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者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教师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鼓励学生求异,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 创新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具有合作能力、团队精神,还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新课程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体验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具有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因此,对当代少年儿童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他们所生存的环境。只有从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具体情景入手,才能使所学知识入脑入心。学生在现实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仅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知识,而要通过学生乐于接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并以主人身份参与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这样才能把做人做事求真理的方法和道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良好品质和基本素质。
体验学习的含义是:让学生在体验中——通过学生乐于接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并以主人身份参与的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形成终身受用的有益的经验和价值观念。
二、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一)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学生最初的创新欲望,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它激发出来。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大家都知道车轱辘是圆的,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要把车轱辘设计成圆的,而不设计成方的或其他形状呢?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得到圆的呢?”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生活中有大量的图形,有些是几何图形本身,有些是依据数学中的某些重要理论而产生的,有些是几种几何图形的组合,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比如生活中的剪纸,其中就蕴含着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引入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图形带来的美的享受,使学生产生创造的欲望,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四)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创造适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发挥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鼓励学生求异,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突破定势、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出新问题、孕育新思想、建立新概念、构筑新方法。“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应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还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更新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创新型人才。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年度课题【2012】G139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 创新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具有合作能力、团队精神,还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新课程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体验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具有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因此,对当代少年儿童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他们所生存的环境。只有从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具体情景入手,才能使所学知识入脑入心。学生在现实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仅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知识,而要通过学生乐于接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并以主人身份参与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这样才能把做人做事求真理的方法和道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良好品质和基本素质。
体验学习的含义是:让学生在体验中——通过学生乐于接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并以主人身份参与的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形成终身受用的有益的经验和价值观念。
二、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一)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学生最初的创新欲望,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它激发出来。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大家都知道车轱辘是圆的,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要把车轱辘设计成圆的,而不设计成方的或其他形状呢?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得到圆的呢?”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生活中有大量的图形,有些是几何图形本身,有些是依据数学中的某些重要理论而产生的,有些是几种几何图形的组合,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比如生活中的剪纸,其中就蕴含着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引入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图形带来的美的享受,使学生产生创造的欲望,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四)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创造适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发挥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鼓励学生求异,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突破定势、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出新问题、孕育新思想、建立新概念、构筑新方法。“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应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还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更新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创新型人才。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年度课题【2012】G139阶段性成果。