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人文教育越来越重要。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与情感教育息息相关。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中学生普遍对课文中的文章不太感兴趣,觉得枯燥、不够生动。在写作训练中,学生难以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常的阅读课文时,没有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因此,要扭转这种现状,教师就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新课程改革曾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人文教育越来越重要。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与情感教育息息相关。情感教育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领域,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中学生普遍对课文中的文章不感兴趣,觉得枯燥、不够生动。在写作训练中,学生难以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常的阅读课文时,没有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因此,要扭转这种现状,教师就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
一、挖掘教材,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
大文豪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创作总源于爱。”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都出自名家之手。其中每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批文以入情,从而提高良好的教学成效。如在上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以平淡的叙事技巧、朴实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叙述了世间最无私的情感——亲情。文章主要叙述了父亲与儿子在火车站依依惜别,细腻地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倘若教师能够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章流露出的真实的情感。这与教师空洞的说教是不同的。教师声情并茂地解读课文,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也许学生设身处地之后,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就会消除。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深感父母之不易。也许会为自己对父母的无动于衷而感到羞愧。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深刻体会到父母亲爱的无私与伟大。相信教师只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得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引起共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给教师与学生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创设情境,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甚至可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一把锐利的武器。俗话说,触景生情。即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为了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激发学生的感性思想。叶圣陶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境界:“一个教室,四五十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是一种忘我的教学境界。因此,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理解与体验。在上到《皇帝的新装》时,我精心设计导语,引入学生进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同学们,喜欢看童话故事吗?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的故事。”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有一次,他被邀去参加舞会。一位对他倾心的小姐问道:“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回答道:“谈不上喜欢吧。”于是小姐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看?”安徒生的回答使在座的各位十分惊讶。你猜猜他怎样回答的。“皇帝的新装。”同学们大笑,在欢笑的气氛中,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
三、反复朗读,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初中语文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包括积累,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文章的重要手段。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训练,也是一种情感文学活动。朗读有不同的方式,相应地,教师朗读的指导方法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朗读,声音要大,感情要饱满。在反复不断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无形中增强了语感。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需要给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如在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中,教师可以从节奏、停顿、关键词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通过响亮、包含感情的朗读训练之后,学生逐渐体会到词的情感。月有阴晴圆缺,这是人类无法左右的。同样,人有悲欢离合。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能够与亲友共享这轮明月。学生也会被诗人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深深感染。此外,可以让学生多多朗读类似《前赤壁赋》、《团泊洼的秋天》等这样的优秀诗文,从而让学生感受情感韵味,调动学生的情感。
四、发挥想象,拓展学生无尽的情感
学生在景物的想象中生情。由景到情的过程,正是想象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时候,透过一段文字就能看到一个光怪陆离的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是碰到这样的文字,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赏析,畅游在想象的田野上。这也是想象生景法。如《故乡》中“深冬……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地下远近横着几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得知,景物有远的、有近的。特别是近景,简直就是一幅让人十分震惊的特写。灰色、阴暗、死气沉沉,这样的画面让“我”感到悲凉。这样的农村是中国农村的缩影。对于旧社会的农村,作者怀有忧患、悲凉、激愤的感情。此外,想象可以由实景向虚情过渡。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写了实景:青山绿水、独秀峰、还珠洞等,虚景是神仙情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神仙们的姿态,不管是老神仙还是小仙女,亦清风阵阵或是白云飘飘,都是美不胜收的。在想象之后,激发了学生心中的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情感。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否则就会失去灵魂和神韵。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反复朗读、发挥想象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相信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定会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参考文献
[1]朱英.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2008(9)
[2]褚瑜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2011(12)
[3]周桃英.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J].《阅读与鉴赏:教研》2008(6)
[4]邢秀凤.实现语文课堂对话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7(12):3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新课程改革曾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人文教育越来越重要。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与情感教育息息相关。情感教育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领域,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中学生普遍对课文中的文章不感兴趣,觉得枯燥、不够生动。在写作训练中,学生难以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常的阅读课文时,没有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因此,要扭转这种现状,教师就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
一、挖掘教材,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
大文豪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创作总源于爱。”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都出自名家之手。其中每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批文以入情,从而提高良好的教学成效。如在上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以平淡的叙事技巧、朴实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叙述了世间最无私的情感——亲情。文章主要叙述了父亲与儿子在火车站依依惜别,细腻地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倘若教师能够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章流露出的真实的情感。这与教师空洞的说教是不同的。教师声情并茂地解读课文,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也许学生设身处地之后,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就会消除。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深感父母之不易。也许会为自己对父母的无动于衷而感到羞愧。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深刻体会到父母亲爱的无私与伟大。相信教师只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得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引起共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给教师与学生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创设情境,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甚至可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一把锐利的武器。俗话说,触景生情。即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为了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激发学生的感性思想。叶圣陶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境界:“一个教室,四五十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是一种忘我的教学境界。因此,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理解与体验。在上到《皇帝的新装》时,我精心设计导语,引入学生进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同学们,喜欢看童话故事吗?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的故事。”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有一次,他被邀去参加舞会。一位对他倾心的小姐问道:“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回答道:“谈不上喜欢吧。”于是小姐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看?”安徒生的回答使在座的各位十分惊讶。你猜猜他怎样回答的。“皇帝的新装。”同学们大笑,在欢笑的气氛中,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
三、反复朗读,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初中语文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包括积累,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文章的重要手段。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训练,也是一种情感文学活动。朗读有不同的方式,相应地,教师朗读的指导方法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朗读,声音要大,感情要饱满。在反复不断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无形中增强了语感。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需要给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如在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中,教师可以从节奏、停顿、关键词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通过响亮、包含感情的朗读训练之后,学生逐渐体会到词的情感。月有阴晴圆缺,这是人类无法左右的。同样,人有悲欢离合。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能够与亲友共享这轮明月。学生也会被诗人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深深感染。此外,可以让学生多多朗读类似《前赤壁赋》、《团泊洼的秋天》等这样的优秀诗文,从而让学生感受情感韵味,调动学生的情感。
四、发挥想象,拓展学生无尽的情感
学生在景物的想象中生情。由景到情的过程,正是想象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时候,透过一段文字就能看到一个光怪陆离的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是碰到这样的文字,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赏析,畅游在想象的田野上。这也是想象生景法。如《故乡》中“深冬……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地下远近横着几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得知,景物有远的、有近的。特别是近景,简直就是一幅让人十分震惊的特写。灰色、阴暗、死气沉沉,这样的画面让“我”感到悲凉。这样的农村是中国农村的缩影。对于旧社会的农村,作者怀有忧患、悲凉、激愤的感情。此外,想象可以由实景向虚情过渡。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写了实景:青山绿水、独秀峰、还珠洞等,虚景是神仙情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神仙们的姿态,不管是老神仙还是小仙女,亦清风阵阵或是白云飘飘,都是美不胜收的。在想象之后,激发了学生心中的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情感。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否则就会失去灵魂和神韵。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反复朗读、发挥想象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相信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定会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参考文献
[1]朱英.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2008(9)
[2]褚瑜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2011(12)
[3]周桃英.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J].《阅读与鉴赏:教研》2008(6)
[4]邢秀凤.实现语文课堂对话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7(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