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流动与风险:中缅边境新冠肺炎疫情跨境传播问题研究

来源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feng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演变成全球性风险事件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地理特征、行政体系、民族冲突、国家财力、医疗卫生条件、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缅甸疫情发展的不可预知性较大,无形中加大了云南边境疫情输入的风险.鉴于缅甸疫情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以及中缅边境地区的特殊性,我国各级政府应严格落实中央“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部署,科学研判缅甸疫情形势;前移疫情防控战线,主动支援缅甸疫情防控;在已开展的边境防控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动员力量、完善机制、创新方法,扎牢边境人口流动口岸和通道,制定预案以防止因疫情影响导致大量边民涌向边境口岸及沿线地区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关于人在自然面前的身份研究,形成了看护自然论、智爱自然论、开拓自然论三种主要观点.开拓自然、征服自然,是一种“实然”,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看护自然、智爱自然是一种“应然”,对人类开拓自然的实践活动具有规范和指引价值.从本体论和实践论维度来看,人在自然面前应以守护者的身份存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为人类守护自然提供了本体论根据.人类是生命共同体的成员,有义务、有责任、有能力对自然承担守护责任.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类守护自然就是守护人类自身,守护自然与守护人类是内在统一的.人类守
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17+1”林业合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林业领域合作协调机制的简称,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林业领域在中东欧国家不同层面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笔者概述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情况;回顾了“17+1”林业合作高级别会议、联络小组会议、高级别互访、教育科研领域合作以及林业产业投资贸易合作情况;客观分析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展望新形势下双方合作的协调机制、信息共享、科学研究与教育、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前景,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爱的原则通过两种路径扩展到动物身上:一是治国安邦的需要,在这一路径中人类对动物的关怀与其自身的繁衍生息密切相连;二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在这一路径中动物被化约为投射人类道德原则的工具.宋儒通过以“仁”释“生生”、“民胞物与”的提出、“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对杀生不仁的驳斥,不仅发展了人与动物关系的内在心性依据,而且把人与动物的关系纳入由道德进路而至的宇宙观中.王阳明对宋儒的理论路径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他通过大力倡导“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将宋儒所强调的人对动物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性宇宙观发
未曾断裂过的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塑造了古代中国和现当代中国的精神气质,滋养出来的多元一体国家格局和国家治理效能,在当今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彰显了中国独具一格的文明神韵和文明格局.“大一统”思想奠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国民是构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多元一体是当下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自在、自觉和自为三个阶段,共同体是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根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共同体建设的目标指引.新时代
目前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城镇化的作用,却普遍忽视了城镇化在区域经济空间的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本文在不同区域经济空间回波效应叠加的基础上,基于青海涉藏地区经济增长的回应能力探索发现:青海涉藏地区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在兰西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两种效应叠加形成的经济集聚力明显.正是地区经济集聚能力差异引发城镇化的经济增长异质性后果,青海涉藏地区更易通过资源集聚和消费提升扩大城镇化影响,集聚能力甚至显著抑制东中部地区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同时将青海涉藏地区作为与兰西城市群联系紧密且具有一定
中国是典型的关系型市场,相同的籍贯为身份认同提供了天然的情感纽带.本文以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立足于中国人重视乡土情结的文化基础,深入考察同籍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身份认同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董事长和总经理来自同一个城市时,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更小.相比于国有企业,同籍董事长和总经理对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当同籍董事长和总经理在家乡地经营企业,或者有海外工作和学习经历时,身份认同将不再发挥作用;而当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时,同籍董事长和总经理对改善公司治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内驱力,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繁荣昌盛的基石,也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启蒙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育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本研究从小学生认知的直观性、形象性、互动性切入,以具身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为理论分析框架,探索培育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特征——学生身体的可感知性、学习情境的可体认性、教学组织主体间性的互动生成,并以此为基础寻求小学教育
2021年6月18日至21日,由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井冈山大学共同主办,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组承办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研究”高层学术论坛在井冈山召开.rn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鲜明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期刊
阶级不平等是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的传统路径.嘉日姆几的新著《鸡鸣之年》把安置家奴的“农场”置于文本中心,以云南小凉山通过民主改革获得自由的家奴为主体,基于历史文献和口述访谈研究“农场人”的历史心性,开了凉山彝族奴隶研究的新章.嘉日姆几并未完全遵从先辈学人关于阶级研究的群体导向进路,在他的笔下,凉山彝族阶级关系的陈释更多转向了农场彝人单位个体的生活真实.他认为时势和实力始终是塑造凉山彝人身份等级的核心力量,民主改革前后不同“势力”的进出场,小凉山彝区最终出现一个“蛋心”游动的蛋形社会结构.
中国经济人类学相对于西方起步较晚,但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中国国情的需要,中国经济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以费孝通、施正一等为代表的先驱者,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从本土特点出发,创造性地运用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完成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本文主要从文本研究的视角出发,梳理中国经济人类学先驱者的学术贡献,重点梳理施正一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切入点,对中国经济人类学发展的理论贡献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