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好坏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对300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家庭学习氛围缺失、情感氛围不足、社会支持不够。要改善当前现状,应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家校双方通力合作,健全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22-02
【作者简介】周敏,江苏省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江苏江阴,214445)教师,一级教师。
伴随着各类学校中流动儿童数量的剧增,流动儿童这一群体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声誉有着重要影响,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流动儿童学习状况的优劣。当前农村学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如何?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选取所在的学校流动儿童家庭作为问卷调查对象。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笔者从学校531名流动儿童中随机抽样了300名学生进行研究(三至六年级流动儿童),通过对小湖校区流动儿童的观察和访谈设置了流動儿童及流动儿童家长两个问卷,从问卷回收结果来看,学生有效问卷284份,家长有效问卷275份。笔者希望借此了解学校不同年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并依据问卷结果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1.家庭教育客观环境。
被调查的流动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和中学,其中有3.2%和9.8%的家长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在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家长比例分别是1.2%和1.1%,有46.9%的家长仅读过1~2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有51.6%的家长无法有效辅导孩子;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职业,有33%的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有65.5%的家庭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有70%的流动家庭租房居住,有57.8%的流动儿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54.5%的儿童只有5~10本课外书,只有13.8%的家长喜欢看书读报,可见流动儿童家庭学习空间、学习消费及学习氛围严重缺失。
2.家庭教育主观环境。
在被调查的流动家庭中,有74.5%的父母认为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最重要,有60%的父母经常保持家校联系,但也有32.4%的父母放任不管孩子,表明流动儿童家长在思想上重视子女教育,但未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有68%的家长希望孩子考上大学,但有80%的流动家庭对子女未来职业和生活缺乏规划,表明家长对子女学业规划和未来职业期望教育的缺失。
3.家庭教育社会环境。
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父母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缺乏有效引领与指导,地方政府充分依托各社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创办了社区家长学校,但没有根据流动家庭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使得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此外,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平台,每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育大讲堂等多种活动密切家校合作,助力家庭教育。但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很多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改变不明显,学校也没有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家长这一群体做相关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1.家长教育态度的影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受到父母对孩子的日常关注程度的影响。每天都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关心了解的家长,在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更容易选择鼓励、指导的正向方式。当然,流动儿童的父母日常工作较忙,未必每天都有时间关注孩子,而更多的是在不忙的时候对孩子加以关爱,此类父母,也更容易对孩子选择鼓励、支持的方式。从类型上看,此类家长在孩子面临学习挫折时,更多采用民主型方式进行教导。事实上,家长对于流动儿童较高的关注程度,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良性循环。上述发现对我们的启示是,流动儿童的父母有必要抽出时间来多陪护、关心孩子,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2.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调查结果发现,外来儿童中,有电脑的学生比没有电脑的学生,更容易认为自己与城里的孩子相比“自己的学习好一些”,这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到外来儿童的社会比较。外来儿童家庭一般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但不同家庭彼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儿童,其物质条件更接近于城市里的儿童,其社会比较认知更趋近甚至超越本地儿童。这提示我们,尽管我们不能将家庭经济状况与孩子的曲折经历和社会认知绝对地、必然地联系起来,但我们也无法忽略经济状况对儿童的影响。
3.家庭教育知识的影响。
父母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对家庭教育方面知识的学习和领悟,而阅读书籍则成为这方面内容的有效通道。调查显示,在外来儿童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大环境下,家长是否主动阅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学习相关知识,就成为一个可调整、可改变的因素。从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来看,阅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确实影响到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方式。
三、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对策
1.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父母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流动儿童家长需要通过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家庭教育中不断自我反省、总结经验,提高教育质量。同时,父母应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文明、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严慈相济,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父母在家庭中还应努力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合理需要,有效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坚定奋斗目标。
2.加强家校通力合作,形成共同教育合力。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受家长素质的影响和制约,这就需要学校进行必要的指导,借助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平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意识,形成家庭教育合力。此外,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流动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其家庭教育的质量,还需要学校更加关爱流动儿童,充分依托社区平台开展教师义工进社区活动,基于流动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努力培养流动儿童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夯实家庭教育基础。
问卷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父母因经济条件有限,导致家庭居住环境差,孩子学习条件差,父母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孩子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当地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改善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居住和保障状况,确保其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的家庭环境。同时,政府可以统筹多方社会资源支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努力探索、合理建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制度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区各自的教育优势,共同支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从而有效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22-02
