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之界说小考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henz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来这“花鸟画”的分法,似颇有几分蹊跷,多不类其他。譬之文学,一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之属,多依体裁而界,题材如山水、人物、花草、鸟兽、建筑等,是作为材料任由摘取的,这自由的幅度加之于作家的,不可谓不大。然进入这绘画中,彼之为材料者,此处却成了断定画人身份之依据,比如多以山水发论的即是山水画家,好绘人物的也只可为人物画家。甚而有依画中山水、人物、花鸟多少,定其种属的。极化了的表现,便是这花鸟画中有被称或自称张葡萄、李牡丹的,专门的口径自是了得,然这自由摘取的天地,不免太过娇小了些,好似明清八股的牛角。对那些“一专多能”的画手来说,显然归属是个极大的问题。故而,这“花鸟画”一名的由来,尤不可不辩。
  大抵绘画假若有“花鸟画”之分,当不至出离花与鸟的范畴,逾之则不免模糊了字义的边界,徒增犬虎不分的笑话。比如好画畜兽的,却名之曰“花鸟画家”,要之一般人是绝难对接的。搁在语言学里,就是指代不明,或搅乱所指的弊病,是要吃板子的。故而,这“花鸟”还是与畜兽之属有所区别才是。其实花鸟之前,上古既有人物、畜兽分列之说,春秋两汉之人,尤多守之,言语手绘所及,至为明了。绝少旁带的。此等规矩,至7世纪的唐朝,仍为画史诸家所守持。而此一时期之文论、画论,亦多为后世所称道。复查究晋以前之绘画,则所谓的花鸟虫鱼,乃至牛龟蛇羊,似亦只可作器皿纹饰与族群的图腾信仰解,图绘虽有花与乌。然多杂陈,与后世所称之“花鸟画”相比,二者之异趣,实在是谈不上有多大的关联,至于说这早期的花乌已然孕育了后世“花鸟画的温床”之说,则不是牵拉的鬼话才怪。至少到了魏晋,如顾恺之辈论画,尚“不及禽鸟”。行至9世纪前的唐人,民众之主流喜好,仍在人物与畜兽(前者以二阎为范,后者则以二韩与戴嵩为标),即便主流的画史如张彦远之《历代名画记》与所谓花鸟画理论先声之杜甫《丹青引》(可参见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亦以人物畜兽为论,也未谈及花与鸟,甚而连“花鸟”二字相连称道的,亦未可见。虽时有薛稷、边鸾之辈出以禽鸟,后来的白居易也谈了些画竹的诗文,然皆不是主流,花鸟画不张之现状,至少在9世纪尚未改变许多。故而,“花鸟”之独立成科,时间当要延后至五代宋或更为妥当。至于一般画史皆证之以唐的说法,实源于将之与畜兽门混称之故,不可为信。
  有关将这“花鸟画”概念随手扩大的混账事,笔者本以为根在宋人,实不然。虽则花鸟画盛于五代两宋,并有其极化的成就,但宋人亦只在“人物门”、“畜兽门”之外,新添了“花鸟门”与“蔬果门”(药品草虫附于蔬果下)而已,至于梅、竹,则更是单列的(可见于徽宗朝的《宣和画谱》,此前的《圣朝名画评》亦有将“花竹翎毛门”与“人物门”、“畜兽门”、“鬼神门”等分列的)。直至晚近的1866年,郑绩在他的《梦幻居画学简明》一书中,仍有“花卉总论”(此又细分“论树木”,“论草本”、“论藤本”三类),“翎毛总论”(此又细分“论山禽”、“论水禽”两类)与“兽畜总论”(此又细分“论兽畜”、“附论麟虫”两类)之分。可见宋人似并非如后人臆断的那般糊涂,而延至近代的画论学统,尤多守着陈法且有更细化之考虑的。然依照一个时下广为流传的说法,大抵白宋《圣朝名画评》与《宣和画谱》始,千余年来,花鸟画顺“自身”之发展与物理之变迁,已然拥有了远超其名本身的涵盖能力,并具有包罗万象的大本事,除却将畜兽门划归己有外,大至“花卉、翎毛、蔬果、草虫、鳞介、器用”,细至“鸟、虫、鱼、山花、野蔬、鹅、蛙、蟹、虾、谷、豆、桑、麻”等,悉数收入囊中,及至“与植物生活,生长有关的一切环境,如坡石水口,林莽草地、池沼溪潭,篱落棚架,藓苔葛藤,以及四季、日、月,阴、晴、雨、雪、晨、夕等等”,亦一并吞下,乃至近时有所谓除人物画之外,“自然界的一切”皆为花鸟画之领地的说辞,口气不可谓不大。这里倒令笔者想起清人颂赞山水画的一段唱词,情形与此颇为类似,云“画山水必须将天地浑涵胸中,直是化工在其掌握,而天地间飞、潜、动、植,莫不兼绘,即人物、花鸟、兽畜尽在图中,以为点景、必如是方可谓之有成”。笔者姑且将那山水挪移为花鸟,则天地间之“飞、潜、动、植”亦可悉归于花鸟画,似同样可以“将天地浑涵胸中”,并“化工”于“掌握”,如此这般,要辩出个山水画与花鸟画的异同来,着实困难。
