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医院看病有时会用到输血这项治疗方法,如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会输注红细胞,凝血功能不好的患者会输注冰冻血浆,车祸、外伤、手术患者有时也会输注不同的血制品。输血在补充血液丢失、维持循环血量、提高血液携氧能力、改善凝血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许多业外人士在“合理用血”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事实上,临床很多“安慰血…营养血”“人情血”等无效血液制品的输入,不仅浪费了紧缺的血液资源,还大大提高了罹患血液传染疾病和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有必要动辄输血吗?疑问好多!
火火哩慢慢
爸爸因为意外摔倒骨折住院,术中失血有点多,医生告知可能需要输血。输血这件事儿嘛,我一直都觉得能不输就不输吧,虽然正规渠道比较安全,但在血液传染疾病方面也不是万无一失。长辈们都觉得血是“人之精气”,血液指标只要低于正常值,输血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很有必要,多多益善,并且随时做好了献血的准备,因为亲人的血用着最放心,匹配度也最高,而且比血库的血新鲜。最后大家统一意见,听医生的。但是疑问真的好多啊!
我有我的小确幸
同意楼主能不输血就不输的观点。我生宝宝那会儿因为产后出血有点多,医生也说做好输血的准备,后来医生看情况还可以,只开了补铁的药。
月兒
我只想知道,0型血真的是“万能血”吗?“成分血”和“全血”哪个更好?
一眼万年的深情
听过“窗口期”这个词吗?一些病毒在低温条件下呆一阵子就会烟消云散了。从这个角度看,新鲜血液反而更不安全哦『
安安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不推荐互相输血,因为发生某种很严重的免疫攻击、破坏的病的概率会更高。
误区一:血有“营养”,输注血浆可以增强免疫力,补充蛋白质
虽然临床常用的血浆类血制品(如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含有各种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本质多属蛋白质,但对提高血浆蛋白水平的作用非常有限。输注血浆的主要作用是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输血并不能预防体内血液成分的丢失,也没有抗感染作用。
事实上,每100毫升血浆中所含蛋白仅有7克,远低于白蛋白制品,其中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更是不足1克,因此抗感染方面不如浓缩的丙种球蛋白制品。
此外,输注血浆还有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同时可能引起严重的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而且大量输注种异体血液后,难免会刺激机体产生不规则的血型抗体,使配血变得困难,阻碍后续的输血治疗。
误区二:输血就要“输全血”,成分全才最好,一次输血可解决所有需要
血液是由占体积45%的血细胞和55%的血浆组成,经离心分离程序制备成悬浮红细胞、血小板、血浆或冷沉淀等各种血制品。每种血制品的保存条件不尽相同,其中红细胞类血制品需要2~6摄氏度保存,血小板需要20~ 24摄氏度保存,血浆和冷沉淀需要-20摄氏度以下冷冻保存。
全血的保存条件与红细胞制品相同,但在2~6摄氏度温度下,血小板保存6小时活性下降60%,保存12小时活性下降80%以上;凝血因子中的不稳定的V、Ⅷ因子保存48小时含量仅存10%~20%。
受保存条件的限制,全血中的丰要成分只有红细胞还有良好功能,而其余成分大都已经失效或失去功能。而且全血中的血液保存液只对红细胞有保存作用,其他血液成分的功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丧失,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更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此外,盲目地使用全血,很容易引发输血后的循环超负荷,尤其是心、肺、肾功能不好的老年人和儿童。
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患者仅仅是因为缺失某一种血液成分,输入全血不仅导致了血液成分的浪费,也加大了患者心肺负荷与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现在临床都推行成分输血,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成分输血不仅可以防止血液浪费,而且降低了患者的输血风险和输血成本,保证了患者的输血安全,是目前最科学合理的输血方式。
误区三:血液指标低于正常值,要靠输血补上去
与输血相关的“血液指标”通常指血红蛋白(Hh)含量和血小板(PLT)计数,分别对应的血液成分为“悬浮红细胞”和“血小板”。此外衡量是否需要输血的指标还有凝血功能检测等,对应血液成分为“冰冻血浆”和“冷沉淀”。
对于是否需要输悬浮红细胞,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Hb
有必要动辄输血吗?疑问好多!
