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第五册教材随文安排了一些“小练笔”。有的是利用课文内容,练习改写;有的是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有的是模仿课文的段式写话。本文将从模仿段式、模仿写法两个角度分别呈现小练笔教学设计的实践案例。
一、模仿段式写话
——《北大荒的秋天》小练笔教学设计
[原文再现]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并辨别总分结构的段式特点。
2、能主动留心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感受其中的乐趣。
3、能尝试运用总分段式描写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内容。
[设计理念]
依据课标精神,3~4年级应在低年段写话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起步训练,以片段教学为主,不拘文体,不必成文,让学生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北大荒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的真挚感情。课文的第4自然段主要讲北大荒的原野热闹非凡。北大荒秋天的美,不仅仅美在景色,更有它物产丰富的美。这一段文章的结构是总分结构。
[教学设计]
一、读写结合,从读悟写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双横线画出来。原野上有什么呢,找出来读一读。
指导学生找到中心句(原野热闹非凡),并理解“热闹非凡”的意思。
4.再次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此刻的大豆仿佛在笑什么呢?高粱又在唱什么歌呢?
小结:这一段中,作者先概括写“原野热闹非凡”,然后通过写“大豆、高粱、榛树的叶子”,具体写了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表现了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美。
二、引导观察,以说扶写
1.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的同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我们的课间活动有哪些形式,同学们玩得开不开心?
2.组织交流,描述课间活动的情景。
3.大家发现,课间有哪些不同的活动类型?
——按照场地分:走廊上踢毽子的;塑胶场地上踢足球的;篮球场上打篮球的;联合器械场地去玩联合器械的……
4.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其中的一个活动情景吗?(交流时,不断补充完善,再现课间活动的快乐情景。通过指导交流一个活动,引导学生能在描述其他活动时能关注同学们的表现、感受。通过交流提炼出课间活动热闹非凡)
如聚焦抢点游戏,在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大家的表现:抢点时,大家跑来跑去,交换位置。趁抢点的人不注意的时候,一边眨着眼睛,一边用非常轻的声音示意对方和自己交换一个位置。交换成功后,就会嘻嘻哈哈地笑,用来吸引抢点人的注意力,让另一边的同学成功交换位置。
三、学用段式,描写生活
1.课间活动这么热闹非凡,大家能把我们的课间活动写下来吗?像《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那样,选两到三个活动写一写。
2.学生练习写作。
3.评讲交流。选择典型片段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课堂朗读、优秀习作墙面展示……)
四、拓展延伸
继续观察、留心身边的世界,在以下场景中任意选择一个,用总分段式的结构写下来,再和大家一起交流。
——节日的大街
——学校的跳蚤市场
——联合器械
——节日的公园
……
[例文欣赏]
1.课间活动真是热闹非凡。一号楼后面,好多同学在打乒乓球呢!圆圆的乒乓球一会传到这儿,一会儿飞到那儿,大家打得可激烈啦!突然,一个同学趁另一个同学不注意的时候,猛地一抽,球好像出膛的子弹,“啪”一声飞向另一方的台角。“哇,太棒了!”围观的人欢呼起来。再看水泥球场上,还有好多人在跳长绳呢。“啪啪啪……”白色的长绳飞舞,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穿跳,围观的人呢,不断地发出欢呼声。校园里到处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2.学校操场上有很多同学们喜爱的活动器械,在学校的最北面有两个单杠。单杠的柱子是蓝色的,上面的横杠则是黄色的,色彩很鲜艳。一个小男孩跑了过来,只见他身体一跃,用脚钩住杠子,身体一挺,人就翻了一个身,可真有趣呀!在学校的南边,有一个红色的荡脚,你站在上面,双手抓住扶手有节奏地推动,双脚就飞了起来,如果你脚上用力一些,双脚会越荡越高,整个人都像飞起来了。活动器械真好玩呀。
二、模仿写法写话
——《石榴》小练笔教学设计
[原文再现]
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肾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石榴》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目标]
1.能从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感受不同水果的特点。
2.能了解可以从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描写一种水果。
3.能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水果。
[设计理念]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把握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联系。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语段,我们在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巧妙抓住语言学习的范例,设计仿写。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机械的写作技能训练。对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更是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之情趣的积极性,不能把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变成纯粹的写作技巧训练过程。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训练重点是观察,训练形式是素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产生写作素材,组织片段训练。片段训练的过程,应该从内容入手,在写清某一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运用渗透, 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教学设计]
一、读写结合,从读悟写
1.师生引读3~4小节,你喜欢石榴娃娃吗?
