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车采购从没如此热闹过。
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就《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共有25家车企、412款车型入围,清一色全是自主品牌,以奥迪、大众和丰田为首的合资品牌车型首次被排除出公车序列。
这场始于去年11月的公车“选秀”,最后以一种“内定”的方式收尾。受此利好消息影响,国产上市车企如一汽、长城、江淮的股价顿时全线飘红,东风汽车的股价更是达到2009年11月以来的第一次涨停。
在去年11月19日公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中明确,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在2004年的规定中,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0升和25万元)。
不过,如果仅此一条,还卡不死所有合资车型。《细则》中还增加了一道门槛——“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这是个奇特的数字,一般在市场上热销的车型,由于主营业务规模庞大,研发费用已经被稀释,所以有“销量”就没有“3%”。
一般合资企业由于市场规模较大,营业额在一两千亿元左右,如按照3%的比例计算,其研发投入要高达30亿到60亿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绝大多数自主品牌车企正处于产品研发期,加之市场规模有限,研发费用投入占比普遍可以高达5%。用东南汽车公司副总经理王昕的话来说,“这些条件,几乎是为自主品牌量身打造。”
这次新《目录》的公布,受冲击最大的无疑是合资品牌。在2009年的《名单》中,还不乏像大众、丰田、别克这样的合资品牌,甚至还有奥迪、宝马、奔驰这样的豪华品牌。国泰君安证券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公车中80%为国外品牌,尤以德国大众为甚,其旗下的奥迪基本占据了高端公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政府公务用车的选择对于大众消费都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能提升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信任度和美誉度。当年正是“别管多大官,都开四个圈”的民间认知,就让奥迪品牌在中国市场迅速打开了局面。
奇瑞看中的正是这一点,在此次《目录》中,奇瑞共有23款车型入选,唯一没有被奇瑞上报的车型,只有QQ,不管怎么说,价格在4万元以内的QQ被政府采购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了。与奇瑞同样积极的还有吉利、比亚迪、长城、江淮等自主品牌车企,尽管合资车企业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但也都悉数上报了。倒不是给政府面子,而是这块市场实在太大了:目前中国的公车消费每年支出达1500亿-2000亿元。
不过,拿到了入场券,也不代表自主品牌就能吃到肥肉。奇瑞早在2005年就进入政府采购目录,但实际订单每年仍只有三四千辆,并没有大增,“最终购买什么车,还是要根据各地的招标情况而定”。虽说如果合资企业进不了《目录》,自主品牌被选中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但在公车采购上,一直都有一些潜规则可以绕开政策壁垒。比如过去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同样车尾标着“A4”的奥迪,两辆车的长度却完全不同,懂行的人一看就明白,长的一辆是由A8改装的;而为了规避“18万元售价”的上限,采购时和经销商协议把配置降低,符合18万元以内买下后,再以修车等其他方式把配置补上。
而且3%的天堑也并非不能变为通途,比如只要一些企业选择把国外的研发开支放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列支,以此就能凑够3%。届时,这条政策的约束力仍会大打折扣。
过去的2011年,自主品牌可谓遭遇到了最为冰冷的寒冬,受小排量車型的鼓励政策退出、大城市限购、刚性需求提前释放等诸多原因的叠加,自主品牌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同比下降了约3%。所以,令人担忧的是,这个“天大的馅饼”带来的会否只是饮鸩止渴的效果,让自主品牌在“呵护”下变得不堪一击。
虽然,奥迪被视为此次公车采购受冲击最大的品牌,但作为“官车”的奥迪早已转型,目前一汽大众奥迪在中国的销量中,超过80%属于个人购买,在剩下不到20%的“非个人购买”份额里,还包括汽车租赁市场、企业用车等,也并非全是政府公务车市场。
正如汽车研究员贾新光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一个品牌以官为荣,因为你真正要面对的是消费者。”
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就《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共有25家车企、412款车型入围,清一色全是自主品牌,以奥迪、大众和丰田为首的合资品牌车型首次被排除出公车序列。
这场始于去年11月的公车“选秀”,最后以一种“内定”的方式收尾。受此利好消息影响,国产上市车企如一汽、长城、江淮的股价顿时全线飘红,东风汽车的股价更是达到2009年11月以来的第一次涨停。
在去年11月19日公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中明确,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在2004年的规定中,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0升和25万元)。
不过,如果仅此一条,还卡不死所有合资车型。《细则》中还增加了一道门槛——“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这是个奇特的数字,一般在市场上热销的车型,由于主营业务规模庞大,研发费用已经被稀释,所以有“销量”就没有“3%”。
一般合资企业由于市场规模较大,营业额在一两千亿元左右,如按照3%的比例计算,其研发投入要高达30亿到60亿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绝大多数自主品牌车企正处于产品研发期,加之市场规模有限,研发费用投入占比普遍可以高达5%。用东南汽车公司副总经理王昕的话来说,“这些条件,几乎是为自主品牌量身打造。”
这次新《目录》的公布,受冲击最大的无疑是合资品牌。在2009年的《名单》中,还不乏像大众、丰田、别克这样的合资品牌,甚至还有奥迪、宝马、奔驰这样的豪华品牌。国泰君安证券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公车中80%为国外品牌,尤以德国大众为甚,其旗下的奥迪基本占据了高端公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政府公务用车的选择对于大众消费都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能提升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信任度和美誉度。当年正是“别管多大官,都开四个圈”的民间认知,就让奥迪品牌在中国市场迅速打开了局面。
奇瑞看中的正是这一点,在此次《目录》中,奇瑞共有23款车型入选,唯一没有被奇瑞上报的车型,只有QQ,不管怎么说,价格在4万元以内的QQ被政府采购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了。与奇瑞同样积极的还有吉利、比亚迪、长城、江淮等自主品牌车企,尽管合资车企业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但也都悉数上报了。倒不是给政府面子,而是这块市场实在太大了:目前中国的公车消费每年支出达1500亿-2000亿元。
不过,拿到了入场券,也不代表自主品牌就能吃到肥肉。奇瑞早在2005年就进入政府采购目录,但实际订单每年仍只有三四千辆,并没有大增,“最终购买什么车,还是要根据各地的招标情况而定”。虽说如果合资企业进不了《目录》,自主品牌被选中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但在公车采购上,一直都有一些潜规则可以绕开政策壁垒。比如过去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同样车尾标着“A4”的奥迪,两辆车的长度却完全不同,懂行的人一看就明白,长的一辆是由A8改装的;而为了规避“18万元售价”的上限,采购时和经销商协议把配置降低,符合18万元以内买下后,再以修车等其他方式把配置补上。
而且3%的天堑也并非不能变为通途,比如只要一些企业选择把国外的研发开支放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列支,以此就能凑够3%。届时,这条政策的约束力仍会大打折扣。
过去的2011年,自主品牌可谓遭遇到了最为冰冷的寒冬,受小排量車型的鼓励政策退出、大城市限购、刚性需求提前释放等诸多原因的叠加,自主品牌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同比下降了约3%。所以,令人担忧的是,这个“天大的馅饼”带来的会否只是饮鸩止渴的效果,让自主品牌在“呵护”下变得不堪一击。
虽然,奥迪被视为此次公车采购受冲击最大的品牌,但作为“官车”的奥迪早已转型,目前一汽大众奥迪在中国的销量中,超过80%属于个人购买,在剩下不到20%的“非个人购买”份额里,还包括汽车租赁市场、企业用车等,也并非全是政府公务车市场。
正如汽车研究员贾新光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一个品牌以官为荣,因为你真正要面对的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