉴赏家。那么顾闳中是用了什么绘画手法,让后主李煜对此画赞不绝口的?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者让我们的视线随着他的笔下的46个人物穿越一个又一个的场景,身临其境地观看了整个夜宴。让我们再回到《最后的晚餐》中寻找解读《韩熙载夜宴图》的密码。
在《最后的晚餐》中,13个人物像一字排开,耶稣居中,左右门徒各6位。又以每3人为一组进行有规律地安排。他们的动作、表情不同,但每个人都指引我们的视线朝向画面的中心人物。请同学们说一说每组门徒是怎样指引我们视线的?
生:手势、面部朝向、身体前倾……
师:正是画面中人物的动作指引我们的视线在静止的画面中游走,从而读懂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读出了最后的晚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人性的善与恶!也得到了解读《韩熙载夜宴图》的密码——通过解读人物动作神态,可以指引我们感受夜宴图中人物形象的神态和内心刻画。
(板书:动作)
(设计意图:深入解读《最后的晚餐》,总结出人物神态刻画可以指引观者视线的鉴赏方法。)
4.各小组分段解读。
师:当我们缓缓打开手卷至第一段场景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听曲”。请看屏幕,这里有两幅“听曲”,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两幅画互为镜像,其中的形象都是相反的。
师:这一段是描绘韩熙载与宾客聆听琵琶女的演奏,我们透过画面中听众的神情感受到他们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了。那么,究竟哪一幅是真正的“听曲”呢?我们用刚刚学会的密码来分析一下。这一段出现了12个人物,画中的人物分别是怎样的动作和神态?
(学生回答,分析韩熙载、琵琶女、主要宾客的动作、神态。)
师:韩熙载与宾客皆朝向左侧琵琶女的方向,有的身体前倾,有的侧耳倾听。只有琵琶女一人朝向右侧演奏。我们发现画面中有一种指引我们视线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多数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传达出来的。两幅“听曲”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同学们觉得指向哪个方向才是真正的“听曲”?
生:左侧。
师:对的。顾闳中通过韩熙载和宾客的动作,将我们的视线不断地牵引到这段场景的焦点——琵琶女,而焦点的方向与画中人物指引的方向以及展开手卷的方向完全一致的。这个巧妙的设计,加上画中人物精彩的表演吸引了画外的我们想继续看看下面的场景。
这里有一个表格,根据表格的提示(有灰色底纹的单元格),我们可以把刚刚分析的结果填进相应的选项。
下面还有4段场景,分别是“观舞”“休息”“清吹”“送别”,请每个小组选一段进行鉴赏,围绕表格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填写。 (在音乐声中,每组分别交流所鉴赏场景对应表格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根据表格的提示填写答案,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尝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动作、面部表情引导视线的作用,感受画家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功力。)
5.总结表格。
师:这张表格帮助我们解读了手卷中一连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仿佛韩熙载现在已经是我们一位熟悉的老朋友。同学们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也体会到每个人物形象的动作、神态刻画与手卷的独特展阅方式的关系。
另外,这张填好的表格里也有一些秘密要告诉我们。(见下表)
首先,表格中①线标记处这一行韩熙载在5个场景中的动作“左、左、右、左、右”,这里两个朝“右”的作用不同,第一个是“休息”,第二个却是“送别”。使得画面具有了节奏感,通过两个不同方向的动作得以控制展阅手卷的速度。其次,还有对照②线标记出韩熙载的表情,和③线标记出的画面气氛,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略。)
师:韩熙载的情绪低沉与画面的热烈愉快的气氛截然不同。
为什么韩熙载不似其他人那样开心呢?请结合课前预习的学习资料进行思考后回答。
师生总结:后主李煜想授韩熙载为宰相,而韩熙载预料国家将覆亡,不想当亡国之相,因此每日纵情饮酒作乐掩人耳目。后主李煜十分疑惑,便请顾闳中深夜到韩家,通过目识心记画了《韩熙载夜宴图》。
(设计意图:解读表格中的内容,剖析韩熙载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感受《韩熙载夜宴图》带来的节奏感。)
(四)总结回味
师:画卷展阅至此结束,而夜宴却未结束,让人回味无穷。《送别》究竟是结束?还是开始呢?当我们卷回画轴时,韩熙载夜宴结束时的挥手道别似乎也是宴会即将开始的呼唤宾客,右手的鼓槌预示着即将开始的夜宴节目——击鼓观舞。
今天我们跟随韩熙载的脚步,走过了一段短暂的夜宴之旅,学习了正确的展手卷方法,掌握了一些分析人物形象的知识,体会了夜宴图对人物形象的传神刻画。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等待我们揭开的谜底还有许多,最后我以一句诗来结束:“葡萄美酒夜光杯,展卷方解其中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结束还是开始?”,进一步感悟作者的巧妙构思。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93-04
【作者简介】王佳曦,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扬州,225009)美术学科主任,一级教师,扬州市教学能手。
【教学理念】
