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提及:“语文教育的极境,当是诗意人生的教育。诗意的教育,自然不是诗歌教育。但是,优秀的诗歌应当是最富诗意的。在文学教育中,诗歌毫无疑问应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诗歌教学,一直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镇”,而现代诗歌教学,因其教学内容定位艰难,教学手法陈旧等因素,历来备受教者冷寞与观者诟病。然而,不论是从知识能力完整性的向度考量,还是从言语素养的培植向度出发,现代诗歌是我们永远也绕不开的“奇山茂林”。下面,笔者就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困境与教学践行策略等问题,结合检讨资料的所获与自身实践的所思,管陈孔见,求教方家。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弊:滞后与含混
(一)滞后:教与学的错位
“滞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诸多病症中的一个重要症候。当文学学术界早已引进“叙述视角”等进行小说解读时,现行中学语文小说教学还仍然仅仅围绕“三要素”大做文章。以《祝福》教学为例,如果我们不关注文中叙述者“我”,就很难在文本主旨探求上有深度突破:从单纯批判封建礼教的维度看出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自我反省的意旨。而这,远非个案。
现代诗歌教学,一方面,教材选文与学生接受心理存在时差。纵观现行各版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选例,不论是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唯美诗作,还是卞之琳的《断章》、穆旦的《赞美》等运用现代诗歌技法的诗文,多数间离当下已逾半世纪。不可否认,经典需要时间磨洗与积淀,但是,这也就让这些作品从天性上与学生铸成了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贮备与学生的期待视野存在落差。就高校语文师范教育而言,现代诗歌教学明显卑弱于其他专业学科。自然,秉持而出,在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发展中的艺术流派与审美追求的把握上,大多中学教师便捉襟见肘了,难以满足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知欲求。
(二)含混:古与今的一致
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含混”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授理念上的古今一致。换言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乐于采用轻车熟路的古典诗歌教学套路去分析现代诗歌。这种一层不变的教学理念,直接导致了现代诗歌教学的“失重”。
下面是一则关于《再别康桥》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徐志摩与写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梳理字词,把握节奏;
3. 鉴赏诗歌:
(1)品味意象:“金柳”“浮藻”等;
(2)感悟情感:体味作者难以排解的别愁。
再来关注一则《秋兴八首》(其三)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创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教师纠正学生误读字音,训练学生朗读技巧;
3. 鉴赏诗歌: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作者哪些情感?
4. 总结诗歌表达技巧。
上述两个教学设计,司空见惯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平心而论,以简窥繁,我们不难看出,古典诗歌教学与现代诗歌教学,不论从教学流程,还是从教学主干内容提设上而言,均无二异。这点认识,不仅是语文教育客观批判与语文教学主观惶恐的交集,更是我们重新审议与践行现代诗歌的一个迫切而深沉的出发点。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津梁:定位与养护
毋庸讳言,现代诗歌受到古典诗歌的烛照熏染,“丁香”“梧桐”等古典意象大量存现于一些现代诗歌中。但是,与古典诗歌相较,现代诗歌仍有大量独特的地方:现代诗歌的意象选取、技法运用等维度的建构不仅根植于古典诗歌,更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对年青一代的影响亦是持久而强大的。因此,现代诗歌是“融合”的产物,既为融合,教授时,定位非常重要,否则,滞后与含混再所难免。
(一)定位:现代诗歌教学的肯綮
1. 诗歌史学意识定位
任何样式的文学都有着循序发展的历程。就现代诗歌而论,其发展大体历经三阶段,即:1919—1949年、1949—1966年、“文革”时期。
1919年至1949年,现代诗歌,无论是语言,还是技法层面,均显稚嫩与粗糙。由于急于跳出传统诗歌的桎梏,诗人们热衷寻觅西方文化的因子,大量借鉴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的主张。如穆木天、李金发等以法国象征主义为师,开中国现代派新诗的先河。自然,文化充分涤荡的时代,亦是才人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戴望舒、徐志摩、冰心等现代诗文大家。1949—1966年的现代诗歌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文艺理论,以贺敬之、郭小川等作为代表人物,诗体形式一般为楼梯体或民歌体,政治抒情味道十分浓郁。1968年以来,以食指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开始颠覆文革时期政治口号式的诗歌。“朦胧诗”意象繁复、表达隐晦,重视书写个体精神。