【作者简介】周敏,江苏省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江苏江阴,214445)教师,一级教师。
伴随着各类学校中流动儿童数量的剧增,流动儿童这一群体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声誉有着重要影响,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流动儿童学习状况的优劣。当前农村学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如何?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选取所在的学校流动儿童家庭作为问卷调查对象。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笔者从学校531名流动儿童中随机抽样了300名学生进行研究(三至六年级流动儿童),通过对小湖校区流动儿童的观察和访谈设置了流動儿童及流动儿童家长两个问卷,从问卷回收结果来看,学生有效问卷284份,家长有效问卷275份。笔者希望借此了解学校不同年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并依据问卷结果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1.家庭教育客观环境。
被调查的流动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和中学,其中有3.2%和9.8%的家长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在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家长比例分别是1.2%和1.1%,有46.9%的家长仅读过1~2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有51.6%的家长无法有效辅导孩子;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职业,有33%的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有65.5%的家庭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有70%的流动家庭租房居住,有57.8%的流动儿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54.5%的儿童只有5~10本课外书,只有13.8%的家长喜欢看书读报,可见流动儿童家庭学习空间、学习消费及学习氛围严重缺失。
2.家庭教育主观环境。
在被调查的流动家庭中,有74.5%的父母认为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最重要,有60%的父母经常保持家校联系,但也有32.4%的父母放任不管孩子,表明流动儿童家长在思想上重视子女教育,但未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有68%的家长希望孩子考上大学,但有80%的流动家庭对子女未来职业和生活缺乏规划,表明家长对子女学业规划和未来职业期望教育的缺失。
3.家庭教育社会环境。
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父母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缺乏有效引领与指导,地方政府充分依托各社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创办了社区家长学校,但没有根据流动家庭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使得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此外,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平台,每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育大讲堂等多种活动密切家校合作,助力家庭教育。但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很多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改变不明显,学校也没有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家长这一群体做相关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1.家长教育态度的影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受到父母对孩子的日常关注程度的影响。每天都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关心了解的家长,在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更容易选择鼓励、指导的正向方式。当然,流动儿童的父母日常工作较忙,未必每天都有时间关注孩子,而更多的是在不忙的时候对孩子加以关爱,此类父母,也更容易对孩子选择鼓励、支持的方式。从类型上看,此类家长在孩子面临学习挫折时,更多采用民主型方式进行教导。事实上,家长对于流动儿童较高的关注程度,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良性循环。上述发现对我们的启示是,流动儿童的父母有必要抽出时间来多陪护、关心孩子,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2.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调查结果发现,外来儿童中,有电脑的学生比没有电脑的学生,更容易认为自己与城里的孩子相比“自己的学习好一些”,这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到外来儿童的社会比较。外来儿童家庭一般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但不同家庭彼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儿童,其物质条件更接近于城市里的儿童,其社会比较认知更趋近甚至超越本地儿童。这提示我们,尽管我们不能将家庭经济状况与孩子的曲折经历和社会认知绝对地、必然地联系起来,但我们也无法忽略经济状况对儿童的影响。
3.家庭教育知识的影响。
父母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对家庭教育方面知识的学习和领悟,而阅读书籍则成为这方面内容的有效通道。调查显示,在外来儿童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大环境下,家长是否主动阅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学习相关知识,就成为一个可调整、可改变的因素。从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来看,阅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确实影响到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方式。
三、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对策
1.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父母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流动儿童家长需要通过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家庭教育中不断自我反省、总结经验,提高教育质量。同时,父母应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文明、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严慈相济,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父母在家庭中还应努力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合理需要,有效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坚定奋斗目标。
2.加强家校通力合作,形成共同教育合力。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受家长素质的影响和制约,这就需要学校进行必要的指导,借助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平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意识,形成家庭教育合力。此外,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流动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其家庭教育的质量,还需要学校更加关爱流动儿童,充分依托社区平台开展教师义工进社区活动,基于流动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努力培养流动儿童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夯实家庭教育基础。
问卷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父母因经济条件有限,导致家庭居住环境差,孩子学习条件差,父母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孩子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当地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改善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居住和保障状况,确保其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的家庭环境。同时,政府可以统筹多方社会资源支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努力探索、合理建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制度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区各自的教育优势,共同支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从而有效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