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学习中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唱法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民歌唱法,它是把西方的歌唱发声方法同我国传统的民歌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的产物,对我国而言,是一项有别于民族传统唱法的声乐歌唱表现形式,本论文通过对多年来声乐学习、教学中的实践来诠释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
  【关键词】:气息;腔体;表现
  一、民族唱法的发声
  (一)民族唱法中气息的把握
  没有气息支撑的歌唱是干涩、苍白无力的,不管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还是现在中西贯通的民族唱法、民通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原生态唱法,要想实现演绎出的音色動听、圆润、富有情感,没有运用自如的气息来支撑,都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中国古代就有李延年歌唱“声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佳话,所以,善于歌唱的人都是先学会对气息的控制和运用,歌唱时气沉丹田,用气调声,方才发出优美动听的音色,气息在现代民族唱法声乐歌唱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气息在民族唱法声乐歌唱中运用时,务必要讲究三大原则的配合共存运用,即“气息吸的深”“管道开的通”“气息用的活”。
  1.“气息吸的深” 就是说在民族唱法声乐歌唱中呼吸时,务必气沉丹田,也就是说要把气息吸到较深的腰腹位置,并且能够牵住气息,让气息在腰腹一带或者丹田位置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反向对抗力量,而不是简单浅浅的把气息吸到肩胛骨或者胸腔一带,不仅造成脖子、肩胛骨、胸腔一带的紧张、憋闷,而且气息吸的浅,在歌唱中就很容易出现上气不接下气、气息供不上、气息无支撑等现象,发出的声音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很“漂”,没有张力,音色就会显得很“白”,黯然失色。
  2.“管道开的通” 就是说呼吸时气息吸到腰腹一带的情况下,放松与声乐歌唱发声有关的一切如胸、肩、颈等关联通道器官,打开内声带通道,以便歌唱中来自丹田支撑的气息呼出时气流和音波不被堵塞。我国著名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教授曾经在声乐歌唱中管道与气息的配合运用讲授中,就特别形象的用“大马路小汽车”来对管道和气息做了比喻,“大马路”指的是气息途径的歌唱管道,“小汽车”指的是歌唱中的气息,只有具备宽广通畅的“大马路”,“小汽车”才能够在路上畅通无阻的奔驰。
  3.“气息用的活” 就是说在具备了深深地气息和畅通的管道前提下,民族唱法歌唱者在日常具体的歌唱演绎过程中,根据声乐作品的实际特色,需要多少气就吸多少气,吸多少用多少,用多少吸多少,既不让气息憋闷,也不让气息缺乏,既不像气息在美声唱法中支撑着大号,也不像气息在通俗唱法中涓涓溪流,而是要多样、灵活地吸气用气,力争完美的演绎作品。
  (二)民族唱法中共鸣腔体的调配
  共鸣腔体在声乐歌唱中的控制上,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方法,不同于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民通唱法等,民族唱法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共鸣腔体,如果说“通”是检验气息与管道配合是否得当的标准,那么“透”就是检验共鸣腔体是否把握到位的关键。歌唱中能否发出明亮、清脆、铿锵的音色,对共鸣腔体的把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常提到最多,运用最多,与歌唱关系最密切,也最重要的共鸣腔体主要有口腔、胸腔、头腔三种。
  1.口腔。如果我们的身体是一件乐器的话,那么这件乐器的音色就是从空腔这个发声口发出来,因为口腔体系统中的声带是这件乐器中唯一一个可以发出优美乐音的器官,除此之外,身体这件乐器其他器官不能再发出优美的乐音,所以说,口腔体在整个声乐歌唱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歌唱的前提,没有空腔的存在,一切都等于零。在声乐歌唱中,顺畅、优美、自然的声音发出是遵循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声带是最先发声,然后是胸腔、腹腔、头腔等腔体参与进来,各个腔体器官共同协作完成,这个“最先发声”指的就是声乐歌唱中经常提到的“声带主动”。
  2.胸腔。胸腔在声乐歌唱的腔体中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共鸣腔体,相对于其他腔体来说,庞大的共鸣箱就像一个低音炮,富有强劲穿透力和浑厚铿锵的声音主要靠胸腔共鸣腔体来完成。胸腔共鸣腔体最大的作用就是为歌唱音色的统一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歌唱过程中,不管高音还是低音,音色的统一主要靠胸腔共鸣来实现。如果歌唱中没有胸腔共鸣或者胸腔共鸣不好,发出的声音就会缺乏就会缺乏质感,音色就会发虚,音质苍白,歌声就会缺乏坚实的张力。
