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课堂上,读书之声不绝于耳,可是,冷眼观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正陷入“读”的误区。
誤区之一: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聚焦]苏教版小语第五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学了课文第三段“沙漠旅行”一节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我感到自豪的是……让学生做骆驼,根据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说话,并补充了一篇介绍骆驼身体各部分构造的阅读文章,于是学生围绕着“骆驼各部分的作用”进行了长达10分钟的王婆卖瓜。
[透视]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自鸣得意的设计恰恰暴露出其对文本解读的偏离。本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到小骆驼由委屈变为自豪的情感变化,感受到小骆驼和小红马各自不同的作用,从而受到正确的审美观教育。离开这一点,去做本属于《生物》课上的结构作用分析,只能离目标越走越远。如果我们忘掉了课文本身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就忘掉了阅读教学的本。
[限考]我的眼里只有你——读有目标
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没有目标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有教学效果的,目标的偏离或模糊也同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使课堂陷入缘木求鱼的尴尬。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教学中给学生以明确的朗读要求,学生就会循着预设的目标有步骤地达成。
误区之二: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聚焦]苏教版小语第七册《开天辟地》
师:上节课同学们读了课文,盘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盘古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生2:盘古力大无穷。 生3:盘古无私奉献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会盘古的这些精神。
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开始逐段出示有关文字,带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自由站起来读……直至下课铃声响起。
[透视]
应该说,这位老师在课初提出的目标是明确的、可行的,可问题是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就真的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至于哪些词句能感悟到人物的特点,能触摸到人物的灵魂,老师并未予以引导点拨,只是对学生的读书情况略作评点,又让另一个学生再读。这种重复式的阅读,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读书遍数可谓不少,形式可谓颇多,然而学生在这样低水平的重复中到底读出了什么,却不得而知。
[思考]你对我真的很重要——读有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这里的分析却不能和引导、点拨画等号。我们应该摒弃的是那种不顾学生情感体验的机械琐碎的讲解式分析,而不能完全忘记了老师的适时巧妙的引导。“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何而来?一方面依赖于他们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得来的认知、理解能力,即已有的语感。另一方面则有赖于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如营造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推进课堂向深处进展的评价等。于永正老师说得好:“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所以,我们还是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去朗读、咀嚼、品味、建构文本的意义,真正做到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误区之三: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从前
[聚焦]
针对课改中出现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苏教版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语文教学八字方针,于是乎,一些老师认为找到了理论依据,在课改轰轰烈烈之后,开始了“返璞归真”之举。被淡忘已久的讲授法再次登上教学舞台,听说读写式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有升温趋势。
[透视]
为了记得牢,为了考试不失分,本该学生在读中思考感悟得到的一切被老师越俎代庖,好心取代,“读”成了公开课上装点门面的“面纱”。作秀之后涛声依旧,该讲的还是要讲的,一些老师还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背诵,美其名曰“重积累”。究其原因,症结在于老师们认为一味读解决不了问题,应付不了考试,与其变着法子朗读玩花样,耗心思,不如“直接告诉”来得准确、快捷。真的是“读”本身出了错吗?
[思考]真的不是我的错一读有层次、读有价值
读是对知识的吸收、储存,它获得的信息会比听更广泛、更主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书时眼、耳、脑多种器官协作,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情绪。可为什么经历了激情燃烧的“读”后老师们反应淡漠,甚至想弃“读”而“讲”呢?除了功利心作祟,关键是未深入反思怎样让课堂教学中的读变得更高效,更有层次、更有价值。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阅读是阅读者从一定的书面语言符号获取意义的一种特殊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把文字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通过对所读材料的理解,获取其中的信息。这一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一般说来,要经历读通、读懂、读透、读好这么几个层次。
“读”,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倘使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真能让学生“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体验到“读你的感觉像三月”。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一定会洋溢春天般的生机。
誤区之一: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聚焦]苏教版小语第五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学了课文第三段“沙漠旅行”一节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我感到自豪的是……让学生做骆驼,根据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说话,并补充了一篇介绍骆驼身体各部分构造的阅读文章,于是学生围绕着“骆驼各部分的作用”进行了长达10分钟的王婆卖瓜。
[透视]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自鸣得意的设计恰恰暴露出其对文本解读的偏离。本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到小骆驼由委屈变为自豪的情感变化,感受到小骆驼和小红马各自不同的作用,从而受到正确的审美观教育。离开这一点,去做本属于《生物》课上的结构作用分析,只能离目标越走越远。如果我们忘掉了课文本身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就忘掉了阅读教学的本。
[限考]我的眼里只有你——读有目标
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没有目标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有教学效果的,目标的偏离或模糊也同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使课堂陷入缘木求鱼的尴尬。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教学中给学生以明确的朗读要求,学生就会循着预设的目标有步骤地达成。
误区之二: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聚焦]苏教版小语第七册《开天辟地》
师:上节课同学们读了课文,盘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盘古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生2:盘古力大无穷。 生3:盘古无私奉献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会盘古的这些精神。
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开始逐段出示有关文字,带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自由站起来读……直至下课铃声响起。
[透视]
应该说,这位老师在课初提出的目标是明确的、可行的,可问题是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就真的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至于哪些词句能感悟到人物的特点,能触摸到人物的灵魂,老师并未予以引导点拨,只是对学生的读书情况略作评点,又让另一个学生再读。这种重复式的阅读,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读书遍数可谓不少,形式可谓颇多,然而学生在这样低水平的重复中到底读出了什么,却不得而知。
[思考]你对我真的很重要——读有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这里的分析却不能和引导、点拨画等号。我们应该摒弃的是那种不顾学生情感体验的机械琐碎的讲解式分析,而不能完全忘记了老师的适时巧妙的引导。“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何而来?一方面依赖于他们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得来的认知、理解能力,即已有的语感。另一方面则有赖于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如营造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推进课堂向深处进展的评价等。于永正老师说得好:“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所以,我们还是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去朗读、咀嚼、品味、建构文本的意义,真正做到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误区之三: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从前
[聚焦]
针对课改中出现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苏教版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语文教学八字方针,于是乎,一些老师认为找到了理论依据,在课改轰轰烈烈之后,开始了“返璞归真”之举。被淡忘已久的讲授法再次登上教学舞台,听说读写式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有升温趋势。
[透视]
为了记得牢,为了考试不失分,本该学生在读中思考感悟得到的一切被老师越俎代庖,好心取代,“读”成了公开课上装点门面的“面纱”。作秀之后涛声依旧,该讲的还是要讲的,一些老师还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背诵,美其名曰“重积累”。究其原因,症结在于老师们认为一味读解决不了问题,应付不了考试,与其变着法子朗读玩花样,耗心思,不如“直接告诉”来得准确、快捷。真的是“读”本身出了错吗?
[思考]真的不是我的错一读有层次、读有价值
读是对知识的吸收、储存,它获得的信息会比听更广泛、更主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书时眼、耳、脑多种器官协作,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情绪。可为什么经历了激情燃烧的“读”后老师们反应淡漠,甚至想弃“读”而“讲”呢?除了功利心作祟,关键是未深入反思怎样让课堂教学中的读变得更高效,更有层次、更有价值。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阅读是阅读者从一定的书面语言符号获取意义的一种特殊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把文字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通过对所读材料的理解,获取其中的信息。这一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一般说来,要经历读通、读懂、读透、读好这么几个层次。
“读”,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倘使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真能让学生“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体验到“读你的感觉像三月”。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一定会洋溢春天般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