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许多特征,以及教师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等,稍作加工和整理就可以作课程资源。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课堂内外现成的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生动活泼。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资源;数学
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认为:“课程资源是指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的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和条件。它既包括校内的、校外的和学校周围的环境等各种物质资源,更包括网络与信息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非物质资源。”随着课改的深入,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但传统的课堂内也有很多可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发现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以下举几个具体课例中利用身边数学教学资源的精彩片段:
[课例1] 我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在教室内准备了体重测量仪。先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数学符号( 、-、×、÷、=、<、>等)后,教师自报体重是70千克,请体重是30千克的孩子跟老师站成一排?结果有三个同学上来,我让他们分别测量体重,只把最接近30千克的学生留下。接着把体重是40千克的和体重是50千克的同学也请上来。这时我让不知道自己体重的同学到前面来,结果就有一个孩子低着头上来,我说:“别不好意思,说不定你是这节课的明星呢,老师认为你的体重是x千克。”台前包括老师5个人分别举5个牌子,牌子上写“70千克”“30千克”“40千克”“50千克”“x千克”。让下面的同学根据5个牌子上的数用上学过的数学符号写式子,学生写一个在黑板上,我们就用上数学符号摆出阵势。学生写出各种各样的式子:70>50>40>30,30 40=70,40 50>70,40 x=70,70-x=40,50 x>70,50 40-x<70,x 50-40,……十分钟过去了,慢的学生写了十几个式子,快的同学写了四十多个式子。我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式子分成两组,有的学生把是等式的分为一组,不是等式的分为一组;而有的学生把含有未知数x的分为一组,不含未知数x的分为一组。接着,我让学生把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的全挑出来,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方程,谁能说说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几名学生发言后,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个概念清晰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课例2] 笔者听过一节“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课,为新课铺垫时只让学生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就把课题板书出来。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质数与合数,与平时上课不一样,全班50名同学,以每个人的学号为准,把自己学号表示的数的因数找出来,记在心里。只有两个因数的分为一组,有两个以上因数的分为一组,同学们按老师的指令分成两大组!”学生离开座位分成两组,只有一个学生原地不动,“老师,我不知道算哪一组,我的学号是1,只有一个因数。”“那你就跟老师在一起吧,这节课你就做老师的帮手。孩子们猜一猜,老师这样分的用意?”“老师这样分一定与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可能让我们做竞赛类的游戏。”“同学们真厉害,老师的心思你们都能猜到,干脆就把两组分别叫做质数组与合数组。每人先报出自己的学号,助手记在黑板的两头。”“游戏开始:回答问题,答对得5分,答错不得分,一人回答,其余的可以补充。1号同学做记录。先清理自己组内有没有奸细,清理掉一个得5分,清理错一个倒扣5分。”对因数这个概念模糊的同学可能被揪出来。“请听题:用最简洁的语言陈述本组同学的学号所表示的数的特点?为什么把你们组这样命名?”“我们组同学的学号所表示的数的因数只有两个,分别是1和它本身,这些数可能叫质数,所以命名为质数组。”“我们组同学的学号所表示的数除了2以外,其余的全是单数。”质数组的同学这样说。合数组的同学不甘示弱:“我们组同学的学号所表示的数的因数最少有三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因数有两个以上,这些数就是合数,所以才命名为合数组。”“老师把100以内的所有质数统统找出来,放在一张表中。”出示表后让学生默记3分钟。“下面是抢答题:1. 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对吗?2. 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吗?3. 所有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对吗?4. 1是质数还是合数?5. 最小的质数是几?6. 最小的合数是几?7. 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它是几?”总结时老师问:你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什么样的数是质数、什么样的数是合数?学生回答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像粘在嘴上一样清晰明白。一节课40分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学生到下课时依然兴趣盎然,余味未尽。
数学课堂内的教学资源确实很多。如一年级教学10的组成时,利用一双手的十个手指头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我出1”“我出9”“1和9组成10,10分成1和9”。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教室的黑板、门窗、课桌、书本都成了教学资源。教学“变化的量”时,学生的体重、身高、头发等也成了教学资源。
以上的课例是利用学生或教师或教室内的物体等作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既亲切又具体,同时还使学生都能亲自参与和体验,他们会留下深深的印象。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许多特征,教师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等,稍作加工和整理就可以作课程资源。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课堂内外的现成的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 关胜杰.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 人教版[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林革. 试论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与对策[J]. 数学教育学报,2004(3).
