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家长林爻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自述文章《开学一月摧毁六年教育观》,“控诉”女儿学校要求的各种“整齐划一”,就像流水线式的教育,几乎快要摧垮这位家长一直坚持让孩子“做自己”的教育观,这引发众多家长强烈共鸣,“同感同感,家长很无奈”。
那么,学校教育强调“规范”与“整齐划一”,会不会抹杀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呢?就此,部分家长、老师和专家,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疑惑】
细节是否需要“整齐划一”
林爻在文章中称,如今部分小学对于学生的要求几近极致:上课小手交叉放在课桌上;回答问题都把手举得一样高;打开书包所有书皮都一模一样;所有的铅笔笔尖都一样粗细……她担忧,孩子最终会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
对此,家长陈先生认为,有些整齐划一还有道理,如对作业格式的统一要求、回答问题时坐姿的规定;有些规范体现的则是一种文明素养,比如上下楼梯靠右走,理应引导孩子遵守,但诸如举手应该举到什么高度、书本应该放在桌上的什么位置这样的“规范”,对孩子的学习真的有很大的影响吗?
【担忧】
教学内容整齐划一更可怕
“公的反义词是什么?”当班上大多数同学回答是“私”的时候,正在读初一的学生小梁在试卷上写的却是“母”。没想到,这一“标新立异”答案不仅收获了大大的红叉,还惹来老师的一顿痛批。
如今,20多年过去了,已为人父的梁先生,从当年这个玩笑式的片段中,读出了不一样的理解:现在学生答试卷,都要求整齐划一,甚至连语文试卷都是对着标准答案来批改,不能有别的答案。老师说什么,学生答什么。长期如此,学生的观念与想法,都被限制在固定的形式中。
“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影响不了孩子的个性和创意,真正可怕的是教学内容上的高度统一。”章女士说,她小孩在学校学画树,老师画了几种做样板,让大家学着画一棵“自己喜欢的”。儿子画的一棵树干特别长,快顶到白纸的边沿了,但只有一个小小的树冠,里面几片叶子,在树干间还有两朵云彩。
“你画得不对,树这么高怎么只有这么小的树冠呢?”老师认为孩子的画画得不好,让他照模板重新画了一幅。儿子回来很委屈,“树很高,都穿过云彩了,我们从下面往上看,树冠就是一点点啊”。章女士心里有点难过,老师要是先问问孩子“你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上来就说“你画的不对”就好了。
【探析】
评价机制期待更多元化
覃老师是某小学的资深老师,最近学校在体操检查上的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思考。开会时,校长提出有些班级的孩子踏步外八字,极为影响整体效果,要求各班一周内整改完毕。
仔细观察后,覃老师发现,踏步外八字的孩子基本上体型属于矮胖型的,为了避免大腿之间踏步的摩擦,他们本能地往外开,他因此建议校长,不应该要求孩子整齐划一地踏步。校长说可以纠正,因为学校即将迎来上级的体操检查。
“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出了问题。”覃老师说,上级要来学校检查体操,校长肯定要出成绩,必然涉及整改,孩子也必然要遭罪。教育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必将湮没教师的个性,自然会摧残孩子的个性。
“强调服从和整齐划一是中国几千年专制社会的产物,直到今天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广西大学一名老师说,“没有宽松和自由的氛围,哪来创造力发展的土壤?”