火火哩慢慢
爸爸因为意外摔倒骨折住院,术中失血有点多,医生告知可能需要输血。输血这件事儿嘛,我一直都觉得能不输就不输吧,虽然正规渠道比较安全,但在血液传染疾病方面也不是万无一失。长辈们都觉得血是“人之精气”,血液指标只要低于正常值,输血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很有必要,多多益善,并且随时做好了献血的准备,因为亲人的血用着最放心,匹配度也最高,而且比血库的血新鲜。最后大家统一意见,听医生的。但是疑问真的好多啊!
我有我的小确幸
同意楼主能不输血就不输的观点。我生宝宝那会儿因为产后出血有点多,医生也说做好输血的准备,后来医生看情况还可以,只开了补铁的药。
月兒
我只想知道,0型血真的是“万能血”吗?“成分血”和“全血”哪个更好?
一眼万年的深情
听过“窗口期”这个词吗?一些病毒在低温条件下呆一阵子就会烟消云散了。从这个角度看,新鲜血液反而更不安全哦『
安安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不推荐互相输血,因为发生某种很严重的免疫攻击、破坏的病的概率会更高。
误区一:血有“营养”,输注血浆可以增强免疫力,补充蛋白质
虽然临床常用的血浆类血制品(如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含有各种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本质多属蛋白质,但对提高血浆蛋白水平的作用非常有限。输注血浆的主要作用是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输血并不能预防体内血液成分的丢失,也没有抗感染作用。
事实上,每100毫升血浆中所含蛋白仅有7克,远低于白蛋白制品,其中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更是不足1克,因此抗感染方面不如浓缩的丙种球蛋白制品。
此外,输注血浆还有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同时可能引起严重的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而且大量输注种异体血液后,难免会刺激机体产生不规则的血型抗体,使配血变得困难,阻碍后续的输血治疗。
误区二:输血就要“输全血”,成分全才最好,一次输血可解决所有需要
血液是由占体积45%的血细胞和55%的血浆组成,经离心分离程序制备成悬浮红细胞、血小板、血浆或冷沉淀等各种血制品。每种血制品的保存条件不尽相同,其中红细胞类血制品需要2~6摄氏度保存,血小板需要20~ 24摄氏度保存,血浆和冷沉淀需要-20摄氏度以下冷冻保存。
全血的保存条件与红细胞制品相同,但在2~6摄氏度温度下,血小板保存6小时活性下降60%,保存12小时活性下降80%以上;凝血因子中的不稳定的V、Ⅷ因子保存48小时含量仅存10%~20%。
受保存条件的限制,全血中的丰要成分只有红细胞还有良好功能,而其余成分大都已经失效或失去功能。而且全血中的血液保存液只对红细胞有保存作用,其他血液成分的功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丧失,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更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此外,盲目地使用全血,很容易引发输血后的循环超负荷,尤其是心、肺、肾功能不好的老年人和儿童。
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患者仅仅是因为缺失某一种血液成分,输入全血不仅导致了血液成分的浪费,也加大了患者心肺负荷与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现在临床都推行成分输血,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成分输血不仅可以防止血液浪费,而且降低了患者的输血风险和输血成本,保证了患者的输血安全,是目前最科学合理的输血方式。
误区三:血液指标低于正常值,要靠输血补上去
与输血相关的“血液指标”通常指血红蛋白(Hh)含量和血小板(PLT)计数,分别对应的血液成分为“悬浮红细胞”和“血小板”。此外衡量是否需要输血的指标还有凝血功能检测等,对应血液成分为“冰冻血浆”和“冷沉淀”。
对于是否需要输悬浮红细胞,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