《韩熙载夜宴图》因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被选入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板块和高中美术鉴赏选修模块。那么,当这幅距今一千多年的佳作出现在美术课堂这个特定环境时,美术教师很容易将这幅3米多长的手卷当作带边框的架上绘画来分析,让学生观看屏幕上展现的全部画面,或者分段的作品截图。这样不仅建立不了手卷和学生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把作品人物固定在不动的画面中进行分析,进而割裂了手卷内容的连续性。这种状况下对作品的鉴赏是不完整的。
综上,我在“展手卷 品夜宴”一课中,围绕本次“杏坛杯”教学展评的主题“让学习真正的发生”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创建情境,亲自实践,让学生拥有现场感
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最强烈的知觉感受。课前我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手卷《韩熙载夜宴图》的复制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鉴赏到实物,并始终围绕手卷步步设问、全程动手、大胆实践。在导入时师生共同欣赏《韩熙载夜宴图》;在赏析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鉴赏。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亲眼看过遑论亲手摸过《韩熙载夜宴图》,这就让学生拥有了强烈的现场感,唤起了他们体验的欲望,为真正学习创设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掌握展阅手卷的方法,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边展边赏”的独特方式。
二、对比分析,学会方法,让鉴赏活动真正发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式鉴赏是鉴赏美术作品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对《韩熙载夜宴图》的鉴赏是与有相同题材不同表现形式的《最后的晚餐》进行比较鉴赏。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不同程度地对两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了解《韩熙载夜宴图》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和方法,让鉴赏活动得以真正的发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参与学习,在逐段展阅的基础上,体会《韩熙载夜宴图》人物刻画的主要方法。
2.了解《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背景,理解手卷作品的风格特征。
3.体验展阅《韩熙载夜宴图》带来的审美享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逐段展阅手卷的基础上,分析《韩熙载夜宴图》人物刻画的主要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美术鉴赏课,学习鉴赏中国画。
1.交流课前观赏卷轴画的内容。
师:课前,每个小组的同学观赏了中国画,内容有花鸟、人物等等。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在它的背面都用麻纸或者布帛一类的丝织品进行装裱,而且卷起来,这种装裱的字画又叫卷轴。装裱成卷轴还有什么用途呢?
生:便于携带、保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体验观赏卷轴画,拉近学生与卷轴画的距离,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欣赏《竹院品古图》。
师:我在一幅《竹院品古图》中找到了答案。同学们,这幅画的名字中“品古”二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品赏古董、字画等。
师:这幅画中的青铜器有鼎、尊、觚等等。在人物周围巨大的屏风上装饰着中国画,在装饰有花卉的几案上摆着册页、卷轴。我们还看到一个小童肩上扛着几个卷轴而来,因此卷轴装裱方便古人将书画携带到各处。
这幅画的作者是仇英,在中国绘画史上与之齐名的有唐寅、文徵明、沈周等。中国画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品鉴中国画就是对书画艺术的审美追求。在古代,上至帝王官宦,下至文人雅士都会收藏许多卷轴,并时常与朋友一起鉴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古人“品古”,了解卷轴画的作用,体会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
3.展示《韩熙载夜宴图》。
师:老师最近收藏了一幅字画,今天带来与同学们一起品鉴。(请学生来到前面展开这幅卷轴。由于画卷很长,在展开的过程中,另外请两名学生来帮助。)
师:这是我们这堂课品鉴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幅传世名画是由五代时期宫廷画家顾闳中所画,画中的内容是韩熙载在家中宴请宾朋的生活场景。画中的韩熙载是一位躲避战乱的北方贵族,他逃到南方被南唐朝廷所留用。这幅画的真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们看到的是1∶1的复制品。
我第一次观赏这幅画的时候,也像大家一样慢慢打开。但是手忙脚乱,因为它太长了,335.5厘米。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古人观赏此画是悬挂起来?铺陈在案几上?要人帮忙吗?我认为这样观赏一定不方便,同学们觉得应该怎样观赏?