【建议】
规矩与个性和谐发展
A.规矩和个性并非水火不容
曾被评为广西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的南宁市民乐路小学老师张秋凤认为,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与行为习惯,讲规矩与个性未必水火不容。对刚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学校作一些相关的规定,如上课有什么样的坐姿,买什么样的文具等等,对孩子成长可能并不重要,但从班级管理角度看,老师可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设想。
“规矩和个性协调得好,一样可以和谐发展的。”张秋凤举例说,她带过一名男生,头脑很灵活,回答问题很灵敏,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即使偶尔的插嘴和调皮,老师也不生气。但这名男生有个缺点,做事不够认真专注,“说的总比做的好”,作业总是逊色于课堂表现。她于是和家长沟通,在保留孩子灵活个性的前提下,家长能监督孩子养成做事专注的良好习惯。后来,这名学生做作业时专注多了。
B.在共性基础上发展个性
广西南宁市教科所家庭教育专家杨春成认为,家长们关于“整齐划一”和“发展个性”的讨论,其本质就是教育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必须从小认识到社会是有一定的规定的,个性只能在遵守了这些规定的条件下才能张扬。然而,现在不少家长却陷入了相反的误区:过于强调孩子的个性发展,而忽视了孩子共性的培养。
杨春成说,他曾经遇到一个从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特别重视孩子个性发展,认为中国的教育会抑制孩子个性发展,便向学校提出“老师只要传授知识就好”。结果,孩子不久便碰壁了:由于孩子“个性”十足,习惯独来独往,做事天马行空,谁都瞧不起,还经常批评人,最终被同学孤立。
杨春成认为,“规矩”是必需的,是否要“统一”则应该视情况而定。“适当规范可以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心,比如说,作业纸上名字要写在固定位置、上下楼梯要靠右走,这都是有道理的。”而林爻文中所提到的小学,对于舞蹈鞋松紧带的宽窄、铅笔的粗细、包书皮的样式都要求统一,未免过于苛刻。
女儿正在中国政法大学上大三的胡先生认为,作为一个将来的社会人,孩子必须从小学会适应社会,而学校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所以孩子也要适应学校。孩子得融入学校,而不能独立于学校之外。
C.家长和老师应多交流育儿观
“家长要学会与老师多交流,而不能躲在背后当怨妇、怀疑者、抱怨者。”许女士的女儿今年也是刚上小学,和很多新生家长一样,她对于学校的一些做法也曾有过疑惑,但她坚持主张和孩子一起“入学”,有问题多向老师请教多沟通。
许女士说,刚开学时,老师也列了一个清单,其中要求铅笔是2H的,她就这事特地请教老师。原来,孩子刚开始学写字时,2H的硬度最合适,也容易擦,不会写得很脏。所以,学校很多规定是有其道理的,只是要能跟家长说明一下就好了。
张秋凤说,小学生的“向师性”,有利于在校学习。即使学校的做法和自己的设想有冲突,家长也应当积极地去和教师沟通,不能在孩子面前简单地埋怨学校和教师,让孩子在二者之间为难。
那么,学校教育强调“规范”与“整齐划一”,会不会抹杀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呢?就此,部分家长、老师和专家,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疑惑】
细节是否需要“整齐划一”
林爻在文章中称,如今部分小学对于学生的要求几近极致:上课小手交叉放在课桌上;回答问题都把手举得一样高;打开书包所有书皮都一模一样;所有的铅笔笔尖都一样粗细……她担忧,孩子最终会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
对此,家长陈先生认为,有些整齐划一还有道理,如对作业格式的统一要求、回答问题时坐姿的规定;有些规范体现的则是一种文明素养,比如上下楼梯靠右走,理应引导孩子遵守,但诸如举手应该举到什么高度、书本应该放在桌上的什么位置这样的“规范”,对孩子的学习真的有很大的影响吗?
【担忧】
教学内容整齐划一更可怕
“公的反义词是什么?”当班上大多数同学回答是“私”的时候,正在读初一的学生小梁在试卷上写的却是“母”。没想到,这一“标新立异”答案不仅收获了大大的红叉,还惹来老师的一顿痛批。
如今,20多年过去了,已为人父的梁先生,从当年这个玩笑式的片段中,读出了不一样的理解:现在学生答试卷,都要求整齐划一,甚至连语文试卷都是对着标准答案来批改,不能有别的答案。老师说什么,学生答什么。长期如此,学生的观念与想法,都被限制在固定的形式中。
“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影响不了孩子的个性和创意,真正可怕的是教学内容上的高度统一。”章女士说,她小孩在学校学画树,老师画了几种做样板,让大家学着画一棵“自己喜欢的”。儿子画的一棵树干特别长,快顶到白纸的边沿了,但只有一个小小的树冠,里面几片叶子,在树干间还有两朵云彩。
“你画得不对,树这么高怎么只有这么小的树冠呢?”老师认为孩子的画画得不好,让他照模板重新画了一幅。儿子回来很委屈,“树很高,都穿过云彩了,我们从下面往上看,树冠就是一点点啊”。章女士心里有点难过,老师要是先问问孩子“你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上来就说“你画的不对”就好了。
【探析】
评价机制期待更多元化
覃老师是某小学的资深老师,最近学校在体操检查上的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思考。开会时,校长提出有些班级的孩子踏步外八字,极为影响整体效果,要求各班一周内整改完毕。
仔细观察后,覃老师发现,踏步外八字的孩子基本上体型属于矮胖型的,为了避免大腿之间踏步的摩擦,他们本能地往外开,他因此建议校长,不应该要求孩子整齐划一地踏步。校长说可以纠正,因为学校即将迎来上级的体操检查。
“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出了问题。”覃老师说,上级要来学校检查体操,校长肯定要出成绩,必然涉及整改,孩子也必然要遭罪。教育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必将湮没教师的个性,自然会摧残孩子的个性。
“强调服从和整齐划一是中国几千年专制社会的产物,直到今天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广西大学一名老师说,“没有宽松和自由的氛围,哪来创造力发展的土壤?”
