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我们都要赴翔顺飞天蚕度假区象窝茶园举行登高、书法挥毫采风联谊活动。嫩绿的茶叶,漫山的碧青,蜿蜒的观光山路,清澈的湖水,无边的蓝天白云,在建的酒店别墅,采茶者的身影,喜悦的游客……象窝茶园宛如一串串绿色翡翠,镶嵌着五彩缤纷。
我与象窝禅茶结缘,在更早的上世纪80年代。我和同样爱好禅茶的同事,年年都登上象窝茶园,欣赏飞天蚕、双石顶的自然风光,品尝“佛地金龙”象窝禅茶。那时象窝茶园的规模比不上现在,制茶设备也全是手工操作,但品到的象窝茶是清香的,看到的自然风景是原生态的。我们白天观赏青葱的茶树、山民采茶的情境,现场了解象窝茶的加工生产状况;晚上在石屋旁石缝喷出的冰凉的山涧清泉中沐浴消暑,那种清凉透入心扉。
茶和禅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古的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的药效。东晋僧人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助修。唐代以后茶文化兴隆,制茶方法多样,由唐饼茶发展为宋团茶、明叶茶、清工夫茶。饮茶法也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到清沏茶。茶的功能由药用而饮用、艺用、禅用;茶艺由上层社会“雅玩”到入俗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已渗透于日常文化生活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释迦牟尼拈花、迦叶微笑公案,到达摩面壁少林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们以茶为餐,净心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一茶一禅,一物一心,有相无相,顿悟见性。茶由饮而艺、而道、而禅。融茶禅一味者,自唐代茶圣陆羽始,其所著《茶经》开一代禅茶艺道新风。禅僧农禅并重,在佛禅寺院旁得天独厚的高山丛林、山岚云雾中栽茶、制茶、饮茶,成为惯例。很多名茶都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禅僧于茶的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的方法,也有很多创新,正是中国禅,使茶禅融为一体而形成本国的茶禅文化。
飞天蚕山脉,这个禅宗第六代宗师留下足迹的地方,孕育着滋味鲜醇、香气浓郁的天露山禅茶。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拥享禅意、禅心、禅缘和禅机的恩惠。象窝茶园,海拔八百多米,四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年平均氣温15.8℃,深厚肥沃的红、黄色的土壤提供了适中的酸碱度。象窝茶就这样在绿树百花的怀抱中生长,在百鸟的呼唤中脱颖而出。
我们开始登高。二百多人的队伍沿登山道浩浩荡荡向飞天蚕山顶出发。沿途葱茏翠绿,山路陡峭蜿蜒,山林、茶园散发出的清香味令人陶醉。我们走在其中,就像是穿越隧道一样凉快。我被满眼脆嫩茂绿的茶园、苍藤古蔓的大自然景象激发了游兴,心里很是惬意。
登山回来后,我们一边饮着清香馥郁的象窝禅茶,一边回味象窝禅茶的创业发展史,领悟“饮水思源”的深意……
责任编辑:李 梅
美术绘画:林帝浣
我与象窝禅茶结缘,在更早的上世纪80年代。我和同样爱好禅茶的同事,年年都登上象窝茶园,欣赏飞天蚕、双石顶的自然风光,品尝“佛地金龙”象窝禅茶。那时象窝茶园的规模比不上现在,制茶设备也全是手工操作,但品到的象窝茶是清香的,看到的自然风景是原生态的。我们白天观赏青葱的茶树、山民采茶的情境,现场了解象窝茶的加工生产状况;晚上在石屋旁石缝喷出的冰凉的山涧清泉中沐浴消暑,那种清凉透入心扉。
茶和禅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古的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的药效。东晋僧人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助修。唐代以后茶文化兴隆,制茶方法多样,由唐饼茶发展为宋团茶、明叶茶、清工夫茶。饮茶法也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到清沏茶。茶的功能由药用而饮用、艺用、禅用;茶艺由上层社会“雅玩”到入俗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已渗透于日常文化生活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释迦牟尼拈花、迦叶微笑公案,到达摩面壁少林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们以茶为餐,净心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一茶一禅,一物一心,有相无相,顿悟见性。茶由饮而艺、而道、而禅。融茶禅一味者,自唐代茶圣陆羽始,其所著《茶经》开一代禅茶艺道新风。禅僧农禅并重,在佛禅寺院旁得天独厚的高山丛林、山岚云雾中栽茶、制茶、饮茶,成为惯例。很多名茶都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禅僧于茶的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的方法,也有很多创新,正是中国禅,使茶禅融为一体而形成本国的茶禅文化。
飞天蚕山脉,这个禅宗第六代宗师留下足迹的地方,孕育着滋味鲜醇、香气浓郁的天露山禅茶。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拥享禅意、禅心、禅缘和禅机的恩惠。象窝茶园,海拔八百多米,四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年平均氣温15.8℃,深厚肥沃的红、黄色的土壤提供了适中的酸碱度。象窝茶就这样在绿树百花的怀抱中生长,在百鸟的呼唤中脱颖而出。
我们开始登高。二百多人的队伍沿登山道浩浩荡荡向飞天蚕山顶出发。沿途葱茏翠绿,山路陡峭蜿蜒,山林、茶园散发出的清香味令人陶醉。我们走在其中,就像是穿越隧道一样凉快。我被满眼脆嫩茂绿的茶园、苍藤古蔓的大自然景象激发了游兴,心里很是惬意。
登山回来后,我们一边饮着清香馥郁的象窝禅茶,一边回味象窝禅茶的创业发展史,领悟“饮水思源”的深意……
责任编辑:李 梅
美术绘画:林帝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