生:把画卷起来观看。
师:卷起多少才合适?请两位同学将卷轴从两侧同时卷起,当长度合适时大家就喊停。
生:停!
师:卷到这个长度刚好适合一个人拿在手上观看。这个长度有一臂长。因此,我们在观看长卷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展开方式。好,今天的课题就是“展手卷 品夜宴——鉴赏《韩熙载夜宴图》”。
(设计意图:通过展卷出现的问题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探求适合观看的长度,感受与其他卷轴画观看方式的不同,导入课题。)
(二)初品夜宴
1.了解手卷。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课题中出现了一个词“手卷”,这个词与卷轴有所不同。“手卷”专门指宽度在22-35厘米之间,长可超过9米的卷轴。手卷便于把玩。观看的正确方式是,打开一段卷起一段,逐段观赏,一般打开一臂长度。
2.初试展卷。
师:同学们一定想把玩一下?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请大家用正确的方式一边展开左侧一边松松地卷起右侧。请展开到第一扇屏风出现的位置。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书法。
师:在中国画中称为“题跋”。在画卷前面为题,后为跋。这些内容就不在课堂上讲解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研究。同学们找一找,这一段中的人物都在做什么?
生:听琵琶演奏。
师:猜一猜谁是韩熙载?
生:坐在床榻之上的、头戴黑帽。
师:接着往下看,注意右手边松松地卷起。到下一处床榻的位置,有没有出现韩熙载?他在做什么?
生:击鼓观舞。
(教师板书“听曲”“观舞”“休息”“清吹”“送别”)
师:我们初展手卷,出现了5个韩熙载。他分别在听曲、观舞、休息、听管乐吹奏和送别宾朋。这样的安排,说明手卷画出的是一个连续不断变化的画面,就像连环画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展阅手卷的方法,直观地感受手卷内容。通过寻找“谁是韩熙载”,大致浏览全卷,对画卷留下初步印象。)
(三)再品夜宴
师:手卷中共有46个人物,要了解画家顾闳中是怎样布局构图的并不容易。陆游曾写给儿子一首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想这个学诗的方法就是在这幅画外找到一种比较鉴赏的方法,即选择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进行比较。同样以晚宴为题材的画作还有什么?
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1.比较鉴赏透视构图的特点。
《最后的晚餐》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
师:谁能说一说这幅画中的透视焦点是什么?
生:耶稣所在的位置。
师:那么这个场景的焦点是谁呢?
生:是耶稣。
师:达·芬奇将透视焦点与场景的焦点巧妙地安排在一起,通过天花板、左右窗与门的透视线等,在二维平面上画出了三维空间,使观者仿佛置身其中。
《韩熙载夜宴图》的构图也非常独特。为了在3米多的画卷中展现整个夜宴中发生的情景,画家在5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安排了人物与家具。因此手卷是5个连续场景,是一部连环画。这与《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是截然不同的。
2.比较观看的方式。
师:这张照片是《最后的晚餐》绘制在米兰教堂内部墙壁上的情形,是不可移动的,那么可以移动的是什么呢?
生:观者、观者的视线。
师:而《韩熙载夜宴图》画出的是连续的移动画面,人物随场景和地点不断变换。
通过比较鉴赏壁画《最后的晚餐》和手卷《韩熙载夜宴图》,我们了解了《韩熙载夜宴图》的构图特点和品鉴手卷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最后的晚餐》和《韩熙载夜宴图》构图、观看方式的不同,了解《韩熙载夜宴图》构图连续性和移动观看的特点。)
3.比较塑造人物的方法。
师:《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宋画院待诏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所画的,我们都知道李煜是一位精诗词、善书画的皇帝,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和书画鉴赏家。那么顾闳中是用了什么绘画手法,让后主李煜对此画赞不绝口的?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者让我们的视线随着他的笔下的46个人物穿越一个又一个的场景,身临其境地观看了整个夜宴。让我们再回到《最后的晚餐》中寻找解读《韩熙载夜宴图》的密码。
在《最后的晚餐》中,13个人物像一字排开,耶稣居中,左右门徒各6位。又以每3人为一组进行有规律地安排。他们的动作、表情不同,但每个人都指引我们的视线朝向画面的中心人物。请同学们说一说每组门徒是怎样指引我们视线的?