【建议】
规矩与个性和谐发展
A.规矩和个性并非水火不容
曾被评为广西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的南宁市民乐路小学老师张秋凤认为,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与行为习惯,讲规矩与个性未必水火不容。对刚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学校作一些相关的规定,如上课有什么样的坐姿,买什么样的文具等等,对孩子成长可能并不重要,但从班级管理角度看,老师可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设想。
“规矩和个性协调得好,一样可以和谐发展的。”张秋凤举例说,她带过一名男生,头脑很灵活,回答问题很灵敏,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即使偶尔的插嘴和调皮,老师也不生气。但这名男生有个缺点,做事不够认真专注,“说的总比做的好”,作业总是逊色于课堂表现。她于是和家长沟通,在保留孩子灵活个性的前提下,家长能监督孩子养成做事专注的良好习惯。后来,这名学生做作业时专注多了。
B.在共性基础上发展个性
广西南宁市教科所家庭教育专家杨春成认为,家长们关于“整齐划一”和“发展个性”的讨论,其本质就是教育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必须从小认识到社会是有一定的规定的,个性只能在遵守了这些规定的条件下才能张扬。然而,现在不少家长却陷入了相反的误区:过于强调孩子的个性发展,而忽视了孩子共性的培养。
杨春成说,他曾经遇到一个从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特别重视孩子个性发展,认为中国的教育会抑制孩子个性发展,便向学校提出“老师只要传授知识就好”。结果,孩子不久便碰壁了:由于孩子“个性”十足,习惯独来独往,做事天马行空,谁都瞧不起,还经常批评人,最终被同学孤立。
杨春成认为,“规矩”是必需的,是否要“统一”则应该视情况而定。“适当规范可以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心,比如说,作业纸上名字要写在固定位置、上下楼梯要靠右走,这都是有道理的。”而林爻文中所提到的小学,对于舞蹈鞋松紧带的宽窄、铅笔的粗细、包书皮的样式都要求统一,未免过于苛刻。
女儿正在中国政法大学上大三的胡先生认为,作为一个将来的社会人,孩子必须从小学会适应社会,而学校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所以孩子也要适应学校。孩子得融入学校,而不能独立于学校之外。
C.家长和老师应多交流育儿观
“家长要学会与老师多交流,而不能躲在背后当怨妇、怀疑者、抱怨者。”许女士的女儿今年也是刚上小学,和很多新生家长一样,她对于学校的一些做法也曾有过疑惑,但她坚持主张和孩子一起“入学”,有问题多向老师请教多沟通。
许女士说,刚开学时,老师也列了一个清单,其中要求铅笔是2H的,她就这事特地请教老师。原来,孩子刚开始学写字时,2H的硬度最合适,也容易擦,不会写得很脏。所以,学校很多规定是有其道理的,只是要能跟家长说明一下就好了。
张秋凤说,小学生的“向师性”,有利于在校学习。即使学校的做法和自己的设想有冲突,家长也应当积极地去和教师沟通,不能在孩子面前简单地埋怨学校和教师,让孩子在二者之间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