脱离了文学史的定位,教师便很难有明晰的立场去审读现代诗歌。面对朦胧诗歌,我们沿袭浪漫主义抑或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必然会出现失语的困窘。这便突显出厘清现代诗歌沿承脉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释解兹题,语文教师可参读龙泉明的《中国新诗流变论》,常立、卢寿荣的《中国新诗》,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等著作。
2. 诗歌解读意识定位
面对现代诗歌,我们除了应备具宏观意义上的史学定位观念之外,还应积极介入微观层面的文本解读。让现代诗歌具有“现代”的生命,核心是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现代”的眼睛。否则,必将现代诗歌的解读推回古典。首都师大的孙晓娅在《新诗的思维术——新诗教学的改进策略》一文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读现代诗歌之“现代”的别样门径。现摘录部分: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新诗的思维术讲解郑愁予的《错误》一诗,为何要选取这首诗呢?在人教版中学教材中,这首诗恰恰最不易借用新诗的思维术,它不仅富有古典意境,而且借用了大量古典意象。……这首诗究竟是不是全然的古典意味呢?诗中有两个渗透着现代性内涵的诗句常常被人忽视,即‘寂寞的城’和‘过客’。
有谁在解读这首诗时用心于‘过客’?这恰恰是全诗情感升华的突破点,‘过客’是现代派诗歌中与‘荒原’并置的现代意象,抒发的是在时间的链条中,从过去到未来的富有动态感的情怀,诗中‘过客’ 的生命和价值追求的终极指向何方?‘达达的’马蹄的动态之音和‘过客’的动感形态打破了古典诗歌所崇尚的静态和谐的审美意识,也超越了古代诗人以虚静、闲适的心境面对自然万物的人格特点,同时与诗中首句的‘打’‘走过’遥遥相应。郑愁予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他说因为他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接触到了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于是就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他‘浪子’。其实影响他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也许正是古典仁侠精神和现代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另如,戴望舒的《雨巷》。《雨巷》充分借用了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的意境。相较两词,戴诗中将抒情主人公设置为“我”。“我”是一个忧郁、彷徨的现代青年,同时,将“丁香”拓展为“丁香一样的姑娘”。下面,是笔者结合备课思考所做的教学简案片段:
(1)出示《雨巷》与《摊破浣溪沙》;
(2)朗读比较两诗抒情主人公;
(3)探究两诗表达的情感。
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指向是“抒情主人公”。戴诗将潜隐的抒情方式,通过明露的抒情主人公“我”的设置,强化的“丁香”与“姑娘”的关系,将古典诗歌追求的“余韵”等审美境界,转变为现代的情景:表现出现代人的寂寥、忧郁、彷徨和感伤,而非古人的“伤春”情愫。这是古典诗性美和现代象征主义熔铸的典范,而后者应是现代诗歌教学课堂上,超越古典诗歌的教学重点的首选。
品读出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迥异的东西,是现代诗歌文本解读上应着力研探的一个重要向度。这便是现代诗歌解读意识的定位,唯如兹,才能与文学史定位形成宏大与微观的有机统一,合力于对“融合”的现代诗歌进行有效的剥离与内容的澄清。
(二)养护:现代诗歌教学的重心
现代诗歌教学颇具难度,师生自然易生发畏难情绪。因而,在实践中,教师更应小心翼翼地唤醒与呵护学生们内心深处那早已蒙尘的诗意。此为现代诗歌教学中,除知识教授以外,教师应格外重视并践行的要义。
一位学生创作了一首诗歌,下面是其片段:
《无题》:“只身于梦幻与真实的界限/徘徊而笃定的生命悬点/轻轻秋千也在怨/可否托化为一缕青烟……弥漫尘世,却也温热湮灭/雨,点碎了滚滚尘埃/可这尘世的泪,怎就着它的步伐挥洒……生命的圆,不是千万个誓言的点/不过是一段沉默的弧线”
以下,是笔者与她的谈话节片:
师:你能说出“雨,点碎了滚滚尘埃”这句中“点碎”一语的妙处吗?
生:不是很清楚,只是当时的一种感觉吧!
师:考试的时候,你会这样写吗?
生:不会的,我不喜欢考场作文的那种约束。
“感觉”,一个关键用词,便道出了学习语文最宝贵的资本:言语灵性,亦道出了教授语文的本真:培护学生的言语灵性。或许,有了太多的感性体验之后,我们教学现代诗歌更应复归:“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潘新和语)”。在体认现代诗歌的独特品性与史学、解读定位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且自由轻松的方式尽可能培护起学生那早已尘封的“诗意”欲求,是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倍加焦聚与躬践的一个重要命题。
觅渡的方法有很多种,与其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不如尽心思之,构建切实可行的津梁。因为,营构富于内蕴而扎实可行的学理,是任何学科建设任务里的重中之重;培植与养护学生的读诗写诗的言语生命,更是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否则,语将不语,文将非文!