生:手势、面部朝向、身体前倾……
师:正是画面中人物的动作指引我们的视线在静止的画面中游走,从而读懂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读出了最后的晚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人性的善与恶!也得到了解读《韩熙载夜宴图》的密码——通过解读人物动作神态,可以指引我们感受夜宴图中人物形象的神态和内心刻画。
(板书:动作)
(设计意图:深入解读《最后的晚餐》,总结出人物神态刻画可以指引观者视线的鉴赏方法。)
4.各小组分段解读。
师:当我们缓缓打开手卷至第一段场景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听曲”。请看屏幕,这里有两幅“听曲”,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两幅画互为镜像,其中的形象都是相反的。
师:这一段是描绘韩熙载与宾客聆听琵琶女的演奏,我们透过画面中听众的神情感受到他们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了。那么,究竟哪一幅是真正的“听曲”呢?我们用刚刚学会的密码来分析一下。这一段出现了12个人物,画中的人物分别是怎样的动作和神态?
(学生回答,分析韩熙载、琵琶女、主要宾客的动作、神态。)
师:韩熙载与宾客皆朝向左侧琵琶女的方向,有的身体前倾,有的侧耳倾听。只有琵琶女一人朝向右侧演奏。我们发现画面中有一种指引我们视线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多数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传达出来的。两幅“听曲”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同学们觉得指向哪个方向才是真正的“听曲”?
生:左侧。
师:对的。顾闳中通过韩熙载和宾客的动作,将我们的视线不断地牵引到这段场景的焦点——琵琶女,而焦点的方向与画中人物指引的方向以及展开手卷的方向完全一致的。这个巧妙的设计,加上画中人物精彩的表演吸引了画外的我们想继续看看下面的场景。
这里有一个表格,根据表格的提示(有灰色底纹的单元格),我们可以把刚刚分析的结果填进相应的选项。
下面还有4段场景,分别是“观舞”“休息”“清吹”“送别”,请每个小组选一段进行鉴赏,围绕表格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填写。 (在音乐声中,每组分别交流所鉴赏场景对应表格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根据表格的提示填写答案,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尝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动作、面部表情引导视线的作用,感受画家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功力。)
5.总结表格。
师:这张表格帮助我们解读了手卷中一连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仿佛韩熙载现在已经是我们一位熟悉的老朋友。同学们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也体会到每个人物形象的动作、神态刻画与手卷的独特展阅方式的关系。
另外,这张填好的表格里也有一些秘密要告诉我们。(见下表)
首先,表格中①线标记处这一行韩熙载在5个场景中的动作“左、左、右、左、右”,这里两个朝“右”的作用不同,第一个是“休息”,第二个却是“送别”。使得画面具有了节奏感,通过两个不同方向的动作得以控制展阅手卷的速度。其次,还有对照②线标记出韩熙载的表情,和③线标记出的画面气氛,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略。)
师:韩熙载的情绪低沉与画面的热烈愉快的气氛截然不同。
为什么韩熙载不似其他人那样开心呢?请结合课前预习的学习资料进行思考后回答。
师生总结:后主李煜想授韩熙载为宰相,而韩熙载预料国家将覆亡,不想当亡国之相,因此每日纵情饮酒作乐掩人耳目。后主李煜十分疑惑,便请顾闳中深夜到韩家,通过目识心记画了《韩熙载夜宴图》。
(设计意图:解读表格中的内容,剖析韩熙载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感受《韩熙载夜宴图》带来的节奏感。)
(四)总结回味
师:画卷展阅至此结束,而夜宴却未结束,让人回味无穷。《送别》究竟是结束?还是开始呢?当我们卷回画轴时,韩熙载夜宴结束时的挥手道别似乎也是宴会即将开始的呼唤宾客,右手的鼓槌预示着即将开始的夜宴节目——击鼓观舞。
今天我们跟随韩熙载的脚步,走过了一段短暂的夜宴之旅,学习了正确的展手卷方法,掌握了一些分析人物形象的知识,体会了夜宴图对人物形象的传神刻画。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等待我们揭开的谜底还有许多,最后我以一句诗来结束:“葡萄美酒夜光杯,展卷方解其中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结束还是开始?”,进一步感悟作者的巧妙构思。总结本课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