  笔者生性或也驽钝执迷,然所幸尚不盲视,亦好戒防言辞之溢满者,故对这蛇吞象的“化功大法”,虽满心艳羡,却总不免心存疑窦,总觉这涵容的意思太过广阔。大抵小说中所言之“化功大法”,其理讲求的是吸收,即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须将所吸之物消弭于无形。比之当下之所谓花鸟画的涵盖,似有狼吞之势,消弭却有不足。不过笔者对这“化功大法”是如何将这数百年来之芸芸众“花鸟”,消弭于无形并出以神威的了得事,倒还有几分好奇。然即便如此,亦只可聊为一听而已,权且莞尔,不可目为真理之辩的。大抵这揽活的事儿一旦过了头,难免有腹胀之痛,比之花鸟画,明者不可不察。故而,这花鸟画题材的界说,尤不可不重加勘定的。根在当下,今人似不好推卸于古人。
  然话虽如此,宋人也还是难辞其咎的。因古人为文赋诗、染指作画,总有不免于滥情的,此种风习之盛传,约自宋人始。大抵随着有唐一朝儒佛思想世俗化的转向,及10世纪商业文化与市民阶层的勃兴,加之赵宋王朝尚文轻武之风的熏染,文官制度及参禅遁道之风的流行,一班文人颇增了些骄悍的士气,故每每发论或作画,必多抒情,玄谈空灵日炙,致使叙事式微。这情随意抒发得多了,则又不免于泛泛的重复与矫情,气格亦为之一降。表现于绘画的,即是人物画的衰退与文人写意山水画在元明的变流,承其余绪的,自然还少不得清人极化的泥古山水。古时文人多好谈天论地,释老岐黄,圣贤的言辞贴满了脸,然徒有一涵容天地人事的雄心,却无半点行动。波及于笔下之花鸟画的,便只剩下将这花鸟题材恣意膨胀了去以泻块垒了。
其他文献
上海自开埠后,逐渐成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同时造成了艺术中心的转移,形成了所谓的‘海派”。在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段,权威地引领着中国的艺术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客观上成为南北两大画家群的南方大本营。济济的人才,多样的风格,承韵传风,继往开来,为中国画在新时代发展上,做出了有目共睹的不朽贡献。  作为,上邦大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中国画,从来就是世界艺术高峰。它具有无可替代的自我完善系统和特立独行品
期刊
顷游武当山,逢一道人,相与论道家修持法。道人颇以其体验修证自矜。谓历来丹书所载均不可靠,世上修练者光从书本子上修,难怪会误入歧途。其实真正诀法皆不录文字,只由师徒口授心传,再经修练者实修实证而知。一旦真正实修有得之后,身外化身,回看现今人世各种争论,益觉无谓,自然也就不会再与人言说辩说之了。因此,总括来看,凡真诀皆不录于文字,也不必录于文字,修道者若依文字书本,亦不可能真正得道。  这样的修证者,
期刊
20世纪的海上书坛,群英汇聚,碑学巨擘康有为、沈曾植,融碑帖一炉的曾熙、李瑞清,取石鼓文入书的吴昌硕,以晋唐为宗的沈尹默、白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构筑起海派书风曾经绚丽的风景线。进入中華人民共和国,继前辈大家而起,活跃于20世纪后半叶的赵冷月先生,则是又一位具有代表地位的书法家。  在其漫长的八十载笔墨生涯中,赵冷月先生经历了由唐人楷书上溯晋代二王的帖学探索,又深入学习北朝碑版、尝试融入汉碑和简