(作者单位:四川资阳市乐至县乐至中学 )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弊:滞后与含混
(一)滞后:教与学的错位
“滞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诸多病症中的一个重要症候。当文学学术界早已引进“叙述视角”等进行小说解读时,现行中学语文小说教学还仍然仅仅围绕“三要素”大做文章。以《祝福》教学为例,如果我们不关注文中叙述者“我”,就很难在文本主旨探求上有深度突破:从单纯批判封建礼教的维度看出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自我反省的意旨。而这,远非个案。
现代诗歌教学,一方面,教材选文与学生接受心理存在时差。纵观现行各版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选例,不论是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唯美诗作,还是卞之琳的《断章》、穆旦的《赞美》等运用现代诗歌技法的诗文,多数间离当下已逾半世纪。不可否认,经典需要时间磨洗与积淀,但是,这也就让这些作品从天性上与学生铸成了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贮备与学生的期待视野存在落差。就高校语文师范教育而言,现代诗歌教学明显卑弱于其他专业学科。自然,秉持而出,在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发展中的艺术流派与审美追求的把握上,大多中学教师便捉襟见肘了,难以满足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知欲求。
(二)含混:古与今的一致
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含混”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授理念上的古今一致。换言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乐于采用轻车熟路的古典诗歌教学套路去分析现代诗歌。这种一层不变的教学理念,直接导致了现代诗歌教学的“失重”。
下面是一则关于《再别康桥》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徐志摩与写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梳理字词,把握节奏;
3. 鉴赏诗歌:
(1)品味意象:“金柳”“浮藻”等;
(2)感悟情感:体味作者难以排解的别愁。
再来关注一则《秋兴八首》(其三)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创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教师纠正学生误读字音,训练学生朗读技巧;
3. 鉴赏诗歌: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作者哪些情感?
4. 总结诗歌表达技巧。
上述两个教学设计,司空见惯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平心而论,以简窥繁,我们不难看出,古典诗歌教学与现代诗歌教学,不论从教学流程,还是从教学主干内容提设上而言,均无二异。这点认识,不仅是语文教育客观批判与语文教学主观惶恐的交集,更是我们重新审议与践行现代诗歌的一个迫切而深沉的出发点。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津梁:定位与养护
毋庸讳言,现代诗歌受到古典诗歌的烛照熏染,“丁香”“梧桐”等古典意象大量存现于一些现代诗歌中。但是,与古典诗歌相较,现代诗歌仍有大量独特的地方:现代诗歌的意象选取、技法运用等维度的建构不仅根植于古典诗歌,更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对年青一代的影响亦是持久而强大的。因此,现代诗歌是“融合”的产物,既为融合,教授时,定位非常重要,否则,滞后与含混再所难免。
(一)定位:现代诗歌教学的肯綮
1. 诗歌史学意识定位
任何样式的文学都有着循序发展的历程。就现代诗歌而论,其发展大体历经三阶段,即:1919—1949年、1949—1966年、“文革”时期。
1919年至1949年,现代诗歌,无论是语言,还是技法层面,均显稚嫩与粗糙。由于急于跳出传统诗歌的桎梏,诗人们热衷寻觅西方文化的因子,大量借鉴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的主张。如穆木天、李金发等以法国象征主义为师,开中国现代派新诗的先河。自然,文化充分涤荡的时代,亦是才人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戴望舒、徐志摩、冰心等现代诗文大家。1949—1966年的现代诗歌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文艺理论,以贺敬之、郭小川等作为代表人物,诗体形式一般为楼梯体或民歌体,政治抒情味道十分浓郁。1968年以来,以食指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开始颠覆文革时期政治口号式的诗歌。“朦胧诗”意象繁复、表达隐晦,重视书写个体精神。
脱离了文学史的定位,教师便很难有明晰的立场去审读现代诗歌。面对朦胧诗歌,我们沿袭浪漫主义抑或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必然会出现失语的困窘。这便突显出厘清现代诗歌沿承脉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释解兹题,语文教师可参读龙泉明的《中国新诗流变论》,常立、卢寿荣的《中国新诗》,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等著作。
