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为此我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这六个主题框架的教学内容,谈一下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分成了若干主题,但各主题所含的内容之间也存在着综合交叉。如“远离毒品”的内容与“我与家庭”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交叉。《品德与社会》课程这种综合的内容建构方式,打破了原来思想品德生活、科学、历史、地理等分科课程的界限,使课程具有了高度的整合性。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认为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 让学生到生活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样做?”或是“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巧设导语,激趣增效
导语的设计要新奇有趣、生动形象、灵活多变、贴近生活。新颖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给学生以启迪。有利于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导课伊始创设情境或设计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强烈的感染性,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的开始。”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由疑到思尽快入戏。
三、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
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信的正面例子,可以适当呈现不诚实守信儿获得利益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和感受。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四、故事说理法。
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运用故事喻理的方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寓理的方法时要注意切记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寓理”性,舍本而求未。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例正反对照。
总之,教学方法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的素质。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策略的应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分成了若干主题,但各主题所含的内容之间也存在着综合交叉。如“远离毒品”的内容与“我与家庭”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交叉。《品德与社会》课程这种综合的内容建构方式,打破了原来思想品德生活、科学、历史、地理等分科课程的界限,使课程具有了高度的整合性。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认为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 让学生到生活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样做?”或是“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巧设导语,激趣增效
导语的设计要新奇有趣、生动形象、灵活多变、贴近生活。新颖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给学生以启迪。有利于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导课伊始创设情境或设计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强烈的感染性,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的开始。”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由疑到思尽快入戏。
三、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
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信的正面例子,可以适当呈现不诚实守信儿获得利益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和感受。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四、故事说理法。
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运用故事喻理的方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寓理的方法时要注意切记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寓理”性,舍本而求未。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例正反对照。
总之,教学方法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的素质。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策略的应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