(在学生的介绍和评价交流中,共同讨论明确课文中从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介绍石榴。)
板书:
颜色:一半儿红一半儿黄(成熟以前: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
样子: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
味道:酸溜溜甜津津(果肉:玛瑙般紧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2.读读课文3~4小节,看看书上的插图,如果这是一个水果展销会,你能给成熟了的石榴娃娃作个产品介绍吗?你也可以自己当石榴娃娃,给大家作自我介绍。
(学生根据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运用书上的语言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小结:在作者笔下,石榴成了可爱的石榴娃娃,作者通过对石榴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的介绍,让每一个同学都喜爱上了石榴娃娃,恨不得马上尝一尝呢。
二、拓展阅读,深化感受
1.读一读《我爱故乡的杨梅》,和《石榴》比一比,它们在写水果时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我爱故乡的杨梅(王鲁彦)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2.在水果展销会上,你能像介绍石榴那样给杨梅作个产品介绍吗?
三、引导观察,以说扶写
1.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桔子,先仔细观察,说说桔子的大小、颜色、样子。
(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全面观察;一方面引导学生像《石榴》一文,充分发挥想象,用打比方的方式来描绘桔子的大小、颜色、外皮等)
2.每个学生剥开桔子皮,仔细观察,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说一说。
(引导学生关注桔子的香味、果肉一瓣一瓣紧偎的特点)
3.试着剥一瓣桔子放进嘴,品尝味道,并说一说。
(在充分的交流中不断丰富感受,学习表达)
四、整理成段,以写促思
1.经过我们的观察讨论,你能像《石榴》那样用一两段话把你刚才的发现写下来吗?
2.学生练习写作。
3.评奖交流。选择典型片段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课堂朗读、优秀习作墙面展示……)
五、拓展延伸
继续观察、留心身边的水果,任意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也用这样的方法写下来,再和大家一起交流。我们一起组织一次水果大评选活动,看看谁笔下的水果最诱人,谁笔下的水果最有特点。
[例文欣赏]
桔子没剥开时圆圆的,像个小人儿的脑袋。橘黄色的它在灯光的照映下,显得闪闪发光。我真想把它剥开来吃一瓣呀!我拿起桔子闻了一闻,味道淡淡的、香香的,格外诱人。我剥开桔子的外皮,只见桔子宝宝像一瓣瓣蒜头站在菊花中,显得亭亭玉立。这个桔子大约有10瓣,像10个小兄弟挨挨挤挤地议论着什么问题呢!我又用鼻子闻了一闻,这次,我闻到的味道可不同寻常,这味道浓浓的、甜甜的、香香的。我轻轻拿一瓣放进嘴里,一开始感觉凉凉的,用牙嚼嚼,甜津津、凉丝丝、酸溜溜的,真是沁人心脾,满口生津呀!
(作者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一、模仿段式写话
——《北大荒的秋天》小练笔教学设计
[原文再现]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并辨别总分结构的段式特点。
2、能主动留心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感受其中的乐趣。
3、能尝试运用总分段式描写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内容。
[设计理念]
依据课标精神,3~4年级应在低年段写话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起步训练,以片段教学为主,不拘文体,不必成文,让学生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北大荒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的真挚感情。课文的第4自然段主要讲北大荒的原野热闹非凡。北大荒秋天的美,不仅仅美在景色,更有它物产丰富的美。这一段文章的结构是总分结构。
[教学设计]
一、读写结合,从读悟写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双横线画出来。原野上有什么呢,找出来读一读。
指导学生找到中心句(原野热闹非凡),并理解“热闹非凡”的意思。

4.再次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此刻的大豆仿佛在笑什么呢?高粱又在唱什么歌呢?
小结:这一段中,作者先概括写“原野热闹非凡”,然后通过写“大豆、高粱、榛树的叶子”,具体写了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表现了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美。
二、引导观察,以说扶写
1.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的同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我们的课间活动有哪些形式,同学们玩得开不开心?
2.组织交流,描述课间活动的情景。
3.大家发现,课间有哪些不同的活动类型?