[3] 孙开飞. 列谈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1).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资源;数学
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认为:“课程资源是指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的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和条件。它既包括校内的、校外的和学校周围的环境等各种物质资源,更包括网络与信息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非物质资源。”随着课改的深入,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但传统的课堂内也有很多可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发现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以下举几个具体课例中利用身边数学教学资源的精彩片段:
[课例1] 我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在教室内准备了体重测量仪。先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数学符号( 、-、×、÷、=、<、>等)后,教师自报体重是70千克,请体重是30千克的孩子跟老师站成一排?结果有三个同学上来,我让他们分别测量体重,只把最接近30千克的学生留下。接着把体重是40千克的和体重是50千克的同学也请上来。这时我让不知道自己体重的同学到前面来,结果就有一个孩子低着头上来,我说:“别不好意思,说不定你是这节课的明星呢,老师认为你的体重是x千克。”台前包括老师5个人分别举5个牌子,牌子上写“70千克”“30千克”“40千克”“50千克”“x千克”。让下面的同学根据5个牌子上的数用上学过的数学符号写式子,学生写一个在黑板上,我们就用上数学符号摆出阵势。学生写出各种各样的式子:70>50>40>30,30 40=70,40 50>70,40 x=70,70-x=40,50 x>70,50 40-x<70,x 50-40,……十分钟过去了,慢的学生写了十几个式子,快的同学写了四十多个式子。我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式子分成两组,有的学生把是等式的分为一组,不是等式的分为一组;而有的学生把含有未知数x的分为一组,不含未知数x的分为一组。接着,我让学生把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的全挑出来,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方程,谁能说说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几名学生发言后,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个概念清晰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课例2] 笔者听过一节“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课,为新课铺垫时只让学生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就把课题板书出来。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质数与合数,与平时上课不一样,全班50名同学,以每个人的学号为准,把自己学号表示的数的因数找出来,记在心里。只有两个因数的分为一组,有两个以上因数的分为一组,同学们按老师的指令分成两大组!”学生离开座位分成两组,只有一个学生原地不动,“老师,我不知道算哪一组,我的学号是1,只有一个因数。”“那你就跟老师在一起吧,这节课你就做老师的帮手。孩子们猜一猜,老师这样分的用意?”“老师这样分一定与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可能让我们做竞赛类的游戏。”“同学们真厉害,老师的心思你们都能猜到,干脆就把两组分别叫做质数组与合数组。每人先报出自己的学号,助手记在黑板的两头。”“游戏开始:回答问题,答对得5分,答错不得分,一人回答,其余的可以补充。1号同学做记录。先清理自己组内有没有奸细,清理掉一个得5分,清理错一个倒扣5分。”对因数这个概念模糊的同学可能被揪出来。“请听题:用最简洁的语言陈述本组同学的学号所表示的数的特点?为什么把你们组这样命名?”“我们组同学的学号所表示的数的因数只有两个,分别是1和它本身,这些数可能叫质数,所以命名为质数组。”“我们组同学的学号所表示的数除了2以外,其余的全是单数。”质数组的同学这样说。合数组的同学不甘示弱:“我们组同学的学号所表示的数的因数最少有三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因数有两个以上,这些数就是合数,所以才命名为合数组。”“老师把100以内的所有质数统统找出来,放在一张表中。”出示表后让学生默记3分钟。“下面是抢答题:1. 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对吗?2. 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吗?3. 所有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对吗?4. 1是质数还是合数?5. 最小的质数是几?6. 最小的合数是几?7. 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它是几?”总结时老师问:你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什么样的数是质数、什么样的数是合数?学生回答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像粘在嘴上一样清晰明白。一节课40分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学生到下课时依然兴趣盎然,余味未尽。
数学课堂内的教学资源确实很多。如一年级教学10的组成时,利用一双手的十个手指头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我出1”“我出9”“1和9组成10,10分成1和9”。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教室的黑板、门窗、课桌、书本都成了教学资源。教学“变化的量”时,学生的体重、身高、头发等也成了教学资源。
以上的课例是利用学生或教师或教室内的物体等作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既亲切又具体,同时还使学生都能亲自参与和体验,他们会留下深深的印象。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许多特征,教师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等,稍作加工和整理就可以作课程资源。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课堂内外的现成的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 关胜杰.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 人教版[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林革. 试论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与对策[J]. 数学教育学报,2004(3).
[3] 孙开飞. 列谈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