期刊
时间流转回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在南方,有位老人画了一个圈,从此,大陆迎来经济发展的蓬勃热潮。也就是在那一年,为了生存和养家,曾经是诗人和小说家的张小波决定弃笔从商,开始书商生涯。他与太太何蓓琳在江苏丹阳开了一家书店,卖一些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正是温瑞安的武侠小说为他们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才有后来的“鸽与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前进到2003年。那一年新闻出版总署给民营书业带来些许
期刊
印家张铭在我的眼里,书卷斯文的背后总带有一点点“酷”。记得他曾有一本印集上的一张作者小照给我印象很深:黑白影像中的他,架着一副金丝边的眼镜,单手夹着香烟作沉思状,一缕青烟绕过他的眼前……若用现代的网络赞语基本就属于“帅呆”和“酷毙”了。当然,张铭的“酷”表现在他的冷静,也表现在他的智慧。譬如众人在一起的桌上,他的声音总是不多也不高,但冷冷的句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或教人解颐,或让人会心。这就像他印章
期刊
传鑫友兄以书艺享誉海内外,书之余,攻印艺,擅边款,亦成绩斐然,好评如潮。近今,其出示所作印谱一册,尤多边款之制,四体皆备、冲切兼用,朱红墨黛,相映生辉,不禁令老眼为之一明。展读传鑫兄的印谱,尤其是他的边款,第一印象是转益多师,自成蹊径。他是杰出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先生的高弟,又有幸独得大家方去疾先生多年传授,基业厚实。而他妙在食而化之,融诸家于心胸,出新意于锋杪,表达的是纯属于他自己的书风与刻技。有古
期刊
王壮弘(1931-2008)浙江慈溪人。书法从许铁丰。沈尹默,擅篆、草。精于金石碑刻鉴定,书画鉴定及太极拳术。  我认识王壮弘先生是1962年。  1961年我从上海出版学校毕业、被分派到朵云轩工作,9月就职上班,经过一段时期熟悉朵云轩经营的业务后,我被分配到碑帖柜台工作。当时还是时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熟悉业务,我指定的师傅是尤士铮先生。  1962年王壮弘先生结束下放劳动回到朵云轩工作、我和他同在
期刊
顾炫,1978年生于上海。随父顾潜馨学习工笔花鸟画,后师从画家张渊。现为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水墨缘艺术沙龙成员、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会员、上海翰青雅集艺术总崎。  20世纪70年代中,家父张守成收了一位敦厚朴实的学生顾潜馨,他家住浦东郊外。那时从浦东乡下到上海徐家汇没有直达车,中间还要摆渡再换车,更没有如今快捷的地铁,因而路途遥远。他每隔几月来一次,每次总携带大卷写生和创作的画稿前来请教。想必他
期刊
朱耷
期刊
1947年7月,郑振铎撰写的序《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起首就说道:”今世能识古画者鲜矣。无论以骨董为业者,惯于指鹿为马,即收藏家亦往往家有敝帚,珍之千金,尝见海外所藏我国画,大半皆是泥沙杂下,玉石不分,而论述我国艺术史者每采及不知所云之,下品与赝作居为论断源流之资、夫真伪未辨、黑白不分,即便登座高谈、其为妄诞曲解可知。我国艺术之真谛其终难为世人所解乎。”直到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部门的领导之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