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城市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从成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到处于我国沿海和沿江两大开放带的交叉点,再到成为我国入世后先行扩大开放的城市,上海的对外开放从局部领域、有限范围发展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
对外开放的起步是从外经贸领域开始的。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的要求,抓住国家在全国范围内下放外贸经营权的时机,上海初步改革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率先组建地方外贸公司和有工业生产企业参与外贸经营的工贸公司,发展中外合资经营、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和劳务输出,促进了地方外贸的发展。
对外开放的扩大是从1984年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后推进的。兴建闵行、虹桥和漕河泾等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计划单列、自借自还方式直接向国外融资32亿美元的“九四”专项,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技术改造和第三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后,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对外,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吸引工业大项目和国际跨国公司投资,拓展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实施“大经贸”战略,组建外贸企业大集团和综合商社,拓宽对外开放的国际空间,海外投资开始起步。对内,坚持“长江牌”“中华牌”,加强与兄弟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拆除“围墙”敞开大门吸引国内企业来沪发展。全市利用外资额1992年就超过前12年的总和,1993年至1997年又达到改革开放前19年总和的88%。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开放的重点从生产加工行业拓展到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开放的空间从部分国家和地区拓展到全世界各地,开放的领域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开放的形式从扩大出口、“三来一补”拓展到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进行海外投资等。浦东初步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重要标志。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入到进出并举的新阶段。为应对更激烈的竞争、更多的风险和贸易摩擦,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新机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导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上海成为我国除香港之外吸引“總部经济”项目最多的地区。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积极发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促进带动产业结构功能升级的作用;深化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本土企业采取收购兼并、联合投资等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同时,深入推进海关体制改革,启动“大通关”工程,提高口岸便捷化程度,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借道”上海。上海作为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日益突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日益增强。
(本刊编辑:刘捷)
对外开放的起步是从外经贸领域开始的。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的要求,抓住国家在全国范围内下放外贸经营权的时机,上海初步改革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率先组建地方外贸公司和有工业生产企业参与外贸经营的工贸公司,发展中外合资经营、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和劳务输出,促进了地方外贸的发展。
对外开放的扩大是从1984年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后推进的。兴建闵行、虹桥和漕河泾等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计划单列、自借自还方式直接向国外融资32亿美元的“九四”专项,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技术改造和第三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后,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对外,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吸引工业大项目和国际跨国公司投资,拓展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实施“大经贸”战略,组建外贸企业大集团和综合商社,拓宽对外开放的国际空间,海外投资开始起步。对内,坚持“长江牌”“中华牌”,加强与兄弟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拆除“围墙”敞开大门吸引国内企业来沪发展。全市利用外资额1992年就超过前12年的总和,1993年至1997年又达到改革开放前19年总和的88%。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开放的重点从生产加工行业拓展到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开放的空间从部分国家和地区拓展到全世界各地,开放的领域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开放的形式从扩大出口、“三来一补”拓展到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进行海外投资等。浦东初步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重要标志。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入到进出并举的新阶段。为应对更激烈的竞争、更多的风险和贸易摩擦,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新机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导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上海成为我国除香港之外吸引“總部经济”项目最多的地区。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积极发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促进带动产业结构功能升级的作用;深化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本土企业采取收购兼并、联合投资等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同时,深入推进海关体制改革,启动“大通关”工程,提高口岸便捷化程度,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借道”上海。上海作为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日益突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日益增强。
(本刊编辑:刘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