  3.头腔。头腔在声乐歌唱的腔体中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共鸣腔体,但是位置比较高,头腔共鸣体在声乐歌唱中起到一个高音喇叭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音的发声,头腔共鸣腔体起着完全决定性的作用,明亮的音色,声音富有金属般亮丽的色彩,基本全部得利于头腔共鸣。头腔共鸣腔体也是距离口腔共鸣腔体最近的共鸣腔体,在歌唱过程中,不但可以快速有效的弥补口腔共鸣腔体的不足,而且可以快速加工咬字的归韵和语言校正的问题,既可以使音色得到一定范围内的美化,也可以使咬字、语言和声带发出的“初音”快速的统一起来,使歌唱达到字正腔圆、音色亮丽、声音通透的效果。
  二、民族唱法的艺术形象表现
  (一)表现概况
  我们拿到一首声乐作品歌唱时,第一位要做的就是了解作品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然后让自己融入作品中,思想上和作品的意境合二为一,身临其境的进入角色。例如歌唱声乐作品《文成公主》时,当作品进入前奏,歌唱者就要在眼前呈现一副这样的画面:长长的马队、七彩的经幡、富贵的公主、美丽的卓玛等在一望无际的高原草原上行进。歌唱者要迅速进入这个意象中的情境,把自己和意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自己就是文成公主,为了大唐的和平,为了大唐子民的幸福,远嫁吐蕃,一定要完成通婚稳固边疆、促进两国和平相处、和谐共荣的重任。歌唱者要想完美的演绎声乐作品,就必须让自己进入作品的意境中,成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并运用歌唱技巧、内心感悟来表达声乐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得到完美的表现,仅仅依靠声音的歌唱技巧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作品的演绎者,去认真学习歌词的内容、深刻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研究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准确把握歌唱作品时的情绪基调与环境等是绝对有必要的。在探索声乐作品表达主题的过程中,让自己沉下心,真正意义上融入到声乐作品营造的意识境界中,将作品歌词中描述的艺术形象和乐曲中展现的艺术形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自己的意志指挥着自己的发声器官、气息、共鸣腔体等,深情的演绎出作曲家和作词家想表达的真实意图。
  (二)表现手段
  1.准确把握声乐作品开口的第一个音和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歌唱好声乐作品中的第一个音和字相当重要,歌唱者在伴奏一开始,就应该酝酿好作品的情绪,把自己和作品融为一体,歌唱出第一个音和字必须是和情绪统一在一起发出来的,让听众听的自然,也让自己有信心继续歌唱下去。
  2.作品“对比” 运用的重要性。
  声乐作品歌唱中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音高的高低、音量的大小、氛围的浓淡、音色的明暗、情绪的紧张与缓和等对比主要由声乐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所决定,声乐作品的演绎过程必须有以上对比的矛盾存在,若歌唱过程不分强弱、快慢、高低、大小、明暗等对比手段,那么这个声乐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就不可能被表现出来。例如《唱支山歌给当党听》这首声乐作品,第一乐段一开始就要用赞颂的口吻、缓慢的速度、明亮的音色、强的力度去歌唱,“唱只山歌给党听……党的光辉照我心”,歌唱满腔血心对党的感恩和赞颂,这第一乐段部分唯有这样的表现手段,才能够把翻身农民对党的感恩之情表达出来。第二乐段部分开始就要用回忆的口吻、稍快的速度、愤怒的情绪去歌唱,“旧社会鞭子抽我身……”,只有这样才能反应出旧社会贫苦大众的无奈,才能和第一乐段部分形成对比,既对比出了对旧社会的鞭子抽我身的愤怒,也对比出了党让过上幸福生活的新中国的感恩和赞美。
  中国现代的民族唱法是西方美声唱法和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歌唱风格、艺术形象表现手法相结合而形成的声乐歌唱方式,民族唱法的歌唱发声技巧加上丰富而又灵活的声乐作品艺术表现手段,才能够演绎好民族声乐作品,唯有持之以恒不间断的认真练习,再加上日积月累的历练积累和感悟,才能真正意义上运用好民族唱法,演绎好民族声乐作品。
  参考文献:
  [1] 汤雪耕. 《怎样练习歌唱》[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2]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沈湘著,李晋玮,李晋瑗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广场舞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群众文化发展。此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推进广场舞发展的建议展开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作用  前言:  广场舞作为一种备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极大程度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提升了群众的身体素质。现如今,广场舞已经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
期刊
【摘要】:声乐也被称为歌唱的艺术。声乐是为激发、体现情感的艺术,同歌喉和咬字吐息完美结合。倘若在演唱过程中,具备了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但却缺乏了艺术创作中的生机与活力,也无法获得美妙歌声的愿望的。一般而言,赞颂曲喝叙事曲、抒情曲是声乐的主要体裁。《梧桐树》作为一首抒情曲,通过描写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流露出最舒缓优美的旋律,研究《梧桐树》的歌唱技巧喝情感表达其目的在于做好抒情曲的演奏,为后世留