2. 诗歌解读意识定位
面对现代诗歌,我们除了应备具宏观意义上的史学定位观念之外,还应积极介入微观层面的文本解读。让现代诗歌具有“现代”的生命,核心是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现代”的眼睛。否则,必将现代诗歌的解读推回古典。首都师大的孙晓娅在《新诗的思维术——新诗教学的改进策略》一文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读现代诗歌之“现代”的别样门径。现摘录部分: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新诗的思维术讲解郑愁予的《错误》一诗,为何要选取这首诗呢?在人教版中学教材中,这首诗恰恰最不易借用新诗的思维术,它不仅富有古典意境,而且借用了大量古典意象。……这首诗究竟是不是全然的古典意味呢?诗中有两个渗透着现代性内涵的诗句常常被人忽视,即‘寂寞的城’和‘过客’。
有谁在解读这首诗时用心于‘过客’?这恰恰是全诗情感升华的突破点,‘过客’是现代派诗歌中与‘荒原’并置的现代意象,抒发的是在时间的链条中,从过去到未来的富有动态感的情怀,诗中‘过客’ 的生命和价值追求的终极指向何方?‘达达的’马蹄的动态之音和‘过客’的动感形态打破了古典诗歌所崇尚的静态和谐的审美意识,也超越了古代诗人以虚静、闲适的心境面对自然万物的人格特点,同时与诗中首句的‘打’‘走过’遥遥相应。郑愁予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他说因为他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接触到了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于是就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他‘浪子’。其实影响他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也许正是古典仁侠精神和现代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另如,戴望舒的《雨巷》。《雨巷》充分借用了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的意境。相较两词,戴诗中将抒情主人公设置为“我”。“我”是一个忧郁、彷徨的现代青年,同时,将“丁香”拓展为“丁香一样的姑娘”。下面,是笔者结合备课思考所做的教学简案片段:
(1)出示《雨巷》与《摊破浣溪沙》;
(2)朗读比较两诗抒情主人公;
(3)探究两诗表达的情感。
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指向是“抒情主人公”。戴诗将潜隐的抒情方式,通过明露的抒情主人公“我”的设置,强化的“丁香”与“姑娘”的关系,将古典诗歌追求的“余韵”等审美境界,转变为现代的情景:表现出现代人的寂寥、忧郁、彷徨和感伤,而非古人的“伤春”情愫。这是古典诗性美和现代象征主义熔铸的典范,而后者应是现代诗歌教学课堂上,超越古典诗歌的教学重点的首选。
品读出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迥异的东西,是现代诗歌文本解读上应着力研探的一个重要向度。这便是现代诗歌解读意识的定位,唯如兹,才能与文学史定位形成宏大与微观的有机统一,合力于对“融合”的现代诗歌进行有效的剥离与内容的澄清。
(二)养护:现代诗歌教学的重心
现代诗歌教学颇具难度,师生自然易生发畏难情绪。因而,在实践中,教师更应小心翼翼地唤醒与呵护学生们内心深处那早已蒙尘的诗意。此为现代诗歌教学中,除知识教授以外,教师应格外重视并践行的要义。
一位学生创作了一首诗歌,下面是其片段:
《无题》:“只身于梦幻与真实的界限/徘徊而笃定的生命悬点/轻轻秋千也在怨/可否托化为一缕青烟……弥漫尘世,却也温热湮灭/雨,点碎了滚滚尘埃/可这尘世的泪,怎就着它的步伐挥洒……生命的圆,不是千万个誓言的点/不过是一段沉默的弧线”
以下,是笔者与她的谈话节片:
师:你能说出“雨,点碎了滚滚尘埃”这句中“点碎”一语的妙处吗?
生:不是很清楚,只是当时的一种感觉吧!
师:考试的时候,你会这样写吗?
生:不会的,我不喜欢考场作文的那种约束。
“感觉”,一个关键用词,便道出了学习语文最宝贵的资本:言语灵性,亦道出了教授语文的本真:培护学生的言语灵性。或许,有了太多的感性体验之后,我们教学现代诗歌更应复归:“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潘新和语)”。在体认现代诗歌的独特品性与史学、解读定位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且自由轻松的方式尽可能培护起学生那早已尘封的“诗意”欲求,是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倍加焦聚与躬践的一个重要命题。
觅渡的方法有很多种,与其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不如尽心思之,构建切实可行的津梁。因为,营构富于内蕴而扎实可行的学理,是任何学科建设任务里的重中之重;培植与养护学生的读诗写诗的言语生命,更是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否则,语将不语,文将非文!
(作者单位:四川资阳市乐至县乐至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