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越来越成为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的过程变得越来越生动,越来越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课堂 学习过程 实践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数学课程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数学知识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优化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第一,教会学生阅读。数学知识的获取离不开阅读,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听、读、说、写、用、译等几个环节的反复练习与训练,做到拾级升高,使他们遇到问题能够敏锐洞察,准确判断,灵活处理。
第二,教会学生整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经纬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对知识逻辑结构和相应的研究方法的整理,能够善于把新知识和研究方法有效地纳入到原有的认识结构中,使书越读越保
第三,教会学生迁移。迁移就是一种学习情境对另一种学习情境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则为正迁移,否则便是负迁移。如“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研究思想、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角的平分线上”,“线段两端点”对应“角的两边”,“垂直平分线”对应“角的平分线”,让学生总结角平分线定理、性质定理。认真培养学生学得一点知识,会类比另一类知识;学会解一个问题,能够解一类问题,真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教会学生认知评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反馈,进行自我评比、相互评价。如解方程x+x-2=2,学生中将会出现平方法、分解因式法、根式定义法。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三种方法的优劣,可以从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教会学生比较。通过对知识的比较,既能加深对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的理解,还能通过辨析对与错、好与劣、快与慢,对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行评价,使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深刻。
第六,教会学生探索。探索可以使知识进一步深化,探索是创造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敢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动手实践,把握数学内涵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适当表扬,增强学习信心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变得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小学数学有效性学习探究.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金慧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探讨.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2)
[3]陈育忠.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求知导刊,2016(6)
[4]陈耕英.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刍议.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课堂 学习过程 实践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数学课程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数学知识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优化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第一,教会学生阅读。数学知识的获取离不开阅读,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听、读、说、写、用、译等几个环节的反复练习与训练,做到拾级升高,使他们遇到问题能够敏锐洞察,准确判断,灵活处理。
第二,教会学生整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经纬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对知识逻辑结构和相应的研究方法的整理,能够善于把新知识和研究方法有效地纳入到原有的认识结构中,使书越读越保
第三,教会学生迁移。迁移就是一种学习情境对另一种学习情境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则为正迁移,否则便是负迁移。如“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研究思想、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角的平分线上”,“线段两端点”对应“角的两边”,“垂直平分线”对应“角的平分线”,让学生总结角平分线定理、性质定理。认真培养学生学得一点知识,会类比另一类知识;学会解一个问题,能够解一类问题,真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教会学生认知评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反馈,进行自我评比、相互评价。如解方程x+x-2=2,学生中将会出现平方法、分解因式法、根式定义法。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三种方法的优劣,可以从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教会学生比较。通过对知识的比较,既能加深对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的理解,还能通过辨析对与错、好与劣、快与慢,对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行评价,使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深刻。
第六,教会学生探索。探索可以使知识进一步深化,探索是创造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敢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动手实践,把握数学内涵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适当表扬,增强学习信心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变得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小学数学有效性学习探究.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金慧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探讨.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2)
[3]陈育忠.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求知导刊,2016(6)
[4]陈耕英.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刍议.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