期刊
【摘要】:在当前藏汉两族文化交流中,藏汉翻译充当了桥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传播而言,翻译属于一种特别重要的载体,同时翻译和文化之间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换而言之,脱离文化因素的翻译往往是苍白无力,甚至漏洞百出的本文基于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系统论述,首先阐述了藏汉翻译的意义,然后重点分析了藏汉翻译中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藏汉翻译;文化差
期刊
【摘要】:“灵魂”,这个词早在原始人中就已经产生了,直到现在也是流传于世界各地。死亡观念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构成的重要因素,而且与该民族的灵魂观念密切相关。彝族人相信人死后肉体虽然消失了,但是灵魂却未消失,并且信仰着人死后会在次轮回,灵魂会进入新生的人或生物体内,继续存在下去。本文主要从人的根本,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和真、善、美得理念来浅谈彝族灵魂观。  【关键词】:彝族;灵魂;肉体;真善美  一、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因巨大的社会变化而产生浮躁和改变,群众文化开始向快餐文化转变,这对于我国的文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要加强文化建设,培养、建设健康的群众文化氛围,帮助群众建立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本文主要从群众文化的基本含义入手,对它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进行了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在传承和保护艺术文化的方面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传媒,作为当代世界上最有实力的产业之一,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时代,传媒毫无疑问的充当起了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给宣传的对象带来利益,又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及时新鲜的消息。  【关键词】:文化传媒公司;非遗;传承;影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我国是
期刊
【摘要】:元散曲是中国文学藝术史上的瑰宝,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后期出现的兼具文学性和娱乐性的文体形式。散曲的文体特征具有对中国传统文学审美特征的反叛,尤其在其语言特征上。古典诗词以诗性为语言体系,表现出的是温柔蕴藉的艺术审美风格,然而,散曲在语言的选择上却显现出“俗”“拙”的色彩,这其中蕴含了文学深层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理念。  【关键词】:元散曲;语言特征;哲学思想;艺术审美  元散曲
期刊
【摘要】:当代中国独特“二代”现象是从“官二代”、“富二代”名词的出现,到一系列被冠以“官二代”、“富二代”字眼的极端性社会事件被不时的见诸报道,从而引发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本文试通过浅析中国“二代”独特性并运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等理论来解读此类“二代”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希望可以引发更多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关键词】:官二代;富二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雕塑以其独特的造型理念支撑催生出独特的区别于西方造型风貌的造型风格体系。而这种独特的造型风格就是传统雕塑的绘画性、意向性、装饰性、程式化、主观能动性以及语言的单纯凝练。但是学界对于传统雕塑的这些审美特征的具体分析著作较少,本文就侧重于解析传统雕塑的主观能动性的特征以及中国传统雕塑家如何应用主观能动的方法创作传统雕塑,以此来探索与体悟传统雕塑的精妙之处。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
期刊
【摘要】:地名作为专有名词,不仅具有语言属性,同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属性,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语言载体之一。阆中作为一座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对于其地名的语言文化学考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阆中340个地名的语言学分析,总结出阆中地名在音节、结构、用词等方面的具体特征,为总结地名命名规律、地名中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客观数据。  【关键词】:阆中;地名;文化语言学;现状分析  地名是一个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