——按照场地分:走廊上踢毽子的;塑胶场地上踢足球的;篮球场上打篮球的;联合器械场地去玩联合器械的……
4.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其中的一个活动情景吗?(交流时,不断补充完善,再现课间活动的快乐情景。通过指导交流一个活动,引导学生能在描述其他活动时能关注同学们的表现、感受。通过交流提炼出课间活动热闹非凡)
如聚焦抢点游戏,在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大家的表现:抢点时,大家跑来跑去,交换位置。趁抢点的人不注意的时候,一边眨着眼睛,一边用非常轻的声音示意对方和自己交换一个位置。交换成功后,就会嘻嘻哈哈地笑,用来吸引抢点人的注意力,让另一边的同学成功交换位置。
三、学用段式,描写生活
1.课间活动这么热闹非凡,大家能把我们的课间活动写下来吗?像《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那样,选两到三个活动写一写。
2.学生练习写作。
3.评讲交流。选择典型片段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课堂朗读、优秀习作墙面展示……)
四、拓展延伸
继续观察、留心身边的世界,在以下场景中任意选择一个,用总分段式的结构写下来,再和大家一起交流。
——节日的大街
——学校的跳蚤市场
——联合器械
——节日的公园
……
[例文欣赏]
1.课间活动真是热闹非凡。一号楼后面,好多同学在打乒乓球呢!圆圆的乒乓球一会传到这儿,一会儿飞到那儿,大家打得可激烈啦!突然,一个同学趁另一个同学不注意的时候,猛地一抽,球好像出膛的子弹,“啪”一声飞向另一方的台角。“哇,太棒了!”围观的人欢呼起来。再看水泥球场上,还有好多人在跳长绳呢。“啪啪啪……”白色的长绳飞舞,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穿跳,围观的人呢,不断地发出欢呼声。校园里到处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2.学校操场上有很多同学们喜爱的活动器械,在学校的最北面有两个单杠。单杠的柱子是蓝色的,上面的横杠则是黄色的,色彩很鲜艳。一个小男孩跑了过来,只见他身体一跃,用脚钩住杠子,身体一挺,人就翻了一个身,可真有趣呀!在学校的南边,有一个红色的荡脚,你站在上面,双手抓住扶手有节奏地推动,双脚就飞了起来,如果你脚上用力一些,双脚会越荡越高,整个人都像飞起来了。活动器械真好玩呀。
二、模仿写法写话
——《石榴》小练笔教学设计
[原文再现]
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肾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石榴》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目标]
1.能从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感受不同水果的特点。
2.能了解可以从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描写一种水果。
3.能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水果。
[设计理念]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把握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联系。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语段,我们在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巧妙抓住语言学习的范例,设计仿写。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机械的写作技能训练。对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更是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之情趣的积极性,不能把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变成纯粹的写作技巧训练过程。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训练重点是观察,训练形式是素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产生写作素材,组织片段训练。片段训练的过程,应该从内容入手,在写清某一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运用渗透, 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教学设计]
一、读写结合,从读悟写
1.师生引读3~4小节,你喜欢石榴娃娃吗?
(在学生的介绍和评价交流中,共同讨论明确课文中从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介绍石榴。)
板书:
颜色:一半儿红一半儿黄(成熟以前: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
样子: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
味道:酸溜溜甜津津(果肉:玛瑙般紧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2.读读课文3~4小节,看看书上的插图,如果这是一个水果展销会,你能给成熟了的石榴娃娃作个产品介绍吗?你也可以自己当石榴娃娃,给大家作自我介绍。
(学生根据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运用书上的语言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小结:在作者笔下,石榴成了可爱的石榴娃娃,作者通过对石榴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的介绍,让每一个同学都喜爱上了石榴娃娃,恨不得马上尝一尝呢。
二、拓展阅读,深化感受
1.读一读《我爱故乡的杨梅》,和《石榴》比一比,它们在写水果时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我爱故乡的杨梅(王鲁彦)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2.在水果展销会上,你能像介绍石榴那样给杨梅作个产品介绍吗?
三、引导观察,以说扶写
1.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桔子,先仔细观察,说说桔子的大小、颜色、样子。
(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全面观察;一方面引导学生像《石榴》一文,充分发挥想象,用打比方的方式来描绘桔子的大小、颜色、外皮等)
2.每个学生剥开桔子皮,仔细观察,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说一说。
(引导学生关注桔子的香味、果肉一瓣一瓣紧偎的特点)
3.试着剥一瓣桔子放进嘴,品尝味道,并说一说。
(在充分的交流中不断丰富感受,学习表达)
四、整理成段,以写促思
1.经过我们的观察讨论,你能像《石榴》那样用一两段话把你刚才的发现写下来吗?
2.学生练习写作。
3.评奖交流。选择典型片段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课堂朗读、优秀习作墙面展示……)
五、拓展延伸
继续观察、留心身边的水果,任意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也用这样的方法写下来,再和大家一起交流。我们一起组织一次水果大评选活动,看看谁笔下的水果最诱人,谁笔下的水果最有特点。
[例文欣赏]
桔子没剥开时圆圆的,像个小人儿的脑袋。橘黄色的它在灯光的照映下,显得闪闪发光。我真想把它剥开来吃一瓣呀!我拿起桔子闻了一闻,味道淡淡的、香香的,格外诱人。我剥开桔子的外皮,只见桔子宝宝像一瓣瓣蒜头站在菊花中,显得亭亭玉立。这个桔子大约有10瓣,像10个小兄弟挨挨挤挤地议论着什么问题呢!我又用鼻子闻了一闻,这次,我闻到的味道可不同寻常,这味道浓浓的、甜甜的、香香的。我轻轻拿一瓣放进嘴里,一开始感觉凉凉的,用牙嚼嚼,甜津津、凉丝丝、酸溜溜的,真是沁人心脾,满口生